多年後再讀侯文詠的書,才發現裡面充滿了許多人生的感悟與哲理,有些是我曾經的疑問、有些則是思考過,但我無法回答的問題。
總之,侯文詠的成長四部曲帶給我出乎意料之外的收穫,先從《不乖》這本書開始寫下我的感想。
《不乖》這本書的前半部,看得我直點頭,有所共鳴;探索自己的天賦、別跟隨主流的路線,走自己的路、不要太乖,循規蹈矩的人難有亮點與特色,這些年下來我也有類似的感覺。
想要擁有別人所不具備的稀缺資源,那打從一開始就不會跟著群體行動,反而要思考怎麼跟別人不一樣。
在建立「不一樣」的過程中,又要同時尋找自己擅長的事,也就是所謂的天賦,投入時間後,再慢慢建立起正向循環:天賦 → 專注 → 成就感 → 熱情 → 更專注。
再來就是談到「選擇」與「犯錯」,不犯錯的人可能從來沒做過選擇,或是說沒做過重要的決策,所以永遠都不會犯錯。
面對未知的事物,要不犯錯是相當困難的,不怕犯錯,但要能快速修正與迭代,縮短探索正確路線的時間,這才是積極的策略。
至於「內在動機」比「外在動機」更重要的這個說法,已經看過太多書都這樣講,但我還是必須要補充一句:請先滿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後,再來談內在動機,不然會很痛苦。
侯文詠的書引用了他自己的許多小故事,這點我覺得很棒,故事才能讓人更深刻的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內容,而不是單純淪為說教的文章。
帶有故事的書通常也比較好吸收,讀者容易有代入感,可以跟作者的經驗相連結;不過要有如此豐厚的經歷與感悟,估計也不是隨便一個人都可以寫得出來的。
本書的後半部,倒是補足了我原先認知上的不足,也就是說前半部的內容我或多或少都有想過、在別的書上面看過,再看一次只是更深入腦海中交互印證。
作者所提到「眼界」與「視野」的差異,回答了困擾我已久的疑問,有些事是自己覺得奇怪,但放在腦中,也沒有特別去找解答,這次剛好就對應上了。
再來就是提到人文的「身同之學」,我倒是真的沒有想過可以這樣詮釋,這個視角滿有趣的,對我來說是這本書的亮點。
總之,我對於《不乖》這本書的評價頗高;在不知不覺中侯文詠也已經六十幾歲了,我的印象還停留在他的《大醫院小醫師》、《白色巨塔》中,殊不知這十幾年來他的成長也很顯著,才能寫出一本本讓我覺得有料的作品。
年輕時熟悉的一些知名作家,往往在晚年時期的創作就後繼無力,或趨於同質化,在我看來就是生活上沒有新的體驗,講來講去都是老酒裝新瓶、了無新意。
很高興能看到台灣有位作家直到六十幾歲還能寫出精彩的作品,有種伴隨著他一起成長的感覺,這也是有看他書的人的一種幸福吧!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太乖」的最大風險是:一旦主流思考錯了,我們就再也萬劫不復了。
東方文化向來重視傳承,不聽話的孩子叫「不肖」(意思是,孩子和父母親不一樣),孩子聽父母親的話叫盡孝。在這樣的文明裡,一個後代最了不起的德行就是做到把先人的想法「發揚光大」。
問題是,先人就不出錯嗎?
「乖」的文明固然能夠擁有穩定性,卻缺乏對變動的適應能力;這樣無法「自我改變」的文明當然是危險的。
順服主流,並且取得領先不是重點,重點是這個主流的標準,是不是大自然生存競爭的標準。
「乖」與「不乖」的差別不是「對的機率」大小的問題,而是對知識學習與掌握的層次的問題。
如果「乖」像坐校車上學那麼容易、方便,那麼「不乖」應該就是自己用腳的探索與嘗試。
一個每天坐著校車上學的「乖」孩子,他被剝奪的其實是「不乖」的機會 → 這個不乖,也正是對事物真正認識,必須經歷的探索與嘗試錯誤的過程。
我們的人生太害怕「錯誤」了,覺得在嘗試錯誤的過程要付出太多無法預期的時間與代價。
可是如果嘗試錯誤是學習過程必要的一部分呢? 我們是不是得預留下一些「錯誤嘗試」與「不乖」的空間與機會給自己呢?
如果真的一定得有犯錯的經驗,當然是越年輕代價越小阿! 沒有輕狂少年的經驗,就不可能造就出一個深思熟慮的成人。
孩子唯有自己思考過,才可能對自己人生的「選擇」有更深刻的認知。
一個為小孩著想的父母親,第一件能為小孩做的事就是:克制自己的焦慮,不要把這樣的情緒反射性地發洩在孩子身上。
那些生命中做起來特別容易做好、容易有成就感,並且讓我們迷戀的能力和特質,就是每一個人的「天賦」。
年輕的時候,再也沒有比「尋找自己的天賦」這個更重要的使命了:我們每個人都必須給自己的天賦一個機會。然後想辦法發展那個能力,讓它成為我們將來生涯、生命發展的方向。
「認真」需要報酬的誘因,但「迷戀」卻不需要。
如果人生的一切只是著眼賺錢,把所有時間「認真」地放在賺錢上,用錢來衡量一切的人生,這樣的人生,偏差恐怕更嚴重吧?
「嘗試過而失敗」當然是遠勝過「連嘗試都沒有」的人生阿!
人生中最艱困的時期,便是獲得真正體悟和內在力量的最好機會。
為什麼明明看不到,大家卻都相信?自己相信也就算了,還不准別人懷疑?更糟糕的是,明明知道有可能錯,卻為了種種理由,一定硬要把它說成是對的、真的?
一旦信以為真越來越多,大家看到別人都和自己一樣,就相信這應該是真的,因此就不再想了。
大部分時候,我們是用別人的腦袋在想事情的。
所謂「獨立」思考的「獨立」,不只是要不受別人影響,同時還得是「不受到自己內在情緒、偏見影響」的理性態度。
「思考」都是從問題開始的;沒有問題,也就沒有思考了。
當你問問題時,「問題」的層次,也決定了你思考的「深度」,同時,很可能地也決定了你人生的方向。
「好的問題」當然是比「標準答案」重要許多許多的。
一個研究的高度,往往也是在於它問的問題的重要性,而不在答案的正確性。
「答案」是思考的終點,而「問題」卻是思考的起點。
從「未來」的角度來看,現在的「標準答案」其實是一點也不標準的。
上學的目的,與其說是學習「知識」,還不如培養一種能夠「獲得知識」的能力 → 問問題,而不是給答案。
「找答案」的教育體系是封閉的;但「問問題」的教育正好相反,它鼓勵學生不斷地發問,為什麼「標準答案」一定是「標準」的呢? 有沒有更超越「標準」答案的答案呢?
大部分的人就算「知道」了,其實多半還是做不到的 → 這是人生最大的矛盾之一。
直接「扭曲」現實,以便「否認」問題的存在,這是所有的自我防衛機制中最不需要腦袋的方法了。
人是很奇怪的動物,一旦少了「心甘情願」的理由,就算是自己「硬逼」自己,到最後,還是會想出很多逃避的藉口來自我欺騙的。
有沒有構想規劃,在執行時,差別是很大的。有三個理由:
1. 有了全面的構想規劃,自己對於時間、資源可以有更完整的掌握。別人也因為清楚你的構想規劃,因此可以適度地加入必要資源和意見。
2. 就算預定的情況發生了變化,事先有構想規劃的應變能力,還是比沒有好很多。
3. 構想、規劃是一種面對自我的書面承諾。一份好的規劃,是未來的自己對現在的自己的期望、要求,同時也是現在的自己答應未來的自己必須盡到的責任、義務。
把這份規劃寫出來,也正是現在的自己和未來的自己簽定的一份合約書。
寫了規劃構想之後,下一步當然就是「行動」;任何行動者,都是扮演某種「角色」的人。儘管這樣的角色未必和自己的個性是一致的。
我們常抱怨事情又多又難,但多半時候,往往只是我們無法專注而已;專心能夠造就「行動力」,有時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初衷」有點像是這趟旅程的「羅盤」,也是一種內在的自我覺察。就算有了地圖、規劃,也有了行動力,少了這個羅盤,我們最終還是可能因為方向的偏差,到達不了最初想去的目的地。
每次行動之前,如果能夠清楚地看見自己的「初衷」是什麼,那麼,在前進的過程中,就能夠不斷地審視行動的結果,並清楚地知道行動的結果,是靠近了那個目的地,還是遠離了?
「回到初衷」是檢驗我們的行動最值得信賴的標準,是最簡單,同時也是最後的一道底線。
走著你自己相信的路,才可能累積,也因為累積,才創造出來未來真正的「視野」。
學習任何技藝、從事任何工作,甚至是一個組織、社會要發展,「眼界」是少不了的。
「眼界」可以說是一切技能發展的基礎,少了眼界的井底之蛙,連和別人齊頭並進的機會都沒有,更談不上「視野」。
眼界 → 行萬里路,勝讀萬卷書。
視野 → 在相同的「眼界」下,看見別人看不見的東西。
視野 = 眼界 (眼) + 經歷、資歷 (手腳) + 想像力 (心)
「視野」是比「眼界」還要複雜許多的事;一個人追求眼界只是視野的開始,追求視野卻是一生更重要、更必須培養的大事。
多出國旅行、多結交朋友、多學習語言、多閱讀、聽音樂、看電影等,都可以拓展眼界。
行萬里路要趁早 → 「行萬里路」是要花體力、時間的,諸如學習語言、閱讀、旅行、彈奏樂器等這些「路」,隨著年紀長大,學習能力、投入的勇氣和時間都會隨著退化。
很多人覺得太無知、太浪漫不好;但作者以為人多少有點天真、浪漫的「無知」不是壞事。畢竟因為「無知」、「天真」所導致的行動力,往往是將來「圓熟」、「智慧」的基礎。
作者說他一個朋友的人生典範是這樣:
1. 年輕求學時,不顧一切用功獲取知識、見識。
2. 二十多歲出社會後,埋頭苦幹,但求被同僚、上司肯定。
3. 過了三十歲後,開始領導小團隊努力打拼,不斷奮戰中累積經驗、資歷,廣拓人脈。
4. 四、五十歲則是廣結善緣,謀略規劃,憑藉人脈,談笑間解決下屬搞不定的問題。
5. 六十歲之後,則應退出第一線,認真提拔後進,光靠名字就能成事。
這個理想很巧妙地,從眼界到經驗、資歷,到整合、判斷,最終形成品牌,正好是一個人培養「視野」的過程。
從這個角度來看,一個人求得「眼界」最重要的黃金時間,應該就是在求學和初出社會這段時間。
年輕時的學習,以及眼界的開拓,決定了將來的發展以及職位的高下;因此從長遠的眼光來看,就算想多賺錢,年輕時也應該找到學習空間最大的工作才是。
視野裡所需要的「資歷、經歷」,某個程度,就正是「眼界」落實、內化的過程;要經過在現實世界的實踐以及考驗,才能成為一個人內化的知識、學養。
沒有能夠內化成真正的知識的「經驗、資歷」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
光是學習知識是不夠的,還要在日常生活中反覆地印證,才能內化成真正的知識。
我們現在累積了什麼樣的經驗,會導致將來我們從事什麼樣的工作。
賈伯斯認為:「你無法預先把點點滴滴串連起來;只有在未來回顧時,你才會明白那些點點滴滴是如何串在一起的。所以你得相信,眼前你經歷的種種,將來多少會連結在一起。」
藉著對世界多方位的理解、探索,才能得到一個轉換視角的機會,然後才有機會跳脫自己,讓自己的心靈從那個被佔據的空間釋放出來,開始了不同的「想像力」,甚至發現不同的自己。
「人文」是一種「身同之學」。我們接觸它時,感受到的是對別的人生的理解、對自己內在情感的觸動。
「身同之學」如果沒有造成啟發、感動,哪怕體系再龐大、再完整,其實是一點價值也沒有的。
對人文的嚮往也就是一種對「連結」的追求。當人受到相同的情緒、想法感動時,彼此便被同樣的信念、感動連結起來。而當「連結」發生時,它開始產生一種很神奇的力量,改變、影響世界、歷史。
人文最初步,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可以幫助我們認識自己、瞭解自己,並且連結自己。大部分的人認識的自己,多半是片面的。
有很大部分的「我」,是我們平時不能察覺,但卻主宰了我們的行為;心理學上稱這個部分的我叫「下意識」或「無意識」。
人之所以會在別人的故事裡流著自己的眼淚,唯一的理由當然是 ─ 我們也有著相同的情感。當我們被感動時,就和這個共同的經驗、情感連結上了,也因為這樣的連結,當我們看到別人的同時,也看到了自己。
為什麼在自己的旅程裡,還要藉由別人的目光來看這個世界呢? 因為自己的目光是有限的,藉著外在的書籍、作品,別人的目光,我們對外在世界的認識,有了更深刻的可能。
人生必須經歷的困境、疑惑、抉擇,從原始時代直到今天,很可能都是大同小異的;我們只是換成了不同的場景與對象,經歷著相同的挑戰與抉擇。
追求人文,說穿了,也就是追求跟這樣的記憶與經驗的連結。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