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大人的 11 堂寫作課 (全)

我本來想要列出部落格中有關「寫作」的系列文章,但一查才發現太多了,這個還是靠內容搜尋找比較快。

這本書算是在講「商業寫作」的佳作,跟我以往看到的寫作書籍略有不同 → 養成寫作習慣通常是在強調「自我成長」。

因為我做過滿多本寫作書的摘要,對於「寫作」的重要性並不陌生,只是不同作者表達的方式有所差異罷了。

本書主要的賣點應該是在「商業化」這部份,書中講的很多觀念是跟「創業」有共通性的,也就是說作者事實上是用「寫作」創業,所以有一半的內容我們可以當成創業觀念看待。

其中,引起我共鳴的部份主要有:「個人商業模式」、「如何用平台放大你的傳播能力」、「打造個人品牌的五步驟」以及「建立影響力根據地」。

「個人品牌」這件事非常重要,我也做過好幾本書的摘要,而作者提出具體實現的五步驟,我覺得用在塑造公司或產品的品牌上面,也沒有什麼違和感。

讓我花最多時間思考的,反而是「如何用平台放大你的傳播能力」這章節的內容,不管是上班族或是創業者,能否運用平台來放大自己的能力,簡言之就是開啟「能力槓桿」,這是超級重要的事。

不管什麼類型的槓桿都需要一個支點,這就是我們拼了命地在尋找的關鍵成功要素之一。

這個觀點我也曾在《工程師該怎麼評估自身價值?》分享過:「大的舞台可以放大研發工程師的技術能量,提高總體價值,然後再透過二次分配,賺回屬於自己的報酬。」

至於是「舞台」還是「平台」都可以,反正就是一個可以放大能力的支點,把它找出來決定你的未來能走多遠。

另外,「影響力根據地」這個說法也滿吸引我的,應該說我從沒想過這件事的重要性,總以為它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而非刻意為之。

作者則是認為「影響力根據地」是可以主動建立的,這點值得深思;我還得細想哪裡才是屬於我的根據地,又或是沒有這個地方,得重新建立才行。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溝通能力,決定你獲得資源的效率;文字表達能力決定我們的溝通能力,也成為我們最重要的生存技能之一。

用「輸出」反向促進「輸入」,寫作絕對是逼著自己每天成長、每天思考的重要手段。              

從能力的多角競爭來看,越是不靠寫作為生的人,越需要提升自己的寫作能力。

人和公司一樣,都有「商業模式」,一個人的商業模式,就是他「販售」自己時間的方式。


個人商業模式可以分為三種:

1. 同一份時間出售一次。

2. 重複出售同一份時間。

3. 購買他人的時間再出售。  


寫作具有極強的「時間累積性」,這樣的軟性技能越早培養越好;時間就是壁壘,盡快開始寫作,就能享受時間帶來的複利。

對於寫作,不要有完美主義傾向;好文筆是練出來的,好文章是改出來的。

寫作是對輸入進行思考後的輸出,提升寫作能力的三個核心要素是:輸入、思考、輸出。

學習成長本質上就是一個每天不斷輸入、思考和輸出的過程;只有不斷進行高品質輸入,才能不斷掌握新知,獲得新觀點,產生新思考,才能長期、穩定、高品質輸出內容。


作者給出幾點閱讀建議:

1. 要帶著目標和預期閱讀。

2. 要養成邊讀邊思考,甚至做筆記的習慣。

3. 要更聚焦,進行主題式閱讀。

4. 好內容要反覆讀。     

5. 閱讀時,要帶著批判性思維和學習的心態。

6. 在閱讀過程中,要不斷代入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場景。


思考能力決定認知水準,認知水準決定判斷力,判斷力決定選擇力,千千萬萬個選擇構成你的一生,決定你一生的命運。

提高思考力要從習慣性追問事物的本質開始,面對萬事萬物,都要保有一顆好奇心,要去追問本質。


強化輸出能力有四點:

1. 不斷寫,持續寫。

2. 既學寫故事,又學寫觀點。

3. 建立自己的寫作流程。

4. 建立自己的回饋系統。


我們對一件事的理解,基於我們讀過的、見過的人、經歷的事,但讀者讀我們的文章,支撐他理解文章的,是他讀過的、見過的人、經歷的事。從這個意義上說,不同讀者對同一篇文章的解讀都不同。

「怎麼做」很重要,但作者認為更重要的是「為什麼」,對「為什麼」回答得越清晰,對「怎麼做」的理解就越深刻,就會有更根本的重視。

看到一個人自律且勤奮,不要只學習他的自律和勤奮,要瞭解是什麼在驅動他如此自律且勤奮,不清楚那個「內在動機」,永遠無法真正理解他。

「想清楚」這件事在寫作中是不存在、不可靠的。寫作是一個動態過程,只能在寫的過程中想清楚,如果不去寫,我們不知道在寫作過程中會遇到什麼問題。

先完成再求完美,先寫完再修改。

沒寫出來的文章都不能稱為文章,只能算內心的想法;要寫文章,就要把內心的想法透過文字表達出來,沒有具象的文字,又如何去評判抽象想法的好壞,如何進行修改?

如何用平台放大你的能力;一篇文章如果能在合適的平台上被推薦,其價值將會得到數十倍甚至上百倍放大。


如何用平台放大你的傳播能力?有以下三點:

1. 尋找可依附的平台;

選定合適的平台,平台太多了,並不是每一個都適合你,一個人站在合適的位置上就會成為達人,站在不合適的位置上可能就是傻瓜。

(1) 看平台是不是當下主流的內容平台。

(2) 看平台的風格是不是你喜歡的。

(3) 看平台的實力。

(4) 看平台能否為你賦能。


2. 與平台進行利益綁定;

選定合適的平台後,要嘗試與平台進行利益綁定;在所有的關係裡,最長久、最友好、最能互相成就的關係,一定是雙方在同一條利益鏈上。

利益綁定的方式有很多,每個人在實踐的過程中都要善於觀察,看看有沒有雙方共同的利益點,只要利益是一致的,就有合作的空間。


3. 爭取更多推廣資源;

推廣的力度越大,你的能力越能被放大。作者爭取的經驗有以下三點。

(1) 你自己要重視。

(2) 主動銷售自己。

(3) 學會適當吃虧。

你不夠強時,多讓利給平台,可能平台更願意推你,因為覺得跟你合作收益更高。吃虧不是目的,獲取更多資源才是目的。

吃虧的目的是為了變強大後不再吃虧。


什麼是「個人品牌」? 個人品牌就是一個人在某個領域中,對該領域的受眾而言擁有的比較一致的印象和口碑,基本包括三個元素。

1. 你在某個領域中有一定的知名度。

2. 大家普遍都知道你是做什麼的。

3. 大家在某方面信任你、依賴你。 


如果你在某個領域中擁有「個人品牌」,你的名字就代表某種知名度、專業度、信任度。

「個人品牌」一旦形成,就具有持久性,相當於在這個領域占據一個位置和認知。

一個擁有「個人品牌」的人就有影響力,就能獲得更多曝光,為自己爭取到更多機會和資源,這些就是你的賺錢能力。

二十一世紀的工作生存法則就是打造「個人品牌」。


打造「個人品牌」的五步驟:

1. 揚長補短,找到定位;你要進行一次深度的自我分析,確定自己的優勢和劣勢,喜歡什麼和討厭什麼,找到自己的定位。

最初這個定位越細分、越精準越好,這樣可以集中力量更快給相應的受眾留下更深的印象。


2. 設定標籤,固定形象;一個品牌形象被讀者記住,需要大量時間、注意力,這些都是認知成本。  

3. 持續輸出,經營品牌;堅持持續的寫作輸出,還需注意以下三點:(1) 要注重品質、(2) 主題要對焦、(3) 管道要聚焦。集中主要力量,在一個平台上持續發力,產生「集聚效應」。

4. 學會借力,賦能品牌;借力,就是清楚自己的需求,並有目標、有策略地向外部尋求協助,以達成目的。

5. 蒐集回饋,調整優化。


要思考如何建立自己的「影響力根據地」 → 你在那個地方說話,有人聽、有人信。

根據地是指:賴以存在的基地、基礎。因此,影響力根據地就是指:你的影響力賴以存在的基地、基礎。


建立影響力根據地有以下三個方式:

1. 找到合適的核心平台。

2. 整理管道,彙聚影響力。

3. 養成累積追蹤者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