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這個標題就知道我想表達的意思,是的,我很愛打籃球,已屆中年的我依舊熱衷於奔馳在球場上,瞧著這個陪伴我多年的夥伴,讓我回想起當年的種種,尤其是當我經歷低潮時,籃球帶給我的鼓舞以及歸屬感。
別以為我這樣說是因為很會打籃球,並沒有,我沒什麼天賦,國小畢業身高才 142 公分的我,其實並不適合這項運動。
國小四年級時,學校新建了一座露天籃球場,從此的我的球類運動就從躲避球改成籃球;從現代的眼光來看,那座球場的規格很糟糕,水泥地板再加上完全不符合標準的場地尺寸與籃框高度,但它卻承載了我童年大部分的時間。
說來也很奇妙,國小時這麼矮的身高,但自己卻不自覺,直到上國中後才發現原來自己發育遲緩,也不知道是因為早讀一年的關係,還是因為營養不良。
國中的課業壓力比國小大很多,但我們還是習慣在補習前跑去打球,而這個習慣我整整維持了三年。
書可以不讀、球不可以不打,這是當年心中真實的想法。
那個時候的我,其實分不清自己是因為喜歡打球、還是想逃避升學的壓力,我只知道球場上的自己好自由。
從國小就開始補習的我,國中就更不用說了,上了國二後補的更兇,補英文竟然補了兩個不同的補習班。
因為我所在的班級就是別人口中的爛班,就算班排第一名,全年級排名可能也只有前五十名左右,當時一個年級約有十七個班。
國一的課業不算太難,我還勉強維持在前三名,上了國二後,因為補的更多了,名次又往前推進了一點,偶爾會考到第一名,但年排名還是沒辦法擠進前三十名。
要知道我們那種地區型國中,大概只有前三十名有機會考上北聯的前五志願,為此,補習班老師在一次月考後,特別找了我私下一對一討論,問我想不想考上前幾志願,如果想,他們會特別幫我設計規劃一下。
我當時懵懵懂懂的,不知道這到底是他們的期望,還是我自己內心也是這樣想的,反正主流的聲音就是拼升學,我也只能順從。
但情勢就在升國三、進行能力分班時開始反轉,連我自己現在回想,都不明白當時的自己在想些什麼;無預警的狀況下,我開始排斥去上補習班,甚至排斥去上學,要不是有著威權的老爸壓著,我應該不是翹課就是逃學了。
任何人勸說都無用,我直接退掉所有的補習班,然後上課開始睡覺,尤其是國文課,因為這是班導的課,我超級討厭她,每次上課必睡。
就這樣,我渾渾噩噩地過了一年,幸好有籃球陪伴著我,至少也沒去做什麼壞事,除了不讀書、不上課外,其他都像個正常的國中生,下課就瘋狂打球、晚上就看漫畫去。
當時的籃球是我所有的寄託,是不是在逃避現實?其實到現在我自己都無法回答這個問題。
甚至,我在國三時還揪同學去報了場菜市場盃,別人在準備考高中、我們在準備去比賽,在當時家長的眼中,我們就是群不讀書的壞小孩。
在第二場比賽落敗時,我的夢醒了,當晚我邊洗澡邊掉眼淚,面對父母的冷嘲熱諷,我完全無力反擊,球賽輸了、書也沒讀好,回神一看全盤皆輸。
當我面對聯考時,心知肚明自己不會有什麼好成果,要是不努力都有好成績,這才是對努力的人的不尊重。
但基於不認輸的想法,對外擺還是出我一定行的模樣,其實很心虛阿,裝著要拼一把,但實際上還是偷跑去看漫畫跟打籃球。
聯考完,確認自己的爛成績後,雖說早知道會如此,但還是難掩落寞的神態,當時記得姨丈還開車載我出去兜風,跟我說:「這不是你的終點,也未必真的那麼差。」
當我逐漸調整好心態後,有次在漫畫店遇到以前的同學詢問,她聽到我最後去讀的學校後,只說了一句:「好可惜,你怎麼會考到那邊去。」
瞬間我又崩潰了,回到家後我不停地想,為什麼我會落到被人說好可惜的狀況,我到底做錯了什麼?
由於找不到答案,日子就繼續過一天算一天,進入高一的學生生活,我就彷彿是個局外人,覺得自己不屬於這個地方,但又不知道該往哪裡去。
幸好,透過籃球這個運動,慢慢地我找到了歸屬感,好像開始融入這個地方,這一切似乎正在好轉中。
我開始覺得打球不單純只是個運動,它也是個跟社群連結的重要因子,並同時帶來我內心的歸屬感,以及對生活的掌控感。
當內心安定下來後,我才真的有餘力去衝刺自己的目標,不再胡思亂想,而是專注在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上面。
這很神奇,我其實沒想過打籃球會這麼有魔力,比看心理醫生還有用,它默默地撫平了我心中的疤痕,讓我不再懊悔過去的種種行為,而是選擇向前看。
上了大學跟研究所後,打球是我在忙碌之餘的主要休閒運動,它依舊扮演著我在迷惘時、穩定心情的主要活動。
當兵時,下部隊被學長欺負,也是因為在球場上有好表現的狀況下,被欣賞我的學長鼎力相助,進而擺脫困境;甚至後來還被副連長跟輔導長找去跟長官一起打球,經由這層的信任關係,讓我在軍中有好日子可過。
出國唸書時,由於一開始找不到球友,好長一段時間沒打到球,但在口試那一年,又跟借他家住的同學一起去打球,快快樂樂地度過原本最難熬的論文口試與修改。
創業後,由於身兼多職,同時授課、經營公司,然後又回學校進修 MBA,再加上結婚,有好長一段時間沒打到球;這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原本的球友都老了,另外就是自己藉口沒時間,想偷懶。
沒打球的日子,我的身體越來越不健康,這不單指生理上的不健康,心理上也大受影響,脾氣越來越暴躁。
說來也有趣,疫情後,我加入新的籃球社群,開始定期打球後,彷彿重拾年輕時的感覺,內心越來越安定,行動時也越來越有力量。
這或許可以用「腦神經科學」的方式解釋,應該是某些化學物質的分泌影響到我的全身心狀態;但我更願意用自己的經驗說明,運動習慣真的有益身心健康,特別是具有社群特徵的運動種類。
從童年到中年,唯一不變的就是我的閱讀與打球習慣,只是從看漫畫變成看小說或散文、從打輸贏變成打健康的球。
我衷心地感謝籃球這個運動,帶給我歸屬感與內心的平靜、同時也帶給我健康與前進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