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22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杜拉克談高效能的五個習慣 (全)

彼得‧杜拉克是眾人推崇的管理大師,但我看這本書卻看的異常痛苦,彷彿是在讀教科書,而非一般的商業暢銷書。

雖然最後我花了兩個月硬啃完整本書,但對比我看其它書的速度,這簡直就像是烏龜在爬一樣地慢。

每天晚上我都拿著這本書晃來晃去,可是翻了幾頁就讀不下去,我也不禁問自己,有價值的書都這麼難讀嗎?

但如果說讀完到底有沒有收穫,那還真的有,光是「先做重要的事」到「把目光專注的貢獻上」這兩點,就很發人深省了。

有時候,其實自己內心也知道花時間做某些事是表面功夫、實則毫無貢獻,但總是安慰自己,至少我有花時間去做;這就是典型低效能的表現。

時間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是稀缺的,所以要時刻提醒自己,做眼前這些事到底有沒有意義;我們要避免「忙卻不產出價值」。


把書中的論述套用到現實的生活與工作中,可以透過具體做法與實際案例來詮釋五種習慣,讓我們記憶更深刻一些。

1. 專注於成果而非工作;
  • 具體做法:每天寫下三件「今天完成後能真正推動結果」的事,而不是一張滿滿的代辦清單。
  • 案例:銷售工程師不要只看拜訪客戶數,而是要衡量「本週是否推進了一個即將成交的案子」。
2. 時間管理,先做重要的事;
  • 具體做法:每週檢視自己的行程,把花時間卻沒有貢獻的會議刪掉或縮短,把最有價值的任務安排在精力最好的時段。
  • 案例:某工程師發現自己早上精神最好,於是把設計思考與程式撰寫放在上午,把開會、回信放到下午。
3. 專注於少數重要領域;
  • 具體做法:設定「不超過三個」年度重點,其他機會性任務就要勇敢說不。
  • 案例:一間新創公司老闆,捨棄同時做五個產品線的衝動,只專注在能快速打開市場的核心應用,結果資源集中反而成功。
4. 建立長處,而非彌補短處;
  • 具體做法:花時間在自己能做到最好的地方,短處透過合作或工具彌補。
  • 案例:一位專案經理不擅長數據分析,就找數據工程師合作,自己則專注於客戶溝通與決策推進,團隊整體效率提升。
5. 決策建立在正確的判斷上;
  • 具體做法:做決策時,先問「還有哪些不同意見?」、「如果失敗,可能是因為哪個假設錯了?」。
  • 案例:產品經理在開發新功能前,先蒐集反方意見,發現用戶其實更需要的是改善速度而不是新功能,避免了錯誤投入。

如果想在日常生活中養成高效能的習慣,我覺得可以先每天用 10 分鐘檢視:今天做的事是否與「成果」對應? 每週回顧:哪些時間是浪費的?哪些時間帶來最大價值?

坦白說,我只做了一半,有記錄但沒確實回顧,這種時常偷懶的模式,也讓我無法養成高效能的習慣。

因為彼得‧杜拉克說的高效能不是用忙不忙來衡量,而是看「成果有沒有被推進」。那如果我們所做的事沒有所謂的成果呢?

就以寫作來說,低效能狀況像寫日記或隨筆,但沒有幫助思考或輸出價值,寫完就丟;而高效能狀況則是把寫作當成「思考工具」或「知識沈澱」,甚至「對外影響」。

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我寫作還是有點成果的,比較像是「思考工具」或「知識沈澱」;但從收益面來看,應該是沒什麼成果,自娛自樂。

其實,如果能讓自己寫的開心,貢獻情緒價值,那應該也算是一種成果吧!


更深一層的思考,彼得‧杜拉克的「高效能習慣」雖然強調成果導向,但這應該不代表無目的的閱讀或寫作就毫無價值。

先前讀過朱敬一院士的一句話「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學子不住相讀書,其功用不可思量。 」 太講求目的性,是不是也會喪失一些潛在的可能性呢?


因此,我覺得這要分成兩個面向來看:

1. 目的性閱讀或寫作(功利導向);
  • 為了解決問題、完成專案、提升績效而讀。
  • 效益:快速轉化為可見成果。
  • 風險:容易受限於短期需求,看不到更廣闊的可能性。
2. 無目的閱讀或寫作(素養導向);
  • 為了好奇、滋養心靈、拓展邊界而讀。
  • 效益:培養思維廣度,激發意想不到的靈感。
  • 風險:短期內看似「沒有產出」,容易被誤解為浪費時間。

真是太棒了,有說法支持我自己的低效能,不必執著於閱讀或寫作的表相與即刻成果,它的功用可能在潛移默化中發酵。

還可以再升華成 → 無目的閱讀或寫作不是「低效能」,而是「不同時間尺度的高效能」:
  • 彼得‧杜拉克的高效能習慣,確保我們不會在短期陷入空忙。
  • 「不住相讀書」的精神,確保我們不會在長期喪失深度與廣度。


日常生活與工作中,我們也得同時兼顧「成果導向」與「素養導向」,兩者缺一不可。

講到這邊,突然我又想起了吳軍博士在《大學之路》中所提到的兩種高等教育理念:通才教育和專才教育。

仔細思考後,它們其實在講述同一個觀念,那就是通才教育 → 素養導向、專才教育 → 成果導向。

在沒有解決物質生活提升的問題之前,空談精神上的滿足和自我實現是沒有意義的;這也從心理學上說明了「通才教育」需要在掌握「謀生技能」之後實行。

從這邊切入,就回到上次討論安全感的內容《為什麼安全感對創新創業來說這麼重要?》,這也是一種風險管理的機制。


回到「素養導向」跟「成果導向」的差別,這可以視為是「長期價值」與「短期價值」的不同:
  • 素養導向 (長期價值) → 沒有明顯的短期回報,但會在未來帶來深度與廣度。
  • 成果導向 (短期價值) → 當下看得見進步與成果。
真正高效能的人生,應該是「素養導向」與「成果導向」的長期交叉效應,成果導向帶給我們「效率與成就」、而素養導向帶給我們「深度與創新」。


至於為什麼說「素養導向」能帶來創新呢? 我們在《為什麼安全感對創新創業來說這麼重要?》中有討論到「裕度」的重要性,其實「素養導向」就是有裕度、可以無目的的學習。

創新往往不是線性努力的結果,而是不同知識、經驗在腦中產生「意外碰撞」。素養導向的閱讀、探索,像是在腦中播下許多種子,雖然當下看不到成果,但在某個時刻會突然長出新的組合。

「成果導向」的工作強調 KPI、交付、效率,這確保了「生存」。但如果永遠只看短期產出,就容易被現有框架綁死,創新反而無法萌芽。

如果我們每天都在同一領域裡工作,只會在原本的框架裡打轉。太過成果導向,往往會把「不在計劃內的東西」視為噪音,甚至直接忽略掉。

換句話說,過度成果導向、執著於單一路徑,可能會陷入「路徑依賴」而錯過新機會。

路徑依賴確實是知識型工作者常見的陷阱,而且它跟「專業深度」往往是正相關,當我們在某個領域、某個方法或某條思路上投入越多,就越難跳脫原本的框架。


簡單說:「已經走得太遠,很難轉向別條路。」而這會造成兩個問題:

1. 創新受限 → 很容易用舊方法去解新問題,看不到新的可能性。

2. 效率錯覺 → 雖然你很熟練,但不一定在做最有價值的事。這就需要高效能的習慣來解決,先做最重要的事、將目光專注在貢獻上。


知識型工作者特別容易陷入「路徑依賴」的坑,因為他們的專業積累成本高,投入的時間、精力、學習成本越多,心理上越不願放棄原有路徑。

再加上熟悉某套工具、框架或流程後,會自動用它去思考和解決問題。這就會產生「認知偏差」→ 既然這條路我走得很熟,應該就是最好的路,而忽略其他可能性。


如果把彼得‧杜拉克的五個高效能習慣,套用在改善「路徑依賴」的問題上,或許可以修改成:

1. 素養導向探索;

定期接觸其他領域知識、跨界交流,增加偶然性和新視角。例如:工程師學點心理學、設計師學點程式。


2.  反思既有路徑;

每隔一段時間問自己:這條路真的最有效嗎?有沒有替代方法?可以用「假如今天重新開始,我會選擇這條路嗎?」來思考。


3. 小規模試驗;

不要直接放棄原有專業,但可以嘗試非主流路徑的小實驗。例如:生成式 AI 在影像處理領域的應用,就是從非主流路徑探索而來。


4. 分配時間給無目的探索;

用素養導向的時間,讓大腦有空間去碰撞新的概念;高效能不只是做更多事,而是讓自己保有更多的選擇。


我太喜歡最後一句話了,終於可以正大光明地偷懶,還可以說是在探索「素養導向」,讓自己的未來有更多的可能性。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透過自我發展,提升工作效能。


本書的論點乃建立於兩個前提上: 1. 管理者的工作必須有成效;2. 人人都可以學會如何發揮高效能。

效能可以學,卻無法教;效能並非一門「科目」,而是一種自我紀律。

效能對一個人的自我發展、組織的發展,也及現代社會的生存發展,都非常重要。


建立高效能有五個習慣:

1. 了解自己的時間,好好地記錄自己把時間花在哪些地方。

管理者開始分析自己運用時間的方式,並採取行動,刪除浪費時間、毫無必要的活動。

管理者需要做一些基本決定,在自己的行為、人際關係和關心的問題上做一些改變。

管理者開始探討不同的時間運用方式、不同的活動、以及活動的目標,究竟哪個比較重要,哪個比較次要,管理者許多工作的水準和品質都會因此受影響。

這個習慣關乎管理者能否有效率地運用稀有資源 → 「時間」。


2. 將目光專注在貢獻上,把焦點從程序轉移到概念、從機械性的步驟轉移到分析,從關心效率變成關心成果。

當管理者把重心放在有所貢獻上時,他不能只考慮方法與手段,而必須對於做事的目的有透徹的思考。


3. 善用人之所長,是透過行為而展現出來的一種態度,是對個人的尊重 → 尊重自己,也尊重別人,是行動中所展現的價值觀。

要「善用人之所長」也需要「從做中學」,透過不斷練習而自我發展。


4. 先做最重要的事,這和了解自己的時間相互呼應。

管理效能的兩大支柱和基石是「先做最重要的事」與「了解自己的時間」。

在這邊主要探討其最終產出 → 管理者的績效和組織的績效。


5. 有效的決策,是在探討理性的行動。

管理者想要工作有成效,不能指望有一條清楚標示的路徑,只要順著走下去就可以看到成效。

雖然針對管理者要如何辨認事件的型態,判定這是否屬於普遍性的問題,以及如何設定「決策」必須滿足的邊界條件,仍然沒有明確的規則可循,完全要視情況而定。但究竟應該依照什麼先後順序,做哪些事情,卻很明確。

只要依照這些標準行事,管理者應該能訓練自己作負責任的判斷。

要做有效的決策,不但需要適當的步驟和分析,同時基本上也是一種行動的倫理。


管理者的自我發展不只是訓練自己提高效能而已,還包括其他許多層面 → 管理者必須獲得知識,培養技能。

管理者在生涯發展途中,必須學習許多新的工作習慣,同時有時候需要去除某些舊的工作習慣。

除非管理者先具有高效能,否則他即使有再淵博的知識、再高超的技能和再好的習慣,也是枉然。

高效能的管理者的自我發展乃是從技術到態度、價值觀和品格,從步驟到全力以赴的精神,全面的個人發展。

管理者需要學會多將資源投入「機會」,而非投注於「問題」上;他們需要致力於用人之所長,有所貢獻;他們也需專心一志,設定優先順序,分辨輕重緩急,而不是樣樣都做。

提升知識工作者的生產力仍是當務之急,管理者本身就是最重要的知識工作者,他的水準、標準和自我要求將會決定其他知識工作者的工作方向和投入的程度。

早期的觀念認為「體力勞動者」只有經濟目標,同時也以獲得經濟酬勞為滿足,但人群關係學派的學者早就指出,實際狀況絕非如此,當勞工獲得的酬勞超過養家餬口所需時,情況就立刻改觀。

知識工作者固然也要求適當的經濟報酬,但單單只有經濟報酬卻還不夠。知識工作者需要機會,需要成就感,需要自我實現,同時也追求價值。

知識工作者唯有讓自己成為高效能管理者,才能滿足上述的個人需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