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18日 星期一

我的投資筆記 (三十五) 四年前的選股條件錯了嗎?

四年前我曾寫過一篇《關於長期投資的想法》,主要是針對我們在美股投資的自我激勵與催眠。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當時我們才剛涉及美股投資,從一開始的複委託、到後來的海外帳戶投資,就是一個妥妥地新手小白,當然要寫點什麼來壯自己的膽、假裝自己很會,以為這樣就比較不怕了。

事實上,當時的我連選擇權買賣都不太會操作,剛開始還得跟老婆反覆確認自己有沒有操作正確,真是如履薄冰阿!

時間快轉過了四年,我也從新手小白進化成了老手小白,一樣是小白,只是變老了四歲,但總歸是熟悉了美股操作的介面,並累積了一些買賣的經驗與心得。

這時再回頭去看當年對於美股的期望,以及根據這些期望條件所選出的股票,赫然發現它們在這四年內似乎都表現地不錯。

雖然我們目前的投資組合並非以 O + UL 為主體,但除了 KMB 外,我們幾乎是一個不漏地持有,只是建倉的比例多寡不同而已。

至於為什麼在這幾年內都沒有買入 KMB? 如果說是我忘了,你信嗎? 我必須誠實地說,因為它的波動真的太小了,小到我一直都沒有買入的機會,久而久之就真的忘了它的存在。

讓人興奮地是,當年對於 MMM 的選擇沒有誤判,但過程異常艱辛,因為它比我們預期低迷了更長的時間,幾乎是整整兩年都趴在地上動彈不得,只有更低、沒有最低;但當它一回神反彈時,又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回到起跌點,如果沒有提前佈局,幾乎是吃不到這波反彈的。

O 沒有選錯,但進場的時機點錯了,REITs 應該在高利率的環境下建倉,才能用較低的股價入手,同時享有高股利、以及潛在的資本利得;我們現在只能趁機會持續加碼攤平成本,等待降息循環的到來。

令我們最吃驚是 BTI,四年前覺得不太合常理的事,卻實實在在地在我們面前上演 → 在享有高股利的同時,股價在今年硬是上漲了超過 50%,以我們的持倉成本來計算更是超過 70%,它四年的股利發放早就超過 30%,這不就代表這檔股票四年翻了一倍? 年均報酬率超過 18% 耶!

這絕對不在我們原本的投資計劃內,我們是貪圖它的現金流,從來沒冀望過它的資本利得,所以這絕對是最大的驚喜。

根據當年投資期望所選擇的股票,四年後都提供給我們豐厚的回報,完全不輸給科技股的總體報酬,雖然沒有爆漲、但也不會爆跌。

但我們依然不確定這是否只是曇花一現,畢竟這輪的景氣循環尚未走完,遲早會迎來熊市,時間早晚的差別而已。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我們還是持續現金流選股的策略,但股利再投資的標的已經不限於四年前的那幾檔股票了;有鑒於 2023 年時我們完全沒跟上科技股的補漲浪潮,為了平衡整體資產的波動,我們也開始佈局指數型投資。

雖然是小幅度的投資策略修正,但這也凸顯我們有持續進行檢討與修正,而這也是撰寫投資筆記的好處之一。

另外,由於我們一開始是透過複委託投資美股、後來才開設海外帳戶,因此剛好有實驗組與對照組,一邊是幾乎完全不操作的、另一邊則是積極操作,來驗證我們的投資策略。

經過四年的時間,兩邊的投資報酬率已經是天差地遠,複委託帳戶的總投資報酬率甚至連標普 500 指數的一半報酬率都沒有,真是令人傻眼。

海外帳戶的收益則是遙遙領先標普 500 指數,而我們希望透過持續不斷地調整與精進,可以一直領先下去。

當然,未來還是有一些量化的目標要達成;舉例來說,現在每月的股利平均收入已經突破 1,000 美元,我希望能在未來的四年內,累積至每個月 1,500 美元。

股價的漲跌跟本益比的認定、也就是估值有關,因此跟當時的市場氛園有極大的關係;但股利的發放主要跟公司的獲利有關,像我們所投資的幾乎都屬於成熟產業,想要在短時間內高度成長的機率很低。

這也就代表,股利累積的速度會比想像中慢很多,可能資產價值衝上去了,但股利收入還跟烏龜似地慢慢爬升。

即便如此,我還是對於每年新增股利 1,200 美元有信心,換算下來就是每月要新增 100 美元;先決條件就是每年要投入約 24,000 美元的新增資本,然後再找到接近 5% 股利回報的股票,才有機會滿足我們的期望。

仔細評估完後,其實還是有點難度的,希望四年後的今天,可以很驕傲地說我們做到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