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是延續上一篇的內容,進一步討論現實面,雖然我一直在說創新創業需要「安全感」,其實就算當一個上班族也同樣需要有安全感跟餘裕,這樣才有能力發展工作之外的人生。也就是說,今天這篇的內容應該是具有共通性的,不是只有創業者才適用。
即便如此,我還是想先從創業的角度來探討「安全感」,更具體來說創業者可以用「現金流」來獲得「安全感」。
在我的部落格中,只要搜尋「現金流」這三個字,就會跳出一大堆文章,不管是創業或是投資的主題,其實都是在強調現金流的重要性。
坦白說,連我自己都很驚訝過往寫了這麼多跟現金流相關的文章,並且再三強調它的重要性,看來這是深植在我內心的觀念。
舉例來說,我在《中長期目標或興趣愛好需要穩定的現金流支撐!》說:「不管公司或個人,當你真的有信心從事某些高風險性質的想法時,別忘記先儲備糧食,想辦法把短期穩定的現金流做起來。」
透過穩定的現金流來獲得安全感,從而可以更有耐心地去解決高難度的問題、挑戰高風險的任務。
同樣地,在《創業前該有什麼樣的心理準備?》文中提到:「不要壓身家,就算你覺得自己是技術領先者,但時機卻可能會遲到;或許你的產品技術、想法或方向都是對的,但氣不夠長,等不到時機來臨的那一刻。」
豪賭一把,輸比贏的機率高多了,因為輸到一個程度你就出局了,再也沒有扳回局面的機會。
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還是能夠透過一些方法來獲得足夠的安全感或餘裕。
例如,在《一定要有錢才能創業嗎?》中提到:「游庭皓透過極低的成本來經營自媒體,現在也擁有一群忠實的聽眾每天收聽;他是用經營副業的方式,在有正職的情況下,先寫聯合晚報的專欄、然後才跨足到自媒體,初期的付出主要是他的時間與精力,成本極低。」
如果手上沒有足夠資源,那就先把目標放小一點,用低成本創業來提升自己的「容錯率」、降低試錯的成本,這樣就能有效地提高「成功率」。
游庭皓其實就跟《開創心態》裡面提到的案例一樣,先穩住自己的基本盤(正職),然後再尋求副業上的突破;其實侯文詠從醫師轉換跑道到作家的過程,也是用同樣的模式。
《創業,真希望有人告訴我的事》這本書更是直接建議:「在創業之前先累積收入。」看來這位作者也是站在有錢才去創業這一邊的。
所以轉來繞去,最後我們還是回到原點,得先透過自己的專業技能或正職來累積資產,並轉化為現金流,進而獲得財務與心理上的安全感。
「低成本創業」或是「一人公司」的想法,是個不錯的起點,因為是副業,就不會有太大的財務壓力,無形中就會有安全感。
以下先分成兩個層面,來探討創業者該如何建立安全感與餘裕:
(A) 財務與資源面
1. 保留生活費緩衝;
- 建議至少有 6 ~ 12 個月生活費作為安全墊。
- 這樣即使創業失敗,也不會立刻陷入生存壓力。
2. 小規模測試 / 低成本 MVP;
- 先用少量資金、時間測試市場反應。
- 自媒體創業、網路教學、電子商務等。
3. 多元收入 / 兼職;
- 保留部分穩定收入,避免孤注一擲。
- 可以是顧問工作、兼職或投資收益。
(B) 心理面
1. 認知安全感;
- 心理上接受「試錯可控」的思維:即便失敗,也只是固定損失。
- 這需要建立對自己能力、資源和可承受損失的信心。
2. 社會支持網絡;
- 家人、朋友或創業社群提供心理與專業支援。
- 可以減輕孤立感與焦慮。
- 先從小專案或副業開始,成功經驗累積 → 提升心理安全感。
沒有以上的「安全感」,創業者很容易提早做「極端行動」,結果不僅不能增加成功率,反而可能加速失敗。
從實務上的考量,在創業前先建立「安全墊」:財務 + 心理 + 社會支持 → 進入探索階段,利用安全感作為燃料去試錯 → 找到可行方向後,再全力專注,降低資源浪費。
其中,我們再仔細分析創業者安全感建立的清單,再把它們細分成三個面向:財務、心理、社會支持。
1. 財務安全感 → 底線保障
2. 心理安全感 → 心智緩衝
3. 社會支持 → 外部緩衝
在我先前的文章中,主要討論的都是財務上的安全感,但心理安全感跟社會支持也同樣重要,但因為它們是隱性的,所以一般來說還是會先討論顯性的財務安全感為主。
除了財務上的安全感要靠自己建立外,我倒覺得「心理安全感」跟「社會支持」可以透過教育系統與政策面給予支持,只是這一套流程的建置應該要花費很大的力氣,而且也需要相關的社群支持。
以我接觸到台灣的創業教育來說,要同時滿足「心理安全感」與「社會支持」的功能都略顯困難。
更糟糕的是,大家似乎都把焦點放在創業技巧上,教授怎麼去募資、怎麼精實創業、怎麼規模化,但卻忘了創業者連最基本的安全感都不具備,就被迫上戰場拼刺刀。
不管怎樣,就算是上班族也都需要財務上的安全感,而創業者還得額外考慮心理上的安全感與社會支持,值得大家深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