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 3M (NYSE: MMM)的股價大反彈,讓我想起過去好幾個心驚膽跳的夜晚,每次都是個記憶深刻的教訓。
3M 的股價從 2021 年底至 2025 年底,這四年走了一個漂亮的 U 字型。而我是從 2022 年中開始建倉,同時操作它的選擇權。
看到原本是模範生的它,股價一路從 200 往下跌,然後跌到 150 左右往上拉一點,就繼續下探至 130 滯留,當時見獵心喜,以為這就是底部了,趕緊進場抄底,並預期它就算再跌也有限。
誰知道後來的發展比我想的更嚴峻,一路探底、一路接,接到都滿手血了還在跌。本來以為等一年就會反彈,想不到最後的結果竟然是等了整整三年。
2022 年底跟 2023 年底則令我難以忘懷,因為選擇權都差點全部爆倉,要不是在關鍵時刻都有大戶進場拉抬股價,讓我趁機逃脫、小賺一筆,不然最後應該都是被履約的下場。
特別是 2023 年底那次,我真的是絕望了,做好心理準備,準備找錢來接股票,但在年底時又重演前一年的戲碼,硬是強拉起來,但股價也沒有直接反攻上去,而是先下彎後才轉往上拉升。
直到現在,剛看股票留倉的報酬率,超過 80%。這檔股票看似獲利頗豐,但連續兩年的年底都在玩心跳,差點嚇出心臟病來。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台股的美債 20 年 ETF,從今年 FED 開始宣布降息後,也一路反彈上去,這檔我也是一路跌一路補,補到滿手血。眼看著就要回正了,但回頭一看,竟然已經佔了我的零股部位接近 1/3。
這比預期反彈的時間,整整慢了一年;很多先前投資美債的人,都因為誤判底部的位置,在相對高點就大量建倉,導致後續無力追價攤平,反而因為外界的雜音、認賠出場,造成永久性的虧損。
從上述的經驗來看,只能說,抄底真的不能預期反彈的時間,因為永遠不準,只能先抓大方向,然後慢慢等待時間。
以我提供的案例來說,一檔比預計反彈的時間晚了兩年、另一檔則晚了一年。 如果資金規劃不當、另有它用,就不得不認賠出清。
另外,抄底也不能一次就 ALL IN,像我就從來沒有一次是判斷正確的,只能抓到向下的趨勢,然後越跌越買。
這中間考量牽涉到最低能接到多少價格、自己的資金量還有多少,然後再去評估每次能夠買進多少。
這個簡單的策略,我們已經反覆操作多次,幾乎每次都是接到滿手血後,就等著它回正,然後獲利了結。
方法聽起來是很簡單,但該有的心理建設不能少,不然眼看著持股崩跌,心態可能也跟著崩潰了。
除了心態外,我覺得更重要的一點就是「選股」,如果選錯標的、還套用上述策略,那無疑是慢性自殺,除了等死外,別無他法。
舉例來說,我們先前有投資美股的 WBA,本來只是買個幾股觀察用,後來看著股價一路崩跌,也想著要不要執行「越跌越買」的策略,但評估後覺得這檔不適合就先擱置不理;想不到今年它就被私募基金收購、直接下市,造成我們永久性的損失。
雖然損失的金額不多,但這也是個警示,並非所有股票都能慢慢地等它漲回來,有些公司一個不好就下市了。
所以說,想要抄底,第一個工作就是「選股」,選股的好壞決定了抄底策略成功率的高低,而這也是最讓人費神的步驟。
說回我們今年的主要操作,其實已經在兩個月前就差不多告一段落了,詳見〈走到股市榮景的末段,下一步該怎麼走?〉一文。
去年中對於 REITs 後續走勢的判斷,基本上都在預期的範圍內,因此我們執行起「抄底策略」以及選擇權建倉就非常果決、毫不猶豫。
對情勢的判斷要靠總體經濟的趨勢而定,而對於選股則要挑選產業趨勢中的佼佼者,前置作業完成後,執行面就相對簡單,只要考慮自己的資金配置以及投入步調即可,再來就交給時間來驗證自己的投資策略是否正確。
自從我們清倉手頭上所有的選擇權後,就進入了無所事事的 IDLE 狀態,只有股利下來時,才會思考要買入哪檔股票。
但為了明年的績效著想,我還是得想辦法了解當前產業的趨勢、積極出擊,尋找合適的落難個股,並判斷何時該出手建倉。
其實,為了個股的選擇需求,我們長期持有少量的權值股,目的就是為了近距離觀察它們的股性,避免自己錯失「撿漏的可能性」。
當然,這個作法的壞處就是 → 我們只會聚焦在大型權值股,例如進入 S&P 500 名單的個股,而中小型個股就完全不考慮。
基於上述投資策略,我們目前已經選定「生技製藥」產業的某些個股,後續也會進一步分享我們的心得。
值得注意的是,永遠不要相信自己預估的底部價格以及反彈時間,因為往往事與願違;我們只能先判斷產業趨勢、挑選個股後,再堅定地執行投資步驟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