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9日 星期三

要同時兼顧多元發展,真的好難!

跟往年相比,今年我做了一個決定,不再為了設定的目標把其他的事情都排除掉。

舉例來說,以前我會根據當下認定的重要性來排定優先順序,如果公司的產品開發比較重要,我就把全部時間花在上面 → 教課就敷衍了事、打球這種可去可不去的就往後延、老婆說要出去旅遊就說沒空。

在這種情況下,那段時間我的人生彷彿就消失了一樣,只為了一個目的而活著。

我從以前到現在的思維都是先專注、減少轉換的成本,然後提高做事或學習的「效率」。

但隨著年齡漸長,我慢慢發現人生不該這樣過的,很多時候當下認定重要的事,後來回頭看其實也沒這麼重要或緊急,反而是因此被排擠的事情,可能錯過就不再來了。

我現在嘗試著在一段時間內,例如一個星期或一個月,加入各種待辦事項,盡可能提高所有事情的完成度,而不執著其中一項。

這或許會讓我處理客戶問題的反應時間變長、產品開發的速度變慢了,但我卻可以同時讀幾本好書、打幾場痛快的球,或者跟老婆出門去一些沒去過的地方等。

最近這段期間又有颱風假、緊接著又是國定假日,老婆問我說為什麼不趕緊處理客戶的事,還悠閒地讀了幾本圖書館借的書,然後跑去河堤騎自行車跟逛國立歷史博物館。

接著,又忙著引進 ChatGPT 來優化授課的方式,並同時更新教材等。

感覺自己好像對工作上的要求反應越來越不「即時」了。

沒錯,我現在已經把自己從以前的硬即時作業系統,變成類似 Windows 這種非即時作業系統,看似多工但即時的反應速度很慢。

因為人活著絕對不是只為了一個目的存在,我不想多年後回頭一看,自己除了工作上的成果外,其它什麼都沒有。

甚至工作上的成果可能也不存在,很多事並非努力就有收穫的。

當我今年全面轉向這樣做之後,心情變愉悅了很多,更開心、身體也更健康了,但效率也變差很多。

在不同事物的切換之間,我還是需要時間適應才能進入狀態,要同時讓所有事情都有進度,真的好難。

我正在努力掙扎著,讓自己有辦法過上更精彩的人生,而非只是單一點的突破。

說來簡單,做起來真的不容易。

最近這段期間,假日一有空老婆就挑著台北市的景點或博物館去晃晃,很多地方我以前從來沒去過。

生活在這個城市這麼久,小時候沒機會去、長大後也因為種種原因沒去,再拖下去說不定到老死都不會去。

想想還真有點可怕,如果只做「當下緊急的事」,那麼長遠來看「重要但不緊急的事」,可能就會永遠被忽略掉,人生只剩乏味兩字。

2024年10月8日 星期二

ChatGPT 輔助程式設計

這學期的課程主軸就是要引進 ChatGPT 來協助我們實作機器視覺相關的程式設計內容。

往年都是由我提供相關程式內容,然後再讓同學們去嘗試如何實際開發屬於自己的影像函式庫。

但試教了兩年後,我發現課程的主軸問題不大,但細節要精進的部份很多。

有關於實作的程式設計能力門檻過高,反而會阻礙學習的動力。

在我不知道該如何改進教學內容的時候,ChatGPT 橫空出世了,經過試用後,我發現它確實能輔助我們進行程式開發,不再需要執著於一些程式語言或工具上的技巧,而是以對話的方式,更直覺地接近自己設計的想法。

只是在這個對話的過程中,也不是一次就能到位,所以我們還是要具備基本的程式設計能力,才能辨別 ChatGPT 提供的內容到底是不是我們所需要的。

再來就是開發環境的設定,以及整體系統的設計概念,這部份還無法自動生成。

所以我在思考是不是將授課的主軸從「細部的演算法設計」,調整為「整體的系統設計」,再輔以 ChatGPT 的細部協作。

這樣的課程內容會比較有吸引力,而且相對來說也符合碩專班的需求,在有限的時間內更有效率的學習。

透過新的方式,我可以壓縮大量實作的練習時間,讓同學們快速熟悉已知的教科書內容實作,如此一來,我們就可以引進當前正在發展的研究論文,這樣會更有效益。

對我來說,也可以避免一直教舊有的內容,每年都可以更新最近的研究;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這麼大的轉變又要花很多時間做調整。

好不容易把授課內容調整到一個程度,以為可以穩定下來了,但想不到還是要繼續變動。

但我想過去努力所累積的內容不會白費,應該可以在既有的基礎上緩步調整,直到符合我的期待為止。

這是新的嘗試、對我自己來說也是新的挑戰,說不定還能開展出學術旅途中的新方向,算是今年對自己的一個期許。

後續我會逐步記錄這個過程中所遭遇到的問題與困難,然後再看要怎麼突破,慢慢地建構出屬於自己的教學與設計風格。

2024年10月7日 星期一

馬來西亞七日遊:檳城 (三) 姓周橋與榕檳茶樓

當老婆她老闆離開後,我們就只能靠自己安排行程了,再加上昨晚似乎沒睡好,跟老婆早上起床時都覺得身體很不舒服,事後證明是非常嚴重的重感冒 (詳見:生病才會讓人停下腳步思考),但當時以為只是單純喉嚨痛而已。

討論後,今天想走慵懶的路線,去找一間走路會到的文青咖啡館,然後再晃悠悠地走路前往「姓周橋」這個常聽到的景點,最後再去知名的「葛尼廣場」逛逛。

理想很豐滿,但現實很骨感。

按計劃吃完安全牌的早餐後,我們直接走路前往姓周橋,但沿路都沒有人行道,然後交通號誌混亂,搞得我們常常走著走著就跟車子相爭道。

明明就是不遠的路程,但我們走的非常辛苦,這裡根本就是「行人煉獄」。

好不容易走到姓周橋後,瞬間傻眼,就這樣? 我們努力在路上東閃西躲後,就只為了來看這個景色?

當即,我們就果斷地拿出手機,直接 Grab 去葛尼廣場吹冷氣,這個購物商場其實不在舊城區,而是在重劃區。

聽說在檳城另外一邊的海岸線,是跟舊城完全不同的景觀,大片的重劃區也吸引了很多外國人進駐。

到了葛尼廣場後,簡單的繞了一下,其實也不過就是一個很大的購物商場,我們的另一個目標是來這邊體驗「泰式按摩」啦! 

跟在吉隆坡一樣,還是選擇商場內的連鎖按摩比較保險。


按摩完後,簡單的吃了點東西,眼看時間還早,周圍的景點走路其實也到不了,我們乾脆直接叫 Grab 回飯店。

這時發生了一個插曲,由於我是在 B1 打開軟體,它的定位點有誤差,把我們的位置定到了離我們很遠的出口,這時我一直傳訊息跟司機說我們在另外一邊,但他絲毫不理會。

直到司機到達定位點的五分鐘後,軟體就直接跳出訊息說我們未到會合地點,給司機的補償費用將計入下一次的車費中。

這時我才知道原來出發的定位點這麼重要,如果指定錯誤,對方是可以不理會你的請求,直接等著領補償費用的。

但當下我搞不清楚狀況,還一直在生悶氣,現在想想還滿好笑的,都沒弄清楚別人的規則,就按照自己的想法跟習慣去認定是對方的錯。

我們晚餐又是跑到老街上去吃,老婆跟我一直在大排檔的攤位走來走去,一方面是想著老婆她老闆說這種吃起來很在地,但另一方面又考慮到衛生的問題,這裡的路邊攤跟台灣的不太一樣,說真的我不太敢嘗試。

在攤位邊耗了很多時間後,最後我們還是選擇去了一間看起來比較乾淨的店面用餐,老闆應該是廣東那邊的人,不管是湯、粥或是小菜,我都覺得很好吃。

用完餐後,我們又找到附近的豆花店跟甜點店嘗鮮,慢慢地我覺得這幾條街還真有它的魅力存在,外觀看著不怎麼樣,但這幾間小店確實都滿有特色的,不過到最後我還是不敢去吃路邊攤。

今天真是個放飛自我的日子,已經在馬來西亞這麼多天了,說真得也有些疲倦,這並不是身體上的勞累,而是精神上的疲憊,再加上我身體的過敏反應,從來的第一天就沒停過,所以我真的好想回台灣阿!

時間快轉到隔天早上,這已經是在馬來西亞的最後一天,我們吃完飯就準備要退房去機場了,既然是在當地的最後一餐,我跟老婆說要找一間特別的,當然又是要到老街上去啦!

最後,我們選了「榕檳茶樓」,是不是老字號我也不知道,總之就是吃港式飲茶的,這種我很愛。


不管是價位還是味道,我都覺得最後一天的早餐真的很棒,彌補了我在吉隆坡那幾天的苦悶,也證明了檳城的食物還是比較對我的胃口。

但來吃這間要有心理準備,高熱量、高油脂是避免不了的,港式飲茶本來就不是養生跟健康的代表。

吃完早餐,心滿意足地回到飯店後,我突然覺得其實住舊城區也還不錯,如果是到重劃區去,大概就只能吃商場內的連鎖店,很難品嘗到在地的特色小店。

退房後,我們在大廳待了一陣子,才叫 Grab 前往機場,準備返台。

至於在飯店滯留的原因,一方面是因為飛機延誤,另一方面是因為老婆在處理公事。

是的,這趟出來玩,在檳城的時候,下午或晚上老婆幾乎都在處理公司的事,看來可以遠距離辦公有時也不見得是件好事,休假跟上班的界線越來越模糊了。

檳城的國際機場其實不大,機場內的貴賓室也不用太期待,反正有個地方可以吃吃喝喝就好,其實我還比較盼望星宇航空的飛機餐耶!

這趟馬來西亞的七天之旅,是我們在郵輪之旅後、臨時起意決定要去的,也完成了我們到東南亞旅行的計劃,雖然過程並不是都令人滿意,但無疑也是次特別的體驗。

不過經過這次的馬來西亞洗禮,老婆跟我都決定,短時間內我們應該都不會去東南亞的國家旅行了,哈哈哈!

飲料才沒有漏出來!

幾年前發生一件有趣的事,我到現在都還印象深刻,生活中的一些問答其實也都物理現象息息相關。

有次我姐手中拿了杯手搖飲,當天可能濕度很高、氣溫也不低,整個杯子外面都是小水滴附著,這時突然聽到我爸說:「你們那個飲料都漏出來了,等等地板都會沾到。」

我姐跟我瞬間傻眼,回說:「這不是飲料啦,是水滴!」

我爸不死心,繼續說道:「哪有可能,一定是飲料杯子有漏,那是飲料啦!」

這明明就是溫度較高的水蒸氣,凝結在加了冰塊的飲料杯外頭所形成的小水滴,怎麼就變成了飲料外漏呢?

不過話說回來,台灣比較容易看到這種現象,要是在溼度比較低的地方,也很難重現飲料杯外面全都掛滿水滴的樣子。

所以當室內外有溫差、然後濕度又高的時候,就要小心地板會出水。

這在我家倒是很常見,每當天氣變冷了一段時間後、突然轉暖,濕潤的熱風從外頭吹進來家中時,如果此時地板的溫度還是冷的,就會看到表面凝結出一堆水珠,看起來就像是地板自動生出水來了。

混凝土建築物的地板特別容易看到出水這種現象,因為混凝土本身的熱傳係數低,所以室溫並不會很快地隨外界的溫度改變而改變。

再加上混凝土為容積比熱容很高的材料,當戶外溫度升高時,混凝土建材溫度上升的幅度也會比較慢。

反之,鐵皮屋的熱傳係數高,室內溫度會跟隨著戶外溫度快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就比較不容易看到地板出水的現象。

生活中常見到這些物理現象,要是不明白它背後的物理意義,就只能硬套過往的經驗,而無法判斷在何種條件下會發生什麼狀況,但事實上這些現象都是可以解釋的。

從水的形態變化到建築材料的特性,都會影響到我們日常生活中的點點滴滴,仔細思考過後,其實還滿有趣的!


參考資料:


2024年10月5日 星期六

笨蛋! 經度才跟時差有關啦

說來好笑,在我姐去澳洲旅遊時,我順口問了一句:「緯度差這麼多,那邊跟台灣時差多久?」

我姐聽了瞬間笑翻,問說:「天阿! 你連這個都搞不清楚,經度才跟時差有關好嘛。」

一回神,我才想說自己怎麼會問這個問題,重新整理一下自己的知識庫,緯度是跟四季的變化有關,台灣七月、八月是夏天,但澳洲應該是冬天;那我怎麼會脫口而出緯度跟時差有關勒?

其實連澳洲、紐西蘭這些地方的節氣跟台灣不同,也是因為最近有同學去玩,我依稀有聽到他分享兩地的季節不同,才儲存在腦中的,這是生活經驗的反射,而不是知識的儲備。

想了想,我好像從來沒有思考過這些問題,因為我去過的國家跟台灣的緯度差異都不大,因此季節的週期都差不多。

然後兩地之間存在時差,我也是直接聯想到地球自轉的關係,所以會有時間差,但這其實就可以從經度的差異去劃分時區。

經過上次「颱風是怎麼形成的?」一文後,我很懷疑自己以前真的有上過地球科學的課嗎?怎麼連國中的課程內容都完全沒印象了。

事後補救不知道還來不來得及,重新複習一下該有的生活常識,我找了篇「經緯度與生活的關聯」應該有所幫助。

這果然是國中的課程內容,看來我這個全人教育的階段,鞏固的並不好,忘光光。

不過看到下面這張圖覺得還挺有趣的。


台灣剛好以北回歸線為界,被分成兩個區,北部屬於溫帶氣候區、南部屬於熱帶氣候區。

所以我以前常說台灣是東北亞跟東南亞的混合體,其實也沒說錯阿!

或許這也能說明,為何小小的一個台灣,南北的天氣型態差異這麼大,然後因為天氣的差異,也造成生活習慣與工作方式的不同,感覺像語言跟文化相通,但分屬兩個不同的國家。

不過這幾年因為「溫室效應」的影響,地球上的溫度逐年上升,其實溫帶氣候區的天氣型態跟以前也有很大的差別,說不定台灣的南北差異也會越來越小喔!

馬來西亞七日遊:檳城 (二) 升旗山與壁畫街

早上起床,心中還在回味昨晚米其林的美味,但架不住身體又起了過敏反應,真是快樂與痛苦並存阿!

今天老婆兼職的老闆打算開車帶我們玩一整天,其實還滿期待的,畢竟有個馬來西亞人帶著我們到處跑,總比我們傻乎乎地不知道要去哪更好。

因為我們住同一間飯店,所以就一起出發去老街吃早餐,誰知道左拐右繞的,知名的店人都排好多。

最後我們落腳在一間看起來是混合供餐的小吃店中,這裡很像台灣早期的早市,可以在一家店中點其他家的東西來吃,東西送到就收錢。

說真的,檳城不愧是華人比例很高的地方,這邊的早餐一端上來我就知道自己會吃的很開心了,雖然他們的早餐類型跟台灣有差異,還是比較重口味,但經歷過吉隆坡的折磨後,我已經感到心滿意足。

用餐環境雖然不好,但可以感受到滿滿的煙火氣息,不過說真的,要是老婆跟我自己出來吃早餐,應該是不會選這種地方,也體驗不到這種感覺,有人帶真不錯。

早餐就讓我飽到想吐,餐後我們討論要去的地點,既然有車就想著去升旗山這個著名的景點,趁天氣好看看風景也不錯。

停好車後,我們搭著跟香港太平山很像的登山纜車上山,英國的殖民地是不是都很喜歡設計這玩意兒,還真熟悉。

可惜的是從山頂看出去的景色都霧霧的,浪費了一次登高望遠的機會,只能留下幾張照片,代表自己曾經來過。



下山後,老婆的老闆開車尋找吃冰的地方,說真的她老闆真是個吃貨,我早餐都還沒消化完勒!

在一個很破舊的市場中,我們找到了知名的冰店,市場中滿滿的人潮讓我很驚訝,這復古式的樣貌,簡直就是帶我們回到 40 年前的台灣嘛! 想不到活生生地在這邊重現。

其貌不揚的小冰店,再加上髒亂的環境,讓人懷疑真的會有好東西吃嗎? 

想不到出乎意料外的好吃,這個冰算是很有記憶點的。

離開市場後,我們準備前往下一個景點 → 壁畫街,在那之前我們開車往海岸邊繞了一圈,看到好多復古的英式建築,仔細一看都是當地的行政單位,我倒是很少看到網路上分享這個地方,要不是剛好路過,是不會知道這邊的。

在前往壁畫街的路上,我們在老城區的文青咖啡店買了幾杯飲料,真是夭壽貴阿! 

這邊的飲品不知道為何容量都不大,讓我有點不習慣,貴的要死又小杯,這專門坑殺觀光客的吧!

但值得一提的是,年輕的店員們都是中英語雙聲道,他們講英文感覺就像是很普通的語言交流,講中文也沒有太奇怪的腔調,這到底是環境造成的、還是教育系統的差異?

其實我也沒很懂,總之台灣要邁向「雙語國家」,檳城的經驗可以借鑒。

雙語的溝通能力,如果再加上特定的專業能力的話會非常吃香,恰好這幾年台商也不斷湧入檳城建廠,從 PCB 到半導體封測都有,說不定也是看上這邊獨特的文化與語言背景。

好不容易才找到停車位,壁畫街位處老舊城區,很難停車,不過看似破破爛爛的街頭巷尾,倒是有一些不錯的亮點。









這些創意確實為老街增添了一些差異性,否則這個地方應該很難有亮點。

逛完壁畫街後,時間不早也不晚,這時去吃晚餐也有點奇怪,我們就先回飯店休息,心中想著晚餐不知道會有什麼驚喜。

不過因為這邊的食物可能都帶有海鮮,早餐吃完後沒多久,我的過敏症狀又出現了,真是受夠了,是要把過敏當成習慣嗎?

晚餐我們還是到老街尋寶,這次因為沒有訂位,就隨便亂逛。

老婆的老闆說她其實很想去吃那種類似香港大排檔、台灣小吃街的地方,但礙於我們兩個看似不太能接受,她最後還是選了一間粵式酒樓,打安全牌。

坦白說,這間酒樓的東西不算難吃,但因為又是一堆海鮮,我心想慘了,怎樣都躲不掉過敏的厄運。

飯後我們路過榴槤攤,老婆她老闆興致勃勃的說要去品嘗一下,雖然已經過了最美味的季節,但加減還能試一下。

我其實還滿害怕榴槤的味道,但人家都這麼說了,硬著頭皮也是得嘗試一下。

首先上桌的是「貓山王」,聽說是超有名的品種,可是我吃第一口就想吐了,好重的味道,這種東西真的就是喜歡的人會很喜歡、討厭的人無法接受。

今晚就在榴槤味中結束,算是收穫滿滿的一天,但也帶著全身過敏,以及反胃的症狀緩緩入睡。

2024年10月4日 星期五

颱風是怎麼形成的?

這次颱風算是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雖然有很多地區還是遭受重創,但整體來說災情已經比預期輕微很多。

本以為強烈颱風會直接登陸高雄,那西半部真的會完蛋,但幸好它先滯留在外海,等到登陸時已經變成輕度颱風了。

在颱風夜的過程中,我覺得有趣的一點是跟老婆的對話,記得當時我說:「這個颱風逆時針旋轉,所以風在東半邊被中央山脈擋下來,反而造成東半部暴雨。」

我會說出這段話,是因為先前看到某篇文章是這樣說的,每次我們都說台灣被護國神山 (中央山脈) 保護著,但事實上受創的都是東半部,風被山擋下來了,但暴雨完全躲不掉。

這時老婆回了我一句:「颱風當然是逆時針旋轉的阿,你有看過侵襲台灣的颱風是順時針旋轉的嗎?」

我瞬間三條線,仔細搜索腦中的資料庫,有這段的知識內容嗎? 

想了想,好像沒有耶,怎麼會這樣?

接著,因為颱風的牽引氣流不明顯,滯留在高屏外海,我又順口講了一句:「這颱風到底是要往哪走阿? 如果沒有牽引氣流會不會就在原地徘徊?」

老婆回我說:「應該不會,有科氏力的影響,它還是會緩慢移動才對。」

我又窘了一次,科氏力我有聽過,但想不起來跟颱風有什麼關係。

痛定思痛,我決定還是好好弄清楚颱風到底是怎麼形成的,長到這麼大我還真沒仔細想過這個問題。

科技大觀園的一篇「你知道颱風怎麼形成的嗎?」簡單說明了原理,我這才了解颱風的形成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颱風的能量來源是熱帶海洋所提供的水汽,也就是說海溫高的時候才是颱風的好發期,這也解釋了為什麼秋颱比較少見,因為這時的海溫應該已經不利於颱風生成。

但我們這次的秋颱卻也發展到強颱的程度,這表示當前的海洋溫度還是偏高,這不知道是不是溫室效應的影響。

不過這次颱風快速減弱的原因,應該也跟東北季風南下有關,當冷空氣進入到颱風範圍,就會抑制颱風生成所需要的水汽,只能說這波東北季風來得正是時候。

科技大觀園文中有提到:「北半球的颱風是逆時針旋轉,但是南半球的颱風可是順時針轉動。」

如果我們只單純記得北半球是逆時針旋轉、南半球是順時針旋轉,這樣也滿簡單的;但如要深究其原因,科氏力其實也跟颱風旋轉方向有關。

文中提供我們更詳細的解釋:「颱風在氣象上是達到力的平衡狀態,隨著中心氣壓越來越低,力的力量越來越大,才會造成它的風越來越強。

通常這力分成三種,第一種叫柯氏力,地球自轉的效果把它投影在球的表面上,在北半球而言,它會造成移動的物體會有往右邊偏的分量。

另外一個是氣壓梯度力,在颱風中間是一個低氣壓,外面是一個高氣壓,所以力量會從外面往中間裡面推,這是第二個力的平衡。

最後,颱風是沿著圓形的軌跡在移動,所以本身就會有一個離心力,不管是南北半球的颱風,通常都是由這三個力,達到一個平衡的狀態之下,才會產生這樣的天氣系統和這樣的風。

在北半球的部分,我們地球旋轉會造成移動方向往右邊偏,南半球剛好是顛倒,往左邊偏,這也是為什麼南北半球的颱風轉向會不一樣。

北半球的颱風是跟時鐘旋轉的方向是相反的,南半球跟時鐘旋轉的方向是一樣的。」

各位看倌這下懂了嗎? 

說真的,我還是有看沒有懂,就我的程度來說,可能要先去理解為什麼颱風是「熱帶性低氣壓」開始,這樣才會產生「氣壓梯度力」。

至於「離心力」我知道它在怎樣的情況下會發生,但具體原理忘光了。

最抽象的應該是「科氏力」,地球自轉投影到球的表面上,這是人類的語言嗎? 就字面上的意思我還是看不懂。

接著,上述的三種力形成的天氣系統,這彼此間到底是怎麼互相作用的? 

天阿,好複雜阿,要是有小朋友問我這個現象,我應該也是立馬倒地不起,只能去拜 Google 大神或問 ChatGPT 人工智慧了。 

不過我應該還是會找時間了解一下細節,颱風每年都在生成,台灣也一天到晚都有颱風的新聞,如果連其原理都搞不清楚,好像有點對不起自己。

2024年10月3日 星期四

保健食品原來不只是個噱頭

颱風假期間我看了不少本閒書,從一本「解讀你的身體警訊」中獲得了不少保健的相關知識,雖然大多是老生常談,不外乎就是要規律運動、健康飲食、正常作息等,但也讓我重新認識到一些本來不那麼重視的事情。

例如,腸胃的健康與否,常會引起很多相關聯的疾病或症狀,而這些疾病或症狀乍看之下是不會直接聯想到跟腸胃有關的。

還有一個比較重要的提醒,那就是保健食品不單純都是騙人吃心安的東西,還真有其理論依據。

像是老化跟「自由基」之間的關係,可以服用「抗氧化物」來對抗自由基。

實際上,自由基不過是身體氧化過程中放出的物質,由帶有一個單獨不成對的電子,非常活潑,總是帶頭搶奪其他物質的電子,然後引發一連串的反應,破壞了身體。

在一定範圍內,人體也同樣會產生抗氧化物來消滅自由基,但由於環境、飲食、飲酒、藥物以及壓力,帶來更多自由基時,人體就來不及應付了。

多出來的自由基就會攻擊人體正常細胞與組織,使人體出現老化的症狀,以及免役、退化、代謝等症狀群,甚至造成癌症、心血管疾病。

人活著要讓整個系統,如血管、骨骼、肌肉、腦、荷爾蒙,速度均衡的一起老化才能長壽。

如果某個部分比較弱,就必須補充健康食品來加強,同樣地要對抗自由基,也可以透過飲食控管。

免疫性疾病的發生常與自由基有關,像是類風濕性關節炎等,要盡量避免會誘發自由基的食物與烹調方式,並補充健康食品,利用自然療法改善體質,讓身體的免疫系統變好。

最基本的抗氧化營養成分是維他命A,可以從紅蘿蔔、南瓜、肝臟中攝取;維生素C可以從蔬菜水果中得到;維他命E可從葡萄籽粹取物:前花青素 (OPC) 中取得。

前花青素是植物成熟時,為了保護自己免於陽光引發的自由基傷害而產生的。

將這個物質用於人體也可以保護人體,前花青素被證明消除自由基的能力強大,尤其是可以清理微血管、改善血液循環,對於水腫與靜脈曲張的現象也十分有效。

Q10 也能用來抗氧化與消除自由基,人體也會製造這種物質,但隨著年齡漸增,身體製造的 Q10 逐漸減少,所以在保健食品中也不乏 Q10 的身影,很多皮膚保養品中都強調有添加。

事實上,Q10 最早是作為心臟病的藥物,但要有療效、劑量要非常高。

由於人體製造 Q10 的路徑和膽固醇相同,如果服用降膽固醇的藥物,也會同時阻斷 Q10 的產生路徑。

因此,服用降膽固醇藥物的人,都會同時補充 Q10

雖然每個人都會受到自由基的威脅,但有些人是屬於高危險族群,處於氧化壓力之下,包括精神壓力過大者、生活環境遭到嚴重汙染者、過量吸菸、飲酒、吃檳榔者、過度運動者、長期暴露在紫外線中者、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患者以及更年期婦女等。

從上面的討論來看,我們應該多吃含有前花青素以及 Q10 的食品,其中富含前花青素的食材相對好找,但想要補充 Q10 應該就只能透過吃保健食品才能做到了。

就我的觀點,能夠過原始食材補充的營養素,就盡量吃食物的原型,真沒辦法了才買保健食品來吃,而且還要做功課慎選品牌。

Q10 的生產方式有很多種,但並非都沒有副作用,我們得選用對人體負擔最輕的保健食品來吃,別補了這邊、卻又傷了那邊。

馬來西亞七日遊:檳城 (一) 米其林餐廳

在吉隆坡的最後一個早上,我們選擇嘗試飯店的自助式早餐,本以為是最安全的保險牌,想不到我錯了。

這是我第一次無法接受飯店的自助式早餐,這其實很不可思議,因為通常飯店自己也會打安全牌,盡量滿足來自世界各地不同國家的胃口,不會走太在地口味的食物,但這次我真的踢到鐵板了。

吃完了不甚滿意的早餐後,收拾完行李退房,這次就直接 Grab 到機場,跟來的時候走完全不同的模式,反而省下一半的錢跟時間。

本來我是提議搭火車去檳城的,但後來老婆後來發現搭國內航班又省又快,我聽到國內線機票的價格,嚇到吃手手,跟在台北搭高鐵去台中差不多價格,還真的是一般人搭的起的價格阿!

這次到檳城的重頭戲是老婆兼職公司的老闆請吃米其林餐廳,她老闆是馬來西亞人,剛好在我們來玩的期間要回國一趟,順道繞過來檳城請我們吃飯外加導覽一天。

說真的,超級感恩,特地為我們跑來檳城一趟,而且還請吃米其林的星級餐廳,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吃米其林,結果都是在海外吃的。

在等她老闆飛機抵達前,我們直接 Grab 搭到舊城區的飯店,想說在吃飯前先逛一下檳城的老街, 在網路上看到別人介紹,讓我有所期待。

誰知道跟老婆逛完飯店周圍一圈後,我整個大失所望,這連三十年前的台灣都不如吧,我是穿越時空隧道回到過去了嗎?

幸好,老婆的老闆很快就抵達飯店,我們會合後直接前往今晚的重頭戲→米其林餐廳。

我上次在倫敦的米其林初體驗並不好,吃法式餐廳一吃吃了快四個小時,再加上不愛法式料理,整個很受不了。

這次的米其林體驗就非常棒,除了不用自己付錢外,餐廳的服務跟餐點都在水準之上,是那種我還會想再吃一次的水準。

可惜的是因為我嚴重過敏的關係,只能盡量避免海鮮類的食物,錯失了很多一飽口福的機會。

這天晚上就在美食、閒聊以及工作的討論中度過,真的很棒。

但等我回到飯店後就慘了,雖然已經不吃海鮮了,但我還是持續過敏中,真心無言。

檳城的第一天印象,半好半壞,壞的是我的心裡期待太高了,好的是有熟人帶著吃好喝好,來到異地體驗米其林餐廳的不凡之處。

創紀錄的颱風連假

秋颱真是難以預測,這次應該是創台灣有史以來連放 4 天颱風假的紀錄,事前我們都覺得不可能一直放假,但颱風就是滯留不走,也拿它沒辦法。

台北跟著放了兩天颱風假,雖然離颱風中心還有段距離,但縣市首長採取預防性放假的方式,倒也不能說他們做出錯誤決策,畢竟昨晚的風雨還真的不小。

雖然說是颱風假,但很多店家還是照常營業,不管是百貨公司或是購物商場全都正常上班,真的是辛苦這些從業人員了。

其實我一直沒搞懂,如果颱風假是為了避免人民在上下班的途中發生意外,那為什麼百貨賣場、KTV 以及電影院還是能正常營業? 

這固然讓我們這些放假在家的人有個去處,但這也算是漠視了從業人員的人身安全吧!

從這個角度看來,人也是被分成了三六九等,同樣是生命安全的考量,有些人的命就比較不值錢嗎?

話說回來,雖說莫名其妙多放了兩天颱風假,但我看老婆反而是全力撲在工作上,受益的人卻是我,看了好幾本平常沒時間看的書,然後這兩天真的好好地睡了一覺,感覺精神都回來了。

人真的很奇怪,平常假日能做的事、卻沒時間做,反倒是颱風天哪都去不了,可以乖乖地待在家休息放鬆,真是奇也怪也。

在我打這篇文章的同時,台北宣布明天正常上班上課,颱風連假的紀錄維持在 2 天,但高雄跟屏東又宣布明天繼續放假。

這已創下台灣史上的颱風假紀錄了,估計以後很難突破、連放天颱風假了,在歷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筆。

2024年10月2日 星期三

我的投資筆記 (十九) 投資者最大的敵人是自己嗎?

最近看到一本書「頂尖操盤手的美股攻略大全」,本以為它又是一本在宣揚美股投資的書而已,但細看內容卻是收穫滿滿。

作者不僅提供了她的經驗分享,更重要地是詳細說明專業投資機構的分析師是怎麼評估公司股價的。

除了投資觀念與心法外,更是提出了可具體操作的方式與工具,讓我們可以如法炮製,算是一本美股的投資工具書,應該是台灣市面上唯一一本我覺得有購買價值的美股投資書籍。

這邊不談操作的細節,那個自己看書慢慢摸索比較有用,我想要特別提出來討論的是「投資原則」。

我跟作者的看法雷同,每個人都應該建立屬於自己的投資哲學和原則,如果沒有投資原則,那買股票就跟賭博沒兩樣。

投資失敗有可能是因為個人喜好、過度自信、被情緒左右的判斷錯誤等,這些都是決定股票投資成敗的因素,但最終執行的就是你自己。

不會有適用於所有人並可保證報酬率的絕對投資原則,但書上還是提供了通過長期驗證的一般性投資原則:

1. 正確理解「高風險高報酬」蘊含的風險。

高風險投資可能帶來高報酬,但也可能是低報酬,或甚至虧本;所以要記得這只是高風險資產。


2. 投資時間越長,投資報酬風險就越低。

投資時間越長,整體價格變動性就越低,投資報酬率風險也會跟著降低。

從統計學角度看,就是變數變少了,但散戶最難遵守的就是「長期投資原則」。

股票投資長期持續,不論是跌勢還是漲勢,只要堅持一開始的投資策略及投資評估就能減少相當程度的風險。

這才是散戶能贏過投資機構的方法,也是個人在不使用複雜金融商品的情況下,達到對沖效果的有效策略。


3. 以定期定額 (DCA; Dollar-Cost Averaging) 投資,你永遠無法預測明天的市場。

分批投入的特點,就是在長期投資期間,你的平均買入價格將會低於平均賣出價格。

賣出的策略也是如此,不要一次性實現報酬,而是在一定時間內少量賣出部位,進而增加平均賣出價格高於特定一次性拋售價格的機率。


4. 採用投資組合再平衡的方式降低風險,並提升報酬率。

如果正確使用資產組合調整原則,可以在股市出現修正行為前實現報酬;藉由投資組合再平衡,無論市場如何變化,至少都能維持防禦水準的報酬率。

散戶沒有理由不去使用這些連投資機構都在用的投資原則,該原則不只適用於包含股票、黃金、債券等多種資產種類的投資組合,即使你的資金全部投入在股市中,也可以根據不同類股、價值股、成長股等分類,來進行投資組合再平衡。

避免因突發事件而讓你失去理智做出的行動,造成無法彌補的損失,進而達到最大限度減少風險的目的。


5. 一定要堅持投資原則。

請依據自己的投資愛好及財務狀況調整,來建立最適合自己的投資原則,並要求自己一定要遵守;股票投資失敗的人,大多是明知故犯、未能遵守這些投資原則。

要記住,對散戶來說,最實際的投資回報,不是買賣股票的報酬,而是藉由長期持有股票獲得的收益。


說白了,對散戶來說最無腦的投資方式,就是定期定額持續買進追蹤大盤指數的 ETF,但知易行難,多數人因為短期投資目標的不同,無法接受長期才能顯現的投資報酬。

當自己操作了幾年後,回頭一看才發現其實主動選股跟無腦 ETF,報酬率相差其實很有限,甚至還不如大盤績效。

這時才會醒悟,幹嘛浪費這麼多時間在選股跟擇時入市上面,還不如把省下來的時間好好投資自己,用來增加投資的「現金流」,相對比較有效率。

雖然我們這四年來的投資績效超過大盤指數,不管在台股或美股皆然,但過程中在某些特定時刻跟坐雲霄飛車一樣的刺激,心臟真的會沒力。

當本金已經提高到一個程度的時候,我們開始思考更穩健的投資方式,不僅要分散風險、還要更進一步降低自己投入的時間。

人都會有一定的慣性,或是說路徑依賴的行為,想要按照過往成功的方程式繼續照抄下去,但忽略了那個成功是基於特定時機與環境下的產物,就算抄到一模一樣都未必會有同樣的成果。

因此,我先降低自己對於每年報酬率的預期,簡化操作流程,慢慢地把先前主動投資的方式,轉向定期定額投入追蹤標普 500ETF 中。

雖然說短期內可能會降低整體帳戶的投資報酬率,但長期來看是更健康、風險更低的投資方式。

我們還在摸索並建立自己的投資原則,期望過往的自己別成為投資路上最大的敵人。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