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9日 星期日
『微小疊代』人生的第二道窄門:工作
2022年10月8日 星期六
『微小疊代』 人生的第一道窄門:教育
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十一) 現金流量表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十) 資產負債表(8)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九) 資產負債表(7)
淨利率低能活嗎?
「低價如果轉得快」就有機會,低毛利率的產業(電商、3C 流通業等),只要周轉的快,就有獲利機會。
只要投資報酬率 (Return on Investment, ROI) 大於資金成本率就有機會存活。
ROI = 收到的好處/投入的成本 = 收益/成本
但財務報表上,並沒有 ROI 這個數字,最接近的觀念是總資產報酬率 ROA (Return on Assets):
ROA = 淨利/總資產
一般財務人員在進行分析時,會進行簡單的「移項變化 (杜邦分解)」。
ROA = 淨利/銷貨收入 * 銷貨收入/總資產 = 淨利率 * 總資產周轉率
因此只要周轉快,低淨利率但周轉率高,相乘後只要大於資金成本率就能存活下去;但如果所在行業不但低價,還轉得慢,就很難獲利。
判斷低價競爭的企業能否活下來時,不能只看它賣得多不多來判斷 (營收規模大不大),而是要看它「轉得快不快 (經營能力翻桌率)」。
類似淨利率低的電商推出 24 小時或 6 小時到貨服務,這樣才能轉得快;動不動就推出特賣、每月精選、每日好康等促銷活動,也是為了提高周轉率。
企業經營事實上只做四件非常重要的事:
1. 想辦法找錢,透過金融市場 (銀行) 或資本市場 (股東) 找錢,這叫「融資策略」;可以透過「資產負債表」的右邊負債項目看出端倪。
2. 融資進來的錢,交給經營團隊投資 (花錢),購買企業經營所需的資產,這叫「資本支出」,可以在「資產負債表」的左邊看出公司資產的組成。
3. 買進來的設備,交給研發與生產單位,從事產品的研發與製造,最後由銷售團隊賣給客戶,這就是「企業經營」,可以在「損益表」中看出經營狀況。
4. 實務上產品銷售與原物料採買,通常不是現金交易,所以會有應收/應付帳款;怎麼把公司帳面上賺到的錢 (淨利),變成現金回到公司,就是「現金流量表」。
為了永續經營,公司會一直重複上述四個步驟的循環。
日常生活中說的投資報酬率 ROI,換成公司的角度就是 ROA 總資產報酬率,也就是投入的成本一年能幫忙帶來多少利益。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八) 資產負債表(6)
甚麼是做生意的完整週期?
公司採購部門買進材料交給工廠生產,做出來的產品存倉後,交給銷售部門把產品賣出去,最後再從客戶手上收到貨款。
做生意的完整週期 = 存貨的周轉天數 + 應收帳款周轉天數。
(1) 購料 → (2) 生產 → (3) 存倉 → (4) 付錢給供應商 → (5) 銷售 → (6) 收到貨款
假如 (1) ~ (5) 的存貨周轉天數是 50 天,(5) ~ (6) 的應收帳款周轉天數是 30 天,那這家公司的「做生意完整週期」就是 80 天。
假設這是一家五金行,每天的基本費用是 5,000 元,那想做這種生意至少要準備 40 萬的資金,才能跑完生意流程;同樣週期,如果一天開銷要 5 萬,那就需要 400 萬的資金。
在生意週期中,會運用到別人的錢,這叫做「借力使力 (Leverage)」;做生意流程中的 (1) ~ (4)期間,運用供應商的錢來做生意,就是借力使力,事實上它就是資產負債表右邊負債中的應付帳款,了解應付帳款周轉率後就能計算應付帳款周轉天數。
從 (4) ~ (6) 就是現金轉換週期,也就是缺錢的天數,如果應付帳款周轉天數是 30 天,那麼上述案例的現金轉換週期就是 80 - 30 = 50 天。這也代表想從事這種行業,至少要準備 50 天的現金才有資格。
為何要討論做生意完整週期的概念,就是想預估該準備多少錢才能維持公司的營運所需:
最低限度:每天的銷貨成本*現金轉換週期 + 每天的管銷費用*做生意完整週期。
以上述案例來討論,最少要準備 50 天*每天銷貨成本 + 80 天*每天管銷費用來做為啟動資金。
用最少的錢來做生意,就要縮短應收帳款周轉天數;然後拉長應付帳款周轉天數,用「快收慢付」來經營事業。
但實務上很難找到供應商願意承擔超過市場行情的周轉天數,所以建議採「配合原則」,只要能爭取到少於應收帳款周轉天數就是好的結果。
討論完應收及應付的周轉天數,就剩下存貨周轉天數需要分析,有三個建議來縮短公司的存貨在庫天數,讓做生意的週期變短:
1. JIT (Just in Time) 即時生產或 BTO (Bill to order) 接單式生產。
2. 公司經營初期可採「來料加工」,其中材料是客戶提供,可大幅降低資金壓力,但只能賺到加工費,附加價值低,容易被競爭者取代。
3. 改變存貨的採購頻率,高單價的原物料,通常應該採用少量多次的採購方式。
零售業產品流通快速,平均做生意的完整週期都低於 60 天,最短的是 Costco 的 34 天;Google 做生意的完整週期約為 53 天、王品約為 92 天、台積電約為 94 天及鴻海約為 100 天。這幾家公司都是在個別產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公司,可以用這些公司當標竿來比較。
經營能力的優劣,可以用同行業標竿「做生意完整週期」的長短來比較。
2022年10月5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七) 資產負債表(5)
經營能力在實戰上要如何分析?
總資產周率分析:< 1 趟/年,代表燒錢,專業名詞叫 資本密集,此時要特別留意公司是否有足夠現金 (現金佔總資產 25%,最保守也應該要有 10%),確保景氣反轉時還能持續經營下去。
如果帳上現金沒有滿足保守條件,至少公司該要以「收現金」方式經營。
總資產經營能力表現可以 Costco 為例,Costco 每一項產品的毛利率都不能超過 14%,但它們會員黏著度跟回購率非常高。
低價要能活,除非轉得快,轉得快就是指總資產周轉率,而Costco 的總資產周轉率高達 3.4 趟。
鴻海的總資產周轉率約為 1.76 趟、台積電 0.55 趟;其中鴻海的總資產周轉率已接近零售業等級。
台積電所在的半導體製造為資本密集 (燒錢) 行業,該行業每年都需大量投資資金更新設備,只要確認公司有足夠資金即可。
總資產周轉率低的代表公司是 Google,0.52 趟/年,代表它也是資本密集行業,它需要大量的硬體投資與高速的運算能力;網路公司的總資產周轉率通常都 < 1,所以要確認他們的現金佔比程度是否落在 10% ~ 25% 的安全區間。
分析「存貨周轉率」與「存貨在庫天數」,Costco 依舊表現突出,存貨周轉率為 12.04 趟/年,商品平均每 30 天就全數賣出一次;鴻海的數值則為 33.5天,由此可見,鴻海的存貨控管能力堪稱製造業世界一流,接近零售業霸主 Costco。
台積電的平均存貨在庫天數為 49.2 天,也優於一般半導體製造業的 100 天左右。
應收款的經營能力要看應收帳款周轉率與應收帳款收現日數,一般來說只要應收帳款收現天數小於或等於 15 天,都會被視為現金交易型的行業。
信用卡機夠通常是 7 天或 14 天一結,廠商通常要在 7 ~ 14 天後才會收到消費者以信用卡刷卡的現金。
Costco 的收現日數是 3.75 天,屬於「現金交易型」的公司;台積電 44.9 天就能收到應收帳款,也優於製造業平均 90 ~ 120 天;鴻海則是 66.2 天。
應收款回收天數這個指標,在評估一家公司的股票值不值得投資時,是一定要看的指標。
上市櫃公司常見的做假帳手法,就是在境外開一家紙上公司,然後做假交易 (塞貨),此時損益表上營收會不斷創新高,淨利也創新高。
但當這公司的應收帳款佔總資產的比率突然拉高,或是應收帳款回收天數越來越長時,就要確認是否有作假帳塞貨的問題。
財務報表因為涉及公司所有的經營活動,不會短時間內就突然變好或變差,除非碰上罕見的特殊情況。
想在營收動手腳的公司,會有三種現象:
1. 現金佔總資產比例越來越少。
2. 應收帳款佔總資產比例越來越高。
3. 應收帳款回收天數會越來越長。
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向上生長』重點摘要與心得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六) 資產負債表(4)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五) 資產負債表(3)
損益表有純利後,放在資產負債表可分兩路,放在左邊叫做資產配置、資本支出,或叫「投資策略」;錢往右邊叫做處理負債、處理財務結構,也叫做「融資策略」。
以先前提到的流動性擺法,越容易變成現金的擺在越上面,所以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由上到下是短期到長期、有形至無形的資產。
負債也是一樣,可以分為短期到長期,也是由上擺到下;股東權益則都是長期投資。
也可以說,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是真正擁有的資產,右邊則是如何取得這些資產的找錢方式,也就是錢是從負債資本 (外部資金) 或是股東資本 (自有資金) 來的。
許多實證研究發現,中小企業破產的原因,除了找不到客戶外,居然有高達 40% 是因為錯誤的財務觀念:以短支長,也就是錢的來源是短期負債,但取得的是長期資產,這種錯誤作法叫「以短支長」或「短債長投」。
同樣地,個人的財務處理也不能以短支長 (用短期資金來源,支應長期生活所需),個人也應該學習要如何「以長支長」。
買房子的時候就可以運用這種觀念,能借多少就借多少,並透過日常往來的交易,與銀行建立較佳的合作關係。
銀行有一種「理財型房貸」的產品,這種房貸還掉的主約本金,會變出一個循環額度,當主約的本金還多少,副約的循環額度就會增加多少,副約額度沒有動用就不計利息。
這種循環額度也可以當成虛擬現金使用;這筆循環額度是「備而不用」,不要將它借出來投資或買奢侈品;這個「以長支長」的作法,是在動盪時保命用的,使用時要格外謹慎。
盈餘分配有五種選項:保守留現金、投資、併購、還款及分紅。保守留現金是"比氣長",選還款是設法改善財務結構,避免將來景氣反轉。
手握現金,不論何時都能買到大部份想要的資產;手握大量資產,卻不一定能即時換成足夠的現金,讓公司繼續生存下去;因此無論哪個選項,先保留 25% 的現金會是更穩妥的做法。
個人有錢後也是兵分兩路,往左走叫存錢、買房買車,叫「投資策略」;往右走則是清償欠別人的錢或償還車貸、房貸,叫「處理負債」。
個人的建議可將家庭資產配置分為四個部份:
1. 生活帳戶 (10%)
2. 槓桿帳戶 (20%)
3. 理財帳戶 (30%)
4. 退休帳戶或教育帳戶 (40%)
高風險高報酬,高報酬高風險!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四) 資產負債表(2)
存貨 (Inventory) 多是好是壞? 答案是,不一定,要看行業而定。
如果是以科技產品為營銷主力的公司,存貨太多就非常不好,手機每三個月算一個世代,沒有即時賣出就不值錢(蘋果手機例外);食品公司的存貨太多也不好,因為吃的東西有到期日。
但如果是金礦公司,它的存貨是金礦砂,或鑽石公司的存貨是裸鑽,存貨多一般狀況下是好的。
有形資產的貶值幅度叫做折舊;例如公司買新車 (有形資產) 讓同仁送貨或定期拜訪客戶用。
假設車子 (100 萬購入) 可以用 10 年,這輛車一年平均折價 10 萬元,這 10 萬元就叫「折舊費用」。
購入車子後,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第一年會出現一個「車子」的有形資產 100 萬;一年後貶值 10萬,所以第二年的資產負債表中,車子的價值是 90 萬,這消失的 10 萬就會列在損益表中的「折舊費用」,對公司而言,這是經營企業的相關支出。
財務會計的世界中,也有所謂的「物質不滅定律」;某一張報表少的東西,一定會在同一張或另一張報表中出現。
財務報表要平衡才能忠實記錄公司的營運實況;這就是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互相連動的一小部份。
有形資產的折舊有一個特例:「土地」;在所有資產科目中,土地不像其他資產有使用年限的問題,沒有貶值幅度,自然沒有折舊費用。
在財務領域中,小於等於一年就叫做短期,「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是指到期期限小於一年的長期債務,因此會被移到流動負債或短期負債的科目中。
商譽 (Goodwill) 的真正定義:商譽 = 收購價 - 淨資產;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買貴了的意思。
如果資產負債表中有很多的商譽,代表購併別家公司時買貴了很多;當一家公司沒有對外購併時,通常不會有「商譽」這個會計科目。
有形資產的貶值幅度叫折舊費用,而像商譽這種無形資產的貶值幅度 (Depreciation),則稱為分期攤銷費用(Amortization)。
資本公積 (Additional Paid in Capital) 是公司不勞而獲的好處。
公司法規定,當股本溢價、資產重估價值、處分固定資產收益、企業合併所獲利益,以及受領捐贈所得等,要放在資本公積這個科目集中管理。
股本溢價可用實例來說明,當公司辦理現金增資,每股 40 元,依公司法規定要分成面額跟溢價兩個項目。
現金增資 40 元 = 面額 10 元 + 溢價 30 元;其中面額要加到普通股股本,代表股東依面額的出資部份,溢價屬於多收的錢,要加到資本公積。
資產重估價值代表固定資產的購入價跟目前價值的差值,如果公司的大樓資產重估,價值變多,就要放在股東權益中的資本公積;處份固定資產所得的收益也要放在資本公積,例如土地買賣。
假如某善心人士捐給公司1億元,這屬於受領捐贈,也是列在資本公積中。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
-
從以前就常聽人說中盤商、大盤商多好賺,或是說那些包工程的只是轉包出去就可以賺差價;當時我就有了疑問,雖然明白「存在必有其原因」這句話,但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這些中間商可以賺到差價,而且讓供需兩方都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個疑問存在我的心中好長一段時間,自從去年老婆去當一間食品進出口公司的...
-
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感覺有點累,作者的主觀意識很強,一直想要把讀者拉到他的認知中 → 創業家比上班族優秀。 有些偏頗的內容就不說了,先談一下有共鳴的地方:我勉強算是作者口中的創業家家庭 (以前沒有創業家的說法,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開工廠的小老闆,但我爸媽只能算是合夥股東,不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