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造自己的價值輸出:別做流量的奴隸,靜下心來研究價值輸出,持續提供價值,創造連結,微小疊代,價值就會塑造你。
面對一件事,每個人都會產生一堆想法,經過一番掙扎後,然後執行。
問題是,絕大部份人總是選擇那個容易的想法去執行,同時還給自己找理由,讓自己相信「容易的選項」才是合理的。
容易的選項和從眾心理很危險。
面對新事物,絕大部分人的選擇都是「再等等看」,但其實初期入場難度是最低的。
碰上挑戰忍不住想退縮,多年後回過頭來,才發現人生的關鍵點,都是那些挑戰。
選擇了「容易」,往往快樂是一時的,代價卻是長久的。
就好像在遊戲裡,選擇了低難度,打怪確實是容易了,但經驗值也變少,就越難提升等級,就無法打更大的怪,等級就更難練,最後徹底卡關。
一直做容易的選擇,堅持一二十年,慢慢地人生的選擇越來越少,也就越來越痛苦。
人這輩子不可能一直和考試一樣,分數主要靠自己掌握,等到畢業後,會發現沒人是單打獨鬥,往往是縱向和橫向資源一起上,例如家族三代的資源集中在一代,或是身邊有高手提攜,這時候還指望單憑自己的能力打出一片天,不是不可能,而是太理想化。
部份西方國家的精英教育中有個原則叫「先做,再想」,或者稱為「實習生定律」,實習的學習模式非常好,直接上場做,一邊做一邊學,學了就能用,這個學習效果遠大於「準備好了再開始」。
許多時候如果提前就知道會有多困難,很多事情根本沒辦法展開,大部分的人會直接被嚇退。
有甚麼想法可以先低成本起步,一點點疊代,一邊做一邊學,不一定要用最完美的方式解決碰到的問題,哪怕用最笨的方式解決了,也比沒解決來得強。
事前想太多,很容易裹足不前,「行動比知識重要」,有事就先做事,如果一直不開始,時間久了就會忘記自己的初心。
如果把人生當成一個打怪練功不斷升等的過程,那有三道窄門需要跨過去:
1. 第一道窄門:教育
教育有雙重意義,第一重是教育本身是個認證機制,既然是認證機制就要學一些平時用不到的東西,來篩選你某方面的能力。
才智一般的人,勤奮也是一種優良品格,一樣可以作為選拔標準。
學歷代表著起點,有了它很多職位會為你敞開大門,獲得先發的優勢;學歷不如你的人,除非有神奇技能,否則得用一輩子或者很多年,才能一步步奮鬥到你的起點。
在未來,學歷依舊是多數人掌握「先發優勢」的基礎。
有好的學歷,可以降低後續溝通的成本,當你還沒有具體表現時,就讓別人相信你可以做到。
如果連會考、指考這種相對平等的競技都拿不下,後續的遊戲只會越來越難,因為考試之後的比拼,大部分都是在「拼道具」。
升學考試會對社會進行第一輪分層,水準接近的人趨向待在一起;不同層級之間接觸越來越少,了解也越來越少。
很多人一步抵別人十年,並不是他的職位需要具備多厲害的技能,而是他所在的行業本身就是「高獲利產業」,第一輪履歷篩選就把絕大部份人比下去了。
在 HR 看來,「學歷」的本質是眼前這個應徵者「過去十幾年的總結證明」,遠比看不到的品格可靠。
「小圈子認同」是人的本性,人都會習慣性的加入某個小圈子抱團取暖,小圈子裡的人也傾向於幫助自己人,以備將來自己需要幫助時有人伸手拉一把。
教育的第二重意義是降低社會的共識成本:具備相同基本知識的兩個人,坐在一起針對有分歧的問題進行討論,就不需要對一些基礎的東西加以解釋。
知識層次越接近的人,越容易達成共識;「達成共識」的最終目是更好的協作,進行大型專案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溝通成本」,幾乎所有相關人員都得不斷的磨合,對一個目標形成共識,不然無法展開工作。
教育就是提供一種共同的「知識地層」,讓大家的大腦有條理、有基礎,認同一些基本原理,進而攜手協作、解決問題與進行創新。
從網路上學新東西、掌握新的技能,或者網路幫助你「實現自我」,那麼網路就是你的工具;如果只是在網路上玩樂,花費自己的時間和金錢,卻只得到精神上的滿足,那你就是別人免費的產品。
如上所述,教育有以下幾個目的:
(1) 獲得文憑
(2) 學會使用幾個先進複雜工具
(3) 掌握參與協作的基本知識
這三點都是不斷「退而求其次」的,如果拿不到名校文憑,就拿個一般的;如果拿不到文憑,那就掌握幾個先進複雜的工具;如果工具也掌握不了,那就做一個有基本常識的人。
之所以說教育是道窄門,是因為絕大多數人在上述三樣中,一樣都沒有掌握。
人為什麼要終身學習,不是因為知識有多值錢,而是要把自己變成一個講道理、能吸收新事物的容器,這樣在機會到來時,就不會本能地去忽視,而是會去研究這個新鮮事物到底是甚麼。
雖然教育是人人都會經歷的事,但並不是每個人都真正能從中獲益,這是第一道窄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