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7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十一) 現金流量表

損益表上常見做假帳的方式有兩種:(1) 塞貨(前面有提過),(2) 調整會計制度,例如改變折舊方式或分期攤銷費用的處理方式。

資產負債表造假的方式主要是美化公司的「經營能力 (總資產周轉率)」,如果無法提高銷貨收入 (分子),那就想辦法降低總資產 (分母) 來提升帳面上的經營能力。

因此,財務報表不能只看一張或只看特定科目,需要將三張報表擺在一起看,才能看出報表的真實性與完整的關聯性。

「現金」是公司生存的必要條件,損益表上的獲利不代表公司能持續生存下去,別忘記損益表是推估的概念,有些倒閉的公司在當天帳面上還有獲利 (俗稱黑字倒閉),它們是因為手上沒有足夠的現金,不斷成長到破產。

公司沒有獲利還可以照常營運很久,但只要幾天沒有現金就會倒閉。


當公司缺錢需要現金時,有以下三種方法可以變出現金:

1. 低價促銷換現金、減薪、放無薪假、裁員等,各種成本與費用控管措施。

從營運過程中擠出現金,或是減少現金支出,這些動作對應的會計科目都來自損益表,代表營業活動的現金流量:主要是以損益表的淨利為基礎,再將不是真正現金支出的折舊費用與分期攤銷費用加回來。

2. 要求業務追應收帳款、將存貨轉賣、將公司閒置的機械設備賣出去。

這裡變現的會計科目對應資產負債表的左邊,也就是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

3. 要求採購將應付帳款往後延、找銀行融資借錢、請股東幫忙增資。

這裡變現的會計科目主要集中在資產負債表的右邊,主要集中在銀行與股東,就是融資 (理財) 活動的現金流量。

只要有上一期與這一期的損益表,加上期初與期末兩張資產負債表,就能推導出現金流量表。

期初現金 + 營運活動現金流量 + 投資活動現金流量 + 融資活動現金流量 = 期末現金

現金流入公司,在現金流量表上就代表正值 (+);流出則代表負值 (-)

如果公司的營運活動現金流量為 +18 億,代表這家公司一整年在銷售過程中,透過損益表的數據表示為公司賺進 18 億的現金;反之如果為負值則為虧損。

如果公司的投資活動現金流量呈現的數字為 +15 億,代表這段經營過程中有賣出資產的動作,才會增加現金 15 億流入公司。

一般情況下,投資活動的現金流量多為負值。

公司為了永續經營,必須持續投資更多的機械設備廠房等資產,創造更多收入。當公司看好自己的行業與景氣發展,其投資活動現金流量應該都為負值。

如果公司的融資 (理財) 活動現金流量為 +100 億,代表公司可以從銀行借錢或發行公司債或是向股東增資;也可以是綜合上述做法總共融資 100 億。

同理,如果融資現金流量為負值,代表這家公司對銀行還款、還債或給股東分紅等。

再次強調,損益表上的淨利是推估值,不是 100% 確定的,要接著看現金流量表,看它的營業活動現金流量 (Operating Cash-flow, OCF) 是否為正值。

現金流量表是一張真假立判,生死存亡的報表,這也說明了股神巴菲特為何重視自由現金流量 (Free Cash-flow, FCF):

自由現金流量 = 營業活動現金流量 - 公司為了持續生存下來所需要的基本資本支出。

FCF 代表的是公司真正能自由運用的資金,從定義來看,巴菲特認為最重要的財務指標之一就是「營運活動現金流量」。

營業額不等同現金,淨利也不等同於現金。

「快收慢付」是現金流量表裡的重點,公司營運衰退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後會倒閉都是因為現金不足:只要一天沒有現金就無法生存。

專業財務分析人員在評估一家企業時,最優先會看的數字往往是「營運活動現金流量」,它代表這家公司將獲利轉換成現金的能力。

營運活動現金流量分析四步驟:

1. 確認營運活動現金流量是否大於零,損益表上的淨利大於零則營業活動現金流量也應該大於零。

2. 確認獲利含金量,正常情況下營運活動現金流量>淨利,因為算淨利前會扣除掉很多非現金支出的折舊費用與分期攤銷費用。

獲利含金量 = 營運活動現金流量 / 淨利 = OCF / NI > 100%

3.  確認營運活動現金流量 > 流動負債,營運活動創造現金的能力必須大於短期 (一年內) 要付出去的流動負債,公司體質才健康。

4. 確認營運活動現金流量、損益表上的淨利,兩者趨勢變化是否相同,這兩個會計科目高度相關,如果不一致則應潛藏很大的問題。

財務報表立體觀念是財務分析的根本。一家公司真正的賺錢能力應該注意現金流量表的營運活動現金流量,以及損益表上的營業利益。

剛拿到財務報表時,可以先看現金與約當現金、營運活動現金流量,損益表的淨利與營業利益,資產負債表上的股東報酬率與總資產周轉率。

而最不受人為操縱影響的是「現金流量表」,其中以營運活動現金流量 (OCF) 最為重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三小時看懂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全)

這本書耗費我非常多的時間,其中包括快速讀過兩次、精讀一次,針對書中的一些歸納與總結思考了非常長的時間。 其實我早就買了皮凱提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超厚一本,滿滿的數據分析,這要很有耐心才有機會看完,但看完也不代表看懂 (像我看完就滿頭問號)。 透過別人的導讀,我反而更能掌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