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薩畏因、眾生畏果」這句話可以從不同的方向去解釋,但總歸還是在因果的論述中;但作者另外提出「佛畏系統」這個說法,有點讓人摸不著頭緒,我就更想知道書中在講些什麼。
系統是一個整體、一個組織、一個框架。
「系統思維」是完備性的思維 → 各種狀況我都考慮到了,我允許事情在一定範圍內變化,你怎麼變都脫離不了我這個框架,所以我有掌控感。
創業者必須全力以赴做好他這一家公司,投資人卻有一個包括多家潛力公司的投資系統;賭徒的情緒隨著每一局的輸贏大起大落,而賭場根本不在乎單局的輸贏,它只要把輸贏的機率控制好,就能穩賺。
如果你有系統,個例的成敗並不重要;你要擔心的不是這一件事行不行,而是你的系統行不行。
一個人的命運當然要靠自我奮鬥,但是也要考慮到歷史進程。
神經科學家詹姆士‧奧斯汀提出關於運氣的分類法,理解底下這四種運氣,你會對命運有更深的認識。
1. 盲目的隨機性;這個好運的特點在於它完全不可控,你只能等著。
第一種好運是人人都有的,最不可控,用處也最小。
2. 跑出來的機會;你要是從來都不逛賣場,當然就碰不到特價 → 創造的基礎是「勤奮」,想法行不行,你得做過才知道;你得嘗試過很多很多想法,才能找到一個行的。
第二種好運是由行動決定的,任何時候都可以爭取,用處也最多。
3. 有準備的頭腦;機遇只青睞有準備的頭腦,同一個東西擺在所有人面前,只有有頭腦的人能看出它的價值。
創造是想法的連接,而連接至少要有兩頭:面前有個想法,你自己也要有別的想法,才談得上把它們連接起來。
這種好運需要「知識」,而知識有「複利效應」,就好像攢錢一樣,你的學問、經驗、生意、社交網絡越大,你的敏感度就越高,你就越有可能注意到新的機會。
第三種好運取決於你的「知識積累」,不能靠臨時突擊得到,比的都是過去的功夫。
4. 人設的吸引力;最有吸引力的人設,不是資格和職位,也不是排名,而是你身上的某種特殊性。
最稀有的好東西,往往要求極其特殊的條件 → 所以人生最好有點特殊經歷,別跟其他人一樣;比其他人做得好還不行,最有意思的人設,是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
第四種好運是自我奮鬥和歷史進程共同的產物,你不努力不行,光努力也不行,它取決於使命的招喚。
重大成就往往是四種好運綜合作用的結果,都要有一點隨機性,有一點主動性,有一點客觀性,有一點特殊性。
要明白哪些是可以爭取的,哪些是必須等待的,哪些取決於別人,哪些取決於自己,我們也許會多一點對命運的主動權。
作者觀察到三個規律,對所有做小生意的人都適用:
1. 你總是在非常偶然的情況下發現生意機會。
2 這些機會常常稍縱即逝。
3. 成功者總是果斷行動。
作者認為第三條是關鍵:要做一個市場中的玩家,你看到機會,得敢出手才行。
大多數人沒什麼晉升的機會,能力不大、權力不大,所以危險也不大;人們以為晉升代表的是能力和權力,殊不知,晉升更代表責任,也代表危險。
企業中一切常規的操作,都可以由領固定薪資的人做,只有一件事必須由企業家本人來做,那就是「風險決策」。
舉例來說,為了在今年秋季上一批女裝,必須在夏天就決定款式,備工備料,展開生產;可是秋天還沒到,誰也不知道到時候流行哪個款式,那我們生產什麼呢?這個決策,必須由企業家本人來做。
為什麼? 因為他是承擔「決策風險」的人。
生產、日常管理、冒險,是三種不同的能力;為什麼企業家要開公司?因為他敢冒險。為什麼工人和經理人選擇拿固定薪資?因為他們不想冒險。
美國經濟學家法蘭克‧奈特出版了《風險、不確定性與利潤》一書,提出了一個傳世的洞見 → 利潤來自「不確定性」。
奈特的真正貢獻在於,他把「風險」分成了兩種:
1. 已知機率大小的風險,這種可以用保險解決,不需要企業家。
2. 不確定性,指那些無法評估機率大小,可能從來沒出現過的新事物,甚至人們現在根本無法想像的東西。這個不確定性,才是企業家存在的理由,才是利潤的來源。
現代經濟學家把這個不確定性稱為「奈特不確定性」。
其實統計學家有個更科學的說法,已知機率大小的,叫作「偶然不確定性」,也叫統計不確定性;不知道機率大小的,叫作「認知不確定性」,也叫系統不確定性。
前者是你事先能想到的,後者則是你想不到的。比如「黑天鵝事件」,就是一種認知不確定性。
企業家是市場上的玩家。他拒絕聽別人的安排,他按照自己的想法決定做什麼,然後安排別人也按照這個想法做,最後他獨自承擔後果。
沒有「稀缺」是不可能賺到錢的,但是利潤只出現在你剛剛掌握某種稀缺,別人還沒跟上的那段時間;別人跟上了,模仿了,你就必須再尋找新的「不確定性」。
「創新」的本質上是不可預測的,你不知道未來會有什麼新技術出來,你也不知道一個新技術出來會不會被市場接受,一切創新都有強烈的冒險成分。
奈特更厲害的洞見,則是「價值」的不確定性,說白了,就是人的慾望的不確定性,你不知道未來的人喜歡什麼,因為人的價值觀是會變的。
人生的本質是在價值領域中探索,是努力發現新的價值,而不是照著現有的價值觀把生產和享受最大化。
作者從《深度學習革命》這本書中,了解使用神經網路和深度學習演算法實現人工智慧的科技發展史,並從這段歷史中總結出三個特點:
1. 學者搞研究是為了解決問題,而不是為了發表論文。
2. 現在如日中天的思想,剛出來的時候在領域內屬於非主流,這是「一小群人在對抗建制派」的故事。
3.成功來自電腦科學家、生物學家、腦科學家和數學家的跨學科合作,而這個合作完全是自發的。
科學家應該是自由的探礦者。
為什麼會有人去探索非主流的方向?因為人少的地方可能有沒被發現的寶石。
為什麼會有跨學科的合作?挖礦這件事,完全是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可能我力氣大,你有好的出貨管道,他善於探測,那我們三個人就應該聯合起來去做這件事。如果我們團隊還差挖礦的工具,自然會再去找手裡有好工具的人。
自由和穩定互相矛盾,聲望和位置是兩種追求,創新在本質上不可控;真正的科學家和創業者都是反叛者。
作者對比兩種思維模式,也可以叫兩種心態:
1. 只想做「對」的事,可以稱之為「優等生心態」。這種思維就像學校的那些好學生一樣,希望每一門課都取得好成績,害怕有弱點。
優等生心態害怕犯錯,認為所有的失敗都應該接受指責,所有的浪費都應該反省;但優等生心態是「職員思維」,你做的事,都是安排好必須做的。
2. 如果現在不知道該做哪件事,不知道每件事的後果會怎樣,比如你是一個企業家、投資人或領導者,得從一大堆可能有好處的事情中挑選幾件,這時候就需要「尋寶者心態」。
這是一個「好東西」分布非常不均勻的世界。
在你的一生之中,對你影響最深的可能就幾本書,決定你前途的可能就一、兩項技能,改變你命運的可能就那麼幾件事,對你最重視的也許就只有幾個人。
錯過他們,是你不可接受的損失 → 可是你非常容易錯過他們,那你該怎麼辦呢?
要提高判斷和把事做好的能力,你得能選擇那些潛在的好東西,並且努力把事做好;為了提高平均成功率,你需要學習和模仿,需要請高手為你推薦。
我們可以說,在你面對的所有「選擇」之中,也許只有 1% 是最好、最適合你的,但你不知道是哪 1%;所以你必須放大數量,別指望奇蹟,沒有量就沒有一切。
特別能產生創造性想法的人,是因為他們的想法多,因為想得多,所以才容易想到最有創造性的那一個 → 是數量,帶來了品質。
如果你只想做對的事、做歷史證明可行的事,你的路會越走越窄。
作者對讀書的體會是,我們讀書不是為了記住每一本書講些什麼,而是為了建立一套自己對世界的「認同感」。
讀書在一定程度上是「內隱學習」,看多了就會對特定事物有種「認知感」;書讀得越多,你的敏感度就越高。
從神經化學的角度來說,「心流」是大腦中六種化學物質同時發揮作用的結果,它們分別是腦內啡、大麻素、多巴胺、去甲腎上腺素、血清素和催產素。這六種都是大腦的獎勵物質,這就是為什麼心流讓我們感到那麼愉快。
這個愉悅感提升了我們做事的動機,有研究發現,心流狀態下,人的生產力最多能提到 500%;當你學習的時候,這些化學物質分泌得越多,學的內容就越容易記住,心流狀態下的學習效率能提高 230%。
多巴胺還和冒險有關係,更願意冒險的時候,你的創造力就越多,這也就是為什麼「心流」對創造力有好處。
心流的基本原理就三點:
1. 停止;讓前額葉皮質的大部分活動停止下來,忘記自我,忘記時間感,關閉監控聲音。
2. 集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正在做的這件事上,徹底活在當下。
3. 接管;讓最擅長快速計算的大腦區域接管工作,發揮最大的創造力,體驗最高的樂趣。
契克森米哈伊曾提出三個能達到心流的方法,一是「即時回饋」,二是「挑戰和技能的平衡」,三是「明確的目標」。
所有的方法都是把注意力引導到當下你正在做的這件事上,其實原理只有兩個:一個是做加法,增加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提高這件事對你的吸引力;一個是做減法,降低你的認知負荷,把多餘的能量轉移到對這件事的注意力上。
戰略上的方法是要有「自主感」;對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所作所為一定要有控制力,不是別人要你做什麼你就做什麼,而是自己要做這件事。
自主感跟「去甲腎上腺素」和「多巴胺」有關,能帶來愉悅感;自主而不受干擾,注意力的能量消耗才能降下來。
自主感要求你有說「不」的能力和意願;別人說這個活動再好、再必須參加,你也能說不去就不去。
如果你非常明確此時此刻要做什麼,而不必瞻前顧後,猜測結果,你就更容易專注在當下。
想進入心流,這個工作最好有一定的挑戰性,跟你的技能相符。挑戰太大,你會有恐懼感;難度太低,你又會覺得無聊。
心流通常出現在挑戰比技能稍微高一點,跳一跳能搆著的地方。
你創作,應該是為了滿足自己,不要問別人喜不喜歡,應該問自己喜不喜歡;追求這個回報,結果就是你完全可控的。
創作的悖論是,你不在乎市場,市場反而可能有更好的反應;如果市場反應好,那對你來說,最大的好消息不是你終於成功了,而是你可以繼續從事創作。
「匱乏經濟學」這本書說,貧窮和忙碌會讓人陷入特定的思維模式,這個思維模式會進一步限制人的發展能力,使得窮人更窮。
餘閒 (slack) 有兩個好處:
1. 你不必選擇;買東西不需要做取捨。
2. 你不怕犯錯;可以積極探索一些風險比較大的事情。
「探索」需要代價,「創造來」自餘閒。
你有財務自由,就可以做自己想做,而不是必須做的事情。
可幹可不幹的事才有創造性;幹什麼都行的時間才是你的時間。
窮人對價格非常敏感,忙碌者對時間非常敏感。
出其不意的創造性思維,大多是在大腦空閒時迸發出來的;對時間永遠把握主動權,才是美好的生活。
擁有餘閒,就擁有了主動權,就擁有了創造、冒險和改變的可能。
有時候我們做事就只是因為喜歡做這件事,比如踢足球或解數學題,這叫「內在動力」;為了獎勵而做一件事,則是「外在動力」。
所有研究都表明,讓人長期做一件事,能做好一件事,甚至是主動做一件事的,必須是內在動力。
獎勵不但提供了一個無效的外在動力,還傷害了內在動力。
「選擇權思維」並不僅屬於金融市場,在生活中也可以使用;選擇權思維的本質是掌握對「風險」的主動權。
一般人談風險都是說要防範風險,是被動的;「選擇權思維」則是積極主動的,要利用風險,特別是它能讓你識別和抓住機遇。
邊際效應遞減的東西是脆弱的,我們應該小心;邊際效應遞增的東西是反脆弱的,是你想要的。
真正決定勝利的,既不是一件事情行不行,也不是一個人行不行,而是你的系統行不行;系統行,事情自有成長的動力;系統行,好運氣會主動來找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