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長得好看能當飯吃嗎?(經濟學) (十六) 複利的三大核心邏輯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複利是一種可應用於「投資」的重要哲學;要有效運用複利,我們必須關注三大核心邏輯:

1. 本金的重要性;

就像滾雪球一樣,起始的大小決定了最終的體積,你投入的本金越多,未來透過複利所能達到的效果也就越大。

複利的本質是讓你的本金翻倍增長,因此起始金額的大小對最終結果有顯著影響。


2. 報酬率的作用;

即便是小幅的報酬率,隨著時間的推移,也能產生巨大的差異。

舉例來說,如果你以 1 萬元的本金、20% 的年化報酬率投資,30 年後就能增長至 237 萬元;報酬率越高,長期下來對結果的影響越大,這就是為什麼提高「報酬率」是投資者的主要目標。


3. 週期的長度;

「複利效應」的實現,高度依賴於投資的時間長度。

20% 的年化報酬率為例,10 年可增長至 6 倍,20 年則是 38 倍,而 50 年就能達到驚人的 9,100 倍。

隨著時間的推移,報酬的增長會越來越明顯,這就是「時間的朋友」價值所在。


追求財富的過程,並非短暫的競賽,而且場長達數十年的耐力挑戰。

只要堅持「複利原則」,放棄短期的滿足,讓「時間」為資產增值,即便起始資金不大,搭配足夠的耐心和穩定的報酬,最終也能在這在這場長跑中勝出。

但「複利」不等於躺贏,僅憑投入本金和時間並不能保證獲利,因為要實現「穩定」的報酬率並不容易。

通常我們在計算複利時,假設「報酬率」是固定不變,但實際上經濟增長是有「週期性」的。

這些「週期性的波動」有時足以抵消之前的「複利增長」。

舉例來說,如果在週期中的某一年出現 100% 的損失,那麼之前所有的積累就會歸零。

因此,很多長期投資者願意犧牲一部份的報酬率,以換取更穩定的收益。

「時間」是複利的朋友、也是敵人。

「複利效果」需要足夠長的時間才能充分顯現,這也意味著你需要為了未來的報酬,放棄當下和一段長時間的「滿足感」。

從「財富累積」的角度看這是對的,但「人生即時的幸福感」與「未來的潛在收益」,哪個更重要? 

現在投入 1 萬元,即便 100 年後能增長到 100 億,但如果人都不在了,這又有何意義?

打球的後遺症來了

星期天很開心的打了兩小時的球,一直賴在場上不下來,不斷地跑跳的後果就是「全身酸痛」。

說也奇怪,我酸痛的時間都不是打完球的隔天,疲倦感永遠都是打完球隔兩天後才發作。

這種全身肌肉酸痛、精神上又疲倦的感覺真不陌生,每次只要停一陣子沒打球,就會發作。

雖然我現在維持每天運動的習慣,但這也只是讓我在打球的時候體力更好而已,並沒辦法減緩肌肉酸痛跟疲倦感。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打籃球算是全身性的激烈運動,平常時間不可能一直維持這種高強度的運動。

不過這種酸痛感以及疲倦感,我個人覺得是舒服的,這跟那種工作後的疲倦感完全不同,是屬於那種懶洋洋想睡覺的感覺,其實還不賴。

我個人很喜歡這種運動後「筋疲力盡」的感覺,因為特別好睡,而且睡醒後精神特別好,大腦也格外靈光。

所以我現在都是奔著運動後的那種舒服感而去,這是大腦分泌荷爾蒙給我們辛苦跑動的額外獎賞,真的很棒!

缺點就是,疲倦感最嚴重的時候,就一直想打瞌睡,如果碰上重要的事正在趕工時,就是個大麻煩。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富足 (七) 槓桿的優缺點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乘法代表了生活中的「放大效應」。

假定一家企業在資金充足的條件下,資本的報酬率是 10%;如果它有 1 億元的資金,一年可以賺 1,000 萬元。

如果它能夠以 5% 的利率再借 1 億元,就能賺到 2,000 萬元,扣除利息後依然有 1,500 萬元的獲利,這就是「做乘法」帶來的好處。

上述的做法在經濟學中叫作「槓桿效應 (Leverage)」,如果這家企業有本事借到 2 億元,它在支付利息之前就能賺到 3,000 萬元,這就是「槓桿」的作用。

那為什麼不能把槓桿加得很大,甚至無限加下去呢? 

因為在真正的經濟活動中,無法保證資本一定是正報酬,也有可能是負的。

當一家企業生產的東西太多,打亂了供需平衡,價格就會下降,利潤就沒了,甚至虧損。

同時,當借貸太多,市場上無錢可借,借貸的成本就會上升,利率可能就不是 5%,可能是 10% 甚至更高。

以上兩種作用力,都從客觀上限制了在經濟活動中的槓桿不能加得太大。

有經驗並尊重經濟規律的管理者,都會嚴格控制「債務的規模」。

反倒是一些突然暴發的企業或初入商場無知無畏的經營者,為了追求高速度,常把槓桿加到滿。

高槓桿的經營方式,在經濟形勢比較好、資本比較寬鬆的時候,會看似發展得很好,可是一旦有點風吹草動,它們實際上就是用很大的槓桿乘以了一個負數,迅速爆雷。

「做乘法」是把雙刃劍,並非永遠都會帶來好處。

人要想一輩子做別人幾輩子的事情,多多少少要學會「做乘法」、「加槓桿」,但要怎麼加就需要深思熟慮。

假如你開了一家工廠,如果每一個產品都是特殊客製化,做第一個產品和第二個沒有關係,那麼你是無法「做乘法」的,只能「做加法」。

做加法時,要想多一份收入,就要多花一倍的時間,多花一倍的成本。

但如果每一個產品都能很容易地被複製,比如數位產品的複製或自動化產線的產品生產,那麼就獲得了「乘法」的效應。

傳統工業產品的複製成本是很高的,可能佔到產品售價的一半,因此傳統工業並不容易出現「贏家通吃」的全球壟斷。

但「資訊技術產品」、「生物製藥產品」則不同,它們一但研制成功,複製的成本就可以忽略不計了,也因此就形成了「壟斷」。


對個人來說,不管是工匠還是科學家,只要能把一個本領練到極致,在一個領域做得出類拔萃,就會有很多人請他用自己的專長來做事情。

當他們解決一個問題的努力,就可以重複地用來解決類似的問題,而不需要從頭再來,這就是在發揮「槓桿」的作用。

善用「槓桿」的人,能夠把一個技能反覆使用;不善於用「槓桿」的人,每做一件事都要從頭開始,每一件事都是在做加法,加法自然沒有乘法做得快。

能否用好「槓桿」取決於兩個因素:一個是事情本身、另一個是人本身。

有些事情容易「加槓桿」增加報酬或者擴大影響力,而有些事則不具備「加槓桿」的可能性。

舉例來說,如果你大學學的是數學或是理論物理學,那麼研究所階段就可以選擇幾乎所有理工科的專業,只要再補幾門專業課就夠了。

打好數學或者理論物理學的基礎,將來就有可能做很多事情,因位這兩個學科教給人的都是最底層的邏輯。

相比之下,如果在大學學習的是某一個專業特定的技能,換一個專業幾乎就要從頭做起。

作者一再強調,如果有條件,在打基礎階段要做好「通識教育」,因為「通識教育」所獲得的知識適用的範圍特別廣。

即使在一個特定的專業內,有些知識也具有可重複使用的價值,有些則屬於很窄領域的特定知識,對其他領域的幫助不大。


作者以資訊產業為例,所有課程或知識都屬於下面三種中的一種:

1. 和系統有關的。

2. 和演算法有關的。

3. 和應用有關的。
 

前兩種學起來比較難,但具有「槓桿效應」,學好了後一通百通;最後一種知識最實用,學會了馬上就能工作賺錢。

很多人改行學程式設計,為了盡快看到效果,都會去學最後一種與應用相關的知識,但這些知識的可重複性比較差。

一個沒有演算法和系統基礎的人,會發現自己那點「應用知識」過時得特別快。

在資訊領域,當你掌握的知識不具有「槓桿效應」時,其價值每三五年就衰減一半;而受過科班訓練、基礎紮實的從業者就沒有這個問題。

世界上有兩種人,一種人熱衷於解決具體的問題,另一種人熱衷於發明一種解決同類問題的機器,然後讓機器把所有問題都解決了。

第一種人做事情基本上是「加法思維」、後一種人則是「乘法思維」。

遇事該「做加法」還是「做乘法」,其實反映出人的兩種不同思維方式。

有些人一定要強調每件事的「特殊性」,他們就習慣於「做加法」;有些人則能看到事物之間的「共性」,他們就會通過「做乘法」極大地提高效率。

很多事情是無法「做乘法」的,比如你要做兩件完全不同的事情,就無法使用「槓桿」。

因此,我們不妨把自己想做的事情和不得不做的事情列一個清單,把那些和其他事情相關性小的、重要性差的事情通通刪掉,集中精力把那些能夠做出「乘法效應」的事情做好。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勝算 (十二) 擁抱不確定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這是很多人的狀態,用「行動上的勤奮」,掩蓋了「思維上的懶惰」。

罕見病的正版藥之所以昂貴,是因為它高額的研發費用,必須在很短的專利期從很少的人身上賺回來,比保證藥廠能賺錢,從而願意研發更多新藥。

這就導致了罕見病的藥價很貴。

藥價昂貴 → 藥廠賺錢 → 開發新藥,但社會底層的病人就會死。

藥價便宜 → 窮人得救 → 藥廠虧錢 → 無人研發新藥,就更多人會死。

保險的價值,這時候就真正體現了。

大量普通人在「無知之幕」後,每天多繳一點點錢,可能就會救活不小心得罕見病的自己。

從社會的角度思考,這就是保險的價值、商業的價值。


面對「不確定性」,選擇擁抱而不是懷疑。

當你步入中年,要進入一個全新的產業,特別慌張,怎麼辦?

為什麼會慌張? 

因為害怕失去;人到中年,除了上有老、下有小,還有沒還完的房貸和車貸。現金流不敢斷,也不敢輕易離職,更別說換一個全新的產業了。

但是能成大事的人,也許並不是這麼想的;他們會去思考:難道保持現狀就能避免風險嗎? 

未來產業會不會走下坡? 專案會不會進入瓶頸期? 不去新產業的「機會成本」有多大?

把「不確定性」轉化為自己的優勢。

「主動學習」所在領域之外的知識,瞭解和自己領域無關的業務;做好準備,在適當時機,進入一個全新的產業。

選擇主動擁抱「不確定性」,相信未來有無限可能。

終於又打到籃球了

距離上次打籃球,又隔了好一陣子,這幾個月因為週六都要上課的關係,所有的行程都要排開、以課程為主,所以打籃球的時間就被犧牲掉了。

幸好這週學弟是約星期天早上打球,讓我有機會可以參與,跑跑跳跳,讓自己多活動活動筋骨,也伸展一下上半身,免得平日都是在鍛鍊下半身的腿部肌肉,都忽略上半身訓練的重要性。

事實上,我應該更重視上半身才對,尤其是頭頸肩,這跟我會不會犯頭痛有很大的關係;日常生活中,我最害怕的就是頭痛起來,什麼事都不能做,這真的是很難受的一件事。

只不過今早起床也是感覺沒睡飽,昨天為了上課就沒睡飽又撐整天了,這是惡性循環,導致我今天也沒睡飽就跑去打球。

今天的全場分了一半去打羽球,打籃球的人數變少很多,因為年紀稍大一些的人都怕運動傷害,而且羽球是老人、小孩以及女生都適合的運動,今天就看到很多人都帶家人一起來打。

好處是整個體育館很熱鬧、場地也很棒,人均攤下來、一個人才 150 元/兩小時,真的是有夠划算的。

有好就有壞,本來選擇打籃球的一些人都跑去打羽球了;於是我們就只能打半場三對三、然後三隊輪流打。

比較特別的是,我當年唸 MBA 專題同組的同學全到了,想不到我們會是在體育館全員到齊,也見識到老高的後仰跳投,不愧是生長在 MJ 時代的籃球愛好者,就是愛這味的。

因為人太少了,我今天兩個小時就一直在場上跑跑跳跳、沒停過,真的是快累趴了;但說到底還是不想下場,難得打一次球,就想要盡情享受一番。

但我預期明後兩天應該會超級疲倦,每次都這樣,一點都不奇怪。

而且我又很自作聰明,回家後竟然又嫌運動量不夠,跑去踩了三十分鐘的心肺交叉機,完成今天的訓練量。

仔細算了一下,今天吃進去的熱量,可能都比不上運動所消耗的熱量,只是不確定對減重是否有幫助? 

但我覺得應該有限,現在進入體重的高原期,想要讓它再持續下降,還是得長時間控制住飲食才行。

想了一下,畢竟也快到夏天了,通常我這時的食慾都比較差,應該有機會可以再啟動新一波的減重計劃,讓數字重返大學時期。

對抗體重真是一輩子的事,難就難在控制不住自己的嘴。

2024年4月26日 星期五

商管課程(十八) 模組四「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力 3」

每次都拖到要上課的最後一篇,我才把上次授課的內容寫完,不管有再多藉口,這就是拖延症的外顯行為。

在上午的個案討論結束後,中午休息了兩個多小時,終於迎來下午精彩且不間斷的「立體個案」討論。

兩個立體個案同時分享,然後讓這兩位創辦人直接在台上對談,這種模式很讚、絕無冷場,讓我在台下也聽得很開心。

坦白說,今天這兩位的立體個案,精彩程度應該超過模組三的立體個案;但我確實沒感受到他們講的內容跟模組四的題目有很大的關聯性。

就創業經驗分享的角度來說,他們兩位都很有特色,也很適合已經在創業路上的人聽講,這兩位都太會講了,又會引經據典、又會講故事,他們當創業講師應該是一流的。

但快樂地聽完分享後,我仔細回想部分內容,似乎又跳過很多重要的過程跟細節沒提到。

以「寵物百分百」的案例來說,因為獸醫師考到牌之後,就有機會自行開業,類似這種用自己的「專業技能」就可以開業的業種很多,要牌的就是律師、會計師、物理治療師、工程技師、醫師等、不用國考的像烘焙師、健身教練、理髮師等。

他們從 0 ~ 1 的路相對清晰,但越往後走、從 1 ~ 10 或到 N,就越來越難,這個難度是指數型成長。

服務型產業隨規模成長的邊際成本遞增、邊際效益遞減是不爭的事實,除了利用既有的資源計算出「最適規模大小」外,就是透過「商業模式創新」或「技術創新」來降低遞增或遞減的速度。

個案創辦人所分享的、以及他現在正在從事的,並不是開很多間連鎖寵物醫院,而是想打造圍繞寵物健康的完整生態鏈;聽他的說法,比較像是「商業模式創新」,但在台灣想做商業模式創新,非常地不容易。

我個人的認知是:在台灣創業,如果「技術驅動型創新」跟「商業模式創新」兩個只能選一個,我肯定選「技術驅動型創新」。

商業模式創新在台灣這種人口基數不大的國家,不是不能做,可是當它一旦被驗證可行,但又沒辦法靠燒資本來達到規模優勢時,就有可能被後面資本更雄厚的快老二追上、甚至取代掉。

所謂的規模優勢,就是讓後進者根本無法追上、或是短時間內無法追上,這個時間差就會阻擋多數人進入這個領域。

但在台灣的規模很難形成有效的嚇阻作用,一旦這個模式驗證可行,就算你已經先佈點幾百家又如何?

台灣的本土電商盤踞已久,但酷澎先砸個五十億下來,瞬間 momo 雙率雙降、pchome 要死不活、其它小型的垂直電商不是轉型就是逃亡,完全看不到壁壘可言。

資金是其有成本的,不打這個市場很多時候不是看不上、就是報酬率不划算;但如果因為某些因素,非得佔領這個市場不可,這時倒楣的就是自以為站穩腳步、已經建立壁壘的人。

不然有本事叫酷澎去打中國大陸或美國市場阿,看它們的錢夠不夠燒。

以上言論尚未經過仔細推敲,單純是我對這個立體個案最直接的想法;但如果我的猜想成立,那「寵物百分百」的困境不在前、而在後。

就拿「大樹藥局」來說,當他參考美國的連鎖藥局 WBA 的做法,也成功在台灣市場驗證,剛站穩腳步,馬上就後有追兵,一次還好幾組不同人馬一起上。

誰會勝出、走到最後都很難說、未來勢必還有一波整併潮,這部份就算發生也不意外,因為英美市場都演給我們看過了。

至於服務型產業的「商業模式創新」要出海,那跟打掉重練也沒兩樣,每個國家的內需產業有天然的屏障,但架不住內部混戰。

另一個立體個案是一個很有趣的創業者,他說話的方式跟思考的邏輯,有點跳脫典型的台灣創業者,分享時的一些觀點,當下我都覺得值得深思,但事後全忘了。

他的公司業務內容偏小眾市場,就是那種現在看似做的很不錯,但未來上升空間有限,後續風險卻很大的狀態。

我會這樣說的原因是,細想他公司目前發展的基礎,都處在一個不確定性很大的區域,既非技術創新,也非商業模式創新。

本質上我還是認定他是一間服務型的軟體公司,每間 SaaS 公司都說自己想做的是產品,但最後都是以服務為主體。

再重申一次,以上只是我個人淺薄的觀點,對事不對人,而且很大的可能是我對於他們公司的業務內容不熟悉,所以才有誤判,甚至更嚴重的是我的觀念有誤。

有關於今天最後的問題討論,觀察到目前我小組成員在討論時異常沉默,這跟他們先前在討論個案或種子基金想法時是兩個極端。

課後我詢問了一下組員們的想法,得到的反饋如下:「上午討論創業是否暫時收手、下午討論 1 ~ 1010 ~ N 或融資等,都是創業一陣子才會遇到的狀況。

不管是收手的掙扎、1 ~ 10 的挫折、還有投資人的犀利,再加上未賺錢的長期焦慮,即便是資深創業家,都不能輕易進入狀況。以大學部、碩士班的年紀實在不容易想像,也因此能發表的意見會比較少。」

我自己看到下午的問題討論時,也有點窘,這兩個問題在我自己被投資前,肯定也是摸不著頭緒。

人無法創「認知」以外的業、賺「認知」以外的錢,通常也無法回答或討論「認知」以外的問題。

雖說我針對本週的課程,似乎有很多意見、也給了很多建議,但我是打從心底覺得今天收穫滿滿。

就是因為有價值、所以才有讓我反思的空間,都已經過了一段時間,我還是覺得其中幾個觀點給我很大的啟發,甚至可以讓我應用在最近的「健身房新創」案例中。

2024年4月25日 星期四

想想有時候很矛盾

昨天老爸終於出院了,雖然說是個小手術,但大家還是不敢掉以輕心,畢竟只要年紀一大,什麼意外狀況都有可能發生。

當一切狀況回歸正常、鬆了一口氣的同時,我也在思考人生中到底什麼事才是重要的。

恰巧昨天又寫了「拼教養:文化資本的競逐」,這篇的重點在我看來,無非也是「時間」要放在哪邊的抉擇。

舉例來說,為了想讓孩子有更好的教育環境,需要有足夠的「經濟資本」,如果不足就必須想辦法透過父母的「文化資本」、「社會資本」來轉化,但這中間的關鍵要素就是「時間」。

當你花了很多時間在「賺錢」這件事上面,就容易產生匱乏感,人很難同時專注在好幾件事情上面,要兼顧自己重視的所有事物,相當困難。

這似乎代表了有所得、必有所犧牲,只是自己要先想清楚哪些事情比較重要。

但我覺得「想清楚」本身就很難,人在進化過程中演變成更重視「短期利益」,也就是說當下覺得最重要的事,長期來看或許無關緊要。

我這幾天進出醫院時,爸媽一直說如果工作忙就別浪費時間在這邊,所以到底是工作重要,還是家人健康重要?

從「短期利益」來說,去工作可以賺錢、待醫院有很高機率只會花錢。

但拉長時間軸來看,陪伴父母的時間是越來越少了,平常沒事也不會特地陪在旁邊,如果連生病住院都不把握機會,我不確定未來的自己會不會留下「遺憾」。

同樣道理,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以工作忙為由、找不出時間陪伴,要知道小孩成長也就那幾年的時間,這時才有機會長時間跟在父母身邊,這個時間窗口擺在一生的長度中,也只佔很小的一部份。

但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來看,父母要看護、小孩要陪伴,這些時間都扣掉後,到底還有多少可以留給自己?

不管是「自我成長」或是「職涯發展」,都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

因此,中年人的日常生活其實每天都在上演時間爭奪戰,我們每天都在做決定、思考時間該如何分配,是工作多一點、還是家人多一點,甚至還得想要不要考慮「自己」多一點。

想到最後,其實「時間」才是我們最寶貴的東西,我們的一天就是只有 24 小時,要怎麼分配,就依每個人心中看待事情的重要性 (權重) 為何。

這一生過得幸不幸福、自己滿不滿意,大概只有永遠閉上眼的那一天才會知道。

願大家在回想自己這輩子時,不留遺憾。

『拼教養』文化資本的競逐

最近跟一個同學閒聊,他就讀私校國中部的女兒正在準備一項專題競賽,而我這同學一直希望他女兒能往軟硬體結合的方向走,而不只是單純地寫寫程式碼而已。

因為這同學自己是法律相關的專業,理工的方向並不熟悉,因此就向我們幾個交流比較密切、又就讀理工相關科系的同學請教該怎麼做。

當我看到他女兒前兩年參加比賽的專題報告時,嚇了一跳,全英文的簡報不說,這個小組已經能自己用麵包板插出想要的電路,而且也自行撰寫了單晶片控制它。

讓我不禁想問,現在的競爭已經這麼白熱化了嗎? 為了競逐「文化資本」,把「經濟資本」跟「社會資本」都壓上去了。

在我的提議下,這同學打消了讓她女兒往更難的題目發展的想法,轉而回頭把既有的題目做的更深入一些。

為了這個提議,我建議他找另一位同學加入指導,畢竟術業有專攻,電子電路又不是我的專長嚴格來說單晶片控制我也不熟。

後續可能還會為了他女兒的想法開一個產品會議,比賽時雖然有把雛型做出來,但那離真實可用的產品太遠了,如果真的要體驗整個電子產品的開發流程,應該要從最源頭的使用者需求開始討論起,然後再往下展開相關的功能模組並實作。

其實這就是一次微型創業的過程,但市場面就交給我那同學去處理,自己的女兒自己負責。

希望他女兒在這個過程中,不僅學到了軟硬體整合的眉角,還充分體會了一個想法到實際落地要經過多少關卡,不論成敗、這都是人生中的養分。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許多中產階級家庭裡,父母間教養風格的差異,相當程度反映出照顧工作的性別分工。

父親的「自由放任」,往往是建立在母親的「規劃培養」基礎上。

在時間緊縮的條件下,規劃培養的教養方式也強化「代間關係」的文化矛盾 → 既要促進親子關係的民主化與情感連帶,又要鞏固家長權威以利執行學習安排。

面對經濟資本雄厚的上層階級,專業中產階級的教養方式做為一種「階級劃界策略」,只能標榜「文化資本」的優勢。

有個案母親告訴他們唸小學六年級的小孩,將中學階段看成人生暫時失去自由的過渡階段,此時的「沒有選擇」可以幫助他在未來職涯上享有較多的選擇,才能贏得真正的「自由」。

有餘裕去「選擇」而不是「被選擇」過你的人生。

相對於勞工階級父親,中產階級男性的工作具有較大的時間彈性 (如休假較多或非固定工時),容許打破傳統的性別化照顧分工。

中上階級父母是全球化的得利組,他們透過跨國遷移進行求學、工作、經商,不僅取得學歷、外語等跨國文化資本,也將這些「文化資本」轉化為「職涯發展」與「財富積累」。

國際教育的保安策略凸顯了「教養實作」的文化矛盾 → 要求父母投入大量金錢成本,又需要密集情緒勞動,結果往往強化了教養的性別分工。

「教育母職」的使命讓母親進退維谷,他們既要細心營造親子連帶、保護孩子的快樂童年,又要規劃多元學習,好替孩子準備迎向未來世界的殘酷競爭。

為了提供培育孩子全球競爭力的「經濟資本」,父親必須投入更多時間賺錢養家,反而導致「陪伴」的父職角色的時間擠壓,甚至是空間分離。

2024年4月24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財富哪裡來(六) 個人品牌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作者認為「副業」經過時間、精力的灌溉,可以發展成「第二曲線」。

從「第二曲線」中找到使命感,就可以打造出長遠的、一輩子的「個人品牌」。

在「副業」的選擇上,人們往往會選擇從最容易的那條路開始,先賺到錢,有了正回饋,才有堅持下去的動力。

但在「個人品牌 (IP)」方向的選擇上,我們應該傾向於選擇更長遠的路,而不是滿足於短期賺點小錢。

「個人品牌」經營方向如果對別人沒有價值,就很難找到受眾;有了受眾但不賺錢,也無法堅持下去;對擅長的事不熱愛,就會消耗自己,直到你因堅持不下去而放棄。

在「自我探索」的過程中,你不要什麼都不做,而是要先小步行動起來,用「最小成本」積極試錯,再快速迭代。


你可以先做以下設想:

1. 做什麼事情時,自己能夠達到心流狀態?

2. 做什麼事情時,自己不用費太多力氣就可以做得比旁人更好?

3. 做什麼事情時,即使受到別人的打擊,自己也可以調整情緒後繼續堅持?

4. 做什麼事情時,即使沒有報酬,自己也樂在其中?

5. 跟別人聊到什麼事情時,自己眼裡閃著光?
   

人生每個階段的興趣都不同,你找當下的興趣就好。

如果「興趣」只是停留在喜歡的表層,就無法成為長久堅持下去的事業;我們需要投入時間、精力去滋養興趣,既然要做,就要盡己所能做好。

商業的本質是「交易」,交易的本質是「價值交換」,價值交換的原則是「共贏」,共贏則是建立良好關係的基礎。

我付出「價值」,你付出「金錢」,才會有更進一步的關係。

否則,我的勞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回報,心受委屈了,人也就離得遠了。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談錢,是因為內心卡著自己這關:

1. 不好意思談錢,背後的心理是「自我價值感」不足。

2. 不敢訂高價,是因為無法為客戶解決更高價值的問題。

3. 不捨得花錢,是因為自己的「配得感」不足。
  

在「個人品牌」方面,一個人能賺錢與下面兩件事有關:

1. 你是否有很強的「自我價值感」。

2. 你能否為客戶解決更高價值的問題。 


如果連自己都不覺得自己有「價值」,就沒辦法利用為別人提供「產品」和「服務」賺錢了。

商管課程(十七) 模組四「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力 2」

因為我的頭從一開始就不太舒服,但「個案分析」就是要不斷的討論,這也是種另類的煎熬,間接影響到今天的學習狀態。

但不管怎麼說,還是從上午的個案討論中體驗到不同老師帶個案的差異性,這也是很大的收穫。

上午個案老師帶個案的節奏,讓我有重返進修 MBA 的感覺,似乎管院老師帶個案分析的風格都很像。

幸好今天上午的授課節奏比較緩慢,再加上這次中午休息時間比較長,稍微緩和了我頭部不適的狀況,不然還真不知道該怎麼撐下去。

我滿喜歡個案老師的「監軍」說法,透過個案分析來鍛鍊自身思維的廣度,不斷地深挖每個決策背後的相關資訊,以期未來能提供給決策者不同的視角或思考方式。

但我對於最後白板上分組討論時,「合資公司」的提議有很深的疑慮,這個點子並非只有優點,它也有相對應的風險,而且在現實世界中常發生。

我自己就看過兩個實際案例,最後都是規模小的公司吃大虧。

在發想可能的點子時,可以天馬行空的先發散,但到了慢慢凝聚共識或是說準備做決策時,應該就要反覆思考其優缺點,最適方案有時並非是「最大收益」的決策思維。

當然,以上只是我最直接的感想,或許個案老師後來有帶到,但我忽略了。

其實還有一點內心話想說,只要是人都會有自己的「偏好」,這是很正常的。

但在個案分析及討論時,如果引導者的傾向太明顯,無形中會干擾或影響小組的想法,這點當然有好有壞。

我自己在小組討論時也有自己的偏好,每個決策都有優缺點,背後也都有其成因。

「開放性問題」沒有正確答案,這才有思辨的機會。

講白話,那就是先別預設立場,然後隱性地迫使大家往那個方向去,這是領導組織時在做的事 (有共識、行動才有效率),而不是引導「個案討論」時該做的事 (討論的過程或許比結果更重要)。

商管課程(十六) 模組四「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力」

這週上課前,因為整個星期都太忙了,在沒有充分的休息下,導致我的頭有點不舒服;但不管怎麼說,都還是得撐完這一天阿!

在業師早餐會中,得知今天一整天的流程,對於早上的「個案分析」,以及下午的兩個「立體個案」,充滿期待。

同時,從這個模組開始,授課模式從「效果邏輯」開始轉向「因果邏輯」,也就是從 「Being Yourself」轉變為「Becoming Yourself」。

說起來好像很複雜、高深莫測,但我個人感覺這就是兩個典型的學習模式,一個是「先做再說」、另一個是「想好了再做」。

在上午的「個案教學」中,讓我印象最深刻的反而不是「商業模式再創新與領導」,而是「策略性休息」、以及「創業與人生階段配適狀況」。

人是不是非要到了危急生命的狀態,才會真正地強迫自己停下來休息? 

通常都是嘴巴說要放下,但被自己認為的責任繼續推著往前走。

等到身體真的垮了,回頭一看才發現似乎不太值得。

我幾年前跟個案老師有類似的狀況,身體其實出問題了,而且症狀很明顯,但自己卻視而不見,總覺得再撐一下就好了。

幸好碰到「疫情」,瞬間讓大家都強迫慢下來或停下來一陣子,這時才發現原來自己的身體已經垮了,後續慢慢調養也花了兩年的時間,現在才比較正常一些。

在這之後,我確實更重視身體及精神上的健康,具體作為可能就是運動、休閒活動等,要是活不夠久或總是病懨懨地,可能也很難增加人生體驗的機會。

「人生階段的配適狀況」也很重要,但這在我年輕時是無感的。

舉例來說,當我慢下來,有多一點時間在家庭生活中後,才發現先前我是很任性的為自己而活,不管是創業追逐自我的成就實現、或說追逐自己的夢想,又或是花了大把時間再進修,似乎做了很多事,但仔細一想,到底哪些才是自己內心真正想要的?

當我們決定做一件事的時候,就代表自己已經接受並認同這件事所帶來的責任、以及應盡的義務。

從這個角度來看,當我選擇了創業、結婚或生子,就該面對它們所帶來的一切。

今天上午的個案分析,或是個案老師所分享的自身經驗,都讓我再次思考「人生階段的配適問題」。

這在 20 歲時不太需要考慮、30 歲時可能需要考慮、40 歲時是被逼著不得不考慮。

總而言之,生活上要多注意健康,發展事業或職涯時,要再想一下在這個人生階段,到底什麼事比較重要。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