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向上生長』重點摘要與心得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六) 資產負債表(4)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五) 資產負債表(3)
損益表有純利後,放在資產負債表可分兩路,放在左邊叫做資產配置、資本支出,或叫「投資策略」;錢往右邊叫做處理負債、處理財務結構,也叫做「融資策略」。
以先前提到的流動性擺法,越容易變成現金的擺在越上面,所以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由上到下是短期到長期、有形至無形的資產。
負債也是一樣,可以分為短期到長期,也是由上擺到下;股東權益則都是長期投資。
也可以說,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是真正擁有的資產,右邊則是如何取得這些資產的找錢方式,也就是錢是從負債資本 (外部資金) 或是股東資本 (自有資金) 來的。
許多實證研究發現,中小企業破產的原因,除了找不到客戶外,居然有高達 40% 是因為錯誤的財務觀念:以短支長,也就是錢的來源是短期負債,但取得的是長期資產,這種錯誤作法叫「以短支長」或「短債長投」。
同樣地,個人的財務處理也不能以短支長 (用短期資金來源,支應長期生活所需),個人也應該學習要如何「以長支長」。
買房子的時候就可以運用這種觀念,能借多少就借多少,並透過日常往來的交易,與銀行建立較佳的合作關係。
銀行有一種「理財型房貸」的產品,這種房貸還掉的主約本金,會變出一個循環額度,當主約的本金還多少,副約的循環額度就會增加多少,副約額度沒有動用就不計利息。
這種循環額度也可以當成虛擬現金使用;這筆循環額度是「備而不用」,不要將它借出來投資或買奢侈品;這個「以長支長」的作法,是在動盪時保命用的,使用時要格外謹慎。
盈餘分配有五種選項:保守留現金、投資、併購、還款及分紅。保守留現金是"比氣長",選還款是設法改善財務結構,避免將來景氣反轉。
手握現金,不論何時都能買到大部份想要的資產;手握大量資產,卻不一定能即時換成足夠的現金,讓公司繼續生存下去;因此無論哪個選項,先保留 25% 的現金會是更穩妥的做法。
個人有錢後也是兵分兩路,往左走叫存錢、買房買車,叫「投資策略」;往右走則是清償欠別人的錢或償還車貸、房貸,叫「處理負債」。
個人的建議可將家庭資產配置分為四個部份:
1. 生活帳戶 (10%)
2. 槓桿帳戶 (20%)
3. 理財帳戶 (30%)
4. 退休帳戶或教育帳戶 (40%)
高風險高報酬,高報酬高風險!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四) 資產負債表(2)
存貨 (Inventory) 多是好是壞? 答案是,不一定,要看行業而定。
如果是以科技產品為營銷主力的公司,存貨太多就非常不好,手機每三個月算一個世代,沒有即時賣出就不值錢(蘋果手機例外);食品公司的存貨太多也不好,因為吃的東西有到期日。
但如果是金礦公司,它的存貨是金礦砂,或鑽石公司的存貨是裸鑽,存貨多一般狀況下是好的。
有形資產的貶值幅度叫做折舊;例如公司買新車 (有形資產) 讓同仁送貨或定期拜訪客戶用。
假設車子 (100 萬購入) 可以用 10 年,這輛車一年平均折價 10 萬元,這 10 萬元就叫「折舊費用」。
購入車子後,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第一年會出現一個「車子」的有形資產 100 萬;一年後貶值 10萬,所以第二年的資產負債表中,車子的價值是 90 萬,這消失的 10 萬就會列在損益表中的「折舊費用」,對公司而言,這是經營企業的相關支出。
財務會計的世界中,也有所謂的「物質不滅定律」;某一張報表少的東西,一定會在同一張或另一張報表中出現。
財務報表要平衡才能忠實記錄公司的營運實況;這就是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互相連動的一小部份。
有形資產的折舊有一個特例:「土地」;在所有資產科目中,土地不像其他資產有使用年限的問題,沒有貶值幅度,自然沒有折舊費用。
在財務領域中,小於等於一年就叫做短期,「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是指到期期限小於一年的長期債務,因此會被移到流動負債或短期負債的科目中。
商譽 (Goodwill) 的真正定義:商譽 = 收購價 - 淨資產;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買貴了的意思。
如果資產負債表中有很多的商譽,代表購併別家公司時買貴了很多;當一家公司沒有對外購併時,通常不會有「商譽」這個會計科目。
有形資產的貶值幅度叫折舊費用,而像商譽這種無形資產的貶值幅度 (Depreciation),則稱為分期攤銷費用(Amortization)。
資本公積 (Additional Paid in Capital) 是公司不勞而獲的好處。
公司法規定,當股本溢價、資產重估價值、處分固定資產收益、企業合併所獲利益,以及受領捐贈所得等,要放在資本公積這個科目集中管理。
股本溢價可用實例來說明,當公司辦理現金增資,每股 40 元,依公司法規定要分成面額跟溢價兩個項目。
現金增資 40 元 = 面額 10 元 + 溢價 30 元;其中面額要加到普通股股本,代表股東依面額的出資部份,溢價屬於多收的錢,要加到資本公積。
資產重估價值代表固定資產的購入價跟目前價值的差值,如果公司的大樓資產重估,價值變多,就要放在股東權益中的資本公積;處份固定資產所得的收益也要放在資本公積,例如土地買賣。
假如某善心人士捐給公司1億元,這屬於受領捐贈,也是列在資本公積中。
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 資產負債表(一)
「商業模式」就是如何賺錢的邏輯。
低價 → 轉得快
高價 → 守得住
→ 非你不可
多角化 → 到處投資
專注本業 (小池大魚) → 穩定持續的需求
資產負債表主要說明一家公司在經營事業時,擁有多少資產、積欠供應商與銀行多少負債,以及向股東拿了多少錢來經營事業。
資產 (Asset) = 負債 (Debt) + 股東權益 (Equity)
會計恆等式: A = D + E
錢往左邊走,叫資產投資 (投資策略、資產配置、資本支出等);錢往右邊走,叫處理債務 (融資策略、財務結構、財務槓桿等)。
「資產負債表」是存量、定量的觀念 (當天餘額);「損益表」是流量 (一段時間) 的觀念。
財報有美國和英國派,差異只在資產類的擺放順序,美國派將容易變現的資產擺前面,難變現的擺後面,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 (Liquidity)」擺法;英國派則上下顛倒,越難變現擺在前,香港、印度、澳洲及英國本土皆採用英國派擺法。
流動性越高的科目,折價率越低;流動性越低,則折價率越高。
「約當現金 (Cash Equivalents)」也叫做現金等價物,定義是指短期且具高度流動性之短期投資;約當現金可隨時轉換成定額現金。
任何金融資產如果能在 90 天內變成現金,對公司來說,它就是一種很像現金的資產,這就是約當現金。
在財會世界中,對時間的定義也不同;一年以內,在財務界算是短期,一年以上就叫長期。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損益表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 看財務報表就是在學語言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打造沒有你也能蓬勃發展的事業八步驟 (八)
交易經常會在實質審查期間告吹,遇到了也不用覺得意外。
不要被顧問牽著鼻子走,只要你能得到心中理想的頭款,把獎勵分配款當作外快,你就可以在對方存心刁難時一走了之。
實質審查時間會載明於意向書中,通常會持續 60 到 90 天,最好的策略通常就是把它硬撐過去。
專業的買家會賣一組企管碩士之類的人馬,找出你的生意模式有哪些弱點,那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盡可能把公司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不要撒謊或隱瞞事實。
他們會設法研判,你個人對公司的成功多麼不可或缺,少了你以後,公司是否還可能成長。
買家必須做一些調查工作,才能主觀評估公司對你的依賴有多深。它比較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
實質審查後,意向書中的出價很有可能被打折扣。
心裡要有被打折扣的準備,如果成功過關,反而有賺到的感覺。
今日閱讀: 打造沒有你也能蓬勃發展的事業八步驟 (七)
被收購往往代表經理人的職涯有了大好機會,這時發給重要員工一筆單純的成交獎金,在交易底定後提撥到他們的長期獎勵計劃裡,潛在收購者對於你提供和交易相關的誘因來讓重要員工留任,會給予很高的評價。
只要你賣的是人的時間,隨著員工的專長提升,跟客戶的關係日益深厚,你就會開始受他們箝制。
優秀的部屬變得越擅長自己的工作,就越有可能往門外跑;因此,服務型企業一般都只剩下一群高薪員工,收購條件也大多淪為漫長而嚴苛的獎勵分配款。
擁有定價權,也會讓員工比較難棄你而去,甚至另起爐灶來跟你打對台。
假如你賣的全部是時間,那在員工經過完整訓練並能獨立拜會客戶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變成跳槽分子及潛在威脅。
今日閱讀: 打造沒有你也能蓬勃發展的事業八步驟 (六)
找購併公司或商務仲介時,不妨請你所認識的創業家中有賣掉事業的過來人推薦。
你的仲介要懂得賞識你為事業轉型所做的一切。
假如他看不出你跟業界其他服務供應商有什麼不一樣,那就換一家。
大部份的仲介都有專營某個行業。
今日閱讀: 打造沒有你也能蓬勃發展的事業八步驟 (五)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
-
從以前就常聽人說中盤商、大盤商多好賺,或是說那些包工程的只是轉包出去就可以賺差價;當時我就有了疑問,雖然明白「存在必有其原因」這句話,但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這些中間商可以賺到差價,而且讓供需兩方都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個疑問存在我的心中好長一段時間,自從去年老婆去當一間食品進出口公司的...
-
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感覺有點累,作者的主觀意識很強,一直想要把讀者拉到他的認知中 → 創業家比上班族優秀。 有些偏頗的內容就不說了,先談一下有共鳴的地方:我勉強算是作者口中的創業家家庭 (以前沒有創業家的說法,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開工廠的小老闆,但我爸媽只能算是合夥股東,不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