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3日 星期一

『向上生長』重點摘要與心得

這本書的觀點相當多,簡直就是大雜燴,好處是可以看一本書就獲得不同領域的看法,但壞處是不知道這些看法的來龍去脈。

這些觀點是作者的經驗所得?或者是他閱讀其他書籍後的總結,然後用他自己話再說出來?

當我們在看這類書時,反而要特別小心,反覆思考其內容,盡可能地跟自己過往的經驗以及看過的書相對照。

用這種方式 (批判性思維) 來看書時,或許就會發現,我們對書中的某些觀點會有所共鳴,但對有些觀點則抱持懷疑態度。

這也是看書時的一大樂趣,畢竟每本書都應該先提出它的觀點,然後用實例想辦法說服讀者,最後才下結論;當我們看到書中內容是跳過「說服讀者」的步驟時,那就要好好檢視一番。

這本書的內容可以連結到「原子習慣」、「匱乏經濟學」以及「拼教養」等書,至於作者提到職場的部份,我覺得比較主觀,雖然跟我自己的經驗有所共鳴,但一時間想不起來有哪本著作講到這個範圍。


本書重點摘要如下: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說的是「趨勢」。

要逆趨勢需要額外的注意力和精力,例如逆流而上特別花體力。

知識有兩種,一類是「實踐型」的,這類知識非常關鍵,往往是立竿見影的,必須優先掌握。

當學習了基礎知識後,如果每天的生活都在接觸全新的知識,那就沒必要計較看多少書。

商人在這點上面非常明顯,他們看書不多但一直在解決遇到的難題,持續在實踐中學習與思考,時間長了就會有所得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進入一個新環境半年後就穩定,基本上沒有獲取到新知識,這樣會面臨衰退,得想辦法提升自己。

另一類知識是「書本上的知識」,當一個人的知識大規模的積累,到一定程度後,「量變會產生質變」。

很多厲害的人前期費了很大力氣也沒有收穫,但積累到一定程度後,突然有了突破性進展,這是在大量積累上湧現出來的。

新知識必須和已經有的知識聯繫起來,如果新知識連不到自己的認知樹上,很快就忘了,跟從來沒出現過一樣。

學習本身依賴自己積累的知識規模,對一件事了解的越多則學的越快;一個人如果想輸出,必須依賴本身知識的積累與沉澱。

就算現在有網路與搜索引擎,但那只是工具,還是需要使用工具的人,來理解問題並搜索相關訊息。

跟「原子習慣」一書說的一樣,克服懶惰的問題,不是一昧的強迫或強調毅力,而是應該設法塑造適合好習慣發展的環境。

制定學習計劃時,每天的目標不用大,先跟自己妥協,並適時的獎勵自己;當堅持做一件事上百天後,就會變成一種習慣。

形成習慣後,就不會搶佔你的「認知頻寬」(詳見匱乏經濟學),可以讓自己專注在其它不熟悉的事物上。

以學習方法來說,可以先把整體知識框架搭建起來,再看專業方面的書,慢慢填充那個整體知識框架,就會豐富整體知識。

當接觸某個領域的時間長了,自然對這個領域就會越來越了解,五年後可能就會變某領域的專家。

小孩的成長和成年人學習某些技能的過程相似,這也是為什麼高成就父母的孩子優秀的機率更高一些,因為道理總是相通的。

當父母迎接過極度複雜的挑戰,並達成了目標,這種看待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傳遞給下一代的。

這邊我覺得是講到「拼教養」一書中的文化資本傳遞。


一個人只有在挑戰區練習才能有效果,但追求太難的目標也會傷害人的積極性。

最好的學習方法是越學越難,但是在每個階段都扎實練習;但是準確識別出怎樣的路徑可以持續挑戰,卻非常困難。

培養對數學的愛好,就是讓孩子不斷的練習、進階、挑戰,並在這個過程中給予隨機獎勵,跟玩遊戲的道理一樣,通過這種方式讓小孩愛上數學。

一個人掌握了複雜的工具,才真正具備了能力,如果僅僅掌握簡單的工具是沒用的,人的能力只有和工具疊加起來,才能形成「效果疊加」。

在學習的前期,是沒有方向、沒有思路、沒有全局感的,最重要的就是不斷投入時間,過一段時間就會突然清晰。

很多人學習新技能一無所成,就是死在了這個時間點前;簡單動作先確保不能出錯,然後逐步迭代,越來越複雜。

我們看現在所有的一切,意義都不大,但是再過五年回過頭來,才能發現「五年後的自己正是現在你的每一個行為塑造的」。

大腦非常低效,記性不好還會自圓其說;很多成績不好的學生,絕大部份不記筆記,記了也不看,所以學習最重要的技能之一就是「利用筆記的能力」。

「注意力」和肌肉一樣存在耗損,強制自己在某件事上集中一段時間,就會發現自己在別的事情上注意力渙散。

注意力渙散的原因,可以參考「匱乏經濟學」中提到的「隧道效應」及「有效認知頻寬」。

大腦的神經網絡依賴「關係型資料庫」,所有的知識必須連結到已有的知識,用的時候才能翻出來,否則就會徹底丟失索引找不到。

一般來說,讓你往不利於自己的方向發展是自然趨勢,這才符合人性;要做到克制自己的惰性與隨心所欲,才能不斷地朝好的方向發展

大腦在擴張連結過程中,遭到人的天性反制,因為大腦擴張連結要消耗多餘的能量,但是更多的連結才會產生出更多的想法,「創造大多是建立在知識積累上面」。

絕大部份人一輩子沒努力過,也沒主動過,更沒有主動做過艱難的決定,只是被動地接受生活的擺布。

這邊說的「努力」,有「主動出擊」的意思在裡面,克服恐懼、迎接挑戰;處處「被動」的被生活蹂躪,那叫「辛苦」。

社會競爭激烈的原因是資源的稀缺;你覺得有很多競爭者,事實上又沒有競爭者,唯一的競爭者就是你心裡那個「好逸惡勞」的小孩

一個人不承認自己平庸,會直接導致浪費掉他身上一個最重要的資質:肯下笨功夫

人想進步,最難的地方就是隨時想放棄;為什麼想放棄呢? 因為看不到進展,不知道自己在進步。

不管做甚麼正經的事,都有個「慢啟動」的過程,也就是一開始沒甚麼效果。

要理解事物發展內在邏輯,要學會「不計後果」去做某件事,不能成天等著回報,看不到回報就迅速懈怠。

要區分哪些東西是有「長期價值」,哪些東西的長期價值是自己的

重複就是力量,數量堆出品質;量變產生質變。

大家往往高估自己一天能學會的東西,低估三年能學會的東西。


教育本身是一種投資,人們投資教育,就跟投資房地產是一樣的,目的是賺更多的錢,增加將來收入。

投資小孩教育的主體是家長,但很多家長對這件事並不上心;有些家長的生活被眼前的困難給佔據了,「認知頻寬」不夠,於是很難做出合理的決策,沒有時間去思考將來的事。

對大多數人來說,將目標訂低一些,一步一步慢慢做,也可以取得很高的成就。

注重核心能力的開發:例如學生的核心能力就是讀寫算,先加強核心能力,有額外的精力再培養其它能力。

讓孩子度過一個無憂無慮的兒童時期,不會壓抑孩子的天性,但造成的問題也很明顯,有可能「注意力」普遍有問題,做甚麼事都沒恆心。

注意力跟肌肉類似,也是越練越強,長期不用就廢了;如果小孩長期不集中注意力做一件想做的事,時間久了就沒辦法集中精力做任何事

人的本能是對不太明白的東西敬而遠之。

保險是先支付一部份費用,為將來的生活夠買一定的保障,然後期望永遠不要用上。


父母就是小孩的起點,例如挑選好學校、學習如何記筆記、怎麼分解問題、如何培養注意力、怎麼處理人際關係、均衡搭配營養,正確地找結婚對象及事業怎麼發展等,父母的優勢會累積到小孩身上。

同樣的觀念在「拼教養」一書中有提到,其中包括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的傳承。

父母是每個人的起點,也是絕大多數人的天花板,尤其是在「成熟型社會」

小孩從父母身上繼承了兩套基因,一是「生理基因」,另一個是「社會基因」。

所謂社會基因是指小孩做事方式像父母,思考方式也像父母,如果沒有義務教育,小孩很大機率是父母的翻版。

義務教育改變了很多家庭的社會基因,不再侷限於所有知識都來自家長,但父母對小孩的影響幾乎是決定性因素。

對大多數人來說,從父母身上並不能學到多少有用的生存技能,因為父母輩也不大明白如何加強自己的生存技能,更不知道怎麼把生存技能傳給下一代。

如果你的社會階層決定周圍的人普遍不是特別優秀,從他們身上學不到太多東西,想變得厲害就得突破這個圈子。

歐美國家,富裕的家庭從開始就買了好學校的學區房,然後通過優質小學升中學,然後重點高中、重點大學,順著這樣的路線就上去了。

這個模式上名校的機率高很多;相對的,普通人上名校的機率會少很多,受教育的權利就這樣一點一點向上移動。

以上觀念同樣在「拼教養」一書中有更精闢的論述。


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會變成一個一個的圈子,進不了這個圈子就做不了某些特定的事;舉例來說,考不上好大學就沒辦法進到更好的公司。


當有很多選擇時,自我掌控感非常強大,這樣人可以長期保持一種積極進取的態勢,對身心健康很有好處。

但選擇過多也會帶來三個問題:

1. 決策需要耗費更多精力。

2. 選擇後犯錯的可能性更大。

3. 犯錯造成的心理挫折感更強。

但如果長期不做選擇,大腦就會變得很消極;如果做甚麼事都是生活所逼毫無選擇,這種狀態下,時間拉長就會產生越來越嚴重的消極狀態。

人要從消費者往生產者轉變,才能改變困境。

這裡所說的消費,不一定是花錢,現在花時間也是消費。當你花了很多時間在別人的產品上,也等於在別人那裡貢獻了價值。

如果一件事你做過了,沒成功,有很多原因所導致;但如果甚麼都沒做就覺得自己做不好做不成,那就是「心理問題」了。

社會對窮人並不友好,不止是思維方式的缺陷,可使用的資源也相對較少,「試錯成本」也就相對較高。

這個世界做什麼事都是需要試錯,而試錯是需要成本的

多嘗試一些「低成本試錯」,而且有「長期紅利」的事情,有時間都做「生產者」的事,不一定要盈利或非常獨特,但說不定幾年後會感慨這個決定改變你的一生。

窮人花血汗錢,富人花資產賺的錢;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富人選擇努力存錢不能花,「延遲滿足」。

控制人體獎勵機制的物質叫「多巴胺」,可以讓人開心跟增加排尿;相反讓人情緒不爽主要是由「皮質醇」這種物質所控制。

皮質醇會導致延遲滿足能力降低,疲勞甚麼都不想做、看甚麼都很煩,以及情緒低落,只想做一些不費神的事。

人所有的情緒都是體內幾種神經物質的外在體現,多巴胺分泌多的人,一般情緒會好很多,分泌少的人容易得抑郁症或老年癡呆症。

皮質醇對人體也很重要,如果確實是處於危險狀態,沒這種物質就死亡了,但正常情況下皮質醇過多,也可能會導致抑郁症,每天情緒低落。

皮質醇含量過高,人容易消極提不起鬥志,處於這種狀態只會持續消極,別說長期規劃,可能連明天的事都不想去想。

生活中疲於奔命的人,自然皮質醇指數會衝高,這種物質又會讓人的精神狀態更糟,更加消沉及容易逃避,不願長期規劃,「惡性循環」越陷越深。

精神狀態不對的時候,趕緊尋求改變,而不是讓它繼續壞下去。


對商人及企業管理者而言,奢侈品的價值主要是身份的象徵,通過它向別人暗示自己的社會地位。

靠運氣賺來的錢,都會靠實力賠出去

「貧窮陷阱」就是不切實際的奢侈消費,這會導致錢無法累積,生活困苦。

當生活困苦又沒有任何存款,會讓皮質醇指數升高,更難以集中注意力,也難以延遲享受。

簡單的欲望,只需要放縱就可以實現;高級的欲望,需要的是自律和克制。

連結本身就是財富,如果沒從連結中受益,說明連結的資源不夠多。


有些事投入不大,但自帶槓桿,例如寫文章,花一些錢買書看書,然後寫文章,寫出來之後看到的人越來越多,作者也會從中獲得越來越多的收益。

隨著閱讀的人越來越多,會有明顯的加速效果,一般也稱為「複利效應」。

要是幫別人工作,今天完成工作後,老闆會按件或按時間計費給錢;事實上這個工作內容可能還有很長時間的「收益尾巴」,這也就代表明天它還會帶來收入,後天依然會帶來收入,但這部分的錢就歸老闆了。 

「剩餘價值」中最有價值的部份就是這些;例如寫一篇文章,長尾的收益就歸自己,不一定是金錢,也可能是其他方面的收益,但那也是歸自己。

單個工作或許不明顯,但多了就會有效果,一定要記住巴菲特說的那個「雪球效應」,這是非常有價值的。

在生活中擦亮眼睛,去尋找有「長尾效應」的產品,自己為自己工作,拿「長尾收益」


一個白領階級的上班族,天天早出晚歸,但過了些年才發現,他以前所得到的升職加薪,本質上都是「教育和年齡的紅利」,等黃金時間一過,沒有晉升到不可或缺的位置上,大多數人會迅速進入下行通道,越努力掉得越深。

小孩靠教育,年輕人靠勤奮,中年人靠運氣;教育是很多人的貴人,可以幫助人提高層次。

多試錯會帶來運氣有成就的人,在人生道路上最關鍵的一步,都是靠運氣走出去的,勤奮和智商都是基礎,能否實現跨越主要靠運氣。

運氣與變化是一對孿生兄弟。

進化始於自身的基因突變和環境的變化,不要太害怕變化,也別太害怕不確定性。

運氣就是基於「不確定性」產生的

缺乏創新精神,是因為面對的麻煩不夠多。

商人的學歷可能不高,但是他們天天都在磨礪解決問題的能力,上班族往往在磨礪的是給別人賺錢的能力

人生的路往往是在一個階段完成所有任務後才能進入下一個階段,但生活的詭異之處就在於,沒人告訴你有哪些任務是這個階段必須完成的。


作者這輩子最豁然開朗的時刻,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

因為記性不太好,所以要多做筆記;因為智商一般,所以要笨鳥先飛,不僅先飛,而且要多飛,多重復幾次反而記得更熟。

因為讀書不太快,所以要慢慢看,但投入時間巨大,也能形成「規模優勢」;當我們認識到人生唯一能依賴的只有多重複,多練習,心裡反而踏實

跟作者一樣,我真正能開始踏實地做事,穩紮穩打的前進,就是意識到自己是個普通人,要比別人多努力才有機會往上攀升。


人們年輕時心無旁騖,專心研究技術,可以熬夜鑽研一個技術細節;但等到了一定年齡,瑣事就會越來越多,今天小孩生病了,明天老人去體檢,後天開始懷疑人生想要去找尋人生的意義,還要多陪小孩、老婆與父母。

這就是中年人的心聲,瑣事越來越多,身體卻越來越差,力不從心的感覺越來越常出現。


現代大企業最重視的是流程,把「每個人變成零件」,把每項工作都「標準化」、「流程化」,缺了誰,這個系統都能迅速調整收斂,並且保證繼續運行。

這樣的流程設計有兩個好處:

1. 讓個人更加熟練自己的工作,工作的熟練度是提高產品品質和提升生產效率的關鍵。

2. 有效防止員工跳槽,工作內容越單一,在人才市場上就越不好找工作。

能成為某項技術專家是值得鼓勵的事,但有些技術的運用廣度比較大,不論哪家公司都需要;較狹窄的專業技術則不容易換工作。


三十五歲或四十歲後為何是個求職分水嶺:

1. 三十五歲以後的個人技術能力早就停滯,或是說畢業五年後技術進步並不明顯。

2. 熱情開始消退。

3. 工資相對較高,性價比差。

4. 大環境中能輕易找到可替代的人。

5. 絕大多數的人無法成為領域不可替代的專家。

6. 小公司學不到核心競爭力,大公司不會讓你不可或缺

很多人的心態從一開始就不對,準備要幫企業奮鬥一輩子,然後讓企業養活自己,這種心態是一廂情願。

企業雇用你就是為了和你交換價值,如果有一天你無法提供令人滿意的價值,那就會被解雇。

人都得邁出去那一步,不然總是自己畫地自限,覺得自己這也不行那也不敢。

唯一讓人恐懼的是恐懼本身,跳出去一次今後就不怕再跳。


在年輕時所選的職業,其所需要的技術是具有泛用性及可移植的特點,避免所學習的東西是為某家企業量身定制;要有職業的危機感,看懂行業的趨勢。


如果在生活中發現睡眠品質不好,精神狀態也不好,人很消極甚麼也不想做,這不一定單純是精神層面的問題,可能是身體虛弱造成的。

近代心理學最前沿的觀點認為,所有心理問題本質上都是生理問題,可以通過改善體質來解決

主動提前幫自己的生活「增加不確定性」,不要找藉口不去做改變。

需要在生活中加入不確定性,運氣才能開始出現;運氣和奮鬥是個人進步的兩個輪子,但是絕大部分的人都是獨輪車,天天按部就班,運氣很難發揮作用。

一件無足輕重的事,如果能堅持去做幾年甚至十幾年,產生的就是翻天覆地的效果。

對於要培養的長期習慣來說,應該聚焦的是「每天都能順利去做」,而不是做多少,只要不中斷,長期應該就能達到極高的高度。

積累的關鍵是每天都要做,而不是單次做多少。

請參考「原子習慣」一書的方式來讓自己養成新的習慣。


絕大部分事情不需要天賦,投入的時間多,就能做得好,做得越好,就越願意投入更多時間。

社會越來越透明,不但告訴你的人生道路將會是怎樣的,還告訴你跟你不是一條軌道上的人,生活是怎樣的,並且又讓你知道想跨越軌道有多難。

這會讓大部分人慢慢就停止了努力,因為對生活充滿了乏味感,而「成熟型社會」最大的問題就是一眼能看到頭。

很多成事的人,都是一開始不小心接觸到某些專案後開始做的,沒想到竟然慢慢做起來;反而是計劃好然後投入巨資要做的事,往往因為前期投入太大,沒等盈利就把血流盡了。

多做低試錯成本的事,而且要早做


學習的能力有兩重意思,一是不懼怕學習新東西,二是知道學習曲線,能夠順利度過學習新知識初期的挫折感

學習技術可以有效治療自大狂的病;一般長期不做技術,就會產生一種懷才不遇的錯覺。

只要學技術,才會知道隨便一個小問題都可以讓人耗費好幾個夜晚,人多少會謙恭一些。


現代經濟依賴信貸,但信貸是自帶擴張和收縮周期的;信貸的擴張和收縮周期與經濟的繁榮和衰退周期重合,而且是相互促進的關係。

經濟在上行階段時,也就是出現需求或是技術進步,大家都看好市場,企業會衝動借貸擴大生產規模,給員工加薪並雇用更多的員工。

員工手裡有錢,也就有消費的欲望,買房買車買奢侈品,需求增加進一步刺激供給,企業再借更多的錢擴大生產規模。

當個人買車買房貸款,企業借貸擴張生產等一系列操作下來,會產生大量的槓桿,整個社會的負債率都上升,也就是泡沫產生了。

當市場上稍微有些風吹草動,利率上漲、需求下降或產品降價,都可能會讓企業的利潤趕不上利息,只能裁員砍掉利潤低的業務等。

不管是企業被迫砍掉生產線或是家庭被迫賣掉房子,都會讓資產的價格進一步下降,並讓悲觀的情緒迅速蔓延,使得市場的預期從樂觀變悲觀。

經濟危機的本質都是債務危機。

近代經濟學認為承擔風險的能力也是企業家能力的一部分。

金融工具本身有利於資源跨地域跨空間的分配;強大的金融能充份利用每一分錢的價值。

戰爭推動科技,科技推動社會的進步。

負利率不是大家翻身的機會,它本身就意味著「機會的減少」和「社會的僵固性」。

2022年10月2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六) 資產負債表(4)

一家公司經營能力好不好,可以用「總資產周轉率」來判斷,這也類似餐廳講的翻桌率;公司資產一年幫公司做了幾趟生意,就是「經營能力」。

公司資產分為現金、應收帳款、存貨、固定資產與總資產,因此會有相對應的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固定資產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

公司通常都會要求同仁不要亂買設備,因為這些資產是否運用得當,是公司 (專業經理人) 經營能力的指標。

用財報分析經營能力最好採用「年報」,因為多數行業都有明顯的淡旺季。

應收帳款周轉率 = 銷貨收入/應收帳款*    

*這邊的應收帳款是指平均值,也就是 (期初應收+期末應收) / 2,應收帳款周轉率代表「應收帳款的收現天數」。

存貨周轉率 = 銷貨成本/存貨*

*存貨是指平均值,也就是 (期初存貨+期末存貨) / 2,存貨是以成本基礎列在公司的資產負債表中,實務上常聽到財會人員掛在口中的「成本市價孰低法」,即是要求以成本或市價兩者最低者,列入相對應的會計帳冊中,這是「保守穩健」的處理準則要求。

存貨周轉率代表商品平均售出天數

固定資產周轉率 = 銷貨收入/固定資產*

*計算固定資產周轉率時,不能將無形資產計算進來。

總資產周轉率 = 銷貨收入/總資產

如果總資產周轉率 < 1,通常代表這是一個砸錢、燒錢的行業,常見的說法是「資本密集產業」或「奢侈品行業」;簡單來說,就是這家公司為了營運,一年需投入的資產比營收大很多。

個人理財遇到總資產周轉率 < 1的產業時,要格外注意,如光電、太陽能、面板、生技與鋼鐵業等,但也有 2 種特例可以考慮:

1. 同屬資本密集,但損益表上有長期穩定的獲利能力特性,如台積電、電信公司、瓦斯公司、LV、Tiffany 等。

2. 資本密集,但公司有充足的現金 (佔總資產的 25% 以上),如阿里巴巴、Google、Facebook 等。

總資產周轉率 < 1,通常代表數資本密集(燒錢)或奢侈品行業;> 1 代表該公司整體經營能力不錯;> 2 通常代表流通業或經營效率特別強的公司。

實際運用上,會先從「總資產周轉率」開始看,然後看「存貨周轉率」,最後看「應收帳款周轉率」。

存貨周轉率高也代表這家公司商品或服務在市場的接受度或熱銷度,例如蘋果的存貨周轉率是58 趟/年,商品平均在庫天數是 6.2 天,平均 6.2 天就能賣出商品,非常熱銷。

應收帳款周轉率高則代表該公司業務團隊在市場上較強勢,蘋果的應收帳款平均 30 天就能收到現金。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五) 資產負債表(3)

損益表有純利後,放在資產負債表可分兩路,放在左邊叫做資產配置、資本支出,或叫「投資策略」;錢往右邊叫做處理負債、處理財務結構,也叫做「融資策略」。

以先前提到的流動性擺法,越容易變成現金的擺在越上面,所以資產負債表的資產,由上到下是短期到長期、有形至無形的資產。

負債也是一樣,可以分為短期到長期,也是由上擺到下;股東權益則都是長期投資。

也可以說,資產負債表的左邊是真正擁有的資產,右邊則是如何取得這些資產的找錢方式,也就是錢是從負債資本 (外部資金) 或是股東資本 (自有資金) 來的。

許多實證研究發現,中小企業破產的原因,除了找不到客戶外,居然有高達 40% 是因為錯誤的財務觀念:以短支長,也就是錢的來源是短期負債,但取得的是長期資產,這種錯誤作法叫「以短支長」或「短債長投」。

同樣地,個人的財務處理也不能以短支長 (用短期資金來源,支應長期生活所需),個人也應該學習要如何「以長支長」。

買房子的時候就可以運用這種觀念,能借多少就借多少,並透過日常往來的交易,與銀行建立較佳的合作關係。

銀行有一種「理財型房貸」的產品,這種房貸還掉的主約本金,會變出一個循環額度,當主約的本金還多少,副約的循環額度就會增加多少,副約額度沒有動用就不計利息。

這種循環額度也可以當成虛擬現金使用;這筆循環額度是「備而不用」,不要將它借出來投資或買奢侈品;這個「以長支長」的作法,是在動盪時保命用的,使用時要格外謹慎。

盈餘分配有五種選項:保守留現金、投資、併購、還款及分紅。保守留現金是"比氣長",選還款是設法改善財務結構,避免將來景氣反轉。

手握現金,不論何時都能買到大部份想要的資產;手握大量資產,卻不一定能即時換成足夠的現金,讓公司繼續生存下去;因此無論哪個選項,先保留 25% 的現金會是更穩妥的做法。

個人有錢後也是兵分兩路,往左走叫存錢、買房買車,叫「投資策略」;往右走則是清償欠別人的錢或償還車貸、房貸,叫「處理負債」。


個人的建議可將家庭資產配置分為四個部份:

1. 生活帳戶 (10%)

2. 槓桿帳戶 (20%)

3. 理財帳戶 (30%)

4. 退休帳戶或教育帳戶 (40%)

高風險高報酬,高報酬高風險!

今日閱讀: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四) 資產負債表(2)

存貨 (Inventory) 多是好是壞? 答案是,不一定,要看行業而定。

如果是以科技產品為營銷主力的公司,存貨太多就非常不好,手機每三個月算一個世代,沒有即時賣出就不值錢(蘋果手機例外);食品公司的存貨太多也不好,因為吃的東西有到期日。

但如果是金礦公司,它的存貨是金礦砂,或鑽石公司的存貨是裸鑽,存貨多一般狀況下是好的。

有形資產的貶值幅度叫做折舊;例如公司買新車 (有形資產) 讓同仁送貨或定期拜訪客戶用。

假設車子 (100 萬購入) 可以用 10 年,這輛車一年平均折價 10 萬元,這 10 萬元就叫「折舊費用」。

購入車子後,公司的資產負債表第一年會出現一個「車子」的有形資產 100 萬;一年後貶值 10萬,所以第二年的資產負債表中,車子的價值是 90 萬,這消失的 10 萬就會列在損益表中的「折舊費用」,對公司而言,這是經營企業的相關支出。

財務會計的世界中,也有所謂的「物質不滅定律」;某一張報表少的東西,一定會在同一張或另一張報表中出現。

財務報表要平衡才能忠實記錄公司的營運實況;這就是損益表跟資產負債表互相連動的一小部份。

有形資產的折舊有一個特例:「土地」;在所有資產科目中,土地不像其他資產有使用年限的問題,沒有貶值幅度,自然沒有折舊費用。

在財務領域中,小於等於一年就叫做短期,「一年內到期的長期負債」是指到期期限小於一年的長期債務,因此會被移到流動負債或短期負債的科目中。

商譽 (Goodwill) 的真正定義:商譽 = 收購價 - 淨資產;某種程度上也代表買貴了的意思。

如果資產負債表中有很多的商譽,代表購併別家公司時買貴了很多;當一家公司沒有對外購併時,通常不會有「商譽」這個會計科目。

有形資產的貶值幅度叫折舊費用,而像商譽這種無形資產的貶值幅度 (Depreciation),則稱為分期攤銷費用(Amortization)。

資本公積 (Additional Paid in Capital) 是公司不勞而獲的好處。

公司法規定,當股本溢價、資產重估價值、處分固定資產收益、企業合併所獲利益,以及受領捐贈所得等,要放在資本公積這個科目集中管理。

股本溢價可用實例來說明,當公司辦理現金增資,每股 40 元,依公司法規定要分成面額跟溢價兩個項目。

現金增資 40 元 = 面額 10 元 + 溢價 30 元;其中面額要加到普通股股本,代表股東依面額的出資部份,溢價屬於多收的錢,要加到資本公積。

資產重估價值代表固定資產的購入價跟目前價值的差值,如果公司的大樓資產重估,價值變多,就要放在股東權益中的資本公積;處份固定資產所得的收益也要放在資本公積,例如土地買賣。

假如某善心人士捐給公司1億元,這屬於受領捐贈,也是列在資本公積中。

2022年9月25日 星期日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 資產負債表(一)

簡單的財報分析,卻可以看出很多「商業模式」或說「做生意」的特性,所以說會計是一種語言,這話不假;但如果我們不懂這種語言,就算財報上面寫了再多精彩的內容,也無法理解。

因此,我覺得不管是「個人投資」或是「家庭財務管理」,了解財務報表都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剛開始或許會覺得很陌生、不熟悉,又或是認為沒必要學;但這個「沒必要」是因為自己了解後覺得沒必要,還是因為不了解而覺得沒必要呢? 值得深思。

當我們有了財報分析的思維,其實就有了投資理財的基礎,而這個思維方式也可以用在輔助生活周遭的決策上面。

我並非相關科系的畢業生,純粹是因為它對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很重要,才會學習這個「語言」,也推薦大家先從「財務三表」開始學起,底下先介紹的是:資產負債表。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商業模式」就是如何賺錢的邏輯。

低價 → 轉得快

高價 → 守得住

         → 非你不可

多角化 → 到處投資

專注本業 (小池大魚) → 穩定持續的需求

資產負債表主要說明一家公司在經營事業時,擁有多少資產、積欠供應商與銀行多少負債,以及向股東拿了多少錢來經營事業。

資產 (Asset) = 負債 (Debt) + 股東權益 (Equity)

會計恆等式: A = D + E

錢往左邊走,叫資產投資 (投資策略、資產配置、資本支出等);錢往右邊走,叫處理債務 (融資策略、財務結構、財務槓桿等)。

「資產負債表」是存量、定量的觀念 (當天餘額);「損益表」是流量 (一段時間) 的觀念。

財報有美國和英國派,差異只在資產類的擺放順序,美國派將容易變現的資產擺前面,難變現的擺後面,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 (Liquidity)」擺法;英國派則上下顛倒,越難變現擺在前,香港、印度、澳洲及英國本土皆採用英國派擺法。

流動性越高的科目,折價率越低;流動性越低,則折價率越高。

「約當現金 (Cash Equivalents)」也叫做現金等價物,定義是指短期且具高度流動性之短期投資;約當現金可隨時轉換成定額現金。

任何金融資產如果能在 90 天內變成現金,對公司來說,它就是一種很像現金的資產,這就是約當現金。

在財會世界中,對時間的定義也不同;一年以內,在財務界算是短期,一年以上就叫長期。

一年內到期的市場叫「金融市場」,一年以上才到期的市場叫「資本市場」。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損益表

損益表代表一家公司一段期間內的「盈虧」。

公司的「營業費用 = 行銷費用 + 管理費用 + 研發費用 + 折舊費用 + 分期攤銷費用」。

有銷貨收入就會有銷貨成本,「銷貨毛利 = 收入 - 成本」。

有營業費用就有營業利益,「營業利益 =  銷貨毛利 - 營業費用」。

EBIT (Earning Before Interest and Tax),中文叫「稅前息前盈餘」,就是在扣除所得稅與利息支出前的獲利。

稅後淨利 = 銷貨毛利 - 營業費用 - 其他收入/支出 - 利息收入/支出 - 所得稅。

每股獲利或說每股盈餘 EPS (Earning Per Share) ,就是公司每一股這段期間賺了多少錢,其公式為「稅後淨利 / 股數」。

任何會計科目,凡是與賺錢或是虧錢有關的科目,把它全部放在損益表就對了。

銷貨收入大,不一定是最好,絕對金額沒有太多的意義,充其量代表規模大小而已,必須扣除成本與費用,才知道這家公司是否有賺錢能力。

銷貨收入三大常用分類法:

依客戶別區分,如果收入大部份都來自一個大客戶,這可能是好消息也可能是壞消息,一旦大客戶轉單,就會產生很大的風險;做生意就是要長期穩定,有大客戶也不能過於高興。

依產品線區分,了解哪些產品賺錢,哪些是虧錢;哪些產品貢獻大,哪個貢獻少? 這樣簡單分析後,能幫助公司將研發資源做較好的配置。

依區域區分,如果為公司創造營收的客戶或區域都很集中,經營的風險就會偏高;客戶為了降低供應商風險,時不時就轉單已經變成常態。

企業經營追求的是「長期穩定的獲利模式」,要瞭解營收後面的意義,必須先做分類,看看哪一種收入比較好。如果一家公司的營收,是以不穩定的收入為主要來源,它就不具備長期穩定的獲利能力。

做生意除了將本求利,最重要的是永續經營,所以損益表的核心觀念是:長期穩定獲利能力

租房比賣房的收入品質好,賣房收入叫「一次性的收入」,不可預期,也沒有長期穩定。

看財報時,建議要看「連續五年」左右,才能看出長期發展,而且要去分析數字背後的意義,掌握整個脈絡,看是否確實具有長期穩定的獲利模式。

企業經營就是要提高淨利,其方法有兩種:增加收入以及降低成本或費用。

那麼收入、成本及費用,哪一個重要呢?   提高收入、降低成本或費用都重要,但比例要放對。 

40% 放在成本費用的控制,其他資源放在「創造產品價值」,這才是長期經營穩定獲利的方向。

單純選擇降低成本或費用,未來的路會越來越窄,過度的成本控管,終究會傷害到公司的品牌形象;過度的費用控管,則會傷害公司內部的員工士氣。

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加銷貨收入,可發揮空間較大;正確的成本與費用控管觀念,花更多的錢並提出更賺錢的方案。

「損益表」雖然是一家公司是賺錢還是賠錢的報表,但它只是「預估的觀念,因為「淨利不等於現金」。

多數公司都採用「應計基礎」,即使這個月有 1,000 萬營收,但可能因為品質問題,沒多久就被客戶要求退貨或要求折讓,因此每個月的銷貨收入是不確定的數值,而是預估的概念。

應計基礎: 產品交付客戶後,不管有沒有收到貨款,這筆交易就記錄下來。
現金基礎: 只在現金交付後,才將一筆交易列入銷售收入。

一家公司損益表上顯示很賺錢,並不等於公司手上有很多錢,所謂「黑字倒閉」事件就是損益表上有獲利,但公司卻現金周轉不靈倒閉。

會計制度要有一致性,不能變來變去,否則每次會計制度變更,財務報表就會受到惡意操控,被有心人士故意扭曲美化。

損益表也可以用來計算出「損益兩平點」,提供經理人在做決策前的速算利潤,做為快速決策時的參考。

「損益兩平點」是不賺不賠的平衡點,為了推導出損益兩平點,第一個步驟要先學會分類:將成本與費用分成「固定」和「變動」兩類。

固定類 (成本或費用): 不管產品賣出多少個,這些成本或費用不會隨著銷量增加而增加,它都是固定的;例如,房租費用,或是總部的後勤人員薪資與水電等費用。

變動類 (成本或費用): 隨著銷量的增加或減少,這些成本或費用也會跟著增加或減少;例如,直接材料費用、直接人工費用、產品的進貨成本等。

損益兩平點又代表「數量的觀念」,代表賣出多少產品就能打平。 

坦白說,即使我唸過 MBA,然後也修過財務課程,但似乎都沒有看這本書時那種「恍然大悟」的感覺;雖然我覺得書名不是非常專業,但內容卻非常紮實,是值得我一看再看的好書。

2022年9月24日 星期六

『用生活常識就能看懂財務報表』 看財務報表就是在學語言

當站在個人投資角度時,要砍掉虧損的部位,認列損失金額,人人都捨不得。

站在公司經營者或專業經理人角度時,要拯救一家業績下滑的公司,會選擇賣掉虧損的部位,只有「清除公司包袱」,讓賺錢單位繼續生財,公司才有機會「存活」。

財務知識在個人與公司經營的道理是相通的;財務報表就是一家企業經營的成績單。

財報不能單看一張:財報只看損益表,就會有許多不知道的狀況發生。

財報是一個立體的概念,要將「損益表」、「資產負債表」與「現金流量表」三表合看而三張表中,最重要的是現金流量表;如果沒看現金流量表,就等於沒看財報

「現金流量表」上的數字代表真正有「該筆金額流入或流出公司」,而「資產負債表」是「當天餘額」的觀念,損益表則是推估的概念。

以下用「賣菜阿婆」的例子來說明財務報表上的所有重點:

1. 賣菜阿婆怎麼知道要賣些甚麼? 她怎麼知道要賣水果或賣漁產比較好賺?

這就是「產品策略 (product strategy)」,只是阿婆不會講專業術語。

2. 每天收攤時,阿婆都會算今天收了多少錢,順便跟昨天賣菜的狀況比較一下。

這就是「銷貨收入與銷貨分析」的觀念。

3. 將今天的收入減掉早上進貨的成本,就知道今天賺了多少錢。

這就是「銷貨毛利」,而且她不用付稅,因此毛利 = 淨利。

4. 怎麼知道和其它菜販之間的競爭狀況,決定該賣水果或蔬菜比較好,還是賣其他東西?

這就是「產品組合分析(Product portfolio analysis)競爭者分析(Competitor analysis) 」的觀念。

5. 怎麼知道每天要進多少貨?

這就是「存貨管理(Inventory management)」

6. 怎麼知道攤販的「經營能力」好不好?

這就是企業中的「周轉率觀念」,例如「應收帳款周轉率、存貨周轉率、總資產周轉率」等。

但阿婆不懂這些,她只看空箱率;例如每天進了 5 箱蘋果,收攤時有 5 個空箱,但香蕉也進 5箱,收攤時卻只有 1 個空箱。

她立刻知道蘋果的銷量最好,而空箱率就是存貨周轉率的概念

7. 該進一顆 100 元的蘋果來賣,還是一顆 10 元的蘋果來賣?

這就叫「客單價分析 (Average Selling Price analysis) 或銷貨分析」。

如果客戶的平均購買單價只有 50 元,就該進一顆 10 元的蘋果來賣,因為她知道她的客人買不起,得花很久時間才有機會賣掉這顆高價的蘋果。

8. 賣菜時怎麼知道要和常年往來的批發商談「月結付款」,賣東西時則要盡量收現金?

這就是「應收應付管理營運資金管理 (Working capital management)」的一環。

9. 參考一整年的銷售狀況,以及競爭者是否有賺到錢,還有一些客人的反應等因素,來調整自己明年的產品種類,決定要繼續賣水果還是轉賣其它東西。

這就是企業「每月一次的經管會議」,或是一年一度的啟動大會 (kick-off meeting)。

賣菜阿婆從來沒學過財務報表也不懂會計,但卻以相同的概念買了一輩子的菜;沒學過財務會計但卻能理解阿婆做生意的方式,因為這些是生活中大家已有的概念。

坦白說,作者真的很強,能用深入淺出的方式介紹財務報表,以及用最生活化的語言讓我們理解,這是我在其他會計書籍中未曾見過的,如果能在更年輕的時候就接觸到這本書就好了。


以下簡單介紹三大報表的內涵,掌握財報的全貌:

1. 損益表 (Income Statement 或 Profit & Loss)

有損失、有收益,它告訴我們一段期間內,公司預估是出現損失或收益? 

損益表代表怎麼「賺錢」

2. 資產負債表 (Balance Sheet)
 
了解在特定的某一天,公司有多少現金、應收款、存貨、固定資產等資產;同時,又欠了廠商多少貨款、欠銀行多少貸款等負債項目? 股東又出資了多少錢?

資產負債表中,資產代表怎麼「花錢」負債代表怎麼「找錢」

3. 現金流量表 (Cash-flow Statement)

瞭解公司資金的來源有哪些,揭露公司資金最後被用到甚麼地方;現金流量表就是一張能知道公司資金流入與流出動向的報表。

以上就是工作上最常聽到與看到的三張報表;財務知識要學得好,要把三張報表擺在一起閱讀,以立體的觀念看待,才能掌握全貌與相對應的關係。


會計師的五種查核意見:

1. 無保留意見,最好的一種,公司表現良好。

2. 修正式無保留意見,財報可信度頗高,第二好。

3. 保留意見,有難言之隱,勉強及格的財報。

4. 無法表示意見,看不懂,不及格。

5. 否定意見。

2022年9月10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 打造沒有你也能蓬勃發展的事業八步驟 (八)

交易經常會在實質審查期間告吹,遇到了也不用覺得意外。

不要被顧問牽著鼻子走,只要你能得到心中理想的頭款,把獎勵分配款當作外快,你就可以在對方存心刁難時一走了之。

實質審查時間會載明於意向書中,通常會持續 60 90 天,最好的策略通常就是把它硬撐過去。

專業的買家會賣一組企管碩士之類的人馬,找出你的生意模式有哪些弱點,那是他們的職責所在。盡可能把公司最好的一面呈現出來,不要撒謊或隱瞞事實。

他們會設法研判,你個人對公司的成功多麼不可或缺,少了你以後,公司是否還可能成長。

買家必須做一些調查工作,才能主觀評估公司對你的依賴有多深。它比較像是一門藝術,而不是科學。

實質審查後,意向書中的出價很有可能被打折扣。

心裡要有被打折扣的準備,如果成功過關,反而有賺到的感覺

今日閱讀: 打造沒有你也能蓬勃發展的事業八步驟 (七)

被收購往往代表經理人的職涯有了大好機會,這時發給重要員工一筆單純的成交獎金,在交易底定後提撥到他們的長期獎勵計劃裡,潛在收購者對於你提供和交易相關的誘因來讓重要員工留任,會給予很高的評價。

只要你賣的是人的時間,隨著員工的專長提升,跟客戶的關係日益深厚,你就會開始受他們箝制。

優秀的部屬變得越擅長自己的工作,就越有可能往門外跑;因此,服務型企業一般都只剩下一群高薪員工,收購條件也大多淪為漫長而嚴苛的獎勵分配款。

擁有定價權,也會讓員工比較難棄你而去,甚至另起爐灶來跟你打對台。

假如你賣的全部是時間,那在員工經過完整訓練並能獨立拜會客戶的那一刻起,他們就會變成跳槽分子及潛在威脅。

今日閱讀: 打造沒有你也能蓬勃發展的事業八步驟 (六)

找購併公司或商務仲介時,不妨請你所認識的創業家中有賣掉事業的過來人推薦。

你的仲介要懂得賞識你為事業轉型所做的一切。

假如他看不出你跟業界其他服務供應商有什麼不一樣,那就換一家。

大部份的仲介都有專營某個行業。

今日閱讀: 打造沒有你也能蓬勃發展的事業八步驟 (五)

要讓管理團隊在被收購後留任,但不要用股權來留管理團隊,這會使賣出的過程節外生枝,並稀釋你的持股。

實施經理人的長期獎勵計劃,並選擇在公司賣出時,以一次性的特別獎金來挹注長期獎勵專戶的獎金,讓重要經理人有更強的誘因來幫忙你賣出公司,並在被收購後留任,以領取自己所能分到的紅利。

對重要的經理人採用長期獎勵計劃,讓最看重的員工在思考自身的財務報酬時,眼光都能看得比較長遠。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