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26日 星期六
讀『隱性反骨』所引發的博士班回憶
2022年3月23日 星期三
『原子習慣』建立好習慣的壞處
又迎來一次奇亞幣爆幣!
『原子習慣』如何在生活與工作中維持動力
2022年3月21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原子習慣 (十) 如何找到對自己有利的賽場
讓成功機率最大化的秘訣就是選對戰場,這個道理適用於運動與商業,也適用於習慣的改變。
當習慣符合你天生的傾向與能力,執行起來就比較容易,堅持下去也比較令人滿足。你會想要踏入對自己有利的賽場,就像泳池裡的菲爾普斯。
基因決定的不是你的命運,而是你在哪個領域會有機會;基因能預先決定傾向,但不能預先決定命運,在先天容易成功的領域中,習慣比較有可能令人滿足,所以關鍵在於把你的努力引導至既讓你亢奮又符合你天生技能的領域,讓企圖心與能力一致。
任何競爭場域的頂尖人物都不只是訓練有素,也高度適合該項任務,若想成就真正的偉大,變成 A+ 的人,慎選專攻的領域至關重要。
要怎麼知道哪個領域對我有利? 如何辨認適合我的機會與習慣? 尋找答案的第一步,就是了解自己的性格。基因在每個習慣的表面下運作;或說是每個「行為」的表面之下。
研究顯示,基因影響你的一切,從看電視的時數、結婚或離婚的機率,到藥物、酒精或尼古丁上癮的傾向。
面對權威時,你有多順從或多叛逆;在壓力之下,你有多脆弱或多不受影響;你有多主動或多被動,在這些事情裡,基因都扮演要角。
一堆獨特的基因特質合在一起,讓你傾向擁有特定性格。所謂性格,就是在不同情境中都維持一致的一組特徵。
習慣並非全然取決於性格,基因把我們推往某一方向,根深柢固的偏好使得某些行為對某些人來說比較容易,對其它人來說比較困難。
舉例來說,嚴謹性低的人天生不大可能有條不紊,所以更需要仰賴環境設計來維持好習慣;重點是,你應該配合性格打造習慣,「選擇最適合你的習慣,而不是最受歡迎的習慣」,不需要養成每個人叫你養成的習慣。
要維持動機並感覺成功,學會玩對自己有利的遊戲至關重要,你比較有可能從對自己來說很容易的事物中得到樂趣。
在某個領域有天份的人往往比較能勝任該領域的任務,然後因為做得好而受褒獎;他們之所以保持充沛的活力,是因為「自己能在其他人失敗的領域裡持續進步,並且獲得更好的報酬及更大的機會作為獎賞」,這不只讓他們更快樂,也促使他們繼續產出更高品質的工作成果,形成一個良性循環。
選到正確的習慣,進步就很簡單;選到錯誤的習慣,人生就充滿掙扎、搏鬥。
很多時候,選到錯誤的習慣,其實就只是選到太困難的習慣;如果習慣很容易執行,你就比較有可能成功;而當你成功了,就比較容易覺得滿足。
然而,還有另一個層次需要考慮:如果持續精進,長久下來,任何領域都會變得很有挑戰性,在某個時間點,必須確定自己處於一個對自身技巧來說正確的賽場。
在一項新活動的開始,應該有一段開發、探索的時間。目標是嘗試多種可能性,研究廣泛的想法。
在這個初始的開發時期之後,把焦點轉移至你找到的最佳解決方案上。長久下來,最有效的做法也許是將 80% ~ 90% 的時間投注於帶來最佳結果的策略上,然後用剩餘的 10% ~ 20% 的時間繼續開發、探索。
在開發、探索不同選項時,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以持續縮小最能滿足自己的習慣與領域的範圍:
1. 什麼事情對別人來說是勞苦,對我來說卻是樂趣?
2. 什麼事情讓我忘記時間?
3.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得到更多報償?
4. 什麼事情對我來說是自然而然的?
當你無法靠著「更好」來贏,可以憑藉「不同」勝出。
基因不會消除努力的必要,而是讓努力方向變清楚,告訴我們要努力去做「什麼」。
越了解自身天性,我們就能制訂越好的策略;在付出跟你佩服那些人同等的努力之前,不要把他們的成功歸因於幸運。
『原子習慣』如何避免壞習慣
科技創業在台灣之我見
2022年3月19日 星期六
今日閱讀:原子習慣 (八) 如何每天堅持好習慣
最令人感到滿足的感覺之一,就是進步的感覺。
習慣追蹤器是測量自己有沒有執行習慣的簡單方法,最基本的形式就是找一本日曆,只要有執行例行事務,就在那天打個勾。
「不要中斷連續紀錄」是個強大的咒語,其要訣在於讓習慣追蹤顯而易見,用視覺化的方式呈現追蹤結果,讓追蹤這個動作激發改變的動力。
「習慣追蹤」也讓你對自己誠實,多數人對自身行為有著扭曲的觀點,總是過度美化自己的作為。
測量提供了一個方式,讓我們克服對自身行為的盲目,注意到每天真正發生了些甚麼。知道自己已經做了多少,或者還有多少沒做,證據擺在眼前,就比較不容易自欺。
最有效的激勵就是自己的進步,知道自己正在前進,就更有動力在那條路上繼續走下去。
習慣追蹤為你的努力提供視覺證明,每天早上看到還沒打勾的空格,就會獲得開始的動力,因為不想中斷連續紀錄,影響進步。
習慣追蹤令人滿足,追蹤本身可以變成一種獎賞,在待辦事項清單上劃掉一件事、在健身日誌上完成一組訓練、在日曆上打一個勾,這些事情都能提供滿足感。看著成果增長 - 投資組合的規模、書稿的頁數等,讓人感覺很棒,堅持下去的可能性就會更高。
習慣追蹤還能幫助你專注於當下所做的事:把焦點放在過程,而非結果。你不再執著於練出六塊腹肌,而只是試圖讓連續紀錄延續下去。
如何在習慣中斷後快速回復:不要錯過兩次,毀掉你的永遠不會是第一個錯誤,而是後續接連發生的一錯再錯。
錯過一次是意外,錯過兩次就是另一項習慣的開始。成功的人失足時會很快反彈。
在不想做的時候還是去做,才是最重要的,就算做的比希望的少,卻可以強化你的「身分認同」。
「當測量成了目標,就不再是個好的測量方式」,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消耗你心神時才有用,每個數字都只是整個系統中的一個回饋而已。
這個陷阱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我們把重點放在長時間工作,而不是完成有意義的工作;我們在乎走一萬步,勝過關心健康;我們教學生如何在標準化考試中取得高分,而不強調學習、好奇心及批判性思考。
當選擇的測量方式錯了,行為就會跟著錯。
在這個受數據驅動的世界,我們很容易高估數字的價值,低估任何短暫、軟性、難以量化的事物。
可以測量一樣事物,不代表那就是最重要的;無法測量的事物也不代表它就一點都不重要。
2022年3月17日 星期四
2022貨櫃三雄的股利政策
今日閱讀:原子習慣 (七) 讓獎賞令人滿足
行為改變的基本原則:帶來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帶來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讓獎賞令人滿足會增加我們下一次重複該行為的可能性,習慣迴路就這樣完成了;但有個訣竅,我們追求的是「立即的滿足」。
生活在現代社會裡,你做的許多選擇都不會馬上帶來好處。在工作上表現優異,會在幾週後收到薪水支票;今天運動,也許明年就不會過重;現在開始儲蓄,也許幾十年後就有足夠的錢享受退休生活。
活在「延遲回饋」的環境裡,要努力多年之後,所做的行為才能帶來想要的報償。
人類的大腦並沒有為延遲回饋的環境演化,直到近期 (約五百年) 以延遲回饋的環境為主的社會才成形;比起大腦演化的年紀 (二十萬年),現代社會還很新,這個世界在近幾年的變動很大,但人類的天性卻沒太大改變。
我們的祖先整天都在回應生死攸關的威脅,確保下一餐的食物,設法在風雨中找到遮蔽之處,因此把立即的滿足看得很重也是理所當然,而生活在「立即回饋」的環境中幾千代之後,我們的大腦演化為喜歡快速報酬勝過長遠報酬。
大腦對報酬的評價隨著時間不同而不一致,行為經濟學家把這種傾向稱為「時間不一致性」;比起未來,你更看重當下,當下「確定有」的獎賞,其價值通常比未來「可能有」的獎賞高。
立即滿足的偏好,有時會造成其它問題;壞習慣的後果被延遲,其獎賞卻是立即的。
壞習慣的立即結果讓人感覺很棒,終極結果卻會讓人感覺很糟;好習慣則是相反,立即的結果不怎麼讓人享受,最終結果卻會讓人感覺很好。
換言之,好習慣的代價在當下,壞習慣的代價在未來。
行為改變的基本原則:帶來「立即獎賞」的行為會被重複,帶來「立即懲罰」的行為會被避免。
人對立即滿足的偏好揭露了一個關於成功的真相:由於大腦的設定,多數人會花費所有時間追求快速的滿足,比較少人選擇延遲滿足的路。
如果願意等候獎賞,就會遇到比較少的競爭,得到的報償也往往比較大;最後一哩,最不擁擠。
擅長「延遲滿足」的,學術水準測驗考試的成績較高,藥物濫用的機率較低,肥胖的可能性較低,對壓力的回應方式較好,社交技巧較優越等。
在某個時間點,幾乎每個領域的成功都需要你為了未來的報償而忽視立即的獎賞。
大多數人都知道「延遲滿足」是有智慧的做法,但在做決定的時刻,這些成果很少會被放在第一優先。
訓練自己「延遲滿足」是有可能的,但必須順著人性去做;最好的辦法就是為長遠有益的習慣添加一些立即的愉悅,為長遠無益的習慣增添一些立即的痛苦。
維持一項習慣的關鍵重點是「成功的感受」,這讓人知道該習慣有所回報,努力是值得的。
好習慣初期全是犧牲,因此需要一個維持步上正軌的理由,這就是為什麼立即的獎賞不可或缺;當延遲的獎賞在不引人注目的地方累積時,這些立即的獎賞可以助你保持亢奮。
2022年3月13日 星期日
終於等到好天氣可以打球了!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
-
從以前就常聽人說中盤商、大盤商多好賺,或是說那些包工程的只是轉包出去就可以賺差價;當時我就有了疑問,雖然明白「存在必有其原因」這句話,但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這些中間商可以賺到差價,而且讓供需兩方都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個疑問存在我的心中好長一段時間,自從去年老婆去當一間食品進出口公司的...
-
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感覺有點累,作者的主觀意識很強,一直想要把讀者拉到他的認知中 → 創業家比上班族優秀。 有些偏頗的內容就不說了,先談一下有共鳴的地方:我勉強算是作者口中的創業家家庭 (以前沒有創業家的說法,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開工廠的小老闆,但我爸媽只能算是合夥股東,不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