壞習慣一旦養成,要戒掉就有相當程度的困難,但還是有一些辦法可以避免或克服。
舉例來說,參考「如何高效學習」中所提到的「促進行動的五分鐘策略」,我嘗試按照書中的做法應用在生活中,確實有助於改善拖延症候群。
當然,還有一些顯著的壞習慣,一時半刻也很難調整過來,例如我在完成設定的工作目標後,只要過程中壓力越大、時間越緊迫,事後的放空時間就越長;而且我放空時喜歡看小說或漫畫,單純的放鬆當然無可厚非,但偏偏我都會像上了癮一樣投入在裡面,這樣很不健康。
只要是上癮的事,通常都是惡習居多,明明我就知道這樣做不好,但還是會忍不住去做,這就是壞習慣的特徵啦!
另外,生活中的壞習慣,最多的應該是開車時發生的,例如不禮讓行人、違規臨時停車等;這些壞習慣現在都有法律管制,等到被罰久了,這個觀念就會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久而久之就會變成好習慣,只不過應該需要一代人的努力,才有機會徹底改變。
像雙北地區,當年在推廣垃圾不落地、垃圾處理費隨袋徵收以及資源回收等政策,因為要改變人民既有的行為,剛開始時遭受很大的阻力,甚至看到很多脫序的行為,當時我就有看到有人因為不想付垃圾袋的費用,直接把垃圾丟到河川裡的。
但這麼多年過去了,垃圾不落地、垃圾袋收費以及資源回收等行為,已經變成我們日常生活中的一個習慣,年輕一點的朋友甚至認為本來就應該這樣做,我覺得這就是文化進步以及城市進步的象徵。
只要方向正確,就算剛開始不順利,也能慢慢地看到進展,改掉壞習慣、培養好習慣。
另外,我覺得推廣 YouBike 共享腳踏車也是一個好習慣,幫助減碳外還能順便運動,一舉兩得;可惜的是,腳踏車站容易建置,但騎乘腳踏車的環境很難一步到位,目前看來就只有台北市部份地區適合騎乘腳踏車,其他縣市「徒具其形、不見其神」。
要養成一個城市的腳踏車文化,任重而道遠。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要讓好習慣帶來立即的滿足感,並讓壞習慣的後果立即令人不滿;痛苦越立即,行為發生的可能性就越低。
避免惡習、根除不健康的行為,就要為該行為加上立即的代價,這是降低發生率的絕佳做法。
我們之所以「重複惡習」,是因為它們在某方面對我們有用,這讓惡習變得難以擺脫;克服這個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快與該行為相關的懲罰到來的速度,行為與後果之間不能有太大的時間差。
行為若會招致立即的後果,就會開始改變。這有其限制,若想靠懲罰來改變行為,懲罰的力量必須能與該行為的力量匹敵。
想要有生產力,拖延的代價必須大過行動的代價;想要增進健康,懶散的代價必須大過運動的代價。
只有在懲罰足夠令人痛苦,並被確實執行的情況下,行為才能改變。
法律與法規就是政府運用社會契約改變我們習慣的例子;群體同意以某種方式行動,個體若不遵守,就會被懲罰。
知道有人在看著,會是個強大的動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