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30日 星期三

『不當行為』撿便宜與宰客

這章探討到「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事實上有時難以判斷是何者 (對我來說),書中有免費球票贈與來當成案例討論,以下是本章節的重點摘要:

消費者的基本經濟理論: 所有經濟決策都是透過「機會成本」這個透鏡來判定。

今晚看電影與吃晚餐的成本不只看帳面上的財務支出,也要看這些時間與金錢若另做他途會有多少效用;當預算吃緊時,購買決策會變得更重要。

損失造成的痛苦,強度是獲得帶來快樂的兩倍。

獲得效用「消費者剩餘」:評估所獲得物品的效用之後,減去放棄的機會成本而得到的剩餘;唯有當消費者對某件事物的評價超過市場對它的評價時,購買行為才會產生夠多的獲得效用。

交易效用:真實生活中的人,考慮的另一個層面,他們所認知的交易品質,其定義是我們為某件物品實際支付的價格,與通常預期支付的價格,就是參考價格之間的差異。

理性經濟人沒有交易效用的體驗:購買地點是無關因素,但對一般人來說,他們有自己的預期,會預期飯店的啤酒售價會比超商來的高。

這邊又討論到損失與獲得的強度對比,這大概就能解釋為何人們在已擁有時傾向風險規避,而在失去時又偏好風險,這也能直接套用在投資上。

因此我後續會再閱讀行為金融學 「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 一書,來探討心理學對投資的影響有哪些。

當心理學遇上經濟學及金融學,就能描繪出真實的世界是怎麼運作的,非常有趣。

2021年6月29日 星期二

『不當行為』舌戰群英

先前讀到「不理性的力量」,而後我又找了一本「行為經濟學之父」的書來讀,搞清楚甚麼是非理性行為,以及心理學上的非理性行為跟經濟學或財務學結合後,怎麼形成一個新的分支「行為經濟學/行為財務學」。

這本書讓我獲益良多,值得一讀,以下是重點摘要:

心理學家告訴我們若要從經驗中學習,有兩個要素不可或缺: 「頻繁練習」與「即時回饋」。

當上述兩項條件存在時,無論學騎腳踏車或學開車,即使過程中可能發生一些事故,我們最後總是能夠學會。

然而生活中有許多問題並未提供這樣的學習機會,如住屋、房貸或工作上的抉擇,就沒那麼多練習或學習機會;至於存退休金或投胎轉世,基本上一生只有一次

學習是需要練習的,我們比較可能做對的其實是「利害關係」較低的小事,而非「利害關係」高的的大事。

若關鍵在學習,那麼隨著利害關係升高,決策品質就可能會隨之降低。

假如你決定創業,因為你過度自信,自認有九成的成功機率,實際上絕大部份的新創事業是以失敗告終,那麼你不是僥倖成功,就是連餬口都快成問題,也可能乾脆放棄,關門大吉另做打算。

市場儘管冷酷,卻無法將人變得理性。

2021年6月28日 星期一

貨櫃航運的續航力還有多久?

繼上次分析貨櫃三雄的文章又過了一段時間,誰知道萬海的股價一轉眼就跳到 300 元,長榮也來到 176 元,這本來是我預估 Q3 才會有機會看到的數字,整整提前三個月達成,就可以知道現在航運股的資金行情有多可怕。

同時,長榮的市值已超過中華電信,萬海也進台灣前十大市值公司,真是不可思議阿!

但我認為短期內股價的波動應該還是相當大,因此還是想先從產業基本面來判斷是否該續抱,或是何時才考慮要不要出場。原本就會抱到今年除權息後,並看到 Q3 財報後才做決定,這是第一個判斷的時機點。

最近又有下列數個需求與供給的變數導致貨櫃行情可能再延續一年:

-需求面
1. 美國零售業庫存比例降至歷年新低點,預計要耗時一年以上補庫存。

2. 美國接種率提升,雖有 Delta 變種病毒影響,但離全面解封不遠,其累積一整年的消費慾望及力道不會低,再加上美國的紓困方案,過去一年美國家庭的平均儲蓄率上升近 7%,當其轉換成消費力道應有機會一整年都大爆發。

-供給面 
1. 鹽田港因疫情關係封港近一個月,此港口主要出口美國,又碰上出口旺季,恢復正常輪轉可能需要 2 ~ 3 個月以上,疫情的變數仍舊存在,運力供給不穩定。

2. 明年(2022) 6 月底美國西岸碼頭工人工會 (ILWU) 合約到期,根據 2002 年經驗,當船公司大賺時,合約重談期間必定會歷經多次談判破裂,屆時怠工、罷工等會影響碼頭運作效率。 

2002 年時,談判長達半年,兩度封港,其具體內容如下:

「美西碼頭工會勞資協商,通常 23 月就會展開,談判期間工會就會以怠工行動施壓,到了 月就可能進一步有幾小時或 12日的限時罷工,2002 年那次是兩度封港,期間還驚動美國總統布希使出塔夫特法案,下令勞資雙方重回談判桌,給 80 天的重新談判期,而該年 10 月底工會展開的 10 天封港行動,估計讓美國經濟損失高達 194 億美元。

罷工期間不少貨載被迫改從加拿大或美國東岸港口運進,航空貨運則大發利市,而農產品、生鮮貨品或季節性貨品損失最慘重,當時有業者多進一個月的庫存,未料怠工、罷工一拖半年,完全是失控狀態。」 原文出自 https://finance.ettoday.net/news/2017458?redirect=1

基於上述的供給與需求變數,托運人應會思考提前補庫存,這一個動作可能會導致今年Q4及明年 Q1 淡季不淡的狀況。

如果再考慮工會罷工及疫情影響的因素,運價指數的高點可能會延續至明年底,也就是說明年貨櫃三雄的全年獲利有機會高於今年。

貨運航運的運作要順暢估計要等到 2023 年,這大概也是萬海為何近期不斷加碼造新船的因素之一,除了提高自有船隻比例及優化財務結構外,應該就是看好未來幾年貨櫃航運的行情,並藉此一舉擴張遠洋航線。

基於以上的分析,判斷出場的第二個時機點應該是明年 4 月左右,待公布 2021 年財報、股利政策及 2022 Q1 營收後,再決定是否續抱至 2022 Q3。 

2021年6月27日 星期日

週末動畫漫畫瘋

因為「排球少年」的動畫太好看了,以至於假日兩天都在搜尋有無類似的動畫,順便也將排球少年的漫畫看到完結篇。

這部動畫吸引人的還是它的「運動家精神」,沒掺雜太多與現實無關的內容,例如超能力等。

記得早期看日本的運動競技漫畫,例如奧運高手 (我要高飛)、足球風雲、棒球大聯盟及灌籃高手等,都是充滿運動家對抗與競爭的情境,就是這股熱血精神才會感動人。

成年人經歷的熱血場景已經越來越少了,年紀越大越往現實靠攏。

但很可惜找了幾個當紅的動畫,都不是純粹的運動競技,這點讓人不解,難道下一世代的口味變了嗎?  

又或是我已經跟不上時代了?

回想過往的比賽經驗,我比較熱血的時代,主要還是在小學跟國中,後來到了大學也有參加球隊,但感覺已經不太一樣。

當時主要心力已經轉為專業技能的競賽,不過也是有熱血激情的場面存在。

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研究所,但方向就改為專注在自己的研究上,在不同的領域追尋競爭的樂趣。

很可惜工作的這些年,這股熱情似乎慢慢消退,但我相信並不是它不存在了,而是潛伏在某處,等待適當的時機再爆發出來。

2021年6月25日 星期五

『不理性的力量』適應力

看完這個章節,我腦中最記得的是:「快樂的事別急著做完,可以分次分時間慢慢做,享受每次快樂的感覺,避免享樂體驗隨時間遞減的問題 (人會慢慢適應)。」

但痛苦的事要一次做完,這樣痛苦的體驗會時間的流逝中慢慢淡化,如果分次做,就每次都會重新痛苦一次, 這真的是好想法阿!

書中討論如何應用人類的「適應力」在生活中如下:

1. 放慢享受的速度。

2. 為我們的消費設定上限。

3. 改變消費方式,將錢花在能帶來「間歇性滿足感」的事物上,而非投資於會帶來「持續性經驗」的東西。

4. 增加生活中的意外或不確定性。

5. 幸福感跟同儕團體有關,環境對心態的影響比想像中大。

這本書看完,推薦往下一本書「不當行為」邁進,可以幫你開啟「行為經濟學」以及「行為財務學」的大門,讓你有機會依循前人的學術研究,來討論個人的理財行為,真是太棒了!

2021年6月23日 星期三

排球少年,讚!

最近幾天運動時間增加很多,其根本原因竟然是一部動畫,太神奇了! 

偶然在 Netflix 上看到一部日本動畫 「排球少年」,描寫一個沒落的日本高中「烏野」排球社,如何重返榮耀的故事。

其實我從小就開始看日本的運動漫畫或動畫,一直覺得日本在高中這塊的運動社團描寫很利害,超級熱血,尤其是在「灌籃高手」神作誕生後,陸續在其他的球類運動動畫中都有看到類似的情節。

排球少年的作者跟灌籃高手作者一樣,都有類似的球類社團背景,也就是說或許這個熱血情節是真實在日本的高中社團活動中上演。

當然,台灣也有 HBL 這一年一度的高中籃球超級熱血盃賽,棒球也有慢慢在加溫的趨勢。

還是必須誇讚排球少年動畫製作的超好,因為我沒看過原作漫畫,單就動畫品質及觀賞度來說,排球少年是超過灌籃高手的,難怪當年井上雄彥放棄全國大賽的動畫版本,估計他自己也非常不滿意吧!

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全國大賽篇的動畫 (電影已上映「山王之戰」),更大的希望則是灌籃高手的動畫重製。

熱血、搞笑及誇張的描述手法,我彷彿是看到排球版的灌籃高手,當然日本有名的排球漫畫還很多,以前看過好幾部不同的,都畫的很好,棒球足球也是多部精彩。

不得不提,後來我還收藏一部「奧運高手」的體操漫畫,能把我沒接觸過的運動項目畫到讓人入迷,實在是了不起。

而且從這中間發現運動訣竅,先前邊運動邊看影集是很不錯,但總是運動不久;但看運動動畫,當看到主角在拼命練習的過程,不知不覺就會一直想動下去,熱血的精神也影響到我運動的心態,這真是太神奇了! 

也因此這幾天的運動強度提高好多,抓到這個訣竅後,之後,我應該都會找運動動畫來搭配運動時觀看,增強自己的動力,真棒!

2021年6月22日 星期二

『不理性的力量』工作的意義

這個章節我反覆看了幾次,因為這個問題確實一直存在我的心中,工作只是為了賺錢嗎? 除了錢之外其他事都不重要? 

理想與成就感只是存在於想像中,還是本來就該存在於每個人的工作內容中呢?

作者用了一些簡單的實驗回答這些問題,人的天性是達成目標及完成任務;就如同我自身的登山及環島經驗一樣,這些過程「從頭到尾都是一場無情的磨難」,但卻為我創造極大的成就感。

以下是內容擷錄及整理:

多數人對身份認同與工作之間的深刻關聯性,似乎都有一定的認知。

「工作」已成為現代人身份的重要內涵,而非只是賺錢餬口的手段,許多人也在自己的工作中找到「個人尊嚴」及「人生意義」。

「反不勞而獲」的基本概念其實與經濟學概念 (生物多半會選擇以最小的勞力換取最大的收穫) 互為衝突。

根據傳統經濟學的看法,任何支出 (包括精力) 都是一種成本,因此生物不可能會主動去做勞心勞力的事;如果能夠免費取得相同的食物,為何要浪費時間去工作?

除了薪水以外,還有哪些事情可以構成工作的意義? 只要所做的事情與「自我形象」有關,就足以成為動力,更賣力工作。

現代專業分工將一件事情分割成許多細瑣的環節,使每個人只負責其中很小的部份,讓人完全不清楚整個流程的進展,看不到最後工作的結果。 

專業分工跟亞當‧斯密提出的「效率」概念有關,在「國富論」中指出專業分工可以為生產流程創造出極高的效率。 

當我們把一些工作分割成較小的環節,便可以創造出「局部效率」→ 每個人在自己的工作上更專業。

但專業分工也會讓人付出代價,馬克思點出「勞動異化」的重要性;一位「異化」的勞工將對自己所做的工作、他的勞動目標,以及生產的流程產生疏離感。

這將使工作成為一種事不關己的「外部性活動」,因而讓人無法在工作中找到認同感及意義。

現代的「知識經濟」工作需要運用到許多想像力、創意、思考能力以及二十四小時的投入,所謂的「異化」可能是當今職場中的一項重要影響因素。

考慮到「內在激勵因素」以及「工作意義」對工作動力及生產力的重要性,當員工無法看清全局,以及工作意義及工作成就感被剝奪,專業分工就有可能產生「負面效應」。

上述的內容我是認同的,就自身經驗出發,我也更傾向於弄清楚整個事情或流程的來龍去脈,而不甘心只是做著自己不清楚也不確定有無貢獻的環節。

即使都一樣是在賺錢,我更願意做對產業或對人有幫助的工作內容而賺錢,不想浪費無謂的時間務虛。

可能也因為這個動機,所以我選擇自行創業,深刻體會到一個事業體從無到有,到底錢是怎麼賺進來的完整過程。

但對個人來說,財富的累積不見得要創業,賺錢有很多種的方式,創業只是讓自己更了解完整流程,我很慶幸有這個經歷,不論成敗也是自我成就的一種方式吧!

2021年6月21日 星期一

『不理性的力量』給的越多,得的越少

先講實驗的結論,確實有點反直覺,也值得參考,不管是在職場或家庭都可以借鑒。

當進行簡單、機械性的工作時,提供「高額獎金」確實能夠激發出更好的「工作表現」。但當你要受試者運用大腦時,結果卻適得其反。

對於需要大腦思考的工作,低額到中等的績效獎金確實能發揮作用,但當獎勵金額太高時,它卻會引起過多的「注意力」,讓人分心。

高獎勵金可能會製造出不必要的壓力,因此拖累工作表現。

父母激勵小孩或是主管激勵員工,都要考慮到這點,並不是給的獎勵越豐厚,小孩或員工就會越拼,表現越出色。

如果是計時性或計數性的工作,僅需動作的熟練度,那確實可以用高獎勵來激發潛能;但如果是要鼓勵多思考、提升想像力或創新,高獎勵卻可能造成額外的壓力,反而導致成效不佳。

看到這個實驗,我聯想到:如果上一代的父母從事偏勞力性質的工作,往往會用高壓或高獎勵的方式來激勵小孩努力,甚至是用「負面激勵」或「同儕比較」來進行對話。

在他們的工作經驗中,這樣是有效果的,有錢賺又有時間壓力,大家就會拼命做。

只是當場景移轉到「知識經濟」的現代,當父母以相同方式期待小孩時,或許容易得到反效果,他們可能也無法理解,為何不認真唸書又或是工作上為何不像他們這麼拼。

在舊有的觀念中,「愛拼才會贏」,現在是不是還一樣? 又或是要另外加入其他元素,這也是值得探討的部份。

2021年6月20日 星期日

該如何影響自己的行為模式?

繼先前「續航力」的討論後,今天再來討論一下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原子習慣」確實帶給我很大的啟發,如果在年輕的時候可以理解就更好了。

Youtube 頻道上看到一段討論總結如下:

*環境決定思維

*思維決定行動

*行動決定結果

也就是說,當我們看到結果時,其實已經是末端,決定結果的是行動,但為何想去做這件事,背後絕對是不同的思維所導致,這在讀書、就業、創業及投資上,都可以看到其脈絡可循,我自己深深有感。

但決定思維的關鍵因素是環境嗎? 這邊我打個問號,環境我認為是關鍵因素之一,但到底這背後影響的機制是甚麼? 有沒有人在研究或討論這個問題,則是我所感興趣的部份。

恰好瀏覽到「艾爾文」頻道的好書推薦,裡面就有本書 「探索人格潛能,看見更真實的自己」講到這個部份,或許是時候來探索一下影響自己思維的因素及機制為何,如此一來,當對結果不滿意時才有辦法往上溯源,徹底改變。

俗話說得好,治標不治本,只是著眼在結果本身,對行動模式反覆修正,可能最後還是不如預期,因為本質並無改變。

一直想了解,當一個成年人或小孩,有在多個國家居住的經驗時,這對他的思維模式到底會造成甚麼樣的影響? 

我自己是有在英國長住過一段時間,但覺得幫助有限,希望疫情過後,等存到錢,有時間能夠到世界各地都短住一陣子,具體實驗這個想法。

至於小孩,可能就要等我有孩子後才能測試了。

說不定樂觀一點想,連兩次的管理在職博士班沒錄取,就是為了讓我以後再出國唸書一次呢! 

誰知道上天是怎麼安排的,哈!


2021年6月16日 星期三

友達,我梭哈了!

繼先前分析過面板的文章後,我陸續又買進了友達及群創的股票,但在昨天收盤時,友達及群創又跌到了這個波段的低點 20.8 及 19.1;同時,多個外資同步調降面板的目標價至 18 元以下。

但依照現在的營收及已經公佈的 Q1 財報,再結合近期的面板報價來看,面板業維持獲利至 Q3 是可預期的,至於 Q4 我判斷報價即使不再上漲,也下跌有限。

因此,整年的 EPS 上看 5 元 ~ 7 元為其基本面。當然,多家機構預測明年整年 EPS 會掉到 3 元左右,這也符合我先前的認知,面板業未來將以傳產來看待,且友達先前擴廠的攤提也到了尾聲,兩年後的毛利應該會有更進一步的提升。

判斷重點再重複一次,當中國面板廠商的市佔率已經來到 75%,而目前大陸產業補貼方向轉往半導體業的情況下,我不認為它們會繼續殺價競爭,而是應該更積極調配產能,技術性的歲修來讓獲利最大化。

根據基本面及個人對產業供需前景的判斷,我認為當下的價格是低點,價格終究會回歸到它本身的價值,今天開始要積極建倉,然後等到年底或明年來驗證我的想法是否正確。謹以此做為記錄,希望之後看到現在的想法時,是開心愉悅的對自己說 「Good Job」。

2021年6月15日 星期二

好債與壞債 (下)

上次有提到「自住的房貸」到底是算好債還是壞債呢? 

華人相對重視「有土斯有財」的想法,可能跟我們的歷史上處於「農耕社會」的時間相對來說比較久有關,再加上地狹人稠,沒有土地或房子感覺就像沒有根基。

古代對「流民」的定義也是沒有自己土地或房子而四處流動的群體。

所以在今天台灣人的觀念中,有自住的房子當然很重要,有根基「心才會安定」,以上的說法我都認同,但是請別購買超過自己能力的房子。

揹負超額的房貸,只會把自己的潛力消耗怠盡,變成「一生只為一房」,那這時的房貸我認為就是壞債。

舉例來說,大家都知道住首都很貴,全世界都逃不了這個魔咒,首都圈的教育、醫療、生活品質及工作機會等都領先其他城市,當然居住成本就不會太低,「供需決定價格」。

尤其是台灣這種海島國家,目前看來可以借鑒日本的發展方向,雖然規模有落差,但人口往大都市集中的現象似乎完全一致。

日本的「大東京都」常住人口約 1,400 萬人,而實際容納人口可能遠超過 2,000 萬人; 而台灣的「大台北地區(北北基)」常住人口約 700 萬人,如果算上同屬一個生活圈範圍的桃園,則已經逼近 1,000 萬人。

這代表全台灣接近一半的人口是集中在大台北地區,而事實上台北的土地儲備是比中南部少的。

種種因素,造成在台北購屋變成年輕一代的夢魘,但現代城市的交通建設已經讓「時間換取空間」得已實現。

也就是說,當把距離拉開時,或許房價也變成可負擔的價格,自住貸款也變成好債。

其實台灣因為城市間的距離都很近,所以大家都希望通勤距離可以在 30 ~ 40 分鐘內,但國外的大城市其實一小時以上也是滿正常的;先前在英國工作時,同事也都有開車一小時來上班的。

至於「自住房貸」佔收入比重多少是合理負擔?  我個人認為是 2 成~ 3 成,才會有餘力發展其他重要事物,而不被房貸綁死,例如進修、理財能力、生活娛樂、旅遊及教育兒女等。

當然,在薪水不漲的情況下,成 ~ 成能買到哪裡,在台北來說,似乎只有基隆還能看到 2 字頭,其實我覺得這也是個不錯的選擇;又或是桃園八德之類的,不是往東走就是往西看,至於通勤時間就看個人想法了。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