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9日 星期五

花東自由行 20250424 (二) 緩慢‧石梯坪

用完早餐後,慶幸外頭沒有下雨,打算出去外面逛一圈,彌補昨天沒有看到的風景,不然就白來一趟了。

說來也有趣,十年前我們結婚後,也是跟這次安排一樣的住宿地點,太魯閣晶英、花蓮捷絲旅、緩慢‧石梯坪等地,但由於這次要到台東去,所以今天就得直接殺到緩慢‧石梯坪去,回程時才會去住捷絲旅。

因為早上時間有限,我們先跟隨十年前的腳步到旁邊的祥德寺走走,經過去年大地震的摧殘後,太魯閣裡面很多地點都封閉了,能逛的地方不多。


記得先前走到祥德寺時,路上碰到滿多人的,但這次就冷冷清清;事實上我看地下停車場的車也不多,入住的旅客跟以前比真是天差地遠,地震前是想訂房都訂不到的狀態。

走在稚暉橋上時,老婆差點被彌猴偷襲、搶走包包,牠完全不怕人,大搖大擺地走在路上,幸好我隨身帶著雨傘,揮動後牠才離開。







在走到祥德寺前,又碰到一隻彌猴跑出來嚇我們,人少了、猴子就多了。

但再次看到眼前的畫面,還是令我們贊歎太魯閣得天獨厚的景觀,照片多到我都不知道該怎麼選了。

開車離開太魯閣時,沿途又停下車來欣賞這片大自然的恩賜。




出了太魯閣後,我們就走台 11 線沿路欣賞海景,順便在各個景點走走看看,第一站抵達的是七星潭。




不過天氣狀況不太好,拍起來的照片也就陰陰暗暗的,沒有美感;但也有可能是我的拍照技巧不佳。

開到一半,突然覺得肚子好餓,就在海岸邊找了一間小餐館填飽肚子,有趣的是,我們竟然是他們今天開店的第一組客人,都已經下午兩點多了,老闆平常到底是靠什麼為生的阿!

餐館雖然看著有點簡陋,但餐點算有水準的,再加上從室內往外看的風景超讚,在這邊放空一整個下午似乎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我心裡在想,如果一直待在這個地方,應該會慢慢地跟外界脫節吧;不管科技變化有多快、又發了多少國家大事,眼前的這片海卻始終保持不變。

填飽肚子後,我們繼續開車上路,沒多久就碰到了「新社梯田」,雖然我覺得沒什麼好看的,但老婆似乎很想去參觀一下,於是我們就跟旅行團一樣,停車拍照。



在海邊種水稻,就不知道米會不會是鹹的,我腦中突然浮現吃飯吃到太鹹的表情,想想都覺得好笑。

繼續上路,要趕在太陽下山前抵達下一個住宿點,這樣才來得及享用晚餐阿!

今晚跟十年前一樣選擇住在「緩慢‧石梯坪」,想不到都過了這麼久,這邊的景色還是跟我回憶中一模一樣,都沒有任何改變。




從房間往外看的景觀依舊讓我深深著迷,讓人就想這樣坐在窗邊,喝杯茶、看本書,慢慢地度過一個下午。

這兩天像是回憶之旅,跟十年前相比幾乎完全一樣的景色,唯一改變的是我們的年齡跟心態,這才意外到自己已不再年輕了!

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

花東自由行 20250423 (一) 太魯閣晶英酒店

雖然要出門去玩了,但我這次似乎沒有出發前的期待感,因為前一天晚上才剛結束專題演講,繃緊的神經才剛放鬆下來,腦中的多巴胺濃度也因為任務完後而降低,這也會造成我的情緒低落。

以前我演講完後,總是會擺爛個幾天,讓多巴胺的濃度回到正常狀態後,再繼續處理下一個任務;但這次將旅行排在演講完的隔天,讓我沒有太多的準備時間就出發了,這感覺有點奇怪。

這又不是打電動,可以透過一次又一次的通關獎勵來刺激多巴胺分泌;而我,就在準備行李以及開車的過程中,慢慢平衡自己的身心狀態,看起來效果還不賴。

由於近中午才出發,交通上真是暢行無阻,國五順到快要可以飆車,通過雪隧後又是一片迷人的景色,宜蘭的國五就是個奇特的存在,開在這條高速公路上,彷彿自己快要飛起來一樣。

但順暢的感覺,從我們走蘇花改開始就結束了,一年前的花蓮大地震,還是留下了許多痕跡,包括我們在南澳這段山路的走走停停,主因是某個隧道交通管制、單向通車。

因為太魯閣國家公園的道路也在去年地震中受創嚴重,現在進園還是有交通管制、定時放行,所以我們必須趕在下午三點前到達管制點,才能順利進園。

急趕慢趕,幸好在三點前抵達管制點,但也能看出天災的可怕,被破壞後很難在短期內復原。


我們今天的旅宿地點是「太魯閣晶英酒店」,多年前曾在老婆的溫馨推薦下入住過兩次,我對它的印象就是好貴。

但好處是,可以在國家公園中住一晚,享受這國家級的景觀,無價!


可惜的是,我們入住時剛好下起雨來,本來放完行李後想出去外面走走的願望落空,只好先看看館內有什麼特別的活動。

恰巧馬上就有一個 DIY 牙膏的活動,出於好奇,我們兩個人都報了名。




因為材料都準備好了,我們就是負責把材料依序加入罐中,努力攪拌均勻;這時我心想,這個 DIY 活動也太無腦了吧。

活動完後,往外頭看雨還是沒停,這就傷腦筋了,只能隨手拍拍照片,記錄這一刻的美好。






晚餐吃完後,本來我們想要去看露天電影院,這是入住這邊很棒的特色體驗,誰知道因為下雨的關係,竟然被移到室內播放,就這完全失去了意義。

於是,老婆跟我裝模作樣的跑到健身房去運動,不然真的不知道該做些什麼才好,運動完後我們又跑去頂樓的游泳池散步及拍照。





不得不說,晚上的太魯閣更美,旁邊湍急的河流聲反而帶出一種特殊的寧靜感,徹底地淨化自己的身心靈。

事實上我覺得效果還不錯,如我先前所說,原本我此時應該是處於情緒低落的狀態,但不知不覺中竟然恢復正常了,算是額外的收穫。

第一天的旅程相對簡單,卻是調整心情的好機會,這也讓我更期待接下來的旅行了!

2025 碩專班專題演講感想『Edge AI for Machine Vision』

今年又再次受邀至碩專班進行專題演講,原本我已經設定想要講的主題,就是延伸「現在的 MCU 也太強了吧!」這篇文章的內容,跟學生們分析 MCU 未來在機器視覺應用的發展。

誰知道在準備資料的過程中,突然發現不只是 MCU 這個領域有顯著進步,包括 Sensor 端也有出乎我意料外的產品出現。

而這一切背後的推手,幾乎都跟 Edge AI 有關係,當所有的目光及資源都集中在這個地方時,其推進的速度令人驚嘆!

因此,我決定重新調整自己的演講主題,期望自己也能從中判斷未來發展的趨勢。


一、主題設定

我在去年的演講題目是「基於軟硬體共同設計之機器視覺技術」,說穿了就是探討 FPGA 在機器視覺上的應用方式;本來想繼續沿用這個模式,新增 MCU 在機器視覺上的應用發展,這對我來說相對省力。

但想了想,還是別偷懶,統整一下這一年來的發展趨勢,同時也可以給自己及公司未來參考的方向。

至於去年我認為很重要的內容 → 工程領域通用知識,就直接放到附件去,因為時間有限,只能挑重點講。

近期最熱門的還是生成式 AI (ChatGPT) 的應用,就連我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使用的頻率也越來越高了,這不單純是特定領域的突破,而是全領域同步躍升。

就我自己的觀點來看,這應該是繼網際網路後,人類的下一波新革命。

只不過生成式 AI 離我的專長以及工作的場域有點距離,相對來說我也不是那麼熟悉,跟多數人一樣就只是個開心的使用者;因此,我還是針對「Vision AI 」的最新突破來進行討論才是正途。

講回到我自己熟悉的領域,就令人雀躍,像 SONY 先前所推出的新產品 IMX501,把影像感測器 (CMOS Sensor) 跟 AI 處理器 (NPU) 封裝在一起,變成智慧型感測器,這就是 SONY 才能做到的黑科技。

IMX501 推出後,我也沒看到有什麼劃時代的應用產品出現;說真的,大家心中應該都打個問號,為什麼要把感測器跟處理器封裝在一起?

將 NPU CPU 整合在一起,延續既存的應用架構,這才符合多數人的使用習慣吧。

雖然我覺得 SONY 的技術很威,但以應用層面來說,好像也沒太大的突破,打從心裡覺得:「哇塞! 好棒棒,那然後勒?」

直到我看到加拿大工業相機廠商 LUCID Vision Labs 推出新產品 Triton Smart Camera 後,才覺得似乎能一窺未來 Vision AI 完整的應用生態鏈。

Vision AI 是 Edge AI 的一個應用分支,按照我演講的習慣,會先從一個比較大的範圍慢慢往下探討,讓聽眾了解今天演講主題的定位,不至於迷航。

當然,這個演講的準備方式跟聽眾的背景有點關係,如果是專業客群的演講,我可能就單刀直入,直接講主題了;但這次的目標聽眾是來自不同背景的理工科學生,那就只能由上而下進行準備。

雖然這次演講我主要是想探討 Triton Smart Camera 這個產品,並從中引導出關於 Vision AI 未來該具備的軟硬體架構,但實際在準備演講資料時,還是得從 Edge AI 開始講起。

所以,就只能將就點,把主題定為「Edge AI for Machine Vision」,然後再想辦法補前面欠缺的背景介紹。


二、內容呈現

在決定主題時,就已大致定調演講內容的呈現方式,而這代表我得進一步了解當前 Edge AI 的發展現況。

一般來說,當主題確認下來時,通常也可以同步擬定大綱內容,這個步驟是最難的,接下來就比較像填空題,將細節一一填進去。

說實話,我對於 Edge AI 的了解也極其有限,幸好在網路上有找到這領域的相關文章「開發者如何選擇 Edge AI 開發方案」,幫助我快速填充演講所需的背景資料。

雖然該文作者把 Edge AI 分為 Edge ServerNB AIMobile AISBC AIWearable AI,但我想講的 Vision AI 的硬體架構算是介於 SBC AI Wearable AI 的範圍。

SBC AI 的硬體架構,講簡單點就是把原來做視覺應用的工業電腦 (IPC),再掛上一個 NPU 模組就行,像研華搭載了 Hailo-8AI 推論晶片就說自己是 Edge AI 了。

SONY 所推出的 Vision AI 產品,就不只是硬體上新增一個 NPU 這麼簡單,它還同時包含了一個無需撰寫程式的 AI 訓練軟體 Brain Builder,透過三步驟的訓練,就能將 Vision AI 應用在分類、物件偵測以及異常偵測的視覺應用案例上面。

我不曉得 SONY 這個產品是否會成功,但可以確定的是,它定義了未來 Vision AI 的軟硬體架構。

這是一個資料驅動 (Data Driven) 的模式,使用者藉由掌握資料的所有權來取得應用的主導權,而不用過度依賴工具開發者的客製化協助。

過往以規則為主的方式 (Rule-based Approach),通常是由工具開發者透過演算法的調整達成客製化,但這個方式會讓工具開發者擁有該 Know-How 的所有權,這對使用者相當不利,因為工具開發者隨時可將此 Know-How 複製並銷售給使用者的競爭對手。

以資料驅動為主的模式,雖然還是需要工具開發者的協助,但因為資料的主控權在使用者手上,相對來說比較能保有 Know-How 的所有權,不會輕易被複製出去。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觀點,對於這種新架構、新流程的出現持以樂觀的態度,因為這隨時都有可能衍生出新的商業模式。

接著,我盤點了 Vision AI 的產品,以自動化產業為例,德國 B&R 推出了 AI-Enhanced Smart Camera,這比較接近拿來即用的產品,也就是使用者並無太多微調的空間,跟先前介紹 SONY 的那款產品不太一樣。

但只要是有實際落地的產品應用,都值得關注,因為這代表 Vision AI 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實實在在地能提昇生產力的證明。


三、新的方向

未來要關注的點可分為軟硬體兩個方向:

1. 硬體;

主要就是 NPU 的應用,到底要把它放在系統的哪個位置比較適當,幾乎所有都處理器廠商都加入這個戰局,連原本沒太大關係的感測器廠商,都透過封裝把它們硬兜在一起。

只是有硬體也得有相對應的軟韌體工具才有機會擴大應用的族群,這已經是一個生態鏈的概念,並不是硬體量產後就會有人用。

2. 軟體;

如何簡化模型訓練及模式優化的流程,讓 NPU 能夠發揮它的最大效能,這部分 SONY  Brain Builder 已經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思路。

可以想見,未來幾年的時間,應該會有人前仆後繼地鑽研這方面的工具軟體,但要注意哪個硬體平台的壽命及支援性比較高,別努力了半天,結果反倒是硬體廠商撐不下去收攤了。


另外,就是我原先想要講的 MCU 主題,由於它的處理性能越來越強大,低階的嵌入式視覺應用需求可能都會移植到這個架構上,這是我的猜測。

至於 MCU 會不會也嵌入 NPU 呢? 這肯定會,不是未來式,而是現在進行式。

但在上述架構開發應用產品的門檻相對較高,能否在少量多樣的工業自動化領域中發光發熱,就有待時間的驗證了。


四、心得感想

從去年開始,我就陸續介紹新的軟硬體架構,並嘗試把它們放進演講內容中;只能說這幾年的變化真是令人目不暇給,彷彿大家都在全力衝刺一樣,只要稍微喘口氣就落後了。

但這時我想起了金城武在廣告中講的那句話:「世界越快,心則慢!」

就是因為變化太快了,我們才要慢下來仔細選擇自己要走的路,這真是一個「選擇比努力更重要」的時代阿!


最後,我總結了六個演講重點,如下:

1. 為了提高使用者解決實際問題的自主性,機器視覺在工業應用上有兩大趨勢:資料驅動、No Coding (無需撰寫程式)。

2. 異常偵測 (Anomaly Detection) 結合相關的軟硬體設計,以及訓練與部署流程標準化,有可能成為未來視覺感測器的標準功能與架構。

3. NPU 將無所不在,從 CMOS SensorMCU CPU 都陸續嵌入 NPU

4. 可先選一個特定的 NPU 平台,熟悉其訓練及部署流程,從中了解其背後的相關技術。

5. MCU 計算能力及週邊硬體架構進步的幅度超乎想像,在未來幾年可能會成為低階嵌入式機器視覺應用的主流架構。

6. 可先選一個特定的 MCU 平台,熟悉其開發流程及架構,並了解如何存取影像感測器模組、應用即時多工作業系統,以及設計嵌入式系統的 GUI 介面。

閱讀其實不用花錢

我從小開始就有買書的習慣,也不知道是不是買小說買上癮了,只要去到書局就手癢,翻一翻看到喜歡的書就買,買到書櫃都裝不下了,就堆疊起來、越堆越高。

這個壞習慣在婚後倒是慢慢地戒掉,這並不是說我就不閱讀了,而是用更聰明的方式看書和買書。

我老婆看到以前我買的一堆書,就一直唸我,為什麼不去圖書館借來看就好,剛開始時我還很不耐煩的回她:「圖書館哪有進最新的書,而且又要等書來,喜歡的書就買有啥問題?」

這個心態來自於我的刻板印象,我舊家的隔壁就有間圖書館,但早年的新北市 (台北縣) 政府很窮,圖書館的書都很舊,再加上館際間的圖書流通做的不好,往往要等上好久才有新書可看。

所以我一直認為,喜歡閱讀、想看新書,就得自己掏腰包買書來看,免錢的沒好貨。

但隨著我老婆拉我去台北市的圖書館後,讓我徹底醒悟,原來圖書館也是有新書的,而且有看不完的藏書。

剛開始戒壞習慣時,我還是會忍不住看到書就買,但經過了這幾年的調整後,我已經習慣先從圖書館借書、或是去書局現場看書,如果看了幾次覺得非買不可,才會出手。

這對喜愛閱讀的人來說,真的是很幸福,不用花半毛錢,也可以享受讀書的樂趣。

不過最近在買書這塊,老婆又更進一步找到降低成本的方式,那就是買「二手新書」。

舉例來說,上週我在誠品看到兩本想買進的好書,剛好在特價 75 折,本想著這跟博客來的價格也相差無幾,就直接買了吧!

誰知道老婆瞬間反應過來,說讓她來查一下;按照我過往的想法,為了怕麻煩,大概就直接買了。

但現在的我更能耐住性子,反正也不急,就看還有什麼方式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購書,反正書的內容是一樣的,又不會因為買入的價格不同而改變。

最後的結果就是透過網購買入新書/二手書,大約是 63 折的價格,就把可典藏的書買回家了。

不管是不是透過比價買書,我覺得光靠著圖書館的藏書跟實體書局的新書展示,就足以滿足愛書人的閱讀需求,這真是一個最棒的社會福利阿!

2025年5月6日 星期二

人生計畫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前幾天我在寫「為什麼要做人生的行動計畫?」時,順便問了 ChatGPT 什麼是人生計畫的定義,結果它的回答如下:

人生計畫通常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它意味著一個人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目標、興趣、能力與外在環境,主動規劃未來的生活方向與發展步驟。

這個過程不一定一開始就非常清晰或具體,但只要背後有「意圖」與「思考」,就屬於有意識的選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人生計畫也會受到無意識因素或外部條件(如家庭期望、社會壓力、經濟限制)影響,有些人可能是在這些壓力下「被選擇」或「隨波逐流」做出決定,這時就比較偏向非完全有意識的選擇。


「有意識的選擇」這個說法,瞬間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讓我自己反思自己一路上的選擇真的都是有意識的嗎?

思考後,我覺得自己最有意識的選擇,應該是延遲生小孩這件事,因為這是根據許多不同的考量後,最後才妥協出來的結果。

博士畢業後,我已經比一般人晚出社會五年,緊接著又在一陣混亂中跑去創業,但這個選擇我覺得是有意識的。

當時的想法是,趁年輕腰還彎的下去、頭還低的下去,趕緊把最痛苦的那段走完,別等到老了才走上這條路。

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強烈的感受,很大的原因應該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似乎除了公教人員能夠做到 65 歲安全下莊外,一般私人公司除非自行創業,否則就要碰碰運氣了。

總之,假如我當初說創業是為了以後不要中年失業,這說法應該很瞎,但確實是有這麼想過;再加上幫自己工作會比較有動力,就傻呼呼地衝了。

只是這時我遇到了幾個衝突的點,我創業後的第二年就結婚了,婚後當然是被長輩一直催生,但這時我心中的警鈴大響。

要知道,才剛創業、剛結婚,一切都還在混亂中,再加上也沒什麼存款,這時生小孩是在找自己的麻煩嗎?

而且我腦海中有不好的回憶,一些長輩就是同時創業跟生小孩,公司初創期的忙碌讓他們根本沒時間參與小孩的成長,然後再以「都是為了這個家」為理由,把重心都放在工作上。

這真的是我想要看到的未來嗎? 不,我並不想,都已經知道再走下去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那何必這樣做。

再加上我老婆要求的生活品質比我原生家庭高,如果要按照她的要求養小孩,在我財務狀況不佳的情況下,肯定只能跟原生家庭求援。

不求援,我老婆受委屈;求援,我受委屈。

很多親戚都喜歡說;「就生阿,反正你爸媽會幫忙!」但要知道,一旦接受他們的援助,那我們的家庭生活就很難有真正的自主權。

這也不是我所樂見的,沒有財務自主,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由。

況且,我還有自己想完成的事,雖說成家後還在講夢想有點任性,但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想為自己負責,不希望等老了之後回想時,才在遺憾當初為何不去做。

綜合以上的考量,老婆跟我決定延後生小孩的時間點,直至我們財務狀況允許,所謂的允許是指可以按照我們的想法來養育小孩,不管是在財務上或時間上。

但這個選擇是有風險的,第一就是年齡上的風險,人的生育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危險性也會隨之升高;第二就是如果財務狀況一直不允許的話,那是不是就不生了呢?

坦白說,我確實有最壞的打算,要是一直都沒辦法達成相對應的財務與時間條件,那可能就乾脆放棄這個選擇。

這也就代表,我們必須在一定的時間限制內,滿足家庭財務以及工作形態上的種種要求,才有機會做出這個選擇。

誰知道,時間一晃就過了快十年,這中間我也經歷了創業上的波折以及父母的不諒解,他們覺得我們就是任性、逃避現實、沒有勇氣、只想享樂,雖然我有嘗試跟他們溝通我的想法,但總是無功而返。

不過嘛,反正生小孩是我們的事,自己的人生自己過,這十年來我已經練就一身「裝傻」神功 → 不聽、不看、不理。

我老婆以前講過一句話,我覺得滿有道理的,那就是:「小孩生出來是塞不回去的,這個責任跟著我們一輩子,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難道不應該再三思考嗎?」

想想也是阿,別人的閒言閒語與我們何關,難道小孩生出來,真出了什麼問題,有人願意來幫忙扛嗎? 這是不可能的事,到頭來自己的鍋還是得自己揹。

每當夜深人靜時,我也會問自己這個決定到底對不對,但到最後我的理性腦總是會戰勝感性腦 → 我不想留下遺憾、但更不想後悔。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這是人生中最有意識的選擇、也是最掙扎的選擇,這已經不能用延遲享樂來比喻了,而是在眾多的想要與限制下的妥協,更是我覺得未來問題會比較少的規劃。

往後有機會再來分享我的人生計畫,看還有沒有什麼是值得一提的「有意識的選擇」。

2025年5月5日 星期一

阻力增加,汗水翻倍

昨晚踩心肺交叉機時,不知道是因為天氣開始炎熱起來,還是因為我把阻力值又往上調了一檔,剛開始運動沒多久就全身爆汗。

當我完成 40 分鐘的運動時間後,已經汗流浹背、大腿也異常緊繃,有種騎腳踏車爬坡的感覺,好像在燃燒自己的小宇宙。

其實我是屬於不太容易流汗的體質,但透過阻力值的調升,要花更多的力氣才能達到原來的速度,這也就同時具備了「有氧運動」與「阻力訓練」的特徵。

本來我的運動心率都保持在 120 左右,但昨晚的心率平均值直接升到 130 ~ 140 間,這也讓我運動完後,感到無比疲憊。

這倒不是我第一次調升阻力值,先前也是花了好久才適應,想不到再次往上調升一檔,又重現一樣的情況,這次就不知道身體要花多少時間才能習慣。

說來也滿有趣的,原先的設定值並不覺得對身體來說有太大的負擔,但不過就加那麼一點阻力,就開始爆汗、疲憊感倍數成長,這表示身體對阻力的耐受度是非線性關係。

目前來看,在每日訓練菜單不變的情況下,我所能做的就是盡快適應這個強度,等身體徹底習慣後,再繼續往上調整阻力值。

往好處想,這表示年紀雖然變大了,但身體還是具有可塑性,可以不斷地透過外部的刺激與訓練,維持一定的肌肉強度與心肺能力。

唯一比較困擾我的是,運動完後要等上好一陣子才能讓體溫降下來,這會延遲我的睡眠時間,只能透過提早運動才能解決這個問題。

至於早上運動或下午運動,對現在的我來說並不現實,因為爆汗後一定得洗澡,不然滿身臭味連我自己都受不了。

但要我一天洗兩次澡,太浪費時間了,只能把晚上洗澡的時間跟運動併在一起,運動完後再洗澡睡覺,這樣安排比較順暢。

說到這,我也很好奇那些可以在早上或下午運動的人,是怎麼克服這個問題的? 

有想到一個解法,就是改成早上洗澡,但晚上不洗澡就上床睡覺,這不符合我的衛生習慣。

總之,希望身體可以盡快適應目前的運動強度,然後我才能繼續增加上半身的運動項目。

忽略上半身的訓練,只單純鍛鍊下半身,這也不是一個好的運動習慣;雖然我偶爾會去打球,但久久才一次,遠不如天天運動來得好。

要怎麼養成上半身的運動習慣,就要再仔細盤算一下,畢竟習慣的養成真的不容易,這點我深有體會。

2025年5月4日 星期日

為什麼要做「人生的行動計畫」?

昨晚去誠品看到一本投資理財書「賺錢,也賺幸福」,內容寫的很好,但主要篇幅都是在講理財,投資的部份是以指數投資為主體,著墨不深。

美國人寫的投資理財書通常會花很大的力氣教人怎麼存錢,這對台灣人來說是很不可思議的一件事,畢竟我們的 DNA 中本來就有儲蓄的概念 (或許少數人沒有)。

總之,每次我看這類翻譯書,總是會快速翻過儲蓄的章節,對我們來說真的是常識或說是基本觀念。

美國人以消費為主的思維,講求即時享樂與體驗,這也不能說錯,畢竟他們高速發展了幾十年,花了再賺回來就好。

不過嘛,花了這麼多時間看完這本書,我倒還是有點收穫,只是不在投資理財這個議題上,而是在「行動計畫」的練習。

作者除了倡導儲蓄外,主要就是提醒大家「開源」 → 怎麼在自己的主業外,創造額外的現金流,這樣才能加快資產累積的速度。

想歸想,誰又不希望自己能多賺點錢呢? 但實際行動起來真的不容易,知易行難阿!

於是,作者提出了一個行動計畫練習,這倒是滿符合我現在的需求,其實我過去幾年都有默默地在做,但進度很慢。

我以前就不是一個自律的人,很討厭做規劃,喜歡碰到什麼就做什麼;但隨著年齡漸長,開始發現自己的時間越來越寶貴了,當時間慢慢變成稀缺財時,就需要做出一些改變。


作者透過以下問題,來幫助我們思考中期目標的練習:

1. 清楚並具體地寫下明年你想達成的目標。

2. 為什麼你想達成這個目標?

3. 如果成功了,這目標能為你做什麼?

4. 你認為怎樣算是普通成功? 很成功? 以及非常成功? 要具體回答。

5. 你有多想達成目標?

6. 達成此一目標對完成人生目標有何貢獻?

7. 完成此一目標所要付出的代價為何? 你願意付出嗎?

8. 評估達成目標的機會有多大?

9. 萬一不成功,將會如何? 你承受得了嗎?

10. 列出完成主要目標所需的次要目標,並訂出目標完成日。

11. 完成目標有何阻礙?

12. 為朝向目標前進,今天你能開始做什麼?


前面幾點我過去兩年已經開始著手進行,將年度計畫寫成部落格文章記錄下來,然後透過年底的回顧來反思這一年中的所做所為。

但坦白說,過去執行的很粗糙,連最基本的過程中追蹤確認都沒有;擬定年度計畫前,也沒有像作者所建議的那樣,深入地了解自己為什麼要達成這些目標。

這些都是我可以努力改善的方向,更細膩地擬定人生的行動計畫,也期許能透過這個流程更了解自己一些。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五) 文化資本

這章的內容大概能解釋我在上一章心得中所講的,為什麼台灣社會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階級感或說階級意識。

要知道最能感受到階級差異的,並不是物質資本的多寡,而是文化資本的累積,這無形中會在不同階級間形成一道看不見的玻璃門,你明明看得到對方,但彼此卻不在同一個空間中。

文化資本要形成實際的差異,可能要經歷過三代人的努力才有機會呈現出來;恰好台灣人往上數三代,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 (小說裡最愛講的),也就談不上什麼文化底蘊。

因為歷史上的種種因素,台灣並沒有實質意義上的貴族,現存的四大家族,早年了不起就是豪強或商家出身。

因此,台灣的上流社會,並不像英日德那樣跟中產階級有著明顯的落差,可能是靠著良好教育或是抓準時機賺到大錢,嚴格來說應該比較像書中所談到的中上階層。

當然,這樣也不賴,至少社會中沒那麼多隱形的規矩約束,但如果再穩定個幾代不發生戰亂,說不定台灣真的會有新貴族誕生。

像日本還有天皇家族存在、英國還有王室,可想而知他們這些國家有多麼重視傳統,通常也會有更多的規矩要遵守。

並不是說新興國家 (例如東南亞國家) 就沒有貴族、沒有階級意識,事實上是因為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才造就我們這種無階級感的情況,換個角度來看也是好事一樁啦!

在台灣我覺得人跟人相處之間,影響比較明顯的反而是「教育程度」與「城鄉差距」,不然以前也不會有「天龍國」這個說法在網路間流傳。

至於地域上所帶來的心理優勢,到現在都還有,但資訊取得上的落差已經被科技給抹平了。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內化的文化資本,會表現在日常生活、價值與品味取向,以及對智識的興趣。

文化區隔的過程發生在生活所有層面上,從飲食、住家、休閒活動等;那些已內化形式美感的高學歷城市市民顯然占盡優勢。

在現代社會中,最能代表聲譽的是上層階級的文化資本。

透過文化及修養使自己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像是對藝術品的鑑賞能力,以及從小就習慣水上運動,是無法速成趕上的,這類的感受必須經過長年的浸染才可能真正的擁有。

想要他人認可自己的領先地位,不僅要有受過訓練的品味,還必須清楚當下哪些品味代表文化與修養,哪些不是;光是這個原因,文化資本就比物質資本還要重要。

比起從前作為身分地位象徵的奢侈品,新近奢侈品傳遞的訊息更為細膩:不是因為地位象徵,而且因為使用者需要它。

舉例來說,擁有專業冰箱代表主人廚藝高超;奇特造型的高腳杯彰顯主人品酒知識豐富;昂貴的自行車則顯現主人對運動的強烈企圖心。

「文化資本」在今日更能彰顯個人特質:品味、創造意志、不拘小節的態度,有時甚至帶點玩笑面對人與事。

只有同時擁有充沛富足的「物質資本」及「文化資本」,才可能享有最高的社會聲望。

其中,品味甚至比金錢重要,這種焦點的轉移有利於具學識教養、收入又高,但遠遠不及超級富豪的中上階層。

有教養的人甚至不必花很多錢,就能展現出良好的品味。

靠著良好教育向上晉升者,雖然非常期待能與較高階層共享偏好與娛樂,但無論如何,仍然隔著一層玻璃。

無論是滑雪、室內音樂會、宴客之道、五星旅館或現代藝術,太晚接觸就只能自認倒楣。

最具文化區隔特徵的,偏偏也是最不可能長大再回頭重新習得;例如,許多董事與經理都專精於某種樂器演奏,因此在頂層階級中,一直到最近還是認為能跟人一起演奏樂器,對職涯發展很有幫助。

出身中上階層的小孩,常常在幼稚園便開始學習古典音樂,而這也是社會評價最高的「文化能力」。

擴張文化資本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特別是那些闡明設計與風格、商業、文化和政治的書籍與雜誌。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東西都太空洞、不切實際,不過慢慢的,你會越來越熟悉,視野開拓了,能參與的話題增加了,貼切妥當的用語自然也就出現了。

在頂級職位的競爭中,文化契合是無價的;決定品味的是社會地位,而不是個人喜好。

同一階層出身的人,喜歡的東西的確非常類似,也就是說,「文化資本」其實與我們在社會環境裡的地位息息相關。

只要掌握少數的資料,我們就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偏好推斷出他的社會地位。

品味影響你擁有什麼,以及你喜歡什麼;因為喜歡,所以擁有。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機會,將自己的經濟、知識或社會資本,轉換成更多的文化資本。

力爭上游的中產階級與口袋很深的上層階級,兩者的品味與慣習迅速接近中。

那些有產、多產,以及最多產階級的人,「自我定位」的方式是透過人生規畫,以及需要大量投資、但無法在網路商店買到的事物,其中最重要的像是教育、孩子、健康、時間主權和環保的生活方式。

比起孩子數量,更重要的自然是全力栽培孩子:雙語幼兒園、表演工坊、菁英大學、出國留學、MBA、購置房產,都是為了給下一代最美好的未來。

力爭上游的「有志階級」也盡其所能培育下一代,對這個階級的人來說,身處世界頂端的感覺不是來自存款投資或頭銜職稱,而是來自心安理得、有意義的生活及自我負責的工作。

上層社會生活中最有價值的貨幣是「時間」;近中午的瑜伽課程,下午老大的馬背體操比賽,腦袋裡的小說,開露營車三個月穿越英屬哥倫比亞,只有收入豐渥且能自由分配個人時間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當人越來越富有,事物能否達成目的的問題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也就可以專注在事物本身是否精緻、是否具備足夠的挑戰性。

懂得如何欣賞奢侈品,比起有能力買下它還重要,這才是對待奢侈品的正確態度。

對較高階級圈中常見的物品及習慣不再陌生排斥,「富裕」也是一種心態。

進大學後,出國留學或實習的決定,也取決於父母的態度;這不只是因為錢,而是出在國際經驗是否被當成關鍵能力,父母願意大方地給予資助。

國外的經歷裝飾履歷,強化成就感並表明願意離開舒適圈,而這也會融入個人慣習,並受到大多數人事決策者的青睞。

比起中上階級,出身工人階級的小孩較常認為熱衷國外經驗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國際化的職涯發展並不存在他們的生活環境,國外經驗對他們來說是度假,而不是職涯發展機會。

文化資本越高,通常財富越不外顯。

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四) 社會資本

在這章中,讓我感受到滿滿的階級感,不得不說在德國、日本或英國這種老牌強權中,處處讓人察覺到階級差異所帶來的不平等。

而在台灣,我這個世代對於階級差異的感受並不深,或許是因為在我青少年時期,台灣還算是發展中國家,處處充滿著機會,向上攀爬的流動性高,階級尚未完全固化的關係。

在我小的時候,印象比較深刻的反而是城鄉差距;時間快轉到現代,因為資訊傳遞速度變快,網路上的新知垂手可得,再加上基礎建設漸漸完善,城鄉差距眼看著是縮小了,但階級的流動性卻逐漸緩慢下來。

因此,下一代 (也就是現在 20 ~ 30 歲左右的世代) 是否會遭遇到書中所說的狀況,就很難說了。

即使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深刻感受到階級的差異,但書中的幾段話卻讓我有所共鳴:「孩子對家裡種種習慣不滿意,開始對一些家人不懂的東西感興趣,還會講陌生的語言,選擇的伴侶在父母眼中既冷漠又高傲。」

雖說我爸媽本來就覺得教育很重要,但他們也沒預期我會一路唸到博士畢業。

當我回國後,在「價值觀」上確實跟原生家庭有所落差,我覺得重要的事、他們覺得不重要;反之,他們覺得值得重視的事、我卻不太在意。

所以我在與家人互動時,就必須適當調整話題,有時還得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這點倒是跟書中所描述的雷同。

即便如此,還記得多年前,我媽有次突然跟我說:「你爸覺得你這幾年變好多,都快變成另一個人了。」

這時我才發現,就算自己再小心翼翼,還是無法掩蓋自己本質上已經改變的事實;但我內心覺得,有所改變才是正常的吧! 

經過高等教育的薰陶後,如果還是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差異,這可能才是種悲哀。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社會資本」泛指 →

1. 社交能力,能輕鬆自在地穿梭在不同的階層。

2. 人際關係網路中的成員。

3. 因此衍生的資源 → 支援、社會聲望、信任、資訊、能接觸到決策者。  


對人類來說,最強、最有效的藥就是其他人,當我們受到關注時,大腦就會釋放出多巴胺、催產素、內生性類鴉片。

一個人早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誰是人生大樂透得主了。

出生在一個擁有龐大經濟及文化資本的家庭裡,小孩具備上流人士慣習的可能性極大。

「社會資本」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相較以往,如今我們有更多的可能性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社會資本」,在個人出身及家庭之外建立自己的人脈。

中下階層的孩子為了有所成就,必須在沒有模仿榜樣的情況下,努力成為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必須褪去舊有慣習,也就是捨棄熟習的家。

工人階級的孩子在自我提升時無法占上風 → 例如父母不覺得上大學有什麼重要,因為父母、親戚與資產階級不同,對這種努力「往上晉升」的做法並不總是同意。

為何要同意? 突然間,孩子對家裡種種習慣不滿意,開始對一些家人不懂的東西感興趣,還會講陌生的語言,說出來的話也都跟「上面」那些人一樣,選擇的伴侶在父母眼中既冷漠又高傲。

於是,親子關係緊張,也越來越疏離。父母擔心,成功的孩子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這些家族中第一個念大學的孩子,大部分在與家人互動時常會隱藏真實的自己,保留意見,避免使用外來字或英文,也會跟著做一些自己覺得毫無意義的事。

最重要的是,在越來越短的回家時間裡,不要不小心冒犯任何人。

他們不再屬於原生家庭的階層,但又無法百分之百融入更高的階層裡。

教育階層晉升者可以超越個人的出身慣習,能夠融入新環境,習得合宜的品味、彬彬有禮的言行舉止及穿著打扮就像成功人士,並在職業上晉升至高位;但永遠無法像出身資產階級或的同儕擁有那樣的「社會資本」。

成功不只靠內在:環境如何影響一個人 → 只要一個人身邊都是正確的榜樣,個人慣習就會被引導至期望的方向。

透過擬態,我們會自動變成有點像那些被我們仿效的人。

透過這樣的模仿,確保了社群凝聚力,慣習越相近的人,彼此之間越容易產生同理心,相處起來也就越融洽。

儘管表現傑出,但總是低人一等的感覺其實很常見,因為社交關係就像圓環交通一樣,在裡面的人有先行權。

無論成就有多卓越,身為剛進圈子的新人,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社交圈的封閉性格;最好的位置已被占據,再傑出的新人也還是得先證明自己。

越菁英的團體,越注重調整適應,也因此越排拒那些不先付出,抱持質疑態度的人。

中產階級深信能力就是一切的神話,使他們更加堅持一個公平且情感理智都可以接受的遊戲規則;頂層圈子的人,私人與職業領域的交集最大,當然要將重要職位任命給自己信任的人。

人脈很有價值,但須投注大量心力。

先撇開出身背景不談,「社會資本」其實與「知識資本」相似,能繼承的部份有限。

因為「社會資本」符合半衰期的原則,如果不花力氣維護,就會失去它。

想要歸屬感,就必須參與 → 社會資本的累積不能信手拈來。

堅信能者上位是件好事,但爬得越高,越無法單靠專業能力及公關式的友善態度;若你希望與同儕一樣受到平等對待,就要將「社會資本」當成財務投資一般鄭重以對,才可能獲得成果。

在充斥毫無匱乏的狀態下與人聯絡,不是因為你想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就只是單純欣賞這個人,沒有別的意思。

比起聯絡人的數量,社群的質量更重要;所謂社群,也就是有著同樣企圖心與同樣價值觀的一群人。

付出時最好不要期望回報,這是增加幸運降臨你身上的機會。

在菁英社群的慣習裡,將自己所得的事物回報及傳承下去,才是主流。

2025年4月29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三) 物質資本

這邊說的「物質資本」也就是「經濟資本」,在書中兩者交互使用,但意義上是一樣的,最直接的說法就是「錢」。

德國的人均收入水準遠高於台灣,但本書中所描述的家庭淨資產研究,其前 30% 的淨資產水準卻不如台灣。

要嘛是台灣人比較會存錢,要嘛就是德國人比較會把錢變成自己喜歡的事物,當然也有可能是德國政府透過稅收來進行財富重分配,畢竟台灣算是低稅賦的國家。

上次看新聞說台灣有一半的家庭不用繳所得稅時,我瞬間都驚呆了,那政府怎麼還能維持運作,哪來的錢去執行為數不少的社福政策呢?

至於「錢」很重要這個說法,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吧? 

只是如何在累積財產和其他資本的拉鋸中維持平衡,這就相當的不簡單,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有一把尺,讓自己不要過度消費、也不要過度節儉。

當然,如果手邊真的沒半毛錢的話,就先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想平衡的問題,趕緊存下自己的第一桶金再說。

畢竟「物質資本」可以說是其它資本的基礎,如果連基礎都岌岌可危,就更不用談想去累積其他資本了。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物質資本 → 1. 物質財產,例如金錢、股票、不動產、企業資產、珠寶、黃金、藝術品;2. 可預期的額外收入,例如退休金、養老金、人壽保險、遺產繼承。

在整個社會中,「物質資本」落差最大的,便是落在最高稅率繳交者當中最窮的、較富有的,以及最富有的族群之間。

2016 年,德國聯邦銀行一項關於德國家庭淨資產的研究,清楚顯現物質資本的衡量標準值:一個家庭在財務方面要處於前 30%,在扣除所有支出後,擁有「二十萬歐元」左右的家庭淨資產。

10% 的家庭則擁有近「近五十萬歐元」的淨資產,包含儲蓄、股票、房地產、汽車、珠寶等。

就現實狀況來說:從統計學上看,一個由 SAP 工程師與中學老師組成的家庭,住在斯圖加特近郊一棟快要繳清房貸的連棟透天裡,屬於德國最富有的前 10%。

10% 的富人,有著相似的偏好與價值觀、相近的教育與雷同的「文化慣習」,他們努力成長、自我發展,設法在既有的基礎上創造出最好、最優秀的成績。

對高收入階層裡的低收入者來說,他們越來越負擔不起自己創造出來的生活品質;文化氣息濃厚的慣習雖然有品味,但支配這個世界的還是金錢。

若問什麼是絕對無法讓人幸福的事,那就是「沒錢」這回事吧!

對收入更高的族群而言,獲得更多的錢,生活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好;以經濟學術語來說,就是「邊際效用下降」,基本需求或更多的要求早已獲得滿足。

對大數人來說,個人財富在社會中的相對表現,比絕對數量來得更為重要;特別是成功人士,比起金錢,更重視「社會地位」。

物質資本決定了我們所在環境中的優勢,誰的物質資本越多,不僅社會地位較高,成功的機率也越大。

有錢很好,一直都有錢更好,因為家裡好幾代都是有錢人的話,後代繼承的不只是金錢而已,從小耳濡目染,還會懂得如何運用及管理金錢。

還有那些隨著職涯發展收入逐漸增加的人,也會一步一步自然地走進較精緻的生活方式。

至於那些花了二十年時間,將小生意經營成隱形冠軍的創業者又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賺得的金錢展現出來的效應經常是太少,而不是太多。

當一個人耗盡全力發展公司時,儘管責任增加、帳戶餘額也增加,但通常缺乏時間,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去培養、發展符合當下財務狀況的世界觀。

意外獲得一大筆與出身環境毫不相襯財富的人,很容易與舊有的世界失去連結;許多暴發戶因此走向極端,要不過度消費,要不過度節儉。

他們常覺得自己被社會孤立,老朋友變得陌生,但在經濟匹配的社交圈裡,又不被人接受;這種最初的種種不適應是可預見的:擁有一大筆財富也是需要學習。

或許一個人可以快速賺大錢,但首先僅是經濟地位的上升,只有當品味迎頭趕上時,才可能贏得社會的肯定。

近來,心理學開始關注金錢與社會地位如何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行為,得到的結論:經濟狀況較好的人,會自認比經濟狀況較差的人優越,較沒同理心。

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很容易覺得自己有更多的要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當人暫時陷入手頭拮据的窘狀,與別人合作的意願也會大增。

有錢人不必依賴他人的善意過活,因此也較不在乎別人對他評價如何。

錢財對富豪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最重視的有三:獨立、自我實現、安全感。

「經濟資本」是各種生活風險的最佳緩衝,也是發展自我及實現夢想、過想要的生活,以及提供下一代最佳起跑點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金錢所賦予的自由,不僅對生活態度產生正面積極的效應,同時也會對慣習產生重大的影響 → 加大自我實現的空間、時間自主性變高、改變思想及行動。

對那些擁有高度財務緩衝能力的人來說,工作這件事會變成一個「選擇」。

盡力累積出來的物質資本,不只是存在帳戶的金錢而已,它也會讓人生更為豐富;知道自己有一大筆財務資源可隨時動用,會更勇敢,也更有信心。


要創造高於平均水準的財富,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

1. 不要為了任何消費物品負債;

2. 存錢;

3. 理性投資。


任何沒有反面的東西都是假的 → 將錢存起來的人,捨棄的不僅是不必要的開銷,他們還捨棄了擴展視野的機會,捨棄了儘管不理性、卻可以豐富人生的歡樂時光。


金錢可以影響其他六種資本:

1. 大筆存款能增強我們的「心理資本」;我們會有安全感,生命多層保障,甚至可能會有滿足感。

2. 進修繳交的費用,會增加我們的「知識資本」。

3. 書籍、展覽及旅遊雖然花錢,但會轉變成「文化資本」。

4. 接受或發出邀約,會增加「社會資本」。

5. 買漂亮的衣物或參加一星期的海邊淨化營,是用物質資本交換「身體資本」。


一般人必須在累積財產和其他資本的拉鋸中維持平衡,至於平衡點在哪裡,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做決定,這也是每個人該為自己負的責任。

傳承「物質資本」最好的方式,是讓下一代感覺「做什麼都可以,但不能多到讓他們覺得什麼都不必做了。」

父母與孩子各處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兩者的生活水準自然也不同。

靠自己雙手賺來的財產,能增強個人的「心理資本」,增加成功的機會。

強大的「物質資本」代表高度的彈性,比起其他六種資本,金錢是最容易拿來換取你更想要的東西。

永遠不要把金錢本身當成目的,努力累積「物質資本」不是吝嗇或小氣。

在你財務範圍許可下,設法提升個人生活所有面向,而且最好不要等到人生下半場才開始。

定期審視自己的休閒活動、媒體使用、品味及社會參與是否與當下的經濟條件相襯。

一個更高階的慣習不只是擁有更多錢而已。

2025年4月27日 星期日

旅行中的空檔

從上週三開始,老婆跟我展開了為期一週的花東自由行,既然是在台灣旅行,選擇自駕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雖說出門前,我做了萬全的準備,把想看的書跟工作用的筆電都帶上,但似乎只是帶心安的,直到旅途快結束前,才把筆電拿出來放到桌上使用。

因為今天住的旅館有提供一張桌子,我覺得不把筆電拿出來擺著有點過分,裝模作樣也得先演一下,騙別人前、要先把自己騙過去才行。

這次的旅行安排說真的不算太緊湊,但由於我對台東真的太陌生了,很多景點都是第一次到訪,真要說起來跟旅行團在趕行程有點像,只是步調上相對輕鬆,自主性高多了。

出發前,我一直覺得花東好遠,但這幾天跑下來的感覺,如果時間寬裕一些,實際距離並不遠。

再加上台 11 線跟台 9 線幾乎沒有塞車的困擾,邊開車邊看著周圍的美景,走海線時看海、走山線時看花東縱谷,疲倦常常就一掃而空。

今天在查瑞穗附近的景點或活動時,才發現以前年輕時心心念念想要參加的泛舟活動就在附近,但由於明天的天公不作美,或許只能留到下次再來體驗了,這也是旅遊的動力來源之一。

像是泛舟或是輕航機的嘗試,都是讓人想要一再造訪的原因,也希望在不久的將來,可以如願完成這個願望。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