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我在寫「為什麼要做人生的行動計畫?」時,順便問了 ChatGPT 什麼是人生計畫的定義,結果它的回答如下:
人生計畫通常是一種「有意識的選擇」。
它意味著一個人根據自己的價值觀、目標、興趣、能力與外在環境,主動規劃未來的生活方向與發展步驟。
這個過程不一定一開始就非常清晰或具體,但只要背後有「意圖」與「思考」,就屬於有意識的選擇。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人生計畫也會受到無意識因素或外部條件(如家庭期望、社會壓力、經濟限制)影響,有些人可能是在這些壓力下「被選擇」或「隨波逐流」做出決定,這時就比較偏向非完全有意識的選擇。
「有意識的選擇」這個說法,瞬間就吸引了我的注意,也讓我自己反思自己一路上的選擇真的都是有意識的嗎?
思考後,我覺得自己最有意識的選擇,應該是延遲生小孩這件事,因為這是根據許多不同的考量後,最後才妥協出來的結果。
博士畢業後,我已經比一般人晚出社會五年,緊接著又在一陣混亂中跑去創業,但這個選擇我覺得是有意識的。
當時的想法是,趁年輕腰還彎的下去、頭還低的下去,趕緊把最痛苦的那段走完,別等到老了才走上這條路。
至於為什麼有這麼強烈的感受,很大的原因應該來自於成長過程中的所見所聞,似乎除了公教人員能夠做到 65 歲安全下莊外,一般私人公司除非自行創業,否則就要碰碰運氣了。
總之,假如我當初說創業是為了以後不要中年失業,這說法應該很瞎,但確實是有這麼想過;再加上幫自己工作會比較有動力,就傻呼呼地衝了。
只是這時我遇到了幾個衝突的點,我創業後的第二年就結婚了,婚後當然是被長輩一直催生,但這時我心中的警鈴大響。
要知道,才剛創業、剛結婚,一切都還在混亂中,再加上也沒什麼存款,這時生小孩是在找自己的麻煩嗎?
而且我腦海中有不好的回憶,一些長輩就是同時創業跟生小孩,公司初創期的忙碌讓他們根本沒時間參與小孩的成長,然後再以「都是為了這個家」為理由,把重心都放在工作上。
這真的是我想要看到的未來嗎? 不,我並不想,都已經知道再走下去會變成自己討厭的樣子,那何必這樣做。
再加上我老婆要求的生活品質比我原生家庭高,如果要按照她的要求養小孩,在我財務狀況不佳的情況下,肯定只能跟原生家庭求援。
不求援,我老婆受委屈;求援,我受委屈。
很多親戚都喜歡說;「就生阿,反正你爸媽會幫忙!」但要知道,一旦接受他們的援助,那我們的家庭生活就很難有真正的自主權。
這也不是我所樂見的,沒有財務自主,就不會有真正的自由。
況且,我還有自己想完成的事,雖說成家後還在講夢想有點任性,但這是我自己的人生、我想為自己負責,不希望等老了之後回想時,才在遺憾當初為何不去做。
綜合以上的考量,老婆跟我決定延後生小孩的時間點,直至我們財務狀況允許,所謂的允許是指可以按照我們的想法來養育小孩,不管是在財務上或時間上。
但這個選擇是有風險的,第一就是年齡上的風險,人的生育能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下降,危險性也會隨之升高;第二就是如果財務狀況一直不允許的話,那是不是就不生了呢?
坦白說,我確實有最壞的打算,要是一直都沒辦法達成相對應的財務與時間條件,那可能就乾脆放棄這個選擇。
這也就代表,我們必須在一定的時間限制內,滿足家庭財務以及工作形態上的種種要求,才有機會做出這個選擇。
誰知道,時間一晃就過了快十年,這中間我也經歷了創業上的波折以及父母的不諒解,他們覺得我們就是任性、逃避現實、沒有勇氣、只想享樂,雖然我有嘗試跟他們溝通我的想法,但總是無功而返。
不過嘛,反正生小孩是我們的事,自己的人生自己過,這十年來我已經練就一身「裝傻」神功 → 不聽、不看、不理。
我老婆以前講過一句話,我覺得滿有道理的,那就是:「小孩生出來是塞不回去的,這個責任跟著我們一輩子,更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之一,難道不應該再三思考嗎?」
想想也是阿,別人的閒言閒語與我們何關,難道小孩生出來,真出了什麼問題,有人願意來幫忙扛嗎? 這是不可能的事,到頭來自己的鍋還是得自己揹。
每當夜深人靜時,我也會問自己這個決定到底對不對,但到最後我的理性腦總是會戰勝感性腦 → 我不想留下遺憾、但更不想後悔。
到目前為止,我覺得這是人生中最有意識的選擇、也是最掙扎的選擇,這已經不能用延遲享樂來比喻了,而是在眾多的想要與限制下的妥協,更是我覺得未來問題會比較少的規劃。
往後有機會再來分享我的人生計畫,看還有沒有什麼是值得一提的「有意識的選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