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5月2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四) 社會資本

在這章中,讓我感受到滿滿的階級感,不得不說在德國、日本或英國這種老牌強權中,處處讓人察覺到階級差異所帶來的不平等。

而在台灣,我這個世代對於階級差異的感受並不深,或許是因為在我青少年時期,台灣還算是發展中國家,處處充滿著機會,向上攀爬的流動性高,階級尚未完全固化的關係。

在我小的時候,印象比較深刻的反而是城鄉差距;時間快轉到現代,因為資訊傳遞速度變快,網路上的新知垂手可得,再加上基礎建設漸漸完善,城鄉差距眼看著是縮小了,但階級的流動性卻逐漸緩慢下來。

因此,下一代 (也就是現在 20 ~ 30 歲左右的世代) 是否會遭遇到書中所說的狀況,就很難說了。

即使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深刻感受到階級的差異,但書中的幾段話卻讓我有所共鳴:「孩子對家裡種種習慣不滿意,開始對一些家人不懂的東西感興趣,還會講陌生的語言,選擇的伴侶在父母眼中既冷漠又高傲。」

雖說我爸媽本來就覺得教育很重要,但他們也沒預期我會一路唸到博士畢業。

當我回國後,在「價值觀」上確實跟原生家庭有所落差,我覺得重要的事、他們覺得不重要;反之,他們覺得值得重視的事、我卻不太在意。

所以我在與家人互動時,就必須適當調整話題,有時還得隱藏自己真實的想法,這點倒是跟書中所描述的雷同。

即便如此,還記得多年前,我媽有次突然跟我說:「你爸覺得你這幾年變好多,都快變成另一個人了。」

這時我才發現,就算自己再小心翼翼,還是無法掩蓋自己本質上已經改變的事實;但我內心覺得,有所改變才是正常的吧! 

經過高等教育的薰陶後,如果還是沒有任何本質上的差異,這可能才是種悲哀。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社會資本」泛指 →

1. 社交能力,能輕鬆自在地穿梭在不同的階層。

2. 人際關係網路中的成員。

3. 因此衍生的資源 → 支援、社會聲望、信任、資訊、能接觸到決策者。  


對人類來說,最強、最有效的藥就是其他人,當我們受到關注時,大腦就會釋放出多巴胺、催產素、內生性類鴉片。

一個人早在出生時,就已經決定誰是人生大樂透得主了。

出生在一個擁有龐大經濟及文化資本的家庭裡,小孩具備上流人士慣習的可能性極大。

「社會資本」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什麼樣的世界。

相較以往,如今我們有更多的可能性靠自己的雙手創造「社會資本」,在個人出身及家庭之外建立自己的人脈。

中下階層的孩子為了有所成就,必須在沒有模仿榜樣的情況下,努力成為家族中第一個上大學的人,必須褪去舊有慣習,也就是捨棄熟習的家。

工人階級的孩子在自我提升時無法占上風 → 例如父母不覺得上大學有什麼重要,因為父母、親戚與資產階級不同,對這種努力「往上晉升」的做法並不總是同意。

為何要同意? 突然間,孩子對家裡種種習慣不滿意,開始對一些家人不懂的東西感興趣,還會講陌生的語言,說出來的話也都跟「上面」那些人一樣,選擇的伴侶在父母眼中既冷漠又高傲。

於是,親子關係緊張,也越來越疏離。父母擔心,成功的孩子會覺得自己高人一等。

這些家族中第一個念大學的孩子,大部分在與家人互動時常會隱藏真實的自己,保留意見,避免使用外來字或英文,也會跟著做一些自己覺得毫無意義的事。

最重要的是,在越來越短的回家時間裡,不要不小心冒犯任何人。

他們不再屬於原生家庭的階層,但又無法百分之百融入更高的階層裡。

教育階層晉升者可以超越個人的出身慣習,能夠融入新環境,習得合宜的品味、彬彬有禮的言行舉止及穿著打扮就像成功人士,並在職業上晉升至高位;但永遠無法像出身資產階級或的同儕擁有那樣的「社會資本」。

成功不只靠內在:環境如何影響一個人 → 只要一個人身邊都是正確的榜樣,個人慣習就會被引導至期望的方向。

透過擬態,我們會自動變成有點像那些被我們仿效的人。

透過這樣的模仿,確保了社群凝聚力,慣習越相近的人,彼此之間越容易產生同理心,相處起來也就越融洽。

儘管表現傑出,但總是低人一等的感覺其實很常見,因為社交關係就像圓環交通一樣,在裡面的人有先行權。

無論成就有多卓越,身為剛進圈子的新人,首先感受到的就是社交圈的封閉性格;最好的位置已被占據,再傑出的新人也還是得先證明自己。

越菁英的團體,越注重調整適應,也因此越排拒那些不先付出,抱持質疑態度的人。

中產階級深信能力就是一切的神話,使他們更加堅持一個公平且情感理智都可以接受的遊戲規則;頂層圈子的人,私人與職業領域的交集最大,當然要將重要職位任命給自己信任的人。

人脈很有價值,但須投注大量心力。

先撇開出身背景不談,「社會資本」其實與「知識資本」相似,能繼承的部份有限。

因為「社會資本」符合半衰期的原則,如果不花力氣維護,就會失去它。

想要歸屬感,就必須參與 → 社會資本的累積不能信手拈來。

堅信能者上位是件好事,但爬得越高,越無法單靠專業能力及公關式的友善態度;若你希望與同儕一樣受到平等對待,就要將「社會資本」當成財務投資一般鄭重以對,才可能獲得成果。

在充斥毫無匱乏的狀態下與人聯絡,不是因為你想從對方那裡獲得什麼,就只是單純欣賞這個人,沒有別的意思。

比起聯絡人的數量,社群的質量更重要;所謂社群,也就是有著同樣企圖心與同樣價值觀的一群人。

付出時最好不要期望回報,這是增加幸運降臨你身上的機會。

在菁英社群的慣習裡,將自己所得的事物回報及傳承下去,才是主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