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章的內容大概能解釋我在上一章心得中所講的,為什麼台灣社會相對來說比較沒有階級感或說階級意識。
要知道最能感受到階級差異的,並不是物質資本的多寡,而是文化資本的累積,這無形中會在不同階級間形成一道看不見的玻璃門,你明明看得到對方,但彼此卻不在同一個空間中。
文化資本要形成實際的差異,可能要經歷過三代人的努力才有機會呈現出來;恰好台灣人往上數三代,大多都是泥腿子出身 (小說裡最愛講的),也就談不上什麼文化底蘊。
因為歷史上的種種因素,台灣並沒有實質意義上的貴族,現存的四大家族,早年了不起就是豪強或商家出身。
因此,台灣的上流社會,並不像英日德那樣跟中產階級有著明顯的落差,可能是靠著良好教育或是抓準時機賺到大錢,嚴格來說應該比較像書中所談到的中上階層。
當然,這樣也不賴,至少社會中沒那麼多隱形的規矩約束,但如果再穩定個幾代不發生戰亂,說不定台灣真的會有新貴族誕生。
像日本還有天皇家族存在、英國還有王室,可想而知他們這些國家有多麼重視傳統,通常也會有更多的規矩要遵守。
並不是說新興國家 (例如東南亞國家) 就沒有貴族、沒有階級意識,事實上是因為台灣特殊的歷史背景才造就我們這種無階級感的情況,換個角度來看也是好事一樁啦!
在台灣我覺得人跟人相處之間,影響比較明顯的反而是「教育程度」與「城鄉差距」,不然以前也不會有「天龍國」這個說法在網路間流傳。
至於地域上所帶來的心理優勢,到現在都還有,但資訊取得上的落差已經被科技給抹平了。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內化的文化資本,會表現在日常生活、價值與品味取向,以及對智識的興趣。
文化區隔的過程發生在生活所有層面上,從飲食、住家、休閒活動等;那些已內化形式美感的高學歷城市市民顯然占盡優勢。
在現代社會中,最能代表聲譽的是上層階級的文化資本。
透過文化及修養使自己有脫穎而出的機會,像是對藝術品的鑑賞能力,以及從小就習慣水上運動,是無法速成趕上的,這類的感受必須經過長年的浸染才可能真正的擁有。
想要他人認可自己的領先地位,不僅要有受過訓練的品味,還必須清楚當下哪些品味代表文化與修養,哪些不是;光是這個原因,文化資本就比物質資本還要重要。
比起從前作為身分地位象徵的奢侈品,新近奢侈品傳遞的訊息更為細膩:不是因為地位象徵,而且因為使用者需要它。
舉例來說,擁有專業冰箱代表主人廚藝高超;奇特造型的高腳杯彰顯主人品酒知識豐富;昂貴的自行車則顯現主人對運動的強烈企圖心。
「文化資本」在今日更能彰顯個人特質:品味、創造意志、不拘小節的態度,有時甚至帶點玩笑面對人與事。
只有同時擁有充沛富足的「物質資本」及「文化資本」,才可能享有最高的社會聲望。
其中,品味甚至比金錢重要,這種焦點的轉移有利於具學識教養、收入又高,但遠遠不及超級富豪的中上階層。
有教養的人甚至不必花很多錢,就能展現出良好的品味。
靠著良好教育向上晉升者,雖然非常期待能與較高階層共享偏好與娛樂,但無論如何,仍然隔著一層玻璃。
無論是滑雪、室內音樂會、宴客之道、五星旅館或現代藝術,太晚接觸就只能自認倒楣。
最具文化區隔特徵的,偏偏也是最不可能長大再回頭重新習得;例如,許多董事與經理都專精於某種樂器演奏,因此在頂層階級中,一直到最近還是認為能跟人一起演奏樂器,對職涯發展很有幫助。
出身中上階層的小孩,常常在幼稚園便開始學習古典音樂,而這也是社會評價最高的「文化能力」。
擴張文化資本比較簡單的方式就是閱讀,特別是那些闡明設計與風格、商業、文化和政治的書籍與雜誌。
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這些東西都太空洞、不切實際,不過慢慢的,你會越來越熟悉,視野開拓了,能參與的話題增加了,貼切妥當的用語自然也就出現了。
在頂級職位的競爭中,文化契合是無價的;決定品味的是社會地位,而不是個人喜好。
同一階層出身的人,喜歡的東西的確非常類似,也就是說,「文化資本」其實與我們在社會環境裡的地位息息相關。
只要掌握少數的資料,我們就可以根據一個人的偏好推斷出他的社會地位。
品味影響你擁有什麼,以及你喜歡什麼;因為喜歡,所以擁有。
每個人都可以找到機會,將自己的經濟、知識或社會資本,轉換成更多的文化資本。
力爭上游的中產階級與口袋很深的上層階級,兩者的品味與慣習迅速接近中。
那些有產、多產,以及最多產階級的人,「自我定位」的方式是透過人生規畫,以及需要大量投資、但無法在網路商店買到的事物,其中最重要的像是教育、孩子、健康、時間主權和環保的生活方式。
比起孩子數量,更重要的自然是全力栽培孩子:雙語幼兒園、表演工坊、菁英大學、出國留學、MBA、購置房產,都是為了給下一代最美好的未來。
力爭上游的「有志階級」也盡其所能培育下一代,對這個階級的人來說,身處世界頂端的感覺不是來自存款投資或頭銜職稱,而是來自心安理得、有意義的生活及自我負責的工作。
上層社會生活中最有價值的貨幣是「時間」;近中午的瑜伽課程,下午老大的馬背體操比賽,腦袋裡的小說,開露營車三個月穿越英屬哥倫比亞,只有收入豐渥且能自由分配個人時間的人,才是生活真正的主人。
當人越來越富有,事物能否達成目的的問題就變得越來越不重要,也就可以專注在事物本身是否精緻、是否具備足夠的挑戰性。
懂得如何欣賞奢侈品,比起有能力買下它還重要,這才是對待奢侈品的正確態度。
對較高階級圈中常見的物品及習慣不再陌生排斥,「富裕」也是一種心態。
進大學後,出國留學或實習的決定,也取決於父母的態度;這不只是因為錢,而是出在國際經驗是否被當成關鍵能力,父母願意大方地給予資助。
國外的經歷裝飾履歷,強化成就感並表明願意離開舒適圈,而這也會融入個人慣習,並受到大多數人事決策者的青睞。
比起中上階級,出身工人階級的小孩較常認為熱衷國外經驗只是浪費時間與金錢;國際化的職涯發展並不存在他們的生活環境,國外經驗對他們來說是度假,而不是職涯發展機會。
文化資本越高,通常財富越不外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