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說的「物質資本」也就是「經濟資本」,在書中兩者交互使用,但意義上是一樣的,最直接的說法就是「錢」。
德國的人均收入水準遠高於台灣,但本書中所描述的家庭淨資產研究,其前 30% 的淨資產水準卻不如台灣。
要嘛是台灣人比較會存錢,要嘛就是德國人比較會把錢變成自己喜歡的事物,當然也有可能是德國政府透過稅收來進行財富重分配,畢竟台灣算是低稅賦的國家。
上次看新聞說台灣有一半的家庭不用繳所得稅時,我瞬間都驚呆了,那政府怎麼還能維持運作,哪來的錢去執行為數不少的社福政策呢?
至於「錢」很重要這個說法,應該沒有人會反對吧?
只是如何在累積財產和其他資本的拉鋸中維持平衡,這就相當的不簡單,每個人心中都應該要有一把尺,讓自己不要過度消費、也不要過度節儉。
當然,如果手邊真的沒半毛錢的話,就先不用花太多時間去想平衡的問題,趕緊存下自己的第一桶金再說。
畢竟「物質資本」可以說是其它資本的基礎,如果連基礎都岌岌可危,就更不用談想去累積其他資本了。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物質資本 → 1. 物質財產,例如金錢、股票、不動產、企業資產、珠寶、黃金、藝術品;2. 可預期的額外收入,例如退休金、養老金、人壽保險、遺產繼承。
在整個社會中,「物質資本」落差最大的,便是落在最高稅率繳交者當中最窮的、較富有的,以及最富有的族群之間。
2016 年,德國聯邦銀行一項關於德國家庭淨資產的研究,清楚顯現物質資本的衡量標準值:一個家庭在財務方面要處於前 30%,在扣除所有支出後,擁有「二十萬歐元」左右的家庭淨資產。
前 10% 的家庭則擁有近「近五十萬歐元」的淨資產,包含儲蓄、股票、房地產、汽車、珠寶等。
就現實狀況來說:從統計學上看,一個由 SAP 工程師與中學老師組成的家庭,住在斯圖加特近郊一棟快要繳清房貸的連棟透天裡,屬於德國最富有的前 10%。
前 10% 的富人,有著相似的偏好與價值觀、相近的教育與雷同的「文化慣習」,他們努力成長、自我發展,設法在既有的基礎上創造出最好、最優秀的成績。
對高收入階層裡的低收入者來說,他們越來越負擔不起自己創造出來的生活品質;文化氣息濃厚的慣習雖然有品味,但支配這個世界的還是金錢。
若問什麼是絕對無法讓人幸福的事,那就是「沒錢」這回事吧!
對收入更高的族群而言,獲得更多的錢,生活也不會因此變得更好;以經濟學術語來說,就是「邊際效用下降」,基本需求或更多的要求早已獲得滿足。
對大數人來說,個人財富在社會中的相對表現,比絕對數量來得更為重要;特別是成功人士,比起金錢,更重視「社會地位」。
物質資本決定了我們所在環境中的優勢,誰的物質資本越多,不僅社會地位較高,成功的機率也越大。
有錢很好,一直都有錢更好,因為家裡好幾代都是有錢人的話,後代繼承的不只是金錢而已,從小耳濡目染,還會懂得如何運用及管理金錢。
還有那些隨著職涯發展收入逐漸增加的人,也會一步一步自然地走進較精緻的生活方式。
至於那些花了二十年時間,將小生意經營成隱形冠軍的創業者又不一樣;在這種情況下,賺得的金錢展現出來的效應經常是太少,而不是太多。
當一個人耗盡全力發展公司時,儘管責任增加、帳戶餘額也增加,但通常缺乏時間,甚至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去培養、發展符合當下財務狀況的世界觀。
意外獲得一大筆與出身環境毫不相襯財富的人,很容易與舊有的世界失去連結;許多暴發戶因此走向極端,要不過度消費,要不過度節儉。
他們常覺得自己被社會孤立,老朋友變得陌生,但在經濟匹配的社交圈裡,又不被人接受;這種最初的種種不適應是可預見的:擁有一大筆財富也是需要學習。
或許一個人可以快速賺大錢,但首先僅是經濟地位的上升,只有當品味迎頭趕上時,才可能贏得社會的肯定。
近來,心理學開始關注金錢與社會地位如何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行為,得到的結論:經濟狀況較好的人,會自認比經濟狀況較差的人優越,較沒同理心。
社經地位較高的人很容易覺得自己有更多的要求,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當人暫時陷入手頭拮据的窘狀,與別人合作的意願也會大增。
有錢人不必依賴他人的善意過活,因此也較不在乎別人對他評價如何。
錢財對富豪的意義是什麼? 他們最重視的有三:獨立、自我實現、安全感。
「經濟資本」是各種生活風險的最佳緩衝,也是發展自我及實現夢想、過想要的生活,以及提供下一代最佳起跑點最重要的前提條件。
金錢所賦予的自由,不僅對生活態度產生正面積極的效應,同時也會對慣習產生重大的影響 → 加大自我實現的空間、時間自主性變高、改變思想及行動。
對那些擁有高度財務緩衝能力的人來說,工作這件事會變成一個「選擇」。
盡力累積出來的物質資本,不只是存在帳戶的金錢而已,它也會讓人生更為豐富;知道自己有一大筆財務資源可隨時動用,會更勇敢,也更有信心。
要創造高於平均水準的財富,最重要的三大原則是:
1. 不要為了任何消費物品負債;
2. 存錢;
3. 理性投資。
任何沒有反面的東西都是假的 → 將錢存起來的人,捨棄的不僅是不必要的開銷,他們還捨棄了擴展視野的機會,捨棄了儘管不理性、卻可以豐富人生的歡樂時光。
金錢可以影響其他六種資本:
1. 大筆存款能增強我們的「心理資本」;我們會有安全感,生命多層保障,甚至可能會有滿足感。
2. 進修繳交的費用,會增加我們的「知識資本」。
3. 書籍、展覽及旅遊雖然花錢,但會轉變成「文化資本」。
4. 接受或發出邀約,會增加「社會資本」。
5. 買漂亮的衣物或參加一星期的海邊淨化營,是用物質資本交換「身體資本」。
一般人必須在累積財產和其他資本的拉鋸中維持平衡,至於平衡點在哪裡,每個人都必須自己做決定,這也是每個人該為自己負的責任。
傳承「物質資本」最好的方式,是讓下一代感覺「做什麼都可以,但不能多到讓他們覺得什麼都不必做了。」
父母與孩子各處在不同的生命階段,兩者的生活水準自然也不同。
靠自己雙手賺來的財產,能增強個人的「心理資本」,增加成功的機會。
強大的「物質資本」代表高度的彈性,比起其他六種資本,金錢是最容易拿來換取你更想要的東西。
永遠不要把金錢本身當成目的,努力累積「物質資本」不是吝嗇或小氣。
在你財務範圍許可下,設法提升個人生活所有面向,而且最好不要等到人生下半場才開始。
定期審視自己的休閒活動、媒體使用、品味及社會參與是否與當下的經濟條件相襯。
一個更高階的慣習不只是擁有更多錢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