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創業至今的感想 (上)

終於整理好心情,想好好寫一寫關於創業至今的感想。

這幾天在整理公司以前的財務資料,想弄清楚這幾年的發展過程,回頭看時間總是過得特別快,印象慢慢模糊,只能透過冷冰冰的數字來幫忙回想當年的點點滴滴。

現在比較能客觀判斷當年的一些決定,而非一頭熱的只想往前衝而不顧後果;事實上不管創業還是投資都一樣,「風險控管及「資金控管都是無比重要的事,只可惜當年的我並沒有深刻體會到這一點。

現在有「企業資源規劃」 (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 的協助,就能輕鬆建立「數字管理的模式。

這裡想給要創業的人「第一個建議」,強化數字管理的能力,不管是不是用 ERP,新創公司負責人一定要「對公司的財務數字瞭若指掌,這樣才能即時反應,否則每年才來檢視財務狀況就太慢了,新創公司可沒有這麼多資本可以燒。

第二個建議」,或許因為我自己個人經驗而來的偏見,如果創辦人先前沒有創業經驗,建議一開始資本額別設太高,就算本來有能力募集 1,000 萬,也先從 1/2 1/3 開始,也就是 300 萬 ~ 500 萬間。

為什麼這樣說呢? 沒有實際「營運經驗」或「創業經驗」的人,往往會對後續發展充滿樂觀想法,因而錯估投資回收的速度,而導致「資金控管」不佳。

講白話點,就是沒碰過錢的人,一開始都有可能亂花錢,就算是在大公司上班身為中高階主管的人,也可能因為一直都是領薪水而喪失對金錢的「敏感度」。

與其冒這些未知的風險來累積經驗,倒不如一開始以「較低金額」的方式進行,在最小的損失下完成創業的初始階段

第三個建議」,創業初期對任何人力的增補及投資,都要「用最謹慎的態度面對」,固然人多好辦事,可是一旦情勢反轉,「人事成本」就是會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與其事後才來檢討,倒不如一開始就小心處置;不管是租辦公室、增加人手或開發新產品,仔細評估對公司未來的影響有多大後,再進行。

「過度保守」有可能會錯失機會,但穩紮穩打或許才是現在台灣創業能活下來的核心觀念,畢竟早期中小企業爆發性成長,可以用粗放式管理的時代已經過去。

如今高度成長的幾乎都是大公司;在中小型企業不斷萎縮,新創企業面對用人成本高漲,房租昂貴,產品或服務突圍空間狹窄的情況下,「創業前先做好風險控管工作,別讓這個決定排擠掉人生的其它可能性」。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 (五) 在現實生活中,你該如何套利?

廣義上,可以把「套利」理解為一種兩兩比較的操作:出售 A,換取更划算的 B

比如,某人投資了房產和股票,當房價下跌、股市繁榮時,他賣掉房子,用賣房子的錢買了股票,這就是套利。進行股票部位轉換 (將一檔股票換為另一檔股票),也是廣義上的套利行為。

日常生活中的很多行為都可以歸為套利,因為我們時刻都在比較,「擇優」就是一種廣義上的套利。

請記住,只要是套利,就一定會有成本、有風險,而且不見得會取得正收益。這部份我自己有深刻體會。

在今年的某個時間點,中信金跟友達的股價接近,當時我判斷友達的上漲速度會比中信金來的快,想要在短時間內套利,誰知道後來兩邊的發展出乎意料外,中信金除息後快速填息,而友達則一蹶不振,原先以為是套利機會,到最後卻是以股利與股價雙輸結尾。

「有限套利」使理性人即使看到套利機會也不太敢行動,因為這樣,套利機會才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存在。

正因為現實中套利不能糾正「價格偏差」,我們才有必要了解價格偏差究竟是怎樣形成的。這時候,支撐行為金融學的另一條腿→心理學就開始發揮作用。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拼教養』階級化的保安策略

這章節主要了解父母如何透過教育安排或教養方式,企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全。

除了保護孩子當下的人身安全與健康成長,也希望保障孩子未來的經濟安全。 資源豐富的中上階級,積極進行「彈性資本積累」,透過購買外國護照、出國留學等方式,鞏固其階級支配優勢。

資源相對匱乏的勞工階級家庭,許多也希望孩子向上流動,取得比上一代更穩固的經濟條件與社會地位。

在美國,由於高等教育的勞動市場報酬提升,以及經濟與教育機會分配日益不平等,父母對下一代教育投入更多資源與心力,有助於保障孩子未來的經濟安全。

但在台灣,由於高等教育機會擴充許多,學歷與市場報酬的對應也不明確,教養風格的改變不盡然是理性的因應策略。

台灣父母的行動處境更接近「有限理性」,由於教養投入到養成結果的歷程很長,其中充滿變數與不確定,父母們不可能收集到充份的資訊進行判斷,更難以確認單一目標或有用策略。

中產階級家庭,資源雖然寬裕,但遠不如菁英家庭豐厚,教養與其說是「極大化利益」的策略,反倒更接近降低風險與不安全感的摸索過程。

資源越豐裕的家庭,反而越傾向用放大鏡仔細檢視家庭生活潛藏的不安全,即便便他們已經有很多的資產與存款,卻還是擔心錢賺得不夠多,財富可能貶值或縮水。

相反地,資源拮据的家庭,傾向淡化看待經濟的不安全,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活得下去。


就我自己來看台灣目前現況,「文化資本」轉變為「經濟資本」的效率並沒有這麼高,也就是說教育翻轉階級的現象並不顯著,這也有可能是因為高教普及的關係,導致「選擇產業或科系」的重要性高於其他軟性能力。

但這並不是說就都不用投資教育,而是應該更加善用受教育的機會,來尋求往上流動的可能性。

事實上,台灣理工背景的學生,通常獲得的工作機會跟報酬不會太差 (以台灣薪資中位數進行比較),但無形中這也抹殺掉其他可能性,讓學生時期的專業選擇變得單一,因此社會上充滿著唸醫牙出路免煩惱,讀理工不會餓死的氛圍。

其實文化資本並非只是教育水平拉高或專業知識提升而已,所謂的全人化教育才是軟實力的展現。

很無奈的是,文化資本的累積還是需要經濟資本上的協助與推動,正向循環就是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相輔相成「代間累積」,不過這相對困難。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拼教養』 不平等的童年

本章深入觀察十二個美國家庭,生動描述育兒文化邏輯上的階級差異。

專業中產階級父母採取「規劃栽培」,細心規劃、協作安排各式休閒活動與學習活動,來培養小孩的才能、意見與技巧;父母運用「講道理」而非命令的方式與孩子溝通,並允許小孩反駁成人的意見。

具備高學歷的父母,較有能力及正當性介入學校運作,不僅經常批評學校的政策,也訓練小孩採取類似的做法。

這樣的教養方式讓小孩養成一種「權利感」,擅於運用語言能力爭取自己的權利與利益。

勞工階級與貧窮家庭的父母的育兒風格則是「讓孩子自然長大」,小孩主要互動對象不是成人,而是親戚小孩;父母多直接給小孩命令,不允許孩子挑戰父母權威。

由於父母的教育程度與職業位階較低,其社會網絡中也少有教育工作者,他們對於老師與學校心生距離感或畏懼感。

儘管未必同意專家意見,在表面上卻多表現出順從、配合的態度,面對體制感到無力、挫折。

這樣的教養方式讓孩子容易養成「局限感」,以服從或配合的態度面對體制,也形成一種符合體力或服務勞動的身體慣習。

臺灣青少年教養的調查資料顯示,勞工階級父母傾向「聽天由命」,專業白領則強調「人定勝天」。

但不分階級的「臺灣家長」都非常重視學校成績,差別在於勞動階級偏重「智育」,借重市場外包;中產階級更強調「雜食學習」,包括才藝的發展與西方文化資本 (如英文、遊學)的培養。

上面的論述看似有道理,但其實也過度簡化不同階層,例如「中產階級」的定義非常廣泛,而勞工階級在臺灣經濟成長的過程中,也可能是「黑手頭家」,因此在經濟資本、文化資本與社會資本的積累上,就未必像研究上如此容易分辨其階級歸屬。

就我自身經驗來說,勞工出身的父母確實比較重視「聽話」這件,這某種程度上跟職業內容相關,在工廠或工地重視紀律與規矩,避免發生工安問題,同樣的觀念就會希望小孩是聽話的。

而白領階級則要看他本身的工作內容,如果是聽命辦事不容出錯的性質,那也有可能如同勞工階級一般要求自己的子女聽話;反之才有可能讓小孩能學習爭取自己的「權利」。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關於長期投資的想法

昨天偶然在 Youtube 上看到了部影片「四種靠槓桿致富的方法,裡面有句話印象滿深刻的:「在量化寬鬆的周期裡,資本效率遠大於勞動效率」,講白話就是錢賺錢的速度比人賺錢快。

如果要感受到錢賺錢速度比人賺錢快,那也得要本金夠多了後才會有感覺,不然就是要時間放夠久,然後選擇的投資標的是適合的。

就像股神巴菲特說: 「人生就像滾雪球,而影響雪球大小的因素有二 ,那就是夠長的坡道和充足的雪量。」

1. 夠長的坡道:代表的是時間。在正常狀態下,每個人都可自由運用現金,但及早開始準備投資,利用「時間」來累積財富,卻是自己的「選擇」。

2. 充足的雪量:代表適當的投資產品。波動過劇或大漲大跌的標的,不易累積財富;如同太濕的雪,可能會將雪球完全融化,太乾的雪,又不容易沾附。

假設我準備了一筆本金現在要投入開始滾雪球,我預計的時間是每十年為一個週期,投資至少二十年起跳,那麼該選擇的投資產品有哪些?

首先先確認自己的期望:

1. 每年或每季均有配息,充當等待時期的現金流。

2. 十年或二十年後股價更有價值。

3. 抗通膨且波動不要太大。

4. 不會倒閉。


根據這些期望條件,我回顧歷史記錄 2000 至 2020,在過去二十年來,穩定配息且股息成長,再加上每十年股價翻倍的股票有:

1. O (房地產 REITs)

2. UL (聯合利華,消費性產品三大龍頭之一)

3. PG (寶橋,消費性產品三大龍頭之一)

4. MMM (3M,近期因訴訟案件,股價爆跌)

5. PEP (百事可樂,包山包海的品牌)

其實還有其它很多好股票在 2010 ~ 2020 這期間表現非常好,但在 2000 ~ 2010 間就表現普普。

在諸多考量的情況下,我可能會選擇用 O + UL 來做主要配置項目,然後將它們所配發的股利投資 PGMMMPEPCLMLC GSK 及  KMB 等優質股票。

另外,因為希望有多一些的股利配發,免股利稅的英股 ADR 也是值得考慮,但因為近期英鎊匯率波動大,也會影響 ADR 的價格。

基於現金流的需求, BTI 也在此次長期投資的名單內,雖然它過去的長期股價表現不如預期,但確實很難要求一間公司既有高股利又具備穩定的成長性,這不太合常理。 

目前所能想到的組合大致上就是如此,就看之後有沒有新的發現,每年進行資金配置時,會再重新思考一次。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財務自由『股息 Cover 我每一天』心得與感想

昨天趁有空檔的時間,翻閱大俠武林的「股息 Cover 我每一天」,這不是一本武俠小說,而是理財書。

先前大俠在專欄上面分享投資「兆豐金」的文章,我都有仔細閱讀過。

不得不說,他對金融股的具體操作方式,深得我心,也是可以反覆應用的技巧,不講飆股只說明該如何穩穩的為自己累積財富。

雖然網路上很多人都戲謔大俠現在是「訂閱 Cover 我每一天」,但也不能抹滅這本書帶給我們的理財觀念。

因為是快速翻閱這本書,因此單純記錄看完過後的心得,也算是我自己的體悟:

1. 資金控管,避免下跌無力攤平,「本多終勝」考驗的就是資金控管能力。

2. 財務規劃,別將未來的潛力榨乾,過度消費導致喪失人生的彈性,無力投資自己,也不能考量轉職、創業與進修的可能性。

3. 專注本業,持續投資自己,這是穩定獲利的基石;永遠保持競爭力,維持自己在市場上的價值。

4. 財務自由的定義,假如每年支出為 150 萬,建議被動收入有 300 萬時才說自己為財務自由,利用多出的 150 萬繼續投資並保持適當的運用資金。

5. 要找到個股的慣性,才能用適合的操作方式放大收益。

6. 就算有高報酬率,但如果沒有擴大本金,其獲益都有限,要重壓本金的要素是夠了解個股。

7. 換股的時機→ 買房、買地、有更適合的股票 (前提是目前股票已經失去了當初投資的要素)。

其中,資金控管觀點助益頗大,財務規劃則是每個人都要懂得的事;專注本業並永遠保持競爭力則是要用一生去努力。

或許這本書在技巧上並沒有太多先前不知道的事情,但其中的心態與做法值得學習,不單純只是投資股票的技術而已。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拼教養』階級如何影響家庭生活?

階級如何形塑人們的親職態度與教養方式,又如何影響子女的成就與發展? 

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在資源上的落差,不止於金錢、經濟資本的多寡,或是教育、文化資本的高低。

階級經驗也形塑了人們的價值品味、生活方式、生命敘事,以及對於風險與不安全的情緒感受,從而衍生父母在「教養風格與實作」上的差異。

教養是階級秉性的再生產

社會學文獻告訴我們:「父母的教育或職業經驗所培養的社會價值或技能,高度影響其親職態度。」

例如:專業中產階級傾向重視孩子的獨特性與自主,但勞工階級的父母更重視孩子的「聽話」與「對權威的服從」。

父母的育兒風格,也可能源自原生家庭階級的影響。

具有階級優勢的家庭,擁有的不僅是較高的「經濟資本」,也擁有「文化資本」 (如教育、品味、生活風格等)、「社會資本」(人際關係等) 以及「象徵資本」。

這些資本的相互轉換與代間傳遞,在子女身上複製了階級特定的「慣習」。

也就是說,由於子女在家庭生活中持續暴露、反覆操演食衣育樂各方面的實作,久而久之,在當事人未必意識到的狀況下,身體「自然」體現特定的品味、秉性與生活方式,以促成了階級優勢或劣勢的再生產。

讀到這裡,我的原生家庭應是屬於勞工階級,父母希望小孩能夠「聽話」,但又因為是微型企業主,所以有一定的經濟資本,但在文化資本跟社會資本部份比較欠缺。

至於如何在這些資本間相互轉換,就是我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事。

『拼教養』全球化影響

西方(尤其是美國)傳播的教養與教育理念,成為台灣解嚴後推動「教育改革」與「親職教育」的重要資源。

經歷了「代間階級流動」、甚至空間流動 (留學、外派工作) 的中產階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積極運用跨國流動的資訊、資源與機會,渴望下一代能開展更全球化的未來。

技術與市場的快速變遷,讓產業結構與動態難以預測,教育與教養需要培育哪些相應知識與技能? 

這個問題不再有固定的答案。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代,醫師、老師及律師等三師或是再加上會計師,都是高社會地位而且薪資穩定的職業選擇;但現在因為健保改革、少子化以及律師錄取名額大增等種種因素,讓當初熱門的職業選擇似乎也變得不再是那麼理想。

多元入學的管道,讓念大學不再是「窄門」,但這同時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促使中產階級父母投入更多資源為孩子提供多方位的學習,或尋求更國際化的「菁英教育」來鞏固其階級。

市場也提供多樣的教育投資,如短期遊學、國際學校、全美語幼稚園等,鼓吹家長增加孩子對外國語言、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接觸,以培養「世界人」的品味秉性。

對經濟、文化或社會資本豐沛的家庭來說,全球化的浪潮便於他們進行更多樣的教育投資與地理移動。

然而,對於資本不足的家庭,全球化可能是危險的海嘯。

我認識的一些朋友,從小孩還在讀幼稚園時,就在思考未來國小到高中的學區;等小孩上高中或大學後,就想辦法跟有經驗的父母或朋友請教,如果小孩想要出國留學,自己該做哪些財務或心理上的準備。

更有甚者,從國小或國中就開始讀國際班,為之後的留學之路打好基礎,但這些作為都需要經濟、文化及社會資本的支撐才有機會做到。

但我也有朋友還在為抽不到公托而煩惱,更別提要思考多長遠的未來或國際化。

整體來說,台灣的教育費用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而且教學水準並不弱於先進國家,還屬於可以仰賴「教育」翻轉階級的社會,不管在哪個階層都是充滿希望。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拼教養』從孩子成為父母

拼教養』這本書嚴格來說算是學術研究下的產物,是台大社會學教授的作品,剛出版時我就已經買進快速看過一遍,但也許是沒有急迫的需求,內容當下看過就忘的差不多了。

最近我老婆同學又再次提到這本書,讓我覺得滿有趣的,難得有人也會對這類書籍有興趣 (因為她有兩個小孩),因此我又把這本書翻出來擷取「重點摘要」。

不同社經地位家庭的「教養策略與困境」大不相同,且親職被視為重要的社會身份與主要認同,同時也是「高度個人化的經驗」。

對「中產階級」來說,不僅父母認為自己的孩子是獨一無二的,也視自己的親職態度與方式為個人生命經驗的投射與延伸。

看著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我們也試著彌補、療癒自己失落的童年,透過選擇特定的教養方式,展現自我的認同與價值。

重點在於父母如何理解自己的過去「童年經驗、與原生父母的關係」、如何走到現在「自身的階級經驗」,形塑了他們對孩子未來的想像與期待。

當代父母為何如此焦慮?

來自不同社經地位的家庭,對於教育、教養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同樣的做法,有家長視之為扼殺下一代的競爭力,卻也有養育者認為是尊重適性發展的節奏。

讓孩子作主,究竟是尊重孩子的自主性? 還是父母責任的撤退? 

當代台灣父母採取不同的教育與親職策略,試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康,弔詭的是,這些保安策略卻經常讓我們感到更不安全。

做父母為何變得這麼難?

相對於上一個世代的父母,當今的家庭不論社會階層或性別分野,其實都投入更多時間與資源來照顧孩子,然而,父母在「教養過程」中卻益發感到徬徨或不確定。

以下有四個主要原因讓「做父母」這件事變得更加困難:

1. 童年與兒童之社會定位的變化。

2. 親職成為個人選擇的親密關係。

3. 教養變成科學與國家監看的對象。

4. 全球化影響下壓縮發展的現代性。


兒童之社會地位的變化

在台灣,兒童的社會地位在戰後數十年間有明顯的轉化,折射出台灣社會壓縮快速的變遷。

在充斥反共宣傳與政治動員的年代,養育兒童旨在培養「國家的戰備力」與「家庭的勞動力」。

戰後初期,生太多與養不活都是家庭面對的直接威脅與風險。隨著經濟起飛與政治民主化,台灣兒童逐漸轉變為消費、教育、福利的主體,「愛的教育」成為教養的新正統。

基於童年意義的轉變,父母的責任相應擴大,不只要養,而且要分擔教育的任務。

對當代的父母來說,教養過程及其不確定的後果,反而成為不安全與焦慮的來源。


親職成為個人選擇與純粹關係

華人傳統觀念認為養兒育女是一種社會交換的「代間契約」。

父母有傳宗接代的責任,也有照顧與栽培子女的義務,在孝親的道德規範下,子女被期待成年後奉養父母、報答親恩。

換句話說,栽培子女是一種「延遲的投資」,子女的成就不僅能光宗耀祖,也將保障父母年邁時的福祉。

孝親傳統在當代台灣社會仍然重要,但代間交換不再單純依靠法律規範或家長權威等外部力量;無論是父母對子女的支持,或是子女對父母的回饋,都要植基在「情感互惠」的基礎上。

純粹關係」:父母之所以養育子女,主要是基於親子關係本身提供的情感滿足,而非寄與未來可轉化為外部報酬 (如養兒防老),或只是克盡外界強加的制度性責任。

當人們「選擇」成為父母,並選擇在年紀較大、「準備好」的時候生養子女,往往意味著他們對此身分有更強的認同,並預期投入密集的情感勞動。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期待BNT的到來

歷經了三個月的時間,台灣終於把每天幾百例的確診數壓到剩個位數確診,且第一劑接種率也突破 30%,包括我也已經打完 AZ 第一劑快三週了。

當全家人都接種完第一劑後,確實有比較心安的感覺,再來就是希望能夠順利接種第二劑,如此一來就能踏出正常生活的第一步。

最近聽到比較理想的消息是,BNT 有望在九月底來台第一批貨,預計有百萬劑,估計我們這批打AZ 的人,有可能在 10 月或 11 月時混打 BNT,當然這是理想。

好想早日迎接正常生活阿,整整悶了三個月,確實不好受。

高端疫苗也開始進行預約,並開放施打年齡到 20 歲,這次群眾最不滿的估計就是這個事件,不過我並沒有參加這個大型人體實驗的意願,讓我們看看政府後續如何回應高端事件。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好多人在分享投資美股的經驗

最近在 Youtube 上面看到越來越多人分享投資美股的經驗,回想起自己當初投入美股也是因為看到 Youtube 上面的一個影片分享,當時的標的就是房地產 REITs  「O」,然後從複委託開始投資,接著才是海外券商。

其實這個過程對我來說滿重要的,因為以前一直都沒有往美股投資那邊想,雖然很早就接觸投資理財的相關知識,但僅限於台股及基金等投資標的。

感謝現在的資訊發達,讓我可以快速入門,然後在美股這個大平台上面,投資世界級的公司。

越來越多人分享,這也代表投資美股的門檻越來越低了,對於一些「高資產」的人來說,美股投資的海外收入,免稅額非常高,這也是一個優勢,否則本身所得就高再加上股利所得,可能大部份收入都得貢獻給「國稅局」吧! 

而如今 Youtube 上面專業的頻道越來越多,可以免費獲得很多新知,感覺真的是很棒,上星期天下午就幾乎把時間花在整理英股 ADR 上面。

美股配息的方式是比較符合我自己投資的習慣,因為大多數是季配息,就算股價短時間內被套牢,也可以擁有股息收入,比較有分享公司經營成果的感覺,而非只是把股票當成「賭博」的工具。

這點在台股就比較難,一年才配一次息的情況下,往往會等到沒耐心。

提早領息也可以提早再投資,不讓任何一分錢浪費它的「時間價值」,錢滾動起來的感覺,在美股投資這裡很明顯。

當然還要講到美股所謂的「股息成長股」,也就是股息每年都在成長,這點台股比較沒辦法跟上。

基於上述種種原因,再加上可以投資美股個股的「選擇權」,未來投資的部份重心會轉往美股,同時認識世界上不同的產業價值。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