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31日 星期二
創業至今的感想 (上)
2021年8月30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 (五) 在現實生活中,你該如何套利?
2021年8月29日 星期日
『拼教養』階級化的保安策略
這章節主要了解父母如何透過教育安排或教養方式,企圖保障下一代的安全。
除了保護孩子當下的人身安全與健康成長,也希望保障孩子未來的經濟安全。 資源豐富的中上階級,積極進行「彈性資本積累」,透過購買外國護照、出國留學等方式,鞏固其階級支配優勢。
資源相對匱乏的勞工階級家庭,許多也希望孩子向上流動,取得比上一代更穩固的經濟條件與社會地位。
在美國,由於高等教育的勞動市場報酬提升,以及經濟與教育機會分配日益不平等,父母對下一代教育投入更多資源與心力,有助於保障孩子未來的經濟安全。
但在台灣,由於高等教育機會擴充許多,學歷與市場報酬的對應也不明確,教養風格的改變不盡然是理性的因應策略。
台灣父母的行動處境更接近「有限理性」,由於教養投入到養成結果的歷程很長,其中充滿變數與不確定,父母們不可能收集到充份的資訊進行判斷,更難以確認單一目標或有用策略。
中產階級家庭,資源雖然寬裕,但遠不如菁英家庭豐厚,教養與其說是「極大化利益」的策略,反倒更接近降低風險與不安全感的摸索過程。
資源越豐裕的家庭,反而越傾向用放大鏡仔細檢視家庭生活潛藏的不安全,即便便他們已經有很多的資產與存款,卻還是擔心錢賺得不夠多,財富可能貶值或縮水。
相反地,資源拮据的家庭,傾向淡化看待經濟的不安全,因為這樣他們才能活得下去。
就我自己來看台灣目前現況,「文化資本」轉變為「經濟資本」的效率並沒有這麼高,也就是說教育翻轉階級的現象並不顯著,這也有可能是因為高教普及的關係,導致「選擇產業或科系」的重要性高於其他軟性能力。
但這並不是說就都不用投資教育,而是應該更加善用受教育的機會,來尋求往上流動的可能性。
事實上,台灣理工背景的學生,通常獲得的工作機會跟報酬不會太差 (以台灣薪資中位數進行比較),但無形中這也抹殺掉其他可能性,讓學生時期的專業選擇變得單一,因此社會上充滿著唸醫牙出路免煩惱,讀理工不會餓死的氛圍。
其實文化資本並非只是教育水平拉高或專業知識提升而已,所謂的全人化教育才是軟實力的展現。
很無奈的是,文化資本的累積還是需要經濟資本上的協助與推動,正向循環就是文化資本、經濟資本與社會資本相輔相成「代間累積」,不過這相對困難。
2021年8月27日 星期五
『拼教養』 不平等的童年
2021年8月25日 星期三
關於長期投資的想法
2021年8月24日 星期二
財務自由『股息 Cover 我每一天』心得與感想
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拼教養』階級如何影響家庭生活?
『拼教養』全球化影響
2021年8月22日 星期日
『拼教養』從孩子成為父母
2021年8月19日 星期四
期待BNT的到來
2021年8月18日 星期三
好多人在分享投資美股的經驗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
-
從以前就常聽人說中盤商、大盤商多好賺,或是說那些包工程的只是轉包出去就可以賺差價;當時我就有了疑問,雖然明白「存在必有其原因」這句話,但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這些中間商可以賺到差價,而且讓供需兩方都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個疑問存在我的心中好長一段時間,自從去年老婆去當一間食品進出口公司的...
-
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感覺有點累,作者的主觀意識很強,一直想要把讀者拉到他的認知中 → 創業家比上班族優秀。 有些偏頗的內容就不說了,先談一下有共鳴的地方:我勉強算是作者口中的創業家家庭 (以前沒有創業家的說法,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開工廠的小老闆,但我爸媽只能算是合夥股東,不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