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23日 星期一

『拼教養』全球化影響

西方(尤其是美國)傳播的教養與教育理念,成為台灣解嚴後推動「教育改革」與「親職教育」的重要資源。

經歷了「代間階級流動」、甚至空間流動 (留學、外派工作) 的中產階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積極運用跨國流動的資訊、資源與機會,渴望下一代能開展更全球化的未來。

技術與市場的快速變遷,讓產業結構與動態難以預測,教育與教養需要培育哪些相應知識與技能? 

這個問題不再有固定的答案。

在我還是學生的時代,醫師、老師及律師等三師或是再加上會計師,都是高社會地位而且薪資穩定的職業選擇;但現在因為健保改革、少子化以及律師錄取名額大增等種種因素,讓當初熱門的職業選擇似乎也變得不再是那麼理想。

多元入學的管道,讓念大學不再是「窄門」,但這同時也帶來新的不確定性,促使中產階級父母投入更多資源為孩子提供多方位的學習,或尋求更國際化的「菁英教育」來鞏固其階級。

市場也提供多樣的教育投資,如短期遊學、國際學校、全美語幼稚園等,鼓吹家長增加孩子對外國語言、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接觸,以培養「世界人」的品味秉性。

對經濟、文化或社會資本豐沛的家庭來說,全球化的浪潮便於他們進行更多樣的教育投資與地理移動。

然而,對於資本不足的家庭,全球化可能是危險的海嘯。

我認識的一些朋友,從小孩還在讀幼稚園時,就在思考未來國小到高中的學區;等小孩上高中或大學後,就想辦法跟有經驗的父母或朋友請教,如果小孩想要出國留學,自己該做哪些財務或心理上的準備。

更有甚者,從國小或國中就開始讀國際班,為之後的留學之路打好基礎,但這些作為都需要經濟、文化及社會資本的支撐才有機會做到。

但我也有朋友還在為抽不到公托而煩惱,更別提要思考多長遠的未來或國際化。

整體來說,台灣的教育費用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而且教學水準並不弱於先進國家,還屬於可以仰賴「教育」翻轉階級的社會,不管在哪個階層都是充滿希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