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3日 星期一

日本大阪賞櫻之旅 (三) 3/26 星期日

一早起床,大阪下雨,本來的行程是到「大阪港」去看「海遊館」,這下麻煩大了。

從旅館到捷運站地下街不到 500 公尺,再來就進入地下城,沒有雨的地方。

從心齋橋站到大阪港要轉一次線,距離並不是非常遠,但一出站還是大雨,心情越來越差。

到了海遊館現場,整個傻眼,排隊人潮洶湧,老婆去問工作人員,預期買到票進場要到下午三點左右,我們直接放棄進入。

老婆說海遊館的門票太熱門,在台灣買不到,剛出機場問旅遊中心也沒有票,以後如果想要再來海遊館得先把票買好才是上上策。

因為不想白跑一趟,我們直接去搭隔壁的「摩天輪」,雖然視線不佳,但依稀能看到整個大阪港的景觀,確實壯闊,基礎建設良好,遠遠能看到「阪神高速」的跨海大橋。


因為一直下雨,只好先躲進旁邊購物大樓重新規劃今天的行程,盡量以室內為主,只能說雨神擾人啊!

討論後,決定前往「黑門市場」,見識一下大阪小吃的威力。到市場後,我被滿滿的觀光客驚嚇到了,原來這裡也是著名的觀光景點。



趁老婆去號稱最便宜的藥妝店購物時,我趁機尋找可以吃東西的攤子,最後選擇一間現場製作鰻魚和玉子燒的店家,先吃完再說,然後又買了三盒壽司外帶,當晚餐吃。

準備離開市場時,發現有賣糖草莓的攤子,趕緊品嚐一下,覺得日本草莓真是好吃,就又跑回去市場買了一盒草苺,等回飯店品嚐。

這幾天一直走路,我的腳底終於承受不住,整個腫痛起來,又因為一直下雨也沒啥地方好去,只好先返回飯店休息,貼上休足時間,保佑能好轉。

晚上老婆跑去洗頭,跟多年前她在京都洗頭的價格一樣,都是 3,000 日元,看來這波通膨日本服務的價格並沒有跟著調漲,反而因為貶值的關係,對觀光客來說更便宜了,但以專業服務來說,目前還是比台灣貴一倍左右。

我移動到大廳,準備在這吃晚餐,老婆知道我眼饞 7-11 的微波食品 → 麻婆豆腐燴飯,因為想比較跟台灣的有啥差,回來時特別打電話問我要不要吃,當然是要阿。

於是,晚餐吃了一堆不一樣的東西,包含壽司、燴飯、泡麵及味噌湯等,撐死我了。不得不說,麻婆豆腐真的好鹹,這邊的食物不辣但都很鹹或是很甜,受教了。

吃完晚餐,想著外面也停雨了,一直在飯店待著也不是辦法,於是討論後決定前往搭乘梅田的「摩天輪」,看一下大阪的夜景。


原先還擔心會要排隊,還好到的時間已晚,然後可能是因為先前在下雨,我們一到就直接上摩天輪了。

大阪的夜景不差,但看得出來都市計畫在這並沒有很好的呈現,建築物很有特色,但並不方正,這或許就是大阪跟東京的差異吧。

下摩天輪後,想說去「唐吉訶德」撿便宜,順便在門口吃了串糖橘子,這邊怎麼什麼水果都可以蜜糖啊!

誰知道唐吉訶德賣的蒟蒻果凍比老婆在飯店附近的藥妝店還貴上 100 日元,這也太誇張了,當機立斷回飯店再買。

今天的行程就在一路下雨中結束了,搭船的規劃都被迫取消,去大阪城看櫻花也只能延到最後一天,天氣確實是最不能掌握的因素,計畫趕不上變化。

日本大阪賞櫻之旅 (二) 3/25 星期六

早上六點多醒來,想說多睡一會兒,就直接睡到八點多才下樓吃早餐,原本很期待捷絲旅的早餐,但心齋橋館的早餐豐富程度跟台灣的不太能比,不過可以吃飽。

不管是炒麵或味噌湯,對我來說都偏鹹,認真的說也無法吃太多;吃完早餐後,就出發至今天的行程→天王寺,幸好沒下雨,雖然有點冷但還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假日早上的大阪地鐵,人少很多,終於有來旅遊的感覺;人一多就有種壓迫感,身心都很難放鬆。

這次來日本的感受,其實車也不太讓人,但因為路上的私家車比較少,所以感覺還好,台灣應該也是要想辦法減少市區私家車的數量,盡量讓市民或旅客使用大眾交通工具出行。多走路多運動說不定還比較健康。

想要到離「天王寺」最近的站,我們又換到谷町線再多搭一站至「四天王寺前夕陽之丘」;進天王寺前,旁邊鄰家種了棵滿開的粉白色櫻花樹,讓很多人圍觀。


天王寺也算是佛教寺廟,但看的出來裡面的建築物都是有歷史的,說不定是從唐朝時,日本取經完就流傳下來。







每次參觀完日本的古蹟,都讓我有無限感嘆,這個世界上保存「唐朝文化」最好的地方可能就在日本,這對於自認為是天朝上國的人來說,何其諷刺。

逛完天王寺後,我們來到「慶澤園」,這是住友的私人庭園,跟天王寺公園相連接,路上的櫻花盛開,庭園內非常舒服,很難想像這以前是屬於私人的。




老婆說要去「通天閣塔」逛逛,說是這區的地標,到了附近發現排隊的人太多,再加上我覺得它有點醜,於是果斷離開,沿路有好多遊客,一堆串燒店跟遊戲店,完整呈現大阪的特色。

返回地鐵站的途中,經過「天王寺動物園」,本來不想進去,但眼尖看到裡面有北極熊,沒看過北極熊的我,就被吸引進來,反正我們有買大阪周遊券,這些景點都不用再花錢。

看到北極熊後,感到興奮,北極熊在眼前游泳跟跳躍,覺得很新奇,很高興剛才有進來看它。

剛走出動物園,又是一片新天地,這裡應該也是天王寺公園的一部分,但充滿了生活氣息,從出口看到的是一群小孩在玩繩索大冒險,接著看到男女混合的 5 5 足球比賽,而且有兩個場地,讓人覺得生活有期盼。




經過足球場地後,是一片大草地,有好多的人帶著野餐墊,享受這午後的櫻花風光,接著走就看到好多間戶外餐廳,無數的家庭在享受他們的午晚餐,令人羡慕。

公園的地下就是地鐵站,過來旅遊相當方便,也不需要開車,城市規劃做的真好,我迄今還沒想到台灣有哪個城市有類似的地方,可以一地滿足眾多需求。

或許,再過 20 至 30 年後,台灣的城市規劃與建設也能追上現在的大阪吧!

拖著疲憊的身軀,前往下午的最後兩站,「大阪歷史博物館」與「今昔生活館」,但我似乎沒有看到想要的內容,只是一些歷史介紹,遠不及自己看到歷史遺跡時的震撼。

為了準備晚上的道頓堀之行,就先回飯店稍做休整,晚間再出發!

從旅館到道頓堀的遊船地點,竟然直線走 1 公里就到,因此我們就不搭地鐵,直接走過去,一路上有許多日式餐飲店,更特別的是也看到很多間牛郎店。

到了遊船的地點後,才發現人真的太多了,簡直像是全關西的人都湧現一樣,參與遊河的時候,彷彿置身於另一個世界,光鮮亮麗、五光十色的道頓堀,成為印象中的大阪輝煌。



不過仔細一看,其實河兩邊的建築物都有年紀了,估計此地已經熱鬧了數十年,說不定再過 20年重遊大阪,這邊還是一如既往的人聲鼎沸吧!

走回飯店的路上,被藥妝店跟人潮包圍,這裡真是夢幻之地,也不愧為關西首府。

晚餐吃到了多年前在東京偶然碰到的豬排店,多年後異地品嚐,依舊美味無比,只是感慨時光一去不復返。

因為匯率變動,連我們吃的豬排套餐,換成台幣後售價都比台灣便宜,為此還特地去找一間台灣也有的連鎖店,以同樣的餐點內容做比較,日本 230 元,但台灣要 275 元,看來不止是 Uniqlo 便宜很多,台灣連外食也比日本貴,默默在想台灣人有這麼凱嗎?

不過也因為餐點的價格合理,這次來日本完全沒有因為價格花不下去的感覺,只能說只有爽。

就這樣,結束了我們奔波的第二天行程,走路走到腳都腫起來了,洗完澡後狂貼休足時間,心裡祈禱它能發揮效果,不然明天應該會很慘。

日本大阪賞櫻之旅 (一) 3/24 星期五

由於要搭早上七點的飛機,因此凌晨三點半就得起床整理行李,等待四點半的機場接送。

本來要去貴賓室吃早餐,誰知道比較近的那個關閉,想著時間會來不及,還是先往閘門前進,但發現沿路都沒東西可以吃,只好賭一把返回貴賓室試運氣。

還好它提早開門,讓我們可以吃飽飽,然後準時上飛機,這是這趟旅程好的開始。

台北到大阪只飛了兩個小時就到了,真的很近,唯一傷腦筋的是入境排超級久,原本的機器協助全部改成人工作業,這應該也是疫情的關係吧! 記得以前很快速的。

拿了行李後,準備搭南海電鐵進「難波」地鐵站,老婆說我們以前就這樣搭過,但我完全沒印象,哈哈哈!


日本跟台灣的電車系統有點類似,基本上除了通勤電車外,就是對號快車,至於我們的高鐵就是日本的新幹線啦!

搭車前,先去日本的全家看看裡面的鮮食跟台灣有何差別,一進去店內就有一股熟悉感,店內的擺設幾乎是一樣的。食物的價格,只能說現在台灣的物價一直漲,現在在日本消費已經沒有20 年前那種昂貴的感覺,甚至說換算起來,跟台灣物價差不多。

不得不說,日本的米製品真的好吃,同樣是便利商店的飯糰,口感比台灣的好吃,用台灣的便利商店價吃到堪比餐廳的口感,滿滿的幸福。

從難波車站出來後,要搭地鐵去「心齋橋」,但有點小迷路,繞了一圈後才找到下去地鐵站的位置,這條地鐵線幾乎集結了我們想要去的地點像「梅田」或「天王寺」之類的。


從心齋橋站出來後,又走了 600 公尺,才到接下來幾天的住宿飯店「捷絲旅心齋橋店」。


進到房間後,有點傻眼,這有 3 坪嗎?這應該是繼香港 ibis 後,我住過最小的飯店房間,超級迷你。

稍做休息後,我們回到御堂筋線搭地鐵前往梅田準備吃晚餐。路過 Uniqlo 時,想說比較一下跟在台灣的售價差多少,看到一款進擊的巨人T-shirt 台灣售價 590元,日本售價換算成台幣竟然只要 330 元。

天啊!這也差太多了吧...


「梅田」的商店街都在地下,跟車站緊密結合,感覺像是來到地下城一樣,台北所謂的 TOD,我想要追上大阪都有難度。

晚餐來到網路有人推薦的「超大鰻玉飯(有看過一公斤的飯嗎?)」,超大一碗不到 750 台幣,令人懷疑是台灣物價漲太快了嗎?

兩個人都吃不完超大鰻玉飯,剩下的飯變成外帶的兩個飯糰,好吃又太划算。唯一的問題就是日本外食都偏鹹,偏偏它們飲料店少,我看店裡其它客人都配酒喝。


吃完飯,乾脆把衣服買要一買,然後辦理退稅,想不到退稅後的價格只剩台灣售價的一半,真的做到買一送一了。

今天最後的感想是,這邊的店也太血汗了吧,百貨商場營業到晚上 11 點,餐飲都供應到晚上 10 點半,連街邊店都普遍營業到晚上 11 點,真心血汗,台灣還是別學好了。

2023年3月21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九) 需求與供給的法則

以前跟經濟有關的書上,常聽到「看不見的手」的說法,這章節清楚解釋它的定義以及為何會存在。

當供需雙方都以「自身利益」在行動時,市場就會自動進行調整,資源會依據現在的價格或預期的價格做重新分配。

按道理來說,定價是相當複雜的事情,要了解「市場需求」跟「市場供給」的狀況,才能進一步制定,但利基型市場似乎又不是這樣運作的,所以這部份還要再確認。

估計 7-11 或 全家在推出新品時,應該就會有比較完整的定價策略,畢竟它們面對的是整體的市場消費者,不過這部份我所知甚少,只是提出來討論而已。

至於現在的「雞蛋價格問題」,到底是供給端或需求端出現變化,彷彿一團迷霧,其結果就是價格節節高漲,價格能反應供需兩端的變化,但事實如何就有待日後揭曉了。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將市場需求曲線與市場供給曲線畫在同一張圖上,兩條曲線的交會處被稱為均衡點,此均衡點的價格稱為「均衡價格」,交易數量則為「均衡交易量」。

在兩條曲線交會的均衡點上,需求量與供給量是相等的。

商品不可能總是永遠維持在均衡價格,因為定價者無法預測均衡價格是多少。

當供給比需求多的狀況,可以說是發生了「超額供給」;反之,當需求大於供給則發生了「超額需求」。

市場的調整機制會讓價格逐漸趨於均衡價格。

所謂市場的調整機制,就是供需雙方各自以「自身的利益」為考量而行動,最後趨近恰當的均衡價格,此調整機能也被稱為「看不見的手」。

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八) 價格、供給與需求間的關係

這個章節進入重頭戲,供需與價格之間的關係,所有的價格問題都圍繞著供給與需求轉,當價格發生變化時,可能會有下列幾種情況: 

1. 供給端出現問題,供給量大減需求量不變,價格上揚;

2. 供給量大增需求量不變,價格下滑,例如原物料或農產品的波動;

3. 供給量不變需求上升,價格上揚 或 4. 供給量不變但需求下降,價格下滑。

當然,供需之間的關係未必如上述如此單純,因此價格的波動也會被多種因素所影響,當我們簡化所有變因,單純就供給與需求來討論會比較清晰。

這次的疫情剛發生時,大家都預期需求會下降,又因為防疫措施停工,因此大量公司減產,造成供給量不足。

而後續各國政府的紓困方案造成需求量大增,在供需兩端都被影響的情況下,價格的變化非常劇烈,在很多行業都迎來最輝煌的時刻,高獲利讓資源的分配大量挹注在供給端,造成供應量大增。

但在後疫情時代,各國政府已經陸續停止紓困,需求端開始降溫,而供給端又因為疫情期間的超額投資,造成供給量大增而需求不足的情況發生。

在很多行業都有價格持續下滑的趨勢,這勢必會讓資源重新分配,生產者因為無利可圖而減少供給,讓供需重新平衡,維持價格的穩定性。

歷史上應該很少供給與需求兩端同時發生劇烈的變化,但過去三年我們見證到供需劇烈變化所帶來的價格波動有多可怕,而且它的副作用到現在還沒完全消除。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價格會隨著供給量的改變而上升或下降。

當價格改變,購買量也會跟著改變。

價格的改變,能讓供給量充足的商品被大量消費,而稀有的商品則被節省下來,這就是價格的角色。

價格之所以會改變,都是由於需求量與供給量出現變化所造成的;價格能夠傳達供給與需求的變化訊息,並進而「調整資源分配」。


需求是指在某個固定的價格 (被決定的價格或主動決定的價格),消費者願意購買的商品數量。

「需求曲線」就是用圖表來敘述經濟學中的需求。當不同的價格有不同的需求量時,可以把需求曲線畫出來。

當價格越低時,通常消費量會增加,個人的需求曲線則稱為個別需求曲線。

「市場需求曲線」就是將一條條個別需求曲線統整起來的結果。


供給是指在某個固定的價格 (被決定的價格或主動決定的價格),生產者願意販售的商品數量。

在不同的價格下,生產者的供給量也會有所不同,可以畫出「個別供給曲線」。

把參與市場的所有個別供給曲線加總在一起,就可以產生「市場供給曲線」。

2023年3月13日 星期一

被老婆打臉的我

昨天才剛說創業投資或顧問公司的想法,看是否能加強自己在「網站設計」及「數位行銷」的能力,來謀求未來兼職的機會,結果馬上被老婆打臉,還打的很腫。

她舉了一堆例子說我在這些部份都不佔優勢,而且現在市場上自動化部署的套件很多,不看好我在這方面的努力會有成效。

整理一下上面的敘述,意思就是她覺得我在這些地方不僅沒有絕對優勢,連比較優勢都沒有。

好吧,一般來說還是會以「比較優勢」為基礎來決定選哪條路走,但這也跟昨天的文章相呼應,依循比較優勢做專業化的提升,某種程度上會擠壓到其它技能的養成,這事實上也有潛在的風險。

某種程度上我被說服了,應該繼續深化一些有比較優勢的技能,但我也在想該如何用迂迴的方式來學習新的技能,如網站設計及數位行銷等。

雖然沒有比較優勢,但說不定結合其他技能或資源可以發揮綜效,這點不試試看其實心裡也沒譜。

2023年3月12日 星期日

今日閱讀: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七) 交易可為雙方帶來利益

這個章節簡單扼要的說明「絕對優勢」以及「比較優勢」的定義,在我看來卻收穫頗大,尤其是「比較利益」又跟「機會成本」相關,這樣的說明讓人融會貫通社會上發生的種種現象。

當然,持續專業化比較優勢也有其缺點,就像先前美國專注在服務業、高科技產業或軟體產業,導致美國本土逐漸喪失製造業生存的土壤。

雖然在全世界專業分工的情況下,會提高生產效率,但也限制了許多可能的發展,或是在貿易保護下發生危機。

以個人來說也是如此,當專注在某個領域的專業時,或許有機會成為該領域的「專家」,但也會同時喪失其他技能。

當該專業領域「供需失衡」時,可能也會對個人職涯產生很大的衝擊,該怎麼降低其風險,值得深思。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在經濟活動中,沒有人是可以獨自生存的。

家戶跟企業是彼此都少不了對方存在的「相互依存」關係。

家戶與企業會進行交易是因為對雙方都有好處。但之所以會進行交易,只是一種個人與企業為了追求自身利益而採取的「自利」行動。

交易不見得能 100% 滿足彼此,不過只要能為雙方都帶來利益,交易便可成立;雙方只要進行自己擅長的工作,之後再與對方交換即可。

將自身擅長的工作專業化後再進行交易,彼此就都能獲得利益。


何謂絕對優勢 (利益) 與比較優勢 (利益) ?

表現明顯比對方優異的狀況就被稱為絕對優勢(利益)。

比較雙方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機會成本」比較低的那方就具備相對/比較優勢 (利益)。

比較優勢 (利益 )原理 → 不管是個人或國家,只要專注於具備比較優勢 (利益) 的項目上,然後再將生產出來的商品拿去交易(貿易),便可以增進彼此的利益。

成績比對手優秀叫絕對優勢 (利益),機會成本較低的叫比較優勢 (利益)。

持續專業化比較優勢 (利益) 也有缺點,這代表自身會逐漸喪失其他技能,不但會限制將來的發展,也難以克服不擅長的技能。

「貿易保護」是國家針對貿易進行限制,讓貿易無法自由進行的一種手段。

有關創業投資或顧問公司的想法

昨天在半夢半醒之間,突然有個想法,今天趕緊記錄下來。這想法是有關創業的事情,在先前的感想中,曾分享過目前在台灣創業的難處,尤其是技術創業或科技創業,只要是需要先投入研發人力做產品開發的商業類型,都需要大量資金的挹注,而且成功機率並不高。

餐飲業的創業門檻或許較低,但也因此競爭激烈,基本上都是用長工時來變現;我自己因為某些原因,也不偏好製造業類型的事業,而這種類型現在也都需要較多資金的投入。

以我自己創業的經驗來看,雖然不甚成功,但以軟體為主的輕資產創業模式,或許是一個可以切入的創業類型,即使失敗也能控制在一個可接受的虧損範圍內。

但因為現在人力資源的成本急遽上升,如果創業團隊自己無法掌握核心技術,並熬過最初期的低谷,那這也是非常難切入的一個業種。

因為我老婆偶然接觸到零售買賣業,當起了財務會計的顧問,因此進口零售買賣的商業類型,才又重新出現在我的創業雷達內。

它跟技術類型的創業有很大的差別,可以說是在賺管理財,財務會計、行銷以及供應鍊管理可以說是零售買賣業的核心內容。

重新思考後,如果有一間投資公司要專門輔導零售買賣業的創業過程,除了資金的挹注外,還有哪些方面可以協助的? 

例如財務會計、數位行銷或網站建立等,這些相關類型的公司需要的基本要素或工具。

那未來我有沒有條件可以創建這樣的創業投資或顧問公司呢? 半夢半醒之間,竟然在想這些事情,真是莫名其妙,但這或許是冥冥之中,老天爺給我的指示也說不定。

2023年3月9日 星期四

今日閱讀: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六) 理性人會考慮的成本

這章節講的是很重要的概念,包括「機會成本」、「沉沒成本」以及「邊際效益」與「邊際成本」,名詞解釋很簡單,可要了解箇中含義卻需要多花點時間。

這本書用了一些淺顯的案例說明這些名詞背後所代表的意義,但我依然覺得講的並不是這麼到位,最好的練習還是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做選擇時,思考哪部份是機會成本、沉沒成本以及多花費的時間所帶來的邊際效益與成本。

初次思考,應該會有些卡關,反覆確認其定義後,才會有所得;這是我自身的經驗,因為當初我聽到這些名詞跟一些案例介紹時,就以為自己已經懂了,但遇到一些實際狀況分析時,才發現其實也沒搞懂。

學習新事物或是說做學問,還是得經過自己反覆的思考與練習,才能有所收穫,專注力在哪裡,成就就在哪裡。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選擇時該考慮的成本 → 機會成本。

除了考慮自身偏好的事物能帶來什麼好處外,還得將目光放在被放棄的選項上,將其列入成本 (犧牲、壞處) 的考量。

所謂的犧牲 → 為了選擇偏好事物而付出的成本;因為犧牲某個選項而帶來的壞處(成本),就被稱為機會成本。


選擇時不該考慮的成本 → 沉沒成本。

我們已經付出、拿不回來的成本,在理性選擇下,已經覆水難收的過去就不需要列入考量。


在經濟學中,追加的好處被稱為「邊際效益」,追加的成本被稱為「邊際成本」。

效益與費用的重要性在於可用來比較,從現在起會發生什麼變化。

2023年3月8日 星期三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理性選擇的基本手段

經濟學假設人都是「理性」的,因此會做出理性的選擇來最佳化自身的效用。

但以前討論過的「匱乏經濟學」或「行為經濟學」指出,人在做決定時常常是不理性的,原因有很多,但其結果就是無法達到最佳化。

因此,是否可以經過適當的訓練,在日常生活中用「理性選擇」的方式來取代直覺做決定呢? 我想這應該是讀完這章後最值得討論的地方。

記得很多年前看過謝文憲的一本書說到「人生沒有平衡只有取捨」,這個概念其實跟理性選擇是一樣的,只是一個用學術而另一個用通俗的方式表達。

至於「生產可能曲線」,是企業在分配資源上面的重要概念,我們常聽到「邊際效益遞減」的說法,卻很難有所感受,其實從日常生活出發,大概就能解釋這個現象。

舉例來說,當我們看到小吃店老闆娘在賣餐點時,她或許一開始每小時可以盛 50 碗魯肉飯,在材料不欠缺的情況下,可能第二小時後的生產力就會下降到 40 碗,到要收店前可能只剩下 25 碗,也就是在同樣的生產條件下,生產數量卻發生遞減現象。

以上所述的狀況很好理解,人的精神體力也是生產條件之一,當體力逐漸下滑時,生產力也隨之下降;當人被機器人取代自動化後,或許就會讓產能穩定下來。


本章重點摘要如下:

個人與企業都是依照自身的希望以「理性選擇」採取行動,個人是依據自身的「效用 (滿足感)」,企業則是要將公司的「利益最大化」。

「機會組合」代表有機會選擇的複數選項組合,人們會在機會組合中以理性挑選出一個最佳的選項。

為什麼選項有可以選跟不能選的區分呢? 這是經濟學理論中的「限制」所造成的。

限制大部分都跟「金錢」與「時間」有關,人們之所以無法隨心所欲,基本上都是受了金錢與時間所限。

金錢與時間上的限制可以稱為「預算限制」與「時間限制」。

所謂的「預算限制線」,就是代表將預算剛好用完的組合,位於預算限制線內的組合,就是沒有花完預算的組合。

購買越多商品會讓個人得到的效用 (滿足感) 越高,因此在經濟學的假設下,最佳的結果就是將預算花完。

個人所擁有的金錢與時間有限,所以不可能全部都要。

企業所受的限制 → 生產可能曲線。

企業除了跟個人一樣會遇到預算限制與時間限制,還會有另外的生產商品時的限制。

企業在生產財貨的組合,稱為生產可能曲線。

以同樣的人數、條件進行生產,可增加的產量會逐漸下滑,這是所謂的「邊際報酬 (效益) 遞減」法則。

當生產量逐漸增加,優越的生產條件就會逐漸消失,最後只能在不利的條件下進行,所以生產的數量才會發生遞減。

取捨 → 只能選擇其中之一,一方增加,另一方就會減少的關係。

2023年3月1日 星期三

『世界第一簡單經濟學』完全競爭市場的基本模型

要「理性選擇」的前提,就是要掌握所有資訊,包含外在環境及內在自我的想法,看似簡單,實際上要滿足這些條件相當困難。

光是要了解自己內心的想法,知道自己的「偏好」為何,就需要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及反覆實驗,因為有時候自以為的並非事實;活到現在,我仍舊對於自己的偏好不甚清楚,但慢慢有體會哪些是自己不想要或不喜歡的事。

了解自我,或許是每個人一生的功課,因此要做到理性選擇相當困難。

很多時候,人們做選擇沒有太多思考的時間,很難收集到充足的資訊才做選擇,所謂的憑直覺跟擲骰子差不多,所以「非理性的選擇」是很常見的。

經過上述步驟後,還要確認自己的目的,然後更進一步分析哪些步驟可以達成目標,很多時候目的都不明確了,更遑論如何達成的步驟。

在沒有目的的道路上行走,再努力也是茫茫然,永遠找不到終點。

「完全競爭市場」要滿足太多的假設,在現實生活中很難看見,因此適合用來當做對照組分析,這應該是研讀教科書的基本功。

先有動機,才有行動

我們先找出誘因,才能觸發自己的行動,這點跟習慣的養成有很大的關係,這讓我想到「原子習慣」一書的重點摘要,下次有空再來復習。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理性選擇有三個重要的假設→

1. 不論在什麼情況下,都能清楚比較所有壞處與好處,並加以選擇。

2. 清楚知道自己想要的結果或偏好為何。

3. 為了達成自己的目的,清楚知道該怎麼做。


在經濟學裡,將選擇所帶來的好處改稱為「效益」,壞處則稱為「成本」。

效益 = 效用 + 利益

經濟學假設,人們熟知所有選項的效益與成本,並進行選擇。

為了配合自身的目的進行「理性選擇」,必須先知道自己喜歡什麼,討厭什麼,然後才能依喜好程度對所有選項進行排列。

「偏好」是經濟學中用來稱個人喜好的用語;對人們的偏好標出優劣並不是經濟學的目的。

經濟學關注的重點是,這些擁有不同偏好的人們,在可依據自身喜好行動時,會如何「進行選擇」。

效用:得到什麼會讓人開心,有滿足感。 人們各自擁有不同的偏好 (喜好),根據選項的不同,所能帶來的滿足感也不一樣。

經濟學認為,所有人都會依據自己的偏好進行「理性選擇」;這種假設認為人們都會事先整理所有資訊,並審慎思考什麼才是自己心中真正想要的,接著才會採取行動。

在經濟學中以人是「自利」的來形容,指不受他人限制或壓抑自我,完全依照自己的喜好來行動之意。

企業也是「自利」的,它的目的是為了賺取利潤。

在經濟學中,是以企業因利潤而採取行動為前提;「利潤極大化」就是表示企業會想盡辦法賺取更多利潤的行動。

個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業追求利潤極大化


完全競爭市場有兩個前提:

1. 在買賣商品的市場中,賣方與買方都有非常多個。

2. 每個賣方所賣的商品都完全一樣。

有無限位買方與賣方的狀態,就稱為「完全競爭市場」;在這個市場中,企業或個人 (消費者) 都是價格接受者,商店與顧客無法單獨決定商品的交易價格。

店家在考量自己販賣的商品價格時,還必須同時參考附近店家的標價 (市場價格) 才行。

「誘因」是行動的背景,經濟學稱有想變成這樣、想這麼做、想擁有這個的動機為誘因。

每個人決定要這麼做或決定要買這個的行動背後,一定存在各式各樣不同的誘因。

理解誘因的機制後,就可以讓他人在之後照著自己的意願採取行動。只要有誘因,人們的行動就會發生變化。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