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聰明投資人

繼上次「不當行為」帶我進入「行為經濟學」的領域後,書中有提到目前金融領域是行為經濟學的主流,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在這方面相對成熟,並且容易應用在實戰中。

因此,我找了一本討論「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來閱讀,雖然尚未整本讀完,但約略知道了一些這領域的概念與相關名詞,其中我覺得有趣的將會慢慢分享出來。

行為金融學 = 金融學 + 心理學

書的背面說明,在「投資決策」時,多花時間研究「心理學」比研究投資對象更重要。

為何會有這個說法呢? 請看書中的重點摘要:

如果有檔股票現在的價格是 50 元,而你認為它的實際價值只有 30 元,但市場上有關這檔股票的利多消息,可能會促進其價格進一步非理性上漲至 80 元,這時你該如何決策? 

如果是傳統金融學中的「理性人」,他會賣空這檔股票,因為現在的市場價格已經超過了其本身的價值。

但在現實中,賣空這檔股票並不是個好策略;如同選美一樣,你的主要目的是「獲利」,你覺得誰美或不美並不重要;當覺得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會上漲時,你就應該買入。

現實中這種決策方式稱不上「理性」,因為理性人只根據資產的價值來決策;但這種決策也不是非理性的,因為這樣做確實可以獲利。

作者把使用這種決策方式的人稱為「聰明投資人」,既區別於理性人,也區別於非理性的人;國外也有類似的發現,他們稱這種投資方式為「聰明錢效應」。

索羅斯就非常類似於「聰明投資人」,他的投資方式是,在價格已經超過價值時,只要預期大眾心理會進一步推高價格,就進一步追買。

而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更類似於理性投資人,他能在股價還沒達到價值位時,快人一步看到未來投資價值而先行佈局,但會在股價到達價值區間前退出,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價值投資」。

2021年7月14日 星期三

我的身體極限在哪?

最近加大了訓練的強度,使用「心肺交叉機」的從一小時提升到一個半小時,但到第三天結束時就覺得筋疲力盡,隔天早上起來身體似乎都還沒恢復,不知道是年紀大了,還是單純身體在適應這個訓練強度。

伏地挺身倒是維持一定的訓練,沒有繼續往上增加強度,讓上半身保持現狀,只是說到現在還是沒針對腹部做處理。

令人厭惡的贅肉還掛在那邊,但如果要再增加訓練項目,那時間就要再拉長,這要仔細思考一下再做決定。

還是年輕的身體好,恢復速度跟適應能力都比現在快多了,我能做的就是盡量減緩老化的速度,幫中年後的自己,規劃一套最適合自己鍛鍊身體的方法,希望五十歲後還能健康的到世界各地旅遊,增廣見聞以及持續學習,別跟醫院當好朋友。

2021年7月12日 星期一

奇亞幣 - 我要換農場啦!

最一開始是選擇 XCHPOOL 作為官方協議農場的落腳處,誰知道這兩天看下來 Space Pool 異軍突起,成長非常迅速,因此我選擇西瓜偎大邊跳槽到 Space Pool (也可以說是測試新協議換農場的方便性)。

昨天的轉換測試非常順利,幾乎可以說是無痛轉換,只要改變 Pool URL 的指向,然後等上 30 分鐘即可,分布在不同台電腦但同一個錢包的也會一起更換,這下真的毫無忠誠度可言,哪個農場有利多或是比較大,就往哪去。

這樣會不會跟 HPOOL 發家史一樣,大者恆大呢?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但至少就算農場跑路或倒閉了也不會損害太重,換個農場就好,手續相當簡便。看來官方讓我們多等兩個月,還是有點成果的。

現在奇亞幣的價格又跌到了上架以來的新低點,但我倒覺得是個好機會,趕緊抓時間轉換到官方農場去,否則價格好又一堆人搶進種幣,那個增長速度無法忍受,像我這種資源有限的小農反倒希望能夠穩定的獲取利益,別一直爆衝。

最近 7 天的總容量增長已經低於 5%,跟先前 7 天就多一倍有天壤之別,真希望當初別衝的這麼快,多點時間讓我們耕耘,但一切都過去了,再來就是穩定的置換成符合新協議的 Plots 就好。 

2021年7月11日 星期日

重新出發 - 加入奇亞幣的官方農場協議!

假日花了點時間,又重新把五台電腦都納入新協議版本的 Plotting 工作中,同步就花了不少時間,目前已經加入 XCHPOOL 農場(官方協議)邊進行整地邊種幣。

接下來比較頭大的是逐步置換舊有的 Plots,也就是說先前整好的地要慢慢變更成新協議的地,等到舊地全部置換完成,就是離開 HPOOL的時候到了。

我估計還需要兩個月左右,畢竟我不想浪費既有種幣的收益,在空間有限的情況下,只能邊砍舊地邊生新地,這樣會讓整體速度變慢很多,但應該能把 XCH 的獲利最大化,只是要多花點時間照看這幾台電腦的狀況。

接下來,我應該會往「程式交易」+ 「機器學習」 + 「行為金融學」等有趣的方向前進,這幾個要素形塑出來的主題就是我要耕耘的地方,加油!

2021年7月10日 星期六

『不當行為』證據本位經濟學

在看完結論後,我才恍然大悟,所謂「證據本位經濟學」講的其實就是用科學方法來探討經濟學,先觀察再收集證據,最後分析結果再修正既有模型。

書中對於「思想的自由」形容的很有意思:工作是驗證自己的想法,從中得到突破,這也是種最棒的幸福。

從結論中得知,目前以行為學角度探討經濟學,是金融學最為成熟,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或許就是後續鑽研的重點方向之一。

剛好,在大數據收集及分析部份,或許能用到我寫程式的能力,實踐的第一步「程式交易」,接下來會深入了解;說不定有機會把機器學習或現在當紅的人工智慧也導入,這應該會是最開心的實驗。

以下為最後幾章的重點摘要:

人們傾向於以近期的過去來推想未來。

價值型股票高回報和成長股的低回報,代表的是簡單的回歸平均值。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認定衡量股票風險的方法,就是判別個股與整個市場之間的連動性,他們將這種影響程度稱為「Beta 值」。

簡單來說,假如一檔股票的 Beta 1.0,表示它的價格波動與整體市場成同比例變化。

如果 Beta 2.0,則表示當市場上漲或下跌 10% 時,這支個股的價格 (平均) 漲跌幅度是 20%

「效率市場假說」在解釋世界如何運行方面,是非常有用的規範性基準。

在一個由「理性經濟人」組成的世界,作者相信效率市場假說是真實可行的。

沒有「理性模型」做為研究起點,行為金融學也不可能得到發展,畢竟沒有理性架構,就不會出現我們能夠從中偵測「不當行為」的異例存在。

價格經常是錯的,而且有時候還錯的很離譜。當價格背離基本價值甚遠,資源的錯誤配置也會變得更嚴重。

作者自己的心聲:在頂尖研究型大學擔任教授的這份差事有著許多與眾不同之處,其中我最珍視的就是「思想的自由」,我可以花時間思考幾乎任何自己覺得頗有意思的事,而且還能稱之為工作。

結語:過了四十多年,行為經濟學不再是邪魔歪道,論文中把研究主體視為真實人類也不再是錯誤作法,當了一輩子的學術圈叛徒,總算逐漸習慣行為經濟學正朝主流之路邁進。

從行為學角度研究經濟學,受其影響最深的領域竟是財政金融。

行為金融學之所以花繁葉茂顯然有兩個原因:

1. 行為金融學有具體而嚴謹的理論,例如單一價格法則。

2. 研究者可取得用於測試相關理論的詳實數據。

若市場會犯錯,金融市場就是最有機會賺錢的地方,才會有不少研究者的聰明才智都投注在鑽研可望帶來利潤的投資策略。

事實是資本資產定價模型顯然已不適用於描述股價波動,一度被認為重要的 Beta 值似乎也不能解釋甚麼;這個領域看來正逐漸聚攏成為作者所稱的「證據本位經濟學」。

絕大多數的經濟學理論並非源自於「實證觀察」,而是推論自「理性選擇定理」。

一個理論若是建立在理性經濟人之上,就不可能有實證的基礎,因為理性經濟人根本不存在這個世界。

大量悖離「效率市場假說」的事實,以及行為經濟學家在該領域的強烈呼籲,在在使得金融學成為受到最積極審視的領域。

金融經濟學家已不得不認真看待「有限套利」;金融學也讓我們看到,以證據為基礎的經濟學能夠帶來理論的發展,新發現始於異例,厚植「證據本位」的金融經濟學仍屬未竟之功。

行為學研究方法迄今為止仍未用於總體經濟學。

未能看到眾多行為經濟學家從事總體經濟學研究,原因之一或許是這個領域缺乏兩個為行為金融學帶來成功的關鍵成份:相關理論並未提出容易被證偽的預測,而且研究數據相對稀缺。

「展望理論」對行為經濟學而言,當然是潛在性的證據本位理論。

康納曼與特維斯基最初從收集人類真實行為的相關數據著手,然後建構出旨在簡單扼要描述這些行為的一套理論。

「期望效用理論」則截然相反,它是關於選擇的規範性理論,衍生自理性定律。

對行為經濟學發展過程的參與,使作者從中學到一些適用於各種狀況的基本觀念,以下就是作者學到的三件事:

1. 細心觀察:行為經濟學始於簡單的觀察,當傳統智慧犯錯,推翻它的第一步就是睜大眼看看周遭的世界,看清它的真實樣貌,而非其他人一廂情願認為世界該是什麼模樣。

2. 收集數據:一般人之所以過度自信,是因為他們向來懶得費心記錄自己過去的錯誤預測,確認偏誤更是會導致他們只尋找能夠支持其假設的證據。抵禦過度自信的唯一方法就是有系統的收集數據,特別是那些能夠證明自己錯誤的數據。

3. 勇敢表達:組織的許多缺失原本是可以輕易避免的,只要有人願意直言告知頂頭上司事情出差錯了。當機會成本低的時候,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2021年7月8日 星期四

奇亞幣的官方農場協議終於現身!

千呼萬喚始出來,終於等到正式官方協議正式上線,距離上次的奇亞幣發文又過了一個多月,這期間在 HPOOL 已經累積超過 1 XCH,但因為在新的協議中要加入農場需要重新 Plotting,這就要慢慢置換空間,等到舊有的 Plots 都置換完成,就是從 HPOOL 提現的時候了! 

但我估計這個過程最順也要 2 個月以上,到時 HPOOL 應該可以累積到 2 XCH 左右,等官方協議的農場穩定後,應該就進入每月有穩穩收益的時期。

現在 XCH 的價格掉到 300美元/枚,個人判斷當 3 年後產量減半時,應該會迎來第一次價格上升期,前提是奇亞幣到時還存活著。我預期 3 年後的價格應該有機會到 3,000 美元/枚,6年後應該是5,000 美元/枚。

根據這個判斷,在這幾年期間我會持續累積奇亞幣,中間應該只會把投入的成本先拿回來,其他的就等待 3 年後再做處置。

謹以這篇文章記錄,3 年後再回頭看判斷是否正確,以及自己是否能堅持到那個時候,加油!

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不當行為』選美比賽

章節內容慢慢往行為金融學前進,同時間我也在閱讀一本跟「行為金融學」有關的書,希望能夠略懂箇中奧妙,以下為本章節擷錄內容:

「效率市場假說」有兩個互相關聯,卻在觀念上截然不同的組成要素:價格的合理性及打敗市場是否有可能性。

1970 年代,「效率市場假說」才被正式提出,它同樣是建立在其他經濟學領域早已接受的最佳化與均衡原理之上,這麼晚才問世有可能是「金融經濟學」這個領域發展較晚。

如今金融學已經是備受尊崇的經濟學分支,但在 1970 年代前,商學院的金融學仍屬學術荒漠,相關課程與會計課程大同小異,學生要學的就是判定哪支股票值得投資的最佳評估方法。

它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是因為兩個關鍵發展:便宜的電腦運算能力與龐大數據

不管是價值型經理人或是成長型經理人,他們都想買進價值會增長的股票,換句話說,買進他們認為其他投資者往後將認定價格應該上漲的股票,而其他投資者也會反過來押注在其他人的「未來估值」。

買入一檔市場現在還看不上眼的股票,其實是沒問題的,只要其他投資者之後能夠轉而認同你的看法就行,而且時機宜早不宜遲。

行為金融學目前看來更接近實際的市場行為,也因此在另一本書中提到,行為金融學才是實戰的理論基礎,這點有待後續驗證,我也會將心得記錄下來。

2021年7月6日 星期二

『不當行為』你願意賣掉已擁有的馬克杯? + 上東區的狹窄框架

這本書的章節分的很細,同時每個章節都帶有一些故事或實驗設計,然後才帶出想表達的內容。

就學術角度來看,比滿篇大道理或以自我經驗為主的書籍更有說服力,但也因此要費更多心力來閱讀,看得非常緩慢,但每個章節確實也在腦海中留下記憶點。

人們在生活中有許多「非理性行為」,常不合邏輯卻不自知,然而這也是人性中的一環,先前讀到的「原子習慣」其實就是在順應人性的情況下,如何設計能達成既定目標的方法論。

當然,這也是以心理學為基底,所以說「非理性行為」只要是可被預期的,就有辦法讓它成為優勢而非劣勢,這點非常重要。

以下是兩個章節的重點擷錄:

「稟賦效應」的實驗顯示,一般人傾向於保留已有的東西,部份原因是出自「損失規避心態」;一旦我擁有過那只馬克杯,我認為它是屬於我的了,放棄那只杯子將會是一種損失。

「慣性」,人們的行為舉止會緊抱已擁有的東西,直到出現轉換的好理由,或甚至好理由出現也不想改變,這種行為稱做「維持現狀的偏誤」。

損失規避與維持現狀的偏誤經常攜手合作,成為阻礙「改變」的力量。

在有效工資較高的日子,計程車駕駛的工作時間是否也會延長? 得到一個令經濟學家大為吃驚的結果,也就是工資越高,駕駛的工作時間就越短。

基本經濟學告訴我們,「需求曲線」必然向下傾斜,而「供應曲線」則是向上傾斜,也就是說,工資越高,勞動力的供給就越多,但研究結果卻恰恰相反。

我們原本相信假如計程車駕駛的工資加倍,就會有更多人想以開計程車維生,就連「行為經濟學家」也相信,價格上漲會使買的人變少,而工資上漲會讓供給變多。

然而,駕駛決定出門工作的那天,他們對於今日預計工作的時間落入了「狹隘思考」,一次只看一日所得,使得他們犯下在生意好的日子,工作時間反而比生意差的日子更短的錯誤。

上述效應在菜鳥駕駛身上表現得更為強烈,意即他們傾向於設定當天的目標收入,一達到目標就收工回家。

2021年7月5日 星期一

『不當行為』真實世界中的不當行為

這本書的可讀性滿高的,每個章節都有提出一些觀念來逐步構建整體的想法,因此我也隨著這次閱讀機會,慢慢的把重要段落擷取出來。

以下是本章節我認為有趣的地方:

商學院的基礎經濟課程通常會討論到這個問題:「雪鏟的供應量是固定的,需求量卻突然增加了,價格會因此產生怎樣的變化?」

在課堂上,正確答案應該是,價格會上漲到足以讓每個願意支付漲價部分的人都能夠買到雪鏟。

漲價是唯一的方式,確保得到雪鏟的人是最看重它們的人 (以支付意願做為評估標準)。

「理性經濟人」的思考方式是企業管理碩士生在「商學院」裡學習的事物之一,但這也讓他們忘了人類如何思考。

狂風暴雪後調漲雪鏟價格真的會讓大家火冒三仗,這個做法有個專有名詞:敲竹槓。

在許多情況下,人們對一項行動是否公平的認定,不僅是看誰得到幫助或受到傷害,也要看它是如何被包裝的。

公平的觀念涉及到「稟賦效應」,買賣雙方將他們已經習慣的「交易條件」視為理所當然,而任何條件上的退讓都是一種「虧損」。

經營任何行業都絕對不能忘記,無論「市場需求」有多高,都不能向顧客收取超乎商品或服務「真實價值」的費用,即使顧客願意多付些錢。

在這個社會上,理性的想法或思維有時會格格不入,因為人們認為跟公平原則有所抵觸;但有些時候所謂的公平只是被包裝的外表,內裡是有其它的含義,端看能否一眼看穿罷了。

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不當行為 』牌桌上的賭性及意志力

也快要到精彩的議題「行為金融學」,在那之前先來了解一下還有哪些非理性行為吧!

面臨重大損失且有機會扳平的人,接受風險的意願會變得格外高,即使他們平常是會規避風險的人。

獲得者有風險規避的傾向,但當錢是賭博獲得時,則呈現風險偏好,此為「賭資效應」。

損失者偏好風險,尤其是有翻本機會的情況下,此為「翻本效應」。

人們偏好當下消費更勝於未來消費的傾向,會隨著時間而減弱;儘管我們很想現在就把那碗冰淇淋吃掉,根本等不了明天,可以如果是在明年的這一天與明年其他日子中做選擇,就幾乎毫不在意。

一個人的時間偏好得視其收入水準而定;窮人會比富人更沒耐性。

在學校得到的經濟學訓練提供了大量關於「理性經濟人」的深刻見解,卻因此喪失了對人性與社會互動的常識性直覺。

「經濟學家」建構模型的方式,彷彿這個世界是由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理性經濟人」所組成,「心理學家」可不會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以真實人類為主體的經濟模型。

講到時間偏好,又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本書「別急著吃棉花糖」,有學者針對「延遲享樂」這個議題做實驗,並追蹤受測者後續的發展,並得出結論。

要是能在小時候就能忍住眼前的享樂機會,放眼以後有更大的機會,那麼這類人未來的發展會比急於馬上享樂的人好。

就這個結論來說,那我肯定是屬於很糟的那一群,因為小時候基本上是只專注眼前想要的東西,沒想這麼多,難怪現在混的這麼慘,哈!

2021年7月3日 星期六

我與小說的不解之緣(六)

自從上次發文後,又過了好久,這期間將「梟臣」看完,只能說「更俗」在掌握不同題材的小說上,都有一定的水準,果然是大神級的人物。

他最近又發了新的連載小說「將軍好兇猛」,我認為雖說又是歷史架空小說,但他還是做了跟以前不同的嘗試,加強了武俠的部份,文筆與架構以及劇情的推演上,到目前為止我都覺得應該是佳作一篇。

另外,這段期間我也把蕭潛的新作品「超凡傳」看完,他是修真神作「飄渺之旅」的作者,世界觀的設定都差不多,但很遺憾這部小說的開頭還有些新意,但越往後發展,整體的表現就越差。

搞不懂在十幾年前就能寫出神作的人,為何現在的功力不進反退? 

而且觀察他後續的作品,幾乎類型都一樣,又是一個被自己作品綁死的大神嗎?

我還是繼續乖乖的跟更俗大大的小說好了,總是能滿足我的想像,這才是愉快的小說經驗,更俗大大別斷更阿!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