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7日 星期三

『不當行為』選美比賽

章節內容慢慢往行為金融學前進,同時間我也在閱讀一本跟「行為金融學」有關的書,希望能夠略懂箇中奧妙,以下為本章節擷錄內容:

「效率市場假說」有兩個互相關聯,卻在觀念上截然不同的組成要素:價格的合理性及打敗市場是否有可能性。

1970 年代,「效率市場假說」才被正式提出,它同樣是建立在其他經濟學領域早已接受的最佳化與均衡原理之上,這麼晚才問世有可能是「金融經濟學」這個領域發展較晚。

如今金融學已經是備受尊崇的經濟學分支,但在 1970 年代前,商學院的金融學仍屬學術荒漠,相關課程與會計課程大同小異,學生要學的就是判定哪支股票值得投資的最佳評估方法。

它成為一門重要的學科是因為兩個關鍵發展:便宜的電腦運算能力與龐大數據

不管是價值型經理人或是成長型經理人,他們都想買進價值會增長的股票,換句話說,買進他們認為其他投資者往後將認定價格應該上漲的股票,而其他投資者也會反過來押注在其他人的「未來估值」。

買入一檔市場現在還看不上眼的股票,其實是沒問題的,只要其他投資者之後能夠轉而認同你的看法就行,而且時機宜早不宜遲。

行為金融學目前看來更接近實際的市場行為,也因此在另一本書中提到,行為金融學才是實戰的理論基礎,這點有待後續驗證,我也會將心得記錄下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八) 「知名品牌」搭配「強勢通路」就等於成功嗎?

距離上一次寫〈 品牌代理是不是正確解方? 〉又過了一個月,老婆在這期間又把設立流程繼續往前推進,目前看來跟投審會有關的申請,全部都定審了,合資公司也即將開出 B2B 的第一張發票。 當然,我最關心的還是她們品牌代理的成果,一直很好奇「知名品牌」再搭配上「強勢通路」會有什麼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