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4日 星期日

『不當行為 』牌桌上的賭性及意志力

也快要到精彩的議題「行為金融學」,在那之前先來了解一下還有哪些非理性行為吧!

面臨重大損失且有機會扳平的人,接受風險的意願會變得格外高,即使他們平常是會規避風險的人。

獲得者有風險規避的傾向,但當錢是賭博獲得時,則呈現風險偏好,此為「賭資效應」。

損失者偏好風險,尤其是有翻本機會的情況下,此為「翻本效應」。

人們偏好當下消費更勝於未來消費的傾向,會隨著時間而減弱;儘管我們很想現在就把那碗冰淇淋吃掉,根本等不了明天,可以如果是在明年的這一天與明年其他日子中做選擇,就幾乎毫不在意。

一個人的時間偏好得視其收入水準而定;窮人會比富人更沒耐性。

在學校得到的經濟學訓練提供了大量關於「理性經濟人」的深刻見解,卻因此喪失了對人性與社會互動的常識性直覺。

「經濟學家」建構模型的方式,彷彿這個世界是由擁有經濟學博士學位的「理性經濟人」所組成,「心理學家」可不會從這個角度來思考問題;我們需要的是以真實人類為主體的經濟模型。

講到時間偏好,又想起以前看過的一本書「別急著吃棉花糖」,有學者針對「延遲享樂」這個議題做實驗,並追蹤受測者後續的發展,並得出結論。

要是能在小時候就能忍住眼前的享樂機會,放眼以後有更大的機會,那麼這類人未來的發展會比急於馬上享樂的人好。

就這個結論來說,那我肯定是屬於很糟的那一群,因為小時候基本上是只專注眼前想要的東西,沒想這麼多,難怪現在混的這麼慘,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