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15日 星期四

『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聰明投資人

繼上次「不當行為」帶我進入「行為經濟學」的領域後,書中有提到目前金融領域是行為經濟學的主流,也就是說行為金融學在這方面相對成熟,並且容易應用在實戰中。

因此,我找了一本討論「行為金融學」的入門書來閱讀,雖然尚未整本讀完,但約略知道了一些這領域的概念與相關名詞,其中我覺得有趣的將會慢慢分享出來。

行為金融學 = 金融學 + 心理學

書的背面說明,在「投資決策」時,多花時間研究「心理學」比研究投資對象更重要。

為何會有這個說法呢? 請看書中的重點摘要:

如果有檔股票現在的價格是 50 元,而你認為它的實際價值只有 30 元,但市場上有關這檔股票的利多消息,可能會促進其價格進一步非理性上漲至 80 元,這時你該如何決策? 

如果是傳統金融學中的「理性人」,他會賣空這檔股票,因為現在的市場價格已經超過了其本身的價值。

但在現實中,賣空這檔股票並不是個好策略;如同選美一樣,你的主要目的是「獲利」,你覺得誰美或不美並不重要;當覺得大多數人都認為它會上漲時,你就應該買入。

現實中這種決策方式稱不上「理性」,因為理性人只根據資產的價值來決策;但這種決策也不是非理性的,因為這樣做確實可以獲利。

作者把使用這種決策方式的人稱為「聰明投資人」,既區別於理性人,也區別於非理性的人;國外也有類似的發現,他們稱這種投資方式為「聰明錢效應」。

索羅斯就非常類似於「聰明投資人」,他的投資方式是,在價格已經超過價值時,只要預期大眾心理會進一步推高價格,就進一步追買。

而巴菲特的投資方式更類似於理性投資人,他能在股價還沒達到價值位時,快人一步看到未來投資價值而先行佈局,但會在股價到達價值區間前退出,這也就是我們平常所說的「價值投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