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 星期五

單攻玉山

事隔多年,終於有人提出要去爬玉山了,而且還要挑戰一日單攻,很難想像這對體能的負荷有多大!

自從沒去打籃球後,體能節節下滑,現在只能先靠著爬小山、伏地挺身跟開合跳這些土方法開始鍛鍊身體,等到體能稍微恢復後,也計畫想要重返球場,打了十幾年的球,突然幾年不打感覺人生好像少了些甚麼似的,但這次重返球場也要保持健康避免受傷,希望能跟很多老球皮一樣,一路打到60幾歲為止。

挑戰玉山前,要先來個模擬,希望今年10月一切風調雨順,讓多年來攻玉山的希望可以成真,年少時的願望一一成真,其實也滿高興的,再來只希望能撿回失去的運動習慣,那才是一輩子的福氣。

單攻玉山,加油加油加油!!!

2021年3月18日 星期四

『低慾望社會』觀後感

昨晚偶然看到 Youtube 上有人討論「低慾望社會」的內容,其主要國家就是「日本」。

台灣日後社會的發展可以參考日本現況,好的模仿、壞的避免,但所謂的低慾望社會究竟是好是壞呢?

有一派的說法,科技的進步主要是來自於人類的慾望,一直追求更好的享受與服務,如果甚麼都不想要安於現狀,整體的發展可能會停滯不前。

的確,別說太遠,把目光放到三十年前,都很難想像現在的生活如此方便,做很多事的門檻都降低,但門檻降低時也意味著「個體競爭」會變更激烈。

但多數人也可能因為激烈的競爭而選擇逃避,「現有生活已經很舒服了,我不需要為了改變現狀而多做努力,這樣就好。」

在遇到挫折時,心魔會一直纏身碎語,我自己這一路上也遇到過不少次,當遇到低谷或突破點的時候,心中總是有股聲音勸我後退或原地不動。

同樣的說法,在先前的文章講到「量入為出」的財務自由模式,可能也是低慾望社會的成因之一,如果收入沒辦法增加,那就降低慾望嘛,減少生活支出,不追求最好的東西。

因為科技的發展,現代「中產階級」的生活品質早就遠遠超過百年前的有錢人水準,甚至比較的時間點說不定還可以拉到三十年前。

總之,種種因素會造成低慾望社會的發展軌跡,而低慾望也可能導致「階級固化」無法流動。

或許會說反正生活過的好就可以,其他的管它這麼多,但人的「成就動機」不單純只是生活過得好就可以,而是在面對困難、遇到問題時,想辦法去解決,並從中得到的滿足及成就感;如果這部份拿掉了,心靈上是會很空虛的。

更何況,人的希望往往建立在未來有機會改變的情況下,如果當下已經能看到十年或二十年後自己不變的生活,那大概也不會再做任何努力,這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說了這麼多,「鼓勵消費」跟提倡「量入為出」的觀念,的確要取得一個平衡,才能讓台灣的社會氛圍更理想。

2021年3月17日 星期三

初論財務自由

先前床頭擺著一本書「如何把收入轉化為財富」,放了好久終於看完。

從這本書做為出發點來討論一下我認為的「財務自由」,書中引用了許多案例跟調查數據,來證實了一些可能說出來都覺得理所當然的事,這可能是因為作者是學者或說是研究人員,所以格外重視以數據來驗證某個論述的合理性。

其中,我比較感興趣的還是作者所提到的「鄰家富人」概念,跟台灣新聞報導中所謂的富人就是企業家或是家族中的富二代等,強調跟所謂的階級複製不同,書中是以正常收入的群眾靠著自律的行為來累積財富為主要重點。

以我的觀點,其實這樣的行為很正常,當今天我們的消費行為都是「量入為出」時,自然而然會做到類似「鄰家富人」的行為模式。

但為何大多數人執行的結果又如此困難及不如人意呢?我認為有幾個關鍵點值得討論:

1. 本業的收入來源

如果收入來源一直無法隨時間及經驗累積而提升,即使一直量入為出,可能到最後犧牲的也是自己的生活品質而已。

本業的收入來源主要還是依賴工作上的積累及個人的技能為出發點,或許一部份人是利用自身能力創業,這也算做本業收入,如何在本業上不斷精進,這就需要另文討論。

2. 坊間所謂的被動收入

或說是投資收入,量入為出後,從本業收入扣除生活支出所結餘下來的錢,如何做資產分配對成年人來說是件非常重要的事,而且需要時間學習。

跟本業收入一樣,投資收入也需要花時間,才能讓錢滾動起來,而是應該從小錢就開始規劃,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跟個性不一樣,應該花時間了解市場中各種投資標的,然後從中找出適合自己的模式。

這個過程是不斷的摸索及跟自己對話,不是一蹴可及,所以應該盡早重視它。

台灣的正規教育很少談到錢,所以每個人的投資風格往往都是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事實上理財教育現在也慢慢的被重視,個人認為創業創新精神、獨立思考能力及理財投資能力會是判斷一個人未來成功與否的重要關鍵要素。

3. 興趣收入

這部份可遇不可求,有些人會把興趣收入跟本業收入混為一談,就我認知,因本業而衍生出來的收入應該都歸屬本業收入,不論它是以甚麼型式賺到錢的,例如版稅收入及任何型式的著作權收益。

興趣收入比較像是喜歡畫畫,畫著畫著有人要買,但並不依賴此收入為生,而是依著自己想做的事,有沒有收入不強求,主要是自己開心。

這部份的理解很重要,因為滿多人想要把興趣變成事業,最後都不如預期,這中間很大的原因就是「興趣是做自己開心的,不想做時就不要做;但本業或事業不是,在要有穩定收入來源的情況下,不想做也得做,所以把興趣當事業做往往最後就會變調」。


先前有提到,本業收入不見得是去上班,也可以是創業,之後也會在這個部落格中分享一些創業上的想法,我自己是覺得,如果是要一定的生活品質,然後上班收入也不差的情況下,把時間花在投資收入跟興趣收入,或許還比去創業更愉快。

單純用創業去拼本業收入,而忽略另外兩種收入,一旦創業失敗,會比大多數人更慘,更別提所謂的財務自由。

最後,坊間的財務自由大多是在說投資收入可以支付生活所需費用,以「如何把收入轉化為財富」書中說的,最簡單且肯定能做到的方式就是先降低自己的欲望,把生活費用壓低,這樣比較容易達成財務自由的目標。

但每個人的投資模式還是需要一段時間摸索及學習,累積本金也得要先靠本業收入,因此還是先「量入為出」再考慮其它吧!

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獨立思考與創造力的重要性

前幾天看了一本書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雖然還沒完全看完,但也已經引發了我的共鳴。

其實在就讀碩博士的過程中,確實都會認知到研究所以上的訓練跟大學以下的訓練有所差異,而這位東大的教授更是認為大學應該就開始「獨立思考」與「創造力」的訓練,而非只是「執行力」。

如他書中所提到的,當設定一個無人可告知該如何去解的問題,甚至連「發現問題」本身都需要經過大量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時,這其實已經需要獨立思考與作業的能力,在我的觀念中這就是「學術訓練」的重要環節。

但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多以需要執行力強的人才為主,加上在學校時有畢業的壓力,許多學生在做研究時的目標會從挑戰轉變為順利及準時畢業為主體。

就算在讀碩博士班時有經過完整的學術訓練,培養出思考力及創造力,但畢業工作後發現台灣工業界大多需要的是執行力,這時心中應該也會有「那幹嘛在學校浪費這麼多時間的想法。

日本的學者也有觀察到類似的問題並尋找解決之道。台灣確實可以多借鑒日本,因為在產業結構、文化、習慣上有滿多相似的地方,但日本比台灣早發展很多年,它們遇到的狀況是否有好的解決方法可參考,如果不好的地方我們可以怎麼改進。

言歸正傳,會這麼認同是因為我也曾經經歷過那段痛苦的日子,並不是說做研究很痛苦,相反的挖掘問題跟解決問題,讓自己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並在一個論點上有自己的想法,是很讓人雀躍的事。

但痛苦的是,周遭的人並不完全認同,大多數不知道你在做甚麼,甚至覺得就算唸碩博士班,也不過是延續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多唸了幾年書「執行力」也沒有比較強。

或許,多數人更在乎的是,學到了甚麼工具或技術,工作後能否快速上手跟賺錢吧! 有關社會價值觀的問題,太複雜了,我只能繼續要求自己能做一個有獨立思考及創造力的人。

期望台灣在經歷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如同這位東大教授說的,思考力跟創造力的需求會慢慢湧現出來。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中年失業的恐懼

為什麼會下這個標題呢?主因是上星期跟大學同學吃飯,聊天過程中有提及目前工作的現狀,這一年來不斷的聽到同學們在討論對於未來工作的擔憂,讓我也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並翻閱了一些書來理順我的思路,所以才就這個問題寫一篇文章討論一下。

目前同學們主要都在大公司任職,其薪水、福利、分紅及每年調薪等,都有基本保障,而且最近因為台積電帶頭結構性調薪,造成其它科技相關領域的龍頭廠商也陸續跟進,雖說根據內部人的說法都是把分紅變成月薪調整,年薪的差異不大,但月薪還是實實在在的調上去了。

現在理工科系研究所 (知名院校) 的畢業生,起薪可能都是 5 萬起跳 (現在普遍超過),甚至台積電已經開出碩士起薪 55 起跳,這未來可能會造成「定錨效應」,大型系統廠如電子五哥等,也不得不跟進,否則台灣已經少子化,找不到人才進來上班,對公司來說也是慢性毒藥。

聽起來,似乎對就業者比較有利,那怎麼會說危機呢?

關鍵還是在於年紀,7 年級頭的畢業生剛好碰到 2008 年的金融風暴,起薪慘淡,熬了多年到如今終於薪資調整上來,但又面臨大公司內部的世代競爭,外加上台灣的產業結構因素,大多數企業在賺的是「管理財」,導致當工程師的都想卡位管理職,在某個年齡沒升上去,一旦大環境有振盪時,可能就會變成被資遣的對象之一。

雖說坊間有許多書在討論「不可取代性」,但就我的觀察,規模大的公司其內部分工已經很細,也就是說公司在制度面,就已經盡量降低所有會影響公司營運的風險,其中就包含了個人的不可取代性,所以要憑藉不可取代性讓自己在大公司有話語權,本身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恰好這個星期讀到一本洪雪珍的書「失業教我們的事」,這本書我看了好幾次都沒讀完,本來以為她是飽人不知餓人飢,自己身居某公司高位然後在講失業的故事。

但這次忍著把書看完,才知道她原來也在 2018 年時被離職,這才明白為何她這幾年轉型為斜槓教練,教授如何經營個人品牌。

書中有個黑天鵝跟灰犀牛的對比滿有趣的,其中的故事是以她的學員為基礎,在講進外商公司上班的人,因為看到前輩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生存,一個變動就有可能被「資遣」,所以大家反而都不會把公司當成終身聘用制,會以「居安思危」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內容。

這點以我周遭朋友的狀況,確實滿多人雖然知道工作內容未來有危機,但會有駝鳥心態,認為公司終究還是能度過難關,讓自己繼續有工作,這種完全信任公司的心態也難說是好是壞。

但總歸來說,如能在工作之餘同步建立「個人品牌」,而不是只能依附在公司光環底下,對於「中年失業」的恐懼應該會降低才是。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小說帶給我的幫助與啟發

多數家長都會認為打電動、玩遊戲跟看小說或漫畫等都是浪費時間的壞習慣,但是當我年紀也來到四十大關時,卻覺得這可能不是完全正確的想法。

要做成一件事得先講「動機」,越強烈的動機越有可能走到最後;小時候老師說要靜下心來讀書,但教科書的內容我看不下去,還好當時有亞森羅蘋跟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陪伴,更重要的是日本漫畫灌籃高手引發打籃球的興趣,一句「教練,我想打籃球」,讓多少青少年的汗水揮灑在籃球場上。

是這些當時家長嘴中的壞習慣,讓我有滿滿的回憶,並且培養出一輩子的好習慣,閱讀及運動;也是因為這個反思,到底甚麼是好的甚麼是壞的,當下往往很難認定,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才對。

舉另外一個例子,小時候對歷史完全沒興趣,背一堆東西只為應付考試,但自從看了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後,用小說的方式來描述歷史情節,讓歷史人物在腦海中重新活了過來,也間接培養了我的閱讀能力與對歷史的興趣,怎麼想都是好事,但當時被老師看到就是罵,認為是在不務正業。

太多的例子,讓我反思在教育上,甚麼是短多長空,甚麼是短空長多,多元發展不是嘴巴講講,而是有著正確的價值觀,不隨波逐流,但這點自己都還沒有想的很透徹。

幸好還沒有小孩,否則該怎麼去教導他也會很傷腦筋,畢竟父母不見得都是對的,因為他們都還在學習的路上。

說了這麼多,是因為最近又把多年前的幾本小說看了一遍,事隔多年再看一樣精彩,能活在有小說的世界中,真好!

生活中的恆毅力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叫「恆毅力」,坦白說書中的內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但關鍵的想法還是那句話:「對的事情不論大小,要持續做下去。」

撇開讀書與工作不談,光是生活中就有許多事情需要毅力;舉例來說,每個人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多運動、早睡早起、飲食健康及不煙少酒等,人人皆知,但真正做到的人有多少?

自己不想做或懶得做的事情,永遠都會有相對應的藉口,講得冠冕堂皇,但事實上就是做不到,自己騙自己用的。

舉例來說,我先前一直用工作或進修很忙來當作藉口,不肯去跟朋友打球;其實這單純就是自己發懶,找個合理的解釋,讓自己心安理得罷了,最後結果就是沒有規律的運動。

上面說的讓我想到先前一本熱門的書「原子習慣」,這個作者倒是一反常態的認為「人」先天就很難做到自律,那我們看自律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往往是有好的方法,設計一套機制或配置一個環境,讓自己自然而然的能夠達到自律行為。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MBA畢業感想(下)

繼續先前的主題,分享了唸的優點,缺點呢?   也是老生常談,不外乎是錢、時間跟機會成本。

在職專班的學雜費跟學分費都比一般生貴,應該是少了政府的補助。但這是相對而言,如果對比英美的學費,又覺得很便宜,但其收穫當然是見仁見智啦!  畢竟出國留學算是全職學生,環境、氛圍跟長時間獨立在陌生國度生活的體驗,很難用錢去衡量。

話是這樣說,但唸下去後才發現真的很貴!!!  以兩年 24 個月攤提,我唸的學程每個月平均支出約三萬,所以要有先存一筆錢或是從月薪省下來繳學費的心理準備。

再來是時間,上一篇已經有提到,但真的要做好時間上的分配,如果學校有活動到底要不要去參加,如果都不參加,那對「增長見聞」的機會又少一些,都參加可能會擠壓到工作及家庭的時間,這邊不好拿捏。

我自己是前期能參加的活動盡量去,但過一年後就變少很多,到現在畢業後,雖然還有很多活動,同屆的同學還會去參與,但我似乎已經沒了動力,彷彿畢業了就抽離那個環境似的,不再屬於其中的一份子。

機會成本也是該考慮的,把來唸書的時間跟精力用在工作上或家庭上,是不是更有效率或收穫更大? 其實回頭看,也覺得能撐過這三年不容易,但當下倒是沒這麼深刻的感受。

當然,有時候會想如果可以在工作跟家庭都更有餘力時再去唸書,或許更能有當學生的感覺,可是真的拖到那時候年紀應該也大了!   真是有一好沒兩好,只能繼續往前走。

雖說講了這麼多要考慮的地方或缺點,可是事後再回頭看當初的決定,只有滿滿的感恩!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MBA畢業感想(上)

這篇文章來的有點晚,事實上 2020 6 月就已經口試,月拿到畢業證書了,但當時公司面臨重大事件,一直沒時間也沒心情寫相關文章,現在趕緊記錄心得與感想,免得時間一久也忘光。

整體來說,在台灣讀在職的 MBA 課程,感受當然跟全職學生不太一樣,先不提「課程難度」跟「學習成效」,光是平日上課這件事就夠折磨人的,再加上額外的課後作業與討論,記得有一年幾乎每個晚上都要去學校報到,然後跟同學討論完回到家已經快 12 點,洗完澡上床睡覺快凌晨 1 點,隔天繼續上班跟上課。

這樣的日子竟然也撐下來了,而且在最後畢業的那一年,剛好又遇到我們公司被投資的相關事宜,覺得整個人快爆炸。

當然,在這個地方還是要感謝老婆的容忍與協助,我想幾乎每個在職專班有家庭的人,肯定都會講類似的話,畢竟類似的進修機會,犧牲的都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回歸主題,畢業後再回頭審視整個 MBA 的學程,我認為當初去讀書的心態還沒調整為「在職進修」的狀態,所以一直用全職課程的角度去期待這個學程能帶給我的幫助,但現在會以更客觀及公允的方式看待在職進修這件事。

首先講一下優點 (1) 有系統的課程規劃,幫助入門,(2) 不同領域的同學,真的是各行各業都有,且每個人的水準相信在他們的領域中都是很優秀,這點幫助我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畢竟一路走來,身旁的人幾乎都理工相關科系。

忘記在哪本書有看到一句話,先有見識,才有提升能力的動機,進而收入才會增加,也就是說該作者認為優先順序是 見識 > 能力 > 收入。

我的解讀是做任何事別先想著有多少收入或是我的能力能否做到,而是先想做了這件事後,能否提升或擴大我的見識,講白話一點就是能否多了解一些原先完全不懂的領域知識。

就這點來說,倒是建議有機會去「在職進修」的就先考慮,我從中受益頗多,很多領域的「商業邏輯」跟我原先領域的差異很大,或許對他們來說是正常現象,但我就覺得很神奇,以前從來沒想過的模式。

時間又到了,今天先講部份優點,之後再來記錄其它想法!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老千騙局』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接觸這本書是源自於電影「大賣空」,2008 年金融海嘯的記憶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徘徊不去,其原因是當時手上有買的基金全都腰斬再腰斬,這個經驗也造就後續自己的「投資風格」很重視風險管控。

偶然間,在圖書館看到「大賣空」的原著,順手借回來看,但可能是因為已經看過電影的原因,對於讀這本書竟無法提起太大的興趣。

反倒是對該作者的類自傳 「老千騙局」,有著更強烈的閱讀動機,跟著作者的敘述,以看故事的方式來經歷他的前半段精彩職涯,一窺 80 年代美國華爾街的風貌。

閱讀自傳題材最為開心的一件事,就是跟著作者體驗當時的情境,彷彿自己也成了故事裡的主人翁,特別是這位作者太會說故事,一度讓我以為自己是在看小說。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在描述作者於 80 年代,於美國華爾街「債券交易」的場景,我也是看了前半段才知道美國投資銀行及商業銀行的由來「葛拉斯-史迪格法案」。

1934 年後「投資銀行」從商業銀行中獨立出來,投資銀行負責承銷證券,例如股票和債券;商業銀行則負責存放款業務。

台灣的銀行應該都屬於「商業銀行」,而承銷證券的任務都落在「證券公司」身上,現在正熱門 ETF 的管理及發行則是由「投信公司」負責。

更引起我好奇的是,那美國的投資銀行都在做些甚麼?

書中的推薦序有一段簡潔的描述「選擇企業金融部,扮演好投資銀行家的貴族角色;或在交易室工作,擔任交易員或營業員,通往暴發戶的坦途。」

美國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時,「企業金融」的人負責協商細節和準備文件 (但不負責交易和買賣)。

我歸納企業金融部負責「初級市場」,主要工作為造市,公司的股票跟債券就是主要產品。

白話來說,企業金融部就是協助我們這些「新創公司」或是說「創業家」把公司包裝好,讓公司的股票跟債券變成產品。

而交易部的人就是負責「次級市場」的買賣,其實就是把產品銷售出去賺傭金或是買賣之間賺價差。

在書中也有描述美國 80 年代有趣的標準成功模式「1982 年要出人頭地只有一個可靠的方法:主修經濟學,在華爾街找分析師的工作,利用分析師的經歷申請進入哈佛或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就讀,以後的人生等以後再擔心。」

台灣其實也有類似的模式,進入醫學院當醫生,或是想辦法到台清交成的電資學院就讀,畢業後進竹科當「科技新貴」等,這模式從我學生時期就是如此,20 年後還是沒太大變化。

至於以現實生活來說,到底我們是在做「企業金融部」的工作還是「交易部」的工作呢?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再出發

經過了兩年,終於又重新回到部落格的懷抱,開始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上一篇文章發布已經是 2019 4 月的事,這中間經歷過公司被上市公司投資,接著蜜月期與磨合期後,雙方意見及方向不一致,最後重回投資前的狀態。現在回想起來,如同一場夢境,但卻紮紮實實的發生在我身上。

整理完思緒後,面對自己心態上的改變,用文字描述這個過程,就也是我給自己今年最大的期許。

願每天都能寫出一則短文,讓自己沒有白過每一天。

加油!!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