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中年失業的恐懼

為什麼會下這個標題呢?主因是上星期跟大學同學吃飯,聊天過程中有提及目前工作的現狀,這一年來不斷的聽到同學們在討論對於未來工作的擔憂,讓我也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並翻閱了一些書來理順我的思路,所以才就這個問題寫一篇文章討論一下。

目前同學們主要都在大公司任職,其薪水、福利、分紅及每年調薪等,都有基本保障,而且最近因為台積電帶頭結構性調薪,造成其它科技相關領域的龍頭廠商也陸續跟進,雖說根據內部人的說法都是把分紅變成月薪調整,年薪的差異不大,但月薪還是實實在在的調上去了。

現在理工科系研究所(知名院校)的畢業生,起薪可能都是 5 萬起跳 (現在普遍超過),甚至台積電已經開出碩士起薪 5 5 起跳,這未來可能會造成定錨效應,大型系統廠如電子五哥等,也不得不跟進,否則台灣已經少子化,找不到人才進來上班,對公司來說也是慢性毒藥

聽起來,似乎對就業者比較有利,那怎麼會說危機呢?關鍵還是在於年紀,7 年級頭的畢業生剛好碰到 2008 年的金融風暴,起薪慘淡,熬了多年到如今終於薪資調整上來,但又面臨大公司內部的世代競爭,外加上台灣的產業結構因素,大多數企業在賺的是管理財,導致當工程師的都想卡位管理職,在某個年齡沒升上去,一旦大環境有振盪時,可能就會變成被資遣的對象之一。

雖說坊間有許多書在討論不可取代性,但就我的觀察,規模大的公司其內部分工已經很細,也就是說公司在制度面,就已經盡量降低所有會影響公司營運的風險,其中就包含了個人的不可取代性,所以要憑藉不可取代性讓自己在大公司有話語權,本身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恰好這個星期讀到一本洪雪珍的書「失業教我們的事」,這本書我看了好幾次都沒讀完,本來以為她是飽人不知餓人飢,自己身居某公司高位然後在講失業的故事。但這次忍著把書看完,才知道她原來也在 2018 年時被離職,這才明白為何她這幾年轉型為斜槓教練,教授如何經營個人品牌

書中有個黑天鵝灰犀牛的對比滿有趣的,其中的故事是以她的學員為基礎,在講進外商公司上班的人,因為看到前輩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生存,一個變動就有可能被資遣,所以大家反而都不會把公司當成終身聘用制,會以居安思危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內容

這點以我周遭朋友的狀況,確實滿多人雖然知道工作內容未來有危機,但會有駝鳥心態,認為公司終究還是能度過難關,讓自己繼續有工作,這種完全信任公司的心態也難說是好是壞。但總歸來說,如能在工作之餘同步建立個人品牌,而不是只能依附在公司光環底下,對於中年失業恐懼應該會降低才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商管課程(二十) 模組五「國際創業生態 2」

業師早餐會結束後,同學們陸續進來教室,終於要開始今天的課程了,我拍了下自己的臉,再把手邊的烏龍茶灌下去,打起精神來專心上課吧! 首先,William 帶著我們回憶一下創業家跟職業家的差異,創業家會特別關注: 1. 第一手資訊。 2. 宏觀資訊。 3. 換位思考。 接著,又提到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