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6日 星期二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獨立思考與創造力的重要性

前幾天看了一本書 「東大超人氣的人生思考課」,雖然還沒完全看完,但也已經引發了我的共鳴。

其實在就讀碩博士的過程中,確實都會認知到研究所以上的訓練跟大學以下的訓練有所差異,而這位東大的教授更是認為大學應該就開始「獨立思考」與「創造力」的訓練,而非只是「執行力」。

如他書中所提到的,當設定一個無人可告知該如何去解的問題,甚至連「發現問題」本身都需要經過大量的資料收集與分析時,這其實已經需要獨立思考與作業的能力,在我的觀念中這就是「學術訓練」的重要環節。

但因為台灣的產業結構多以需要執行力強的人才為主,加上在學校時有畢業的壓力,許多學生在做研究時的目標會從挑戰轉變為順利及準時畢業為主體。

就算在讀碩博士班時有經過完整的學術訓練,培養出思考力及創造力,但畢業工作後發現台灣工業界大多需要的是執行力,這時心中應該也會有「那幹嘛在學校浪費這麼多時間的想法。

日本的學者也有觀察到類似的問題並尋找解決之道。台灣確實可以多借鑒日本,因為在產業結構、文化、習慣上有滿多相似的地方,但日本比台灣早發展很多年,它們遇到的狀況是否有好的解決方法可參考,如果不好的地方我們可以怎麼改進。

言歸正傳,會這麼認同是因為我也曾經經歷過那段痛苦的日子,並不是說做研究很痛苦,相反的挖掘問題跟解決問題,讓自己進入到一個新的領域並在一個論點上有自己的想法,是很讓人雀躍的事。

但痛苦的是,周遭的人並不完全認同,大多數不知道你在做甚麼,甚至覺得就算唸碩博士班,也不過是延續一直以來的學習方式,多唸了幾年書「執行力」也沒有比較強。

或許,多數人更在乎的是,學到了甚麼工具或技術,工作後能否快速上手跟賺錢吧! 有關社會價值觀的問題,太複雜了,我只能繼續要求自己能做一個有獨立思考及創造力的人。

期望台灣在經歷產業轉型的過程中,如同這位東大教授說的,思考力跟創造力的需求會慢慢湧現出來。

2021年3月15日 星期一

關於中年失業的恐懼

為什麼會下這個標題呢?主因是上星期跟大學同學吃飯,聊天過程中有提及目前工作的現狀,這一年來不斷的聽到同學們在討論對於未來工作的擔憂,讓我也重新思考這個問題,並翻閱了一些書來理順我的思路,所以才就這個問題寫一篇文章討論一下。

目前同學們主要都在大公司任職,其薪水、福利、分紅及每年調薪等,都有基本保障,而且最近因為台積電帶頭結構性調薪,造成其它科技相關領域的龍頭廠商也陸續跟進,雖說根據內部人的說法都是把分紅變成月薪調整,年薪的差異不大,但月薪還是實實在在的調上去了。

現在理工科系研究所 (知名院校) 的畢業生,起薪可能都是 5 萬起跳 (現在普遍超過),甚至台積電已經開出碩士起薪 55 起跳,這未來可能會造成「定錨效應」,大型系統廠如電子五哥等,也不得不跟進,否則台灣已經少子化,找不到人才進來上班,對公司來說也是慢性毒藥。

聽起來,似乎對就業者比較有利,那怎麼會說危機呢?

關鍵還是在於年紀,7 年級頭的畢業生剛好碰到 2008 年的金融風暴,起薪慘淡,熬了多年到如今終於薪資調整上來,但又面臨大公司內部的世代競爭,外加上台灣的產業結構因素,大多數企業在賺的是「管理財」,導致當工程師的都想卡位管理職,在某個年齡沒升上去,一旦大環境有振盪時,可能就會變成被資遣的對象之一。

雖說坊間有許多書在討論「不可取代性」,但就我的觀察,規模大的公司其內部分工已經很細,也就是說公司在制度面,就已經盡量降低所有會影響公司營運的風險,其中就包含了個人的不可取代性,所以要憑藉不可取代性讓自己在大公司有話語權,本身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

恰好這個星期讀到一本洪雪珍的書「失業教我們的事」,這本書我看了好幾次都沒讀完,本來以為她是飽人不知餓人飢,自己身居某公司高位然後在講失業的故事。

但這次忍著把書看完,才知道她原來也在 2018 年時被離職,這才明白為何她這幾年轉型為斜槓教練,教授如何經營個人品牌。

書中有個黑天鵝跟灰犀牛的對比滿有趣的,其中的故事是以她的學員為基礎,在講進外商公司上班的人,因為看到前輩在充滿競爭的環境下生存,一個變動就有可能被「資遣」,所以大家反而都不會把公司當成終身聘用制,會以「居安思危」的角度來思考自己的工作內容。

這點以我周遭朋友的狀況,確實滿多人雖然知道工作內容未來有危機,但會有駝鳥心態,認為公司終究還是能度過難關,讓自己繼續有工作,這種完全信任公司的心態也難說是好是壞。

但總歸來說,如能在工作之餘同步建立「個人品牌」,而不是只能依附在公司光環底下,對於「中年失業」的恐懼應該會降低才是。

2021年3月14日 星期日

小說帶給我的幫助與啟發

多數家長都會認為打電動、玩遊戲跟看小說或漫畫等都是浪費時間的壞習慣,但是當我年紀也來到四十大關時,卻覺得這可能不是完全正確的想法。

要做成一件事得先講「動機」,越強烈的動機越有可能走到最後;小時候老師說要靜下心來讀書,但教科書的內容我看不下去,還好當時有亞森羅蘋跟福爾摩斯的偵探小說陪伴,更重要的是日本漫畫灌籃高手引發打籃球的興趣,一句「教練,我想打籃球」,讓多少青少年的汗水揮灑在籃球場上。

是這些當時家長嘴中的壞習慣,讓我有滿滿的回憶,並且培養出一輩子的好習慣,閱讀及運動;也是因為這個反思,到底甚麼是好的甚麼是壞的,當下往往很難認定,要從不同的角度去探討才對。

舉另外一個例子,小時候對歷史完全沒興趣,背一堆東西只為應付考試,但自從看了黃易的「大唐雙龍傳」後,用小說的方式來描述歷史情節,讓歷史人物在腦海中重新活了過來,也間接培養了我的閱讀能力與對歷史的興趣,怎麼想都是好事,但當時被老師看到就是罵,認為是在不務正業。

太多的例子,讓我反思在教育上,甚麼是短多長空,甚麼是短空長多,多元發展不是嘴巴講講,而是有著正確的價值觀,不隨波逐流,但這點自己都還沒有想的很透徹。

幸好還沒有小孩,否則該怎麼去教導他也會很傷腦筋,畢竟父母不見得都是對的,因為他們都還在學習的路上。

說了這麼多,是因為最近又把多年前的幾本小說看了一遍,事隔多年再看一樣精彩,能活在有小說的世界中,真好!

生活中的恆毅力

記得以前看過一本書叫「恆毅力」,坦白說書中的內容也忘的差不多了,但關鍵的想法還是那句話:「對的事情不論大小,要持續做下去。」

撇開讀書與工作不談,光是生活中就有許多事情需要毅力;舉例來說,每個人都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多運動、早睡早起、飲食健康及不煙少酒等,人人皆知,但真正做到的人有多少?

自己不想做或懶得做的事情,永遠都會有相對應的藉口,講得冠冕堂皇,但事實上就是做不到,自己騙自己用的。

舉例來說,我先前一直用工作或進修很忙來當作藉口,不肯去跟朋友打球;其實這單純就是自己發懶,找個合理的解釋,讓自己心安理得罷了,最後結果就是沒有規律的運動。

上面說的讓我想到先前一本熱門的書「原子習慣」,這個作者倒是一反常態的認為「人」先天就很難做到自律,那我們看自律的人是如何做到的呢?

往往是有好的方法,設計一套機制或配置一個環境,讓自己自然而然的能夠達到自律行為。

2021年3月12日 星期五

MBA畢業感想(下)

繼續先前的主題,分享了唸的優點,缺點呢?   也是老生常談,不外乎是錢、時間跟機會成本。

在職專班的學雜費跟學分費都比一般生貴,應該是少了政府的補助。但這是相對而言,如果對比英美的學費,又覺得很便宜,但其收穫當然是見仁見智啦!  畢竟出國留學算是全職學生,環境、氛圍跟長時間獨立在陌生國度生活的體驗,很難用錢去衡量。

話是這樣說,但唸下去後才發現真的很貴!!!  以兩年 24 個月攤提,我唸的學程每個月平均支出約三萬,所以要有先存一筆錢或是從月薪省下來繳學費的心理準備。

再來是時間,上一篇已經有提到,但真的要做好時間上的分配,如果學校有活動到底要不要去參加,如果都不參加,那對「增長見聞」的機會又少一些,都參加可能會擠壓到工作及家庭的時間,這邊不好拿捏。

我自己是前期能參加的活動盡量去,但過一年後就變少很多,到現在畢業後,雖然還有很多活動,同屆的同學還會去參與,但我似乎已經沒了動力,彷彿畢業了就抽離那個環境似的,不再屬於其中的一份子。

機會成本也是該考慮的,把來唸書的時間跟精力用在工作上或家庭上,是不是更有效率或收穫更大? 其實回頭看,也覺得能撐過這三年不容易,但當下倒是沒這麼深刻的感受。

當然,有時候會想如果可以在工作跟家庭都更有餘力時再去唸書,或許更能有當學生的感覺,可是真的拖到那時候年紀應該也大了!   真是有一好沒兩好,只能繼續往前走。

雖說講了這麼多要考慮的地方或缺點,可是事後再回頭看當初的決定,只有滿滿的感恩!

2021年3月11日 星期四

MBA畢業感想(上)

這篇文章來的有點晚,事實上 2020 6 月就已經口試,月拿到畢業證書了,但當時公司面臨重大事件,一直沒時間也沒心情寫相關文章,現在趕緊記錄心得與感想,免得時間一久也忘光。

整體來說,在台灣讀在職的 MBA 課程,感受當然跟全職學生不太一樣,先不提「課程難度」跟「學習成效」,光是平日上課這件事就夠折磨人的,再加上額外的課後作業與討論,記得有一年幾乎每個晚上都要去學校報到,然後跟同學討論完回到家已經快 12 點,洗完澡上床睡覺快凌晨 1 點,隔天繼續上班跟上課。

這樣的日子竟然也撐下來了,而且在最後畢業的那一年,剛好又遇到我們公司被投資的相關事宜,覺得整個人快爆炸。

當然,在這個地方還是要感謝老婆的容忍與協助,我想幾乎每個在職專班有家庭的人,肯定都會講類似的話,畢竟類似的進修機會,犧牲的都是與家人相處的時間。

回歸主題,畢業後再回頭審視整個 MBA 的學程,我認為當初去讀書的心態還沒調整為「在職進修」的狀態,所以一直用全職課程的角度去期待這個學程能帶給我的幫助,但現在會以更客觀及公允的方式看待在職進修這件事。

首先講一下優點 (1) 有系統的課程規劃,幫助入門,(2) 不同領域的同學,真的是各行各業都有,且每個人的水準相信在他們的領域中都是很優秀,這點幫助我能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事情,畢竟一路走來,身旁的人幾乎都理工相關科系。

忘記在哪本書有看到一句話,先有見識,才有提升能力的動機,進而收入才會增加,也就是說該作者認為優先順序是 見識 > 能力 > 收入。

我的解讀是做任何事別先想著有多少收入或是我的能力能否做到,而是先想做了這件事後,能否提升或擴大我的見識,講白話一點就是能否多了解一些原先完全不懂的領域知識。

就這點來說,倒是建議有機會去「在職進修」的就先考慮,我從中受益頗多,很多領域的「商業邏輯」跟我原先領域的差異很大,或許對他們來說是正常現象,但我就覺得很神奇,以前從來沒想過的模式。

時間又到了,今天先講部份優點,之後再來記錄其它想法!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老千騙局』與現實生活的連結

接觸這本書是源自於電影「大賣空」,2008 年金融海嘯的記憶還烙印在我的腦海中,徘徊不去,其原因是當時手上有買的基金全都腰斬再腰斬,這個經驗也造就後續自己的「投資風格」很重視風險管控。

偶然間,在圖書館看到「大賣空」的原著,順手借回來看,但可能是因為已經看過電影的原因,對於讀這本書竟無法提起太大的興趣。

反倒是對該作者的類自傳 「老千騙局」,有著更強烈的閱讀動機,跟著作者的敘述,以看故事的方式來經歷他的前半段精彩職涯,一窺 80 年代美國華爾街的風貌。

閱讀自傳題材最為開心的一件事,就是跟著作者體驗當時的情境,彷彿自己也成了故事裡的主人翁,特別是這位作者太會說故事,一度讓我以為自己是在看小說。

這本書的內容主要在描述作者於 80 年代,於美國華爾街「債券交易」的場景,我也是看了前半段才知道美國投資銀行及商業銀行的由來「葛拉斯-史迪格法案」。

1934 年後「投資銀行」從商業銀行中獨立出來,投資銀行負責承銷證券,例如股票和債券;商業銀行則負責存放款業務。

台灣的銀行應該都屬於「商業銀行」,而承銷證券的任務都落在「證券公司」身上,現在正熱門 ETF 的管理及發行則是由「投信公司」負責。

更引起我好奇的是,那美國的投資銀行都在做些甚麼?

書中的推薦序有一段簡潔的描述「選擇企業金融部,扮演好投資銀行家的貴族角色;或在交易室工作,擔任交易員或營業員,通往暴發戶的坦途。」

美國企業發行股票和債券時,「企業金融」的人負責協商細節和準備文件 (但不負責交易和買賣)。

我歸納企業金融部負責「初級市場」,主要工作為造市,公司的股票跟債券就是主要產品。

白話來說,企業金融部就是協助我們這些「新創公司」或是說「創業家」把公司包裝好,讓公司的股票跟債券變成產品。

而交易部的人就是負責「次級市場」的買賣,其實就是把產品銷售出去賺傭金或是買賣之間賺價差。

在書中也有描述美國 80 年代有趣的標準成功模式「1982 年要出人頭地只有一個可靠的方法:主修經濟學,在華爾街找分析師的工作,利用分析師的經歷申請進入哈佛或史丹佛大學商學院就讀,以後的人生等以後再擔心。」

台灣其實也有類似的模式,進入醫學院當醫生,或是想辦法到台清交成的電資學院就讀,畢業後進竹科當「科技新貴」等,這模式從我學生時期就是如此,20 年後還是沒太大變化。

至於以現實生活來說,到底我們是在做「企業金融部」的工作還是「交易部」的工作呢?  

2021年3月9日 星期二

再出發

經過了兩年,終於又重新回到部落格的懷抱,開始記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

上一篇文章發布已經是 2019 4 月的事,這中間經歷過公司被上市公司投資,接著蜜月期與磨合期後,雙方意見及方向不一致,最後重回投資前的狀態。現在回想起來,如同一場夢境,但卻紮紮實實的發生在我身上。

整理完思緒後,面對自己心態上的改變,用文字描述這個過程,就也是我給自己今年最大的期許。

願每天都能寫出一則短文,讓自己沒有白過每一天。

加油!!

2019年4月2日 星期二

觀點 VS 事實

星期日去上創業實踐的課程,主要是請業師來講「Product-Market Fit (PMF)」跟「Business Model」,這兩個演講中,最讓我印象深刻而且反覆思索的就是標題 → 觀點與事實。

任何人不管在甚麼時間或地點提出的說法,都有可能是他的假設或是觀點,而不是事實。

如果不是事實,那該如何進行驗證,就應該有一套方法學。

當提出假設或是觀點時,有多少證據去支持這個假設跟觀點,讓人願意花資源去驗證這個假設/觀點。

以上應該是這次上課最深刻的印象,並有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未來應該會反覆去鍛鍊自己辨識觀點與事實的能力。

2019年2月16日 星期六

初探質化研究

因為論文寫作的要求,最近買了幾本社會科學學位論文寫作相關的書:

1. 顏志龍教授「 傻瓜也會寫論文」

2. 蕭瑞麟教授「不用數字的研究」 (我同時也在閱讀他的專書 「思考的脈絡」、「科技福爾摩斯」等著作)

昨天終於稍微把研究方法看過去,「質化研究要的詮釋方法跟自然科學常用的實證方法」,真的不太一樣;但也有所收穫,歸納、推理跟辯證的內涵,稍微懂了。

辯證的正反合,字面還真的有些看不懂,書面解釋後發現,這不就日常生活中常常發生的事。

原來我老婆跟我天天都在辯證,只是都提不出合的觀點,所以看起來就像在吵架。

昨天提到一個觀點,設立網銀的目的是甚麼? 

然後開始提出各自觀點,不過這次有合,但又衍生出另一個疑問「悠遊卡公司為何退出,它們應該也需要網銀來清算,背後的理由是怕跟現有合作銀行衝突嗎?」 這不確定。

再來,為何悠遊卡不能綁定 Google PayApple Pay。 

也就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太多決定跟現象是需要辯證的。 

思考背後的成因,從過去的線索了解目前發生的現象,從而更進一步推論未來的可能。  

這跟我之前去上 D-School 設計思考工作坊的「未來學理論」,大同小異,還是想透過這個思考流程,把脈絡抓出來。

之後一年半寫質化研究的論文,應該會有很多收穫。   

量化做太久,實證的精神已經內化在所有思維中,殊不知方法論的差異,就是用不同角度分析事物的觀點。沒有對錯,看的角度不同,得到的收穫當然不同。

這個旅程開始有些意料外的收穫,果然跨領域還是有衝擊的。


以下是跟律師同學的對談:

我:「聽說最早個案研究法是從法學院傳到商學院的,你覺得工程學院有可能導入嗎?」

律師同學:「我覺得法商學院都是人文科學,所以比較適合個案研究,工程學院不是重實證嗎?」

我:「系統規格的設計都有其成因。有時候是多重因素影響,單純幾個變因無法解釋時,用個案的方式來詮釋,是不是更適合?

這不確定,下次我會找人一起協助探討。 得先熟悉個案研究法才行,反正有在學校開課,可以找機會導入,創新教學方式。」

律師同學:「只是你們如果做個案研究,會有價值嗎,因為在法學院我覺得蠻有價值的。

因為個案研究時,會把該個案研究的點放大提出,其實對後續的法律發展蠻有價值的。

法學教授的文章大部分都是這種!」

我:「有價值吧!  商學院當初導入個案研究,應該也有類似的疑問。

覺得現在某些工程研究,有時候太深入某個點,但在應用端的理解不夠,導致研究出發點可能就有問題。

見樹不見林,所以才會有產學落差的問題;個案研究,可以協助釐清實際的研究問題方向,再往下做實證研究。」

我:「公司的產品開發,是否也要做個案分析,了解競爭對手產品開發背後的脈絡,進而找出自己產品規格上的差異性跟市場適用性。

但這只是我的猜測,不具體。」

論 B2C → B2B 的差異性

我自己也在搜尋標題的答案,偶然看到了篇文章,覺得她分析的到位,所以先引用文章「從 to C 到 to B,產品經理如何進行角色轉換?」,再來說說自己的感想。


這邊簡單描述「產品經理的責任及三階段工作內容」,讓我獲益良多。


當然, 一間 B2B 的產品公司,如果像「我的一流創投面試經驗」所討論到的,應該就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S (Scalable) 能有 License 或調用次數上量的行業及方向。

S (Sustainable) 能持續深挖需求的,並且在商務營收上能每年收到既有營收。

D (Differential) 公司的核心骨幹能做出差異化的功能或產品,或在初期建立六個月以上壁壘。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