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該怎麼讓自己朝目標前進?

最近一直聽到郝哥的讀書心得影片,再加上從圖書館借了好幾本他寫的書,看完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與感想。

我一直期許自己有「成長型心態」,雖然在某些層面我是討厭改變的,但在外在的行為上還是傾向積極改變,而不是停在原地不動。

但其實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雖然一路走來我總是用盡手段來逼自己前進,但總歸沒找到一個系統化的方式讓自己持續提升。

當我看到郝哥寫的「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時,覺得自己好像有什麼開關被打開了,這雖然不是頓悟,但似乎也讓我看到可以持續改進的可能性。


這本書有很多可以講的,但先談我讀完最有印象的部份「專案時間:怎麼訂有效專案期限」:

1. 期限的設定要有特殊「意義」;

所謂的意義,就是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不知為何而戰」,那麼達標的機會就很渺茫了。


2. 期限的承諾要有「壓力」;

沒有壓力,就代表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後果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那試問這樣怎麼會有動力去完成任務呢?


所以我們在設定自己的目標時,應該想辦法人為地幫目標加上「意義」與「壓力」,這可以有效率地驅動自己前進。

書中也有提到三個有效的方式:

(1) 法定時間;

這個法定時間很好理解,如果想提升英文能力,就去報個語言考試,這就同時賦予這個目標的意義與壓力。

這招其實滿好用的,我在學生時間很常用這招逼自己去進修,例如報名證照考試或是參與專題競賽,都同時具備了意義跟壓力。

但法定時間這個招數,我在完成正式學位後就很少奏效了,人為地賦予目標意義與壓力,也得要內心認同才行,不然還是可以擺爛應對。


(2) 約定獎懲;

這應該是公司最常用在員工身上的,透過績效獎金的制度,來激勵員工達成目標。

不過我倒是很少採用這種方式在自己身上,用達成什麼目標就犒賞自己這套,很難讓我真的把它當一回事,反正做得怎樣還不是我自己說了算。


(3) 公告天下;

其實這才是我最常用的招數,把我要做的事跟一些人說,這就賦予了這個目標的「意義」跟「壓力」。

意義是我昭告自己要完持這件事的承諾,壓力計畫來自於自己覺得大家會盯著你,看是否只是嘴砲而已,有沒有如預期地兌現這個承諾。


為什麼要設計這些方式找自己麻煩呢? 說到底就是考量到人性。

沒人逼自己工作,讓自己逼自己工作,總是欠缺了點「動機」,所以才要找到適合的方法來持續強化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所以我們在幫自己設定目標的時候,別忘了先設定期限,並問自己兩個問題:

1. 為什麼你的目標意訂在這個期限?

2. 如果時間到了,做不到會怎麼樣? 


如果能夠回答上述的問題,才可以明確定義這個目標的「意義」和「壓力」。

郝哥說:「有意義,才會讓行動有毅力;有壓力,才會讓推進有動力。」


在具體的實現上,我自己是採用演講或授課的方式,透過外部的壓力來推動自己前進,不管是參與別人設定好的課程或演講主題,或是自己設定主題。

因為要教別人,所以自己要想辦法學會,這就是「費曼學習法」,可以讓目標的期限同時具有意義和壓力。

工作多年後,常常會形成路徑依賴的習慣,不管是做事的思維或工具,都會用自己熟悉或曾經成功過的那一套方式進行,想要邊做邊改真的很難。

我自己是透過在學校的兼課,事先規劃自己想要拓展的方向以及對同學有所助益的交集,然後再設定目標。

由於學校的課程是有進度跟時間上的限制,這也就賦予了這個目標的意義和壓力。

有些新的嘗試,在工作上很難去設定期限,因為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不會有客戶提出需求來賦予這個目標任何意義與壓力,這就導致了我們很難透過工作來驅動自己學習。

因此,我透過學校授課的方式,人為地設定專案目標的期限,然後驅動自己做新的嘗試,這樣試行幾年下來,卓有成效。

這應該算是作者提到的「法定期限」與「公告天下」的綜合體。

舉例來說,近期我發現 MCU 進步地非常快,本來不熟悉這個領域的我,也想要嘗試怎麼在 MCU 上面發展機器視覺的應用。

但我知道這個專案目標不適合在公司發展,因為沒有明確的客戶需求,優先權就拉不起來,也就沒有動力持續推進。

於是,我選擇將這個專案目標加在課程大綱內,透過學校添購學生實習用的開發板,賦予這個專案目標實際的意義與壓力。

這樣我就得拉高這個專案的優先權,把它當成一回事,盡快讓自己熟悉這整個開發流程,這樣才能趕得上授課的進度。

同樣的狀況,我也清楚自己並沒有動力再去進行任何的學術研究,但以我們這種類型的知識工作者,如果沒有一直儲備新的知識或工具,其實是很危險的。

因此,我也是極力爭取到學校演講的機會,看能否跟一些實驗室合作,針對一些新的研究內容進行探討,才不會變成「不知為何而戰」或是「沒壓力、沒動力」的窘境。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表達自己針對「成長型心態」以及「目標設定」的一些想法與心得。

很多時候,大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具體怎麼應用在自己身上都不知道,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所以實際的操作方式當然也不會一樣。

類似的書籍通常是提供方法論,但如果自己看完後,只是覺得這有道理、我看懂了,但卻沒有實際針對自己的狀況去做設計與實作,那其實有看跟沒看也是一樣的。

2024年10月23日 星期三

高強度工作的一週

連續好幾天都沒寫文章,不是我不願意寫,實在是忙到連跟同學講幹話的時間都沒有,每天都在跟時間賽跑中。

我一度在想,這是不是老天爺在懲罰我多放了兩天颱風假不工作,所以特地讓我嘗一下熬夜工作的滋味?

連續三天都天亮才說晚安,然後早上還是按照正常的時間起床工作,睡眠不足也導致我的大腦有時會當機,希望這一連串的努力,是會有所收穫的。

為了這次新產品的出機,我們絞盡腦汁開發遠端除錯模式,就是為了確保之後不用出差,可以輕鬆地在辦公室內就知道工廠內遇到的狀況,這才能確保未來產品銷售到不同國家時,我們都可以即時掌握狀況。

但也因為是新產品落地,我也是使盡吃奶的力氣,努力抓住這次難得的契機,從 9 月就開始跟進,畢竟這個產品的供應商與銷售模式都有別於先前的產品,我們也只能做中學、學中做。

幸好,一切都還算順利,最後推進的這一哩路,雖然偶有波折,但都還在可控制的範圍內;有了這次經驗後,後續這款新產品的推廣與應用方向就更清晰了。

雖然已經出機了,但任務還沒結束,下一台升級版本會是一個更大的挑戰,但同時也是有更多的市場應用機會,現在初步確認這個升級版本明年一月會在日本參展,屆時也要以此為目標繼續努力開發。

同時,舊產品導入新的應用,還有一些小地方都得陸續修正,這也是不得閒的原因之一。

如果問我這麼忙心裡會不會很幹,我其實做的還滿開心的,就跟以前參加專題競賽一樣,當下只想著如何完成任務的挑戰,並不會特別去想得獎的事或是隨之而來的好處,就是很純粹的想要完成它而已,使盡吃奶的力氣都想要把事情做好。

類似的狀況,其實我現在會覺得做得很開心,主因也是我不會特別在意做成後賺多少錢,或是說要先給我錢、才願意去做。

目前我就是很單純的想要克服眼前的難題,如果既有的知識庫或技能包不夠用,就想辦法去找可能的解決方案,我是真心想要解決眼前碰到的問題,至於完成後能有什麼好處,那是就另外一回事。

不管是創業或是創新,都是從不確定到確定,這個過程會一再重複。

等到眼前都是確定的事後,就要再去尋找下一個不確定,然後再走一次那個過程,周而復始。

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我的創業筆記 (十一) 資訊不對稱也是種競爭優勢嗎?

在某個產品應用中,我們公司的客戶群同時包含了某個產業的上中下游,其中包含了關鍵零組件的供應商、設備商以及終端的使用者 (工廠)。

由於同時遊走在這些客戶間,再加上我其實總愛跟客戶聊上一嘴,聊著聊著就覺得其中有些資訊不對稱的地方,這或許是產業的常態,但我以前其實並沒有思考過。

近期某個終端客戶需要我們過去幫忙調整產品的設定,它們剛換了某個搭配的裝置,原先的設定就變得不方便調整,所以找我們過去一趟。

在這個過程中,我就發揮了客服功能來收集使用者體驗,邊設定、邊閒聊,順便探詢一下業內人士對這個產業的看法。

他不斷地跟我說本來的設計有多難用,自從多年前採用我們的產品後,就回不去了。

我也跟他提及這樣做的成本比較高,但這個客戶一臉不以為然的樣子,反正在他的評估中這樣做是有價值的。

因為提供原始設計的廠商,也是我們的客戶之一,而且算得上是合作多年的夥伴,我計把這個資訊帶去跟他們討論,說明現場使用者的體驗與心得,但他們卻回覆說沒聽到客戶有這樣的反饋。

本來我們猜測可能是因為「成本考量」,所以才會有這樣狀況發生。

明明現場使用者抱怨一堆,但上游的設計者卻不知道有這個問題。

昨天我過去工廠端時,又再仔細詢問了一次,才發現他們抱怨歸抱怨,但會自己找解決方案,反而不會跟設備商說這個問題,原話是:「不會喔,我們不會跟設備商說,跟他們說也沒用!」

在開車時,我仔細品味這個對話的內容,隱隱發現我原先的認知有問題。

這很有可能是工廠端這些製程部門或廠設部門故意不跟設備商說的,假設他們自己能夠解決這些設備應用上的問題,那就會變成工廠自己的 know-how,跟採用同樣設備的競爭者相比,這也是隱藏的優勢之一。

於是,我跟合作夥伴再次討論這個問題,他們也覺得有很大的機率是我想的這樣。

因為他們的主要客戶是設備商,如果終端使用者不反饋這些訊息給設備商,那他們也無法接收到的現場使用的資訊。

聽他們這樣一講完,我瞬間就回想起以前跟某間設備商的對話。

他們說:「當採用某家的關鍵零組件時,可能會遇到某些問題,但因為有找到方法避掉那個問題,這就變成我們的競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跟供應商說的。」

然後,他還很賊的跟我說,他們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時,也有碰到一些特性,但他們已經掌握怎樣用最適合,這部份他們也不會跟我們講。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也無可厚非,當使用者反應了問題,而供應商解決了問題後,這就會直接整合到產品中,連使用者的競爭對手也能受惠。

畢竟我們開發產品都是希望能夠多賣一些廠商的,盡可能把一些應用上的共通性做成標準化的功能模組。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要掌握實際發生的問題,詢問的對象可能要擴大範圍,不能侷限於自己的下游客戶,可能還要想辦法接觸終端使用者,並收集相關的使用體驗與問題。

但是,如果每一層都有所謂的資訊保護意識存在,那麼收集第一手的資料就會變的非常困難,因為這可能都會跟商業競爭掛鉤。

我本來認為的資訊不對稱,比較侷限在成本價格上的認知,但還沒想過原來使用者體驗跟問題本身也是資訊不對稱的一環。

這也是近期我密集走訪客戶時,才得到的體悟。

2024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

今天又是異常的忙碌,早上趕著修改程式,中午一到,連午餐都沒時間吃,就急急忙忙地開車前往客戶的工廠,答應他們要幫忙重新設定產品,以及修改部份軟體功能,讓使用上更便利,這已經拖很久了,再耽誤下去就沒意思了。

本來在這種情況下,我只會安排一間客戶,但因為最近都在準備新產品的出機事宜,為了增加後續時間上的裕度,想了想我還是安排兩間公司的拜訪行程,咬著牙跟它拼了。

第一間在我努力趕工的情況下,終於在下午四點前完成,從工廠出來後,就急忙地開車前往下一間公司。

本來以為都在桃園應該很近,結果仔細一看在發現兩地離有夠遠,這開車的時間都快跟我直接從台北開過去一樣久了。

幸好我還是在太陽西下前趕到,抓緊時間把自己該測試的部份做好,經過一系列的討論後,不小心就耽擱了對方的下班時間,等到我開車離開時,比他們表定的下班時間整整晚了一個小時。

在開車回台北的過程中,腦袋一片空白,像這種開車後不休息就直接上工的方式,雖然說效率很高,但也費精神。

再加上星期五晚上的高速公路,簡直就跟停車場沒兩樣,碰到大塞車也只能認了!

一路又塞了一個多小時,然後才吃到晚餐,返家的過程中,到超市採購了點東西,結果到家就已經九點多了。

最近我格外地努力,其原因就是因為我似乎已經能看到隧道盡頭的光,而好巧不巧,又是在同一個時間點,所有事情蜂擁而上,瞬間我就從不怎麼忙變成非常忙。

通常忙都是自找的,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這代表平常就必須努力不懈把自己訓練好。

時間尺度有時候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思維,如果你願意耕耘五年或七年以上,其財務的回報或許就會非常可觀了。

2024年10月17日 星期四

怎麼突然變忙碌了?

最近趕著新產品的出機準備工作,這對我們來說是一個里程碑,代表產品技術的突破與實際落地應用。

雖然短期內還看不到量產的可能性,但無疑是埋下一個伏筆,也為這五年多來的堅持給出實質的獎勵。

新產品的忙碌是預期中的事,畢竟萬事起頭難,為此一次性地忙上幾個月,我都覺得很值得。

但莫名其妙地連帶一些舊客戶、包含很久沒聯繫的人都同時在評估或詢問舊產品,這就讓人覺得很神奇。

也因此,最近真的是忙翻了,我都能想像未來的幾個月可能都不得閒,因為客戶已經排定接下來的新舊產品測試與評估,而且都是實際的應用需求,再加上陸續回鍋的舊產品訂單,估計會讓我既喜又悲。

喜的是景氣看來是真的要復甦了,悲的是我的時間又要被工作給佔據了。

今早被打電話提醒兩週後的演講,想到我就頭大,在這麼忙的時候還要擠出時間來準備。

不過,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歡喜做、甘願受。

雖然最近忙得一塌糊塗,但其實我內心是高興的,花了這麼長的時間,終於一步一步邁向自己嚮往的工作方式。

當然,離我真正想要的目標還有段距離,這只能穩紮穩打地前進,把每一步都踩穩,讓自己可以掌握主動權、也能更自在。

2024年10月16日 星期三

凡事都需要付出代價!

剛上完課,腦袋一片空白,連續講課兩個多小時真的有夠累,再加上白天在修改程式本來就耗費不少精神,晚上本該是休息的時間,但還是得乖乖上台授課,真感覺有點吃不消。

兼職其實也不簡單,如果本業就要耗費許多精力,那真的會讓人疲倦到一個程度,但為了自己想做到的事,也只能吞了。

很多事其實是可做可不做,也沒人拿刀架在脖子上說非做不可,就只是對自己還有些期許,希望多做點能提升自己的事,這就要付出一定的代價!

如果在自己覺得艱難的時候,都還能繼續撐下去,那大概也沒有什麼能阻擋我們前進了。

話說躺平不好嗎? 幹嘛一直為難自己、找自己麻煩呢?

其實我覺得,躺平才是找未來的自己麻煩,千萬不要等到最壞的狀況發生時,才來尋求解方,那時都太晚了,還不如趁現在還有餘力的情況下,先多試探幾步。

現在前進是自己可以控制節奏跟步伐,別等到了有一天是其他人逼你前進,那主控權就完全不在自己的手中了。

人有了主控權,才有自由。

躺平不是自由,除非你已經能完全主導自己的人生走向,而非被動接受指揮。

說真的,腦袋空空的時候,連自己想表達的話都說不清楚,但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凡事皆需付出代價這兩句話,倒是牢記在我心深處,每當我覺得疲累的時候,就是靠這來激勵自己的。

打完這篇文章,還是得乖乖地去運動,堅持真不是件容易的事阿!

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行程滿檔卻效率不高的一天

昨天覺得過的很漫長,從一早起來就不停地在處理事情,明明身體因為連續兩天打球很疲倦了,但還是得想辦法完成既定的工作內容。

一直忙到吃晚餐後,還在繼續寫程式、處理客戶的需求,晚上洗澡睡覺前,我就跟老婆說:「今天的時間過的好慢喔! 彷彿有做不完的事,但又要趕緊做。」

時間快轉到今天,早上起來依例先聽皓哥的幹話,然後打開電腦開始一天的工作,等到股市開盤後,我就和同學閒聊投資的事,邊打屁聊天、邊寫程式。

不知不覺又快到去拜訪客戶的時間點,先別聊了,把最後一段寫完,抓緊時間出門。

開了快一小時的車,匆匆忙忙趕到客戶公司附近,先花了三十分鐘在附近的超商找東西填飽肚子,這就是我的午餐,已經這樣好一陣子了。

進客戶公司後,就沒法閒聊了,一下子要跟他們討論測試狀況、接著修改程式內容,然後再看測試結果。

一下子又被拉去看另一個案子的狀況,同時有好幾個不同的產品線在評估跟應用,腦袋快亂掉。

在客戶端的三個多小時,大概是我專注力最高的時候,效率也最高。

這時發現早上寫的程式搞了個烏龍,果然邊聊天邊工作就是會出問題,一心二用不可取。

在客戶下班前,我就先告辭了,因為高速公路肯定大塞車,果不其然又塞了一個半小時,我終於跟老婆碰面準備吃晚餐,她也剛從公司離開、同樣塞車。

晚餐很快就吃完了,我們又花了點時間散步,沿著熟悉的街道走走順便消食,誰知道路上看到一間新開的中醫 SPA 館,出於好奇我們又跑進去跟他們詢問服務項目,這一連串的事情結束後,回到家都晚上八點多了。

我還有教材要整理,今天得先上傳一部分的內容。

老婆也有沒做完的工作要處理,於是兩個人又趕緊把電腦打開,邊講幹話邊處理手上的事情。

雖然還沒做完事情,但我一直提醒老婆要趕緊去運動,三十分鐘也好,動一動、流流汗會比較舒服,工作大多是精神上的疲勞、而不是身體上的,運動後反而會更舒服。

等老婆運動完,我也上傳完教材了,這期間又收到我教授的訊息,提醒我下下週演講的行程,要我提早給他演講大綱。

我看了看時間,再不運動就太晚了,做不完的事就明天再處理吧,先運動去。

NBA 開打後,增添了許多樂趣,至少我還可以看一下河村勇輝的表現,身高跟我差不多的日本人竟然能在 NBA 有好表現,真的好強。

運動完、也流了不少汗,腦袋清醒了一點後,才突然發現今天的部落格文章還沒寫,仔細盤點今天的所做所為,似乎也沒什麼亮點,就是平凡無奇的一天。

唯一有私人思考的時間,反而是早上講幹話的時候,其他時間大多是在為了工作奔波。

其實,跟昨天相比,今天不會比較輕鬆,但我覺得時間就過的特別快。

其主要原因我覺得是花在交通上面的時間太長了,大概兩個半小時都在開車,其實開車很累又無聊,雖然可以聽聽廣播跟音樂,但還是無法有效利用這段時間,這都是在損耗自己的「注意力」。

今天真正有效率的工作時間,坦白說應該不到五小時,說不定連四小時都沒有,但我還是覺得太多了點。

理想狀態應該要有半天都是自己的時間,可以用來閱讀、思考跟學習,然後花個四小時在工作上就好。

僅花四小時在工作上,看起來我是真的做到了,但留給自己的時間卻不多,太多無謂的時間被浪費掉,目前似乎也無法調整。

人的一天有二十四小時,扣掉八小時睡眠、八小時工作或學習,再來就剩下八小時生活了。

生活包括了吃飯、洗澡、運動、休閒娛樂等活動,其實說多也不多,像我就一直想擴張生活的時間,壓縮工作與學習的時間。

回顧這一天,行程滿檔但使用效率還真的不高,這也是我日常的寫照,只有少數的日子我才會爆發超高的專注力、或是相反地直接耍廢。

日子一天過一天,我也不知道何時才會迎來改變,還是就從此不變了呢?

2024年10月13日 星期日

我的創業筆記 (十) 開店做生意會遇到什麼狀況?

好一陣子沒寫創業的文章了,但最近聽到老婆在她兼職的兩間公司所發生的事,又忍不住想要記錄一下心得。

第一件事是合作的會計事務所突然中止合作關係,這大概是我創業這麼多年以來第一次聽到,不是業主換會計事務所,而是會計事務所主動停止合作,這還滿離譜的。

我猜測事情的起因是被日本公司投資後,有可能需要合併報表,再加上先前一連串因為投資所引起的查帳風波,再加上不斷地被國稅局抽查,應該都是會計事務所認為是燙手山芋的原因之一,最後乾脆壯士斷腕、趕緊逃。

這事件來得太突然,也導致老婆一陣手忙腳亂,趕緊尋求願意接手的會計事務所,問了先前合作過的事務所,對方一聽到有被日本公司投資,都認為帳務處理上會增添許多的難度,本來還不太願意接。

經過討論後,對方才願意以相對較高的金額承接,並重做今年以來的所有帳務,希望這次能一勞永逸,解決一些隱患。

我一直跟創業或新開店的朋友洗腦,別為了一開始的隨便或節稅需求,導致後續無止盡的困擾。

把稅務成本都計算進來,確切反應創業所需的真實成本,這樣才能有助於你接下來的發展與決策。


另一件事跟「預期心理」比較有關,健身工作室自 5 月底試營運以來,幾乎沒有遇到太大的波折,就一路經營到現在,算是初步上軌道了,也實現了好幾個月的單月損益兩平。

但這時創辦人突然跟老婆提到:「以前看前輩跳出去開店,都以為很好賺,換自己跳下來經營才發現不是這麼一回事。」

雖然我們在事前都試算過,但創辦人當時太忙了,似乎沒注意到這些細節,等到營運上軌道、喘一口氣後,才發覺實際狀況跟想像中的不同。

現在工作室尚未滿載,如果再新增一名教練的話,可能還有機會提升獲利,但事實上幫助也有限。

以創辦人先前在連鎖店的薪資作為基礎值,現在每月收入其實已經跟過去受雇時的薪資差不多,然後按目前的營運狀況,如果沒有意外發生的話,應該有機會再分紅 12 個月左右的薪資。

以受薪階級來看,這樣的分紅是很吸引人的,但對創業者來說,先前所投入的資本及時間已經這麼多了,然後還要背負未來營運上的風險,卻只多一倍的年薪,到底符不符合對價的報酬,這就見仁見智了。

從投資的角度來評估健身工作室,因為投資額不高,初期有達到機會年報酬率 20% 左右,但除非往連鎖之路邁進,否則很難有「複利效應」。

也因為沒形成一定規模,營運上的風險很高。

但展店也不簡單、變數很多;舉例來說,近期我們認識一間麵包店的老闆,本店去年經營的狀況不錯,老闆雄心壯志地跑去開分店,誰知選點不慎,雖然及時止損,但還是賠掉裝潢費跟房屋押金。

這還不提開分店的過程中所投入的時間與精力,甚至每個月都還要用本店的獲利去填補分店的虧損,短短幾個月就把去年的獲利賠光了。

展店成功可以提高獲利,但它其實也是把雙面刃,有機會賺錢、當然也有機會賠錢,而且賠錢的速度可能比你想像中還快。

在不具規模、也沒有資本優勢的情況下,開店就只能先穩紮穩打,先求生存、再求發展。

我的投資筆記 (二十) 央行的信用管制是否真的能有效壓制房價?

最近證券投資上沒什麼太大的波動,美股的標普不斷地創新高,眼看著就要從「軟著陸」變成「不著陸」了,再加上美國已經正式開啟降息循環,中國也開始貨幣寬鬆政策,在這波主要國家大撒幣的情況下,不知道通貨膨脹的情況會不會捲土重來?

會不會通膨我是不知道啦,但房價真的已經高到一個離譜的狀態,昨天剛好有機會去一間新成屋的現場參觀,這間是當地人期待已久的案子,因為該地點位置不錯、十年內都沒有新成屋,所以到底會開價多少,一直是個謎。

昨天正式揭曉,開了個區域最高價,我都驚嚇到下巴快合不起來了,單坪售價竟然比鄰近的中古大樓高出近 20 萬!

在看房的過程中,我一直在思考這棟房值得這個價位嗎? 

建案座落的位置算是在市中心,離未來的捷運站不遠,勉強算捷運宅,週邊該有的生活機能應該是該區域極佳的狀態。

以自住的角度來看,算是不錯的標的,但所有房型中竟然只有坪數最小的格局才是比較好的,這就完全出乎我的預料外,一般來說都是把主流房型弄的最好。

當我們看完所有房型後,就投資的需求跟代銷詢價,我們選了間樓層最低、坪數最小的房型討論,代銷給出的早鳥價比開價低了 5 萬/坪,基本上不再議價。

其實我也不愛議價,省下時間讓我們更專注在討論這個建案適不適合投資,早鳥價比隔壁的十年中古大樓高了近 10 萬,這個是可以接受的。

但因為近期的銀行 72-2 錢荒、再加上央行新推出的信用管制,讓房貸的方案都偏好自住客,投資需求貸款基本上有難度。

從該建商選擇配合極度保守的銀行就知道,它們這次瞄準的就是有錢自住客的口袋,但自備款意 3 成起跳,這也是不小的資金壓力。

現場看到很多組都是一家老小都帶去,看來是要爸媽付頭期款阿!

我們現場跟銀行的房貸代表討論了一下,基本上對投資需求比較友善的銀行,現在幾乎都貸不出錢了、或是利率調到很高,這就代表現在投資房地產其實不是一個好時機,自住客的時代來了。

房地產雖然長期趨勢向上,但其年均報酬率其實不算高,就算台灣近十年房價漲到快吐了,但換算成年均報酬率,其實也不到 10 %,投資房地產的最大誘因是「開槓桿」。

相對股票投資來說,在房地產採取槓桿投資的行為,風險比較低。

也就是說,如果無法貸款或是貸款成數不高,其實房地產的投資效益並不高,再加上現在有房地合一稅,可以有效抑制短期內的頻繁交易。

在一連串的綜合評估下,我們還是覺得此時並不適合進行房地產的投資,只能靜待景氣回落的那一天到來。

好消息是,在央行一連串的信用管制、以及稅制的改變下,看起來應該能有效抑制住多數的投資行為,進而壓制房價的暴漲。

2024年10月12日 星期六

籃球鞋穿了還是有用的!

拖著疲憊的身軀,今天一大早又跑去打了全場,我的上半身已經開始有酸痛的感覺出現,再加上昨天好幾根手指吃蘿蔔,無名指到早上還腫的頗嚴重。

幸好突發奇想用撒隆巴斯貼起來還有點用,至少沒有傷上加傷。

所以今天我給自己的任務就是 → 千萬不要受傷阿! 

打慢一點,讓別人贏都沒關係,反正總是會輪到我們上場,不怕沒球打。

抱持著這種信念,我打從開局就摸魚,按自己的節奏慢慢跑,雖然對隊友有點不好意思,但我下定決心就是要把前面幾場球都當熱身用,這樣總比我自己受傷來得好吧!

誰知道,才剛開打,就有人因為搶球腳拉傷了,沒熱身就大動作,這個戰損比真的太高了,開賽一分鐘不到就下場休息,真的虧大了。

這又再次給了我自己警惕,剛開始千萬要慢慢地跑、不要急。

誰知道,我在打老人球也能踩到對方的腳,差點翻船,幸好我現在都乖乖穿籃球鞋,雖然不是全筒的、但半筒的也有起到保護腳踝的功用,至少這次我很滿意,如果不是穿籃球鞋大概就真的翻了。

今天我表現的不甚理想,但就運動的角度來看,又確實有跑到、有充分燃燒卡路里,更重要的是沒有受傷,光這點就達成目標了。

要是每週都這樣連續打兩天球,我看我也不用做什麼其它運動了,光這樣就夠用了。

但現實狀況是不可能啦,能每週固定打一次或隔週打就很棒了,希望可以繼續維持下去。

連打兩天球,真刺激!

自從畢業後,我應該就沒這麼瘋過了,竟然連打兩天的籃球,尤其明天還要去衝全場,自己都覺得有點誇張!

不過嘛,就是這麼的剛好,參加兩群不同的團,剛好這週同時約在週六跟週日打球,不打哪裡都覺得很可惜。

由於星期六的是先打半場,剛好讓我好好熱身一下,最近一到球場沒多久就開打,往往都是邊打邊熱身,其實這樣反而更容易受傷。

如果我還是維持兩三天打一次球,那可能還好,因為身體的延伸性、肌肉的柔軟度等都會處於活躍期。

但這種一兩週才打一次的頻率,就沒這麼理想了,常常前面一半的時間都在熱身狀態,人還沒跑起來就累了。

在這種情況下,我其實比較喜歡打全場,前面一小時來回折返跑個幾次,身體就慢慢熱起來了,後半段反而能盡情享受運動的樂趣,不用擔心身體跟不上節奏後所造成的運動傷害。

說到運動傷害,籃球的危險係數真的頗高,今天有位年輕的球友在搶籃板球時,就不小心扭傷腰,導致核心肌群都無法出力,整個人連站立都有問題,只好趕緊叫救護車送往醫院急診。

幸好只是單純肌肉拉傷,沒有其他大礙,算是不幸中的大幸。

他受傷時,我剛好在場下看球,只看他一直跳一直跳去搶籃板球,跳到第三次時,他落地後就緩緩倒下。

我有注意到旁邊並沒有人碰撞,腳也沒有扭到,本以為是單純的抽筋,連他自己也以為是背部肌肉緊繃,休息一下就好,誰知道是我們太天真了。

當我們繼續打,不到一場的時間,就聽到座位附近有人喊說要叫救護車了。

原來是球友受傷下場休息後,絲毫不見好轉,反而越來越不舒服,這一看就知道不是單純抽筋了,有可能是核心肌群拉傷,甚至是更嚴重的狀態。

見狀,大家就手忙腳亂地趕緊叫救護車,順便研究要怎麼讓他舒服一些,看表情真的好痛苦,稍微動一下感覺眼淚都要飆出來了。

幸好,救護車來了之後,順利將他送上車,雖然過程中還是有很多不舒服的狀態,但只要送到醫院應該就沒事了,也剛好球場附近就有一間醫院,這就避免在搭車的過程中吃更多的苦頭。

我跟其他的球友在討論,這次的受傷應該是肌肉疲勞、過度使用所導致。

我們都會有「身體記憶」,很多動作都會覺得自己可以做到,但可能當下的身體狀態其實不允許你這麼做,但由於習慣的關係,還是硬做了,這種的下場通常都會導致運度傷害。

這位受傷的球友其實還算年輕,平常也很常打球,今天可能真的是太賣力了,才會有這意料外的傷勢,也難為他要休息一陣子不能打了。

現在運動最怕受傷,一受傷就得休息好久,然後好不容易累積起來的體力,又潰散掉。

我現在寧願保守一點,穩穩地打,一旦發覺有點超負荷了,就先停下來,偷懶一下。

一時的輸贏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夠健康地完賽,這樣才能持續的運動,反而比逞一時之快更好。

當然,另外一個受傷原因應該也是熱身不夠,我還是覺得現在前半段時間幾乎都是在熱身,但半場的打法比較難熱起來,跑的機會相對全場少很多,但身體衝撞與跳躍衝搶籃板球的機率高很多。

為了不受傷,我現在打球越來越保守了,總是要等到全身都熱起來,才敢嘗試比較大的動作,否則都盡量以傳球與防守為主,這主要也是被前一年打球就受傷的情況嚇怕了。

雖然這樣說,但今天一開始手指還是吃了蘿蔔乾,雖然不嚴重,但總歸還是受傷了! 

希望明天打全場能夠順順利利,讓我安全下莊。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