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我的創業筆記 (十一) 資訊不對稱也是種競爭優勢嗎?

在某個產品應用中,我們公司的客戶群同時包含了某個產業的上中下游,其中包含了關鍵零組件的供應商、設備商以及終端的使用者 (工廠)。

由於同時遊走在這些客戶間,再加上我其實總愛跟客戶聊上一嘴,聊著聊著就覺得其中有些資訊不對稱的地方,這或許是產業的常態,但我以前其實並沒有思考過。

近期某個終端客戶需要我們過去幫忙調整產品的設定,它們剛換了某個搭配的裝置,原先的設定就變得不方便調整,所以找我們過去一趟。

在這個過程中,我就發揮了客服功能來收集使用者體驗,邊設定、邊閒聊,順便探詢一下業內人士對這個產業的看法。

他不斷地跟我說本來的設計有多難用,自從多年前採用我們的產品後,就回不去了;我也跟他提及這樣做的成本比較高,但這個客戶一臉不以為然的樣子,反正在他的評估中這樣做是有價值的。

因為提供原始設計的廠商,也是我們的客戶之一,而且算得上是合作多年的夥伴,我計把這個資訊帶去跟他們討論,說明現場使用者的體驗與心得,但他們卻回覆說沒聽到客戶有這樣的反饋。

本來我們猜測可能是因為成本考量,所以才會有這樣狀況發生;明明現場使用者抱怨一堆,但上游的設計者卻不知道有這個問題。

昨天我過去工廠端時,又再仔細詢問了一次,才發現他們抱怨歸抱怨,但會自己找解決方案,反而不會跟設備商說這個問題,原話是:「不會喔,我們不會跟設備商說,跟他們說也沒用!」

我在開車時,仔細品味這個對話的內容,隱隱發現我原先的認知有問題,很有可能是工廠端這些製程部門或廠設部門故意不跟設備商說的,假設他們自己能夠解決這些設備應用上的問題,那就會變成工廠自己的 know-how,跟採用同樣設備的競爭者相比,這也是隱藏的優勢之一。

於是,我跟合作夥伴再次討論這個問題,他們也覺得有很大的機率是我想的這樣;因為他們的主要客戶是設備商,如果終端使用者不反饋這些訊息給設備商,那他們也無法接收到的現場使用的資訊。

聽他們這樣一講完,我瞬間就回想起以前跟某間設備商的對話,他們說:「當採用某家的零組件時,可能會遇到某些問題,但因為有找到方法避掉那個問題,這就變成我們的競爭優勢,在這種情況下,是不會跟供應商說的。」

然後,他還很賊的跟我說,他們在使用我們的產品時,也有碰到一些特性,但他們已經掌握怎樣用最適合,這部份他們也不會跟我們講。

從商業的角度來看,這樣的做法也無可厚非,當使用者反應了問題,而供應商解決了問題後,這就會直接整合到產品中,連使用者的競爭對手也能受惠。

畢竟我們開發產品都是希望能夠多賣一些廠商的,盡可能把一些應用上的共通性做成標準化的功能模組。

從這個角度來看,其實要掌握實際發生的問題,詢問的對象可能要擴大範圍,不能侷限於自己的下游客戶,可能還要想辦法接觸終端使用者,並收集相關的使用體驗與問題。

但是,如果每一層都有所謂的資訊保護意識存在,那收集第一手的資料就會變的非常困難,因為這可能都會跟商業競爭掛鉤。

我本來認為的資訊不對稱,比較侷限在成本價格上的認知,但還沒想過原來使用者體驗跟問題本身也是資訊不對稱的一環;這也是近期我密集走訪客戶時,才得到的體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