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25日 星期五

該怎麼讓自己朝目標前進?

最近一直聽到郝哥的讀書心得影片,再加上從圖書館借了好幾本他寫的書,看完後也有了一些自己的心得與感想。

我一直期許自己有「成長型心態」,雖然在某些層面我是討厭改變的,但在外在的行為上還是傾向積極改變,而不是停在原地不動。

但其實有個問題一直困擾著我,雖然一路走來我總是用盡手段來逼自己前進,但總歸沒找到一個系統化的方式讓自己持續提升。

當我看到郝哥寫的「專案管理:玩一場從不確定到確定的遊戲」時,覺得自己好像有什麼開關被打開了,這雖然不是頓悟,但似乎也讓我看到可以持續改進的可能性。

這本書有很多可以講的,但先談我讀完最有印象的部份「專案時間:怎麼訂有效專案期限」:

1. 期限的設定要有特殊「意義」。

所謂的意義,就是知道為什麼要這樣做;如果「不知為何而戰」,那麼達標的機會就很渺茫了。

2. 期限的承諾要有「壓力」。

沒有壓力,就代表不管做得到、做不到,後果都沒有什麼太大的影響; 那試問這樣怎麼會有動力去完成任務呢?


所以我們在設定自己的目標時,應該想辦法人為地幫目標加上「意義」與「壓力」,這可以有效率地驅動自己前進;書中也有提到三個有效的方式:

1. 法定時間;

這個法定時間很好理解,如果想提升英文能力,就去報個語言考試,這就同時賦予這個目標的意義與壓力。

這招其實滿好用的,我在學生時間很常用這招逼自己去進修,例如報名證照考試或是參與專題競賽,都同時具備了意義跟壓力。

但法定時間這個招數,我在完成正式學位後就很少奏效了,人為地賦予目標意義與壓力,也得要內心認同才行,不然還是可以擺爛應對。


2. 約定獎懲;

這應該是公司最常用在員工身上的,透過績效獎金的制度,來激勵員工達成目標;不過我倒是很少採用這種方式在自己身上,用達成什麼目標就犒賞自己這套,很難讓我真的把它當一回事,反正做得怎樣還不是我自己說了算。


3. 公告天下;

其實這才是我最常用的招數,把我要做的事跟一些人說,這就賦予了這個目標的「意義」跟「壓力」;意義是我昭告自己要完持這件事的承諾,壓力計畫來自於自己覺得大家會盯著你,看是否只是嘴砲而已,有沒有如預期地兌現這個承諾。


為什麼要設計這些方式找自己麻煩呢? 說到底就是考量到人性;沒人逼自己工作,讓自己逼自己工作,總是欠缺了點動機,所以才要找到適合的方法來持續強化自己做這件事情的動力。

所以我們在幫自己設定目標的時候,別忘了先設定期限,並問自己兩個問題:

1. 為什麼你的目標意訂在這個期限?

2. 如果時間到了,做不到會怎麼樣? 

如果能夠回答上述的問題,才可以明確定義這個目標的「意義」和「壓力」。

郝哥說:「有意義,才會讓行動有毅力;有壓力,才會讓推進有動力。」


在具體的實現上,我自己是採用演講或授課的方式,透過外部的壓力來推動自己前進,不管是參與別人設定好的課程或演講主題,或是自己設定主題;因為要教別人,所以自己要想辦法學會,這就是「費曼學習法」,可以讓目標的期限同時具有意義和壓力。

工作多年後,常常會形成路徑依賴的習慣,不管是做事的思維或工具,都會用自己熟悉或曾經成功過的那一套方式進行,想要邊做邊改真的很難。

我自己是透過在學校的兼課,事先規劃自己想要拓展的方向以及對同學有所助益的交集,然後再設定目標;由於學校的課程是有進度跟時間上的限制,這也就賦予了這個目標的意義和壓力。

有些新的嘗試,在工作上很難去設定期限,因為這個從無到有的過程,不會有客戶提出需求來賦予這個目標任何意義與壓力,這就導致了我們很難透過工作來驅動自己學習。

因此,我透過學校授課的方式,人為地設定專案目標的期限,然後驅動自己做新的嘗試,這樣試行幾年下來,卓有成效;這應該算是作者提到的「法定期限」與「公告天下」的綜合體。

舉例來說,近期我發現 MCU 進步地非常快,本來不熟悉這個領域的我,也想要嘗試怎麼在 MCU 上面發展機器視覺的應用;但我知道這個專案目標不適合在公司發展,因為沒有明確的客戶需求,優先權就拉不起來,也就沒有動力持續推進。

於是,我選擇將這個專案目標加在課程大綱內,透過學校添購學生實習用的開發板,賦予這個專案目標實際的意義與壓力,這樣我就得拉高這個專案的優先權,把它當成一回事,盡快讓自己熟悉這整個開發流程,這樣才能趕得上授課的進度。

同樣的狀況,我也清楚自己並沒有動力再去進行任何的學術研究,但以我們這種類型的知識工作者,如果沒有一直儲備新的知識或工具,其實是很危險的;因此,我也是極力爭取到學校演講的機會,看能否跟一些實驗室合作,針對一些新的研究內容進行探討,才不會變成「不知為何而戰」或是「沒壓力、沒動力」的窘境。

講了這麼多,其實我只是想表達自己針對「成長型心態」以及「目標設定」的一些想法與心得;很多時候,大道理大家都知道,但具體怎麼應用在自己身上都不知道,因為每個人的個性不同,所以實際的操作方式當然也不會一樣。

類似的書籍通常是提供方法論,但如果自己看完後,只是覺得這有道理、我看懂了,但卻沒有實際針對自己的狀況去做設計與實作,那其實有看跟沒看也是一樣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一) 如何評估自身價值?

這其實是郝哥這本書的序言,但我覺得他寫的很好,寫到我的心坎裡了;每個人都該想辦法了解自身的價值,不管是對公司、對社會或對家庭而言,自己的存在到底有沒有實際貢獻。 常聽到朋友抱怨公司,或是笑著說自己在當薪水小偷,這其實是很危險的一件事,如郝哥在書中所說的:「薪水一定要匹配價值」,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