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8月31日 星期四
新產品技術開發的感想
2023年8月30日 星期三
今日閱讀: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 (三) 獲取高薪的方法
勞動力這個商品要怎麼高價賣出去?
兩個關鍵:
1. 沒有「使用價值」就賣不出去。
2. 沒有「價值」就會被認為是「暴利」。
商品不能只有「使用價值」,還要有「價值」;其原因是「暴利商品」或許短時間內可以大賣,但購買者不一定打從心裡接受這個價格。
商品一定要有相應的「價值」,唯有購買者認同這個商品所耗費的勞力。
「不能只有使用價值,價值也必不可缺」這個原則也包含勞動力這個商品。
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就是使用這個勞動力所能獲得的好處;也就是對企業的助益,就是能「產生盈利」。
若勞動者的「使用價值」高,能藉由工作為公司產生巨大盈利,企業方的「需求」就會增加,勞動者便有機會要求高薪。
企業不會花高薪雇用「沒有使用價值的勞動者」。
提升勞動力的使用價值,最快的方式就是「加班」,增加工作量來幫助企業盈利,努力達成業績目標。
許多人為了追求「高薪」,犧牲假日拼業績,長時間勞動。
但如同先前的章節所討論的,薪水是取決於「勞動力的價值」,然後才是根據「需求與供給的關係」→ 優秀的人薪水比「基準」多一些;評價低的人比「基準」少一些。
薪水的基礎並不是「使用價值」,而是取決於「價值」。
因此,勞動者應該要先想辦法具備高價值,而非高使用價值,這個順序不能錯。
以「暴利商品」為例,它有很高的使用價值,但由於價值低,顧客並非心甘情願地出高價購買。
勞動力必須要有讓購買者 (企業) 認同的努力,才會有相應的「價值」,讓企業願意付那出樣的「價格」 (薪水)。
為了爭取加薪,「拼命衝業績 (提高使用價值)」應該要排在提升「價值」之後。
只要達到業績,你的考績上就會有好評價,也能提升公司對自己的「需求」,這的確有助於加薪。
然後,藉著改變這種「需求與供給的關係」,對薪水的影響也只是一小部份,因為「勞動力的價值」並沒有改變,就算有,也只是以「附加價值」反映在新水上。
要記住勞動力價值包含「為獲得執行這項工作的能力所花費的勞力」。
「無論如何都要達成目標」的確可以培養出勇氣和不屈不撓的韌性,但這不過是在公司巨大壓力下不得已而為之,與學習新知識或新技術等充實自我的本質不同。
不懂提升「勞動力價值」就只能做到死。
利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工作賺錢,即使達成好業績,企業支付的錢也不是針對你的工作成果,而是為了你達成工作成果所耗費的體力、精神「得以恢復的費用」。
不追求自己實力的提升,把時間和勞力花在追求考績評價的人,就要保持每天都「全力跳躍」的狀態。
不改變「勞動力的價值」,就只好每一天花時間、體力和精神衝業績,用「勞動力的使用價值」來賺錢。
一旦停止「跳躍」,你的評價會瞬間下滑,薪水也會跟著降低。
當然,比別人工作更久、花更多時間,總能多得到一些回饋,或許能多少累積一點「實力」;但我們不該指望「可能」。
所謂的勞動力價值,包含知識、經驗、技術等自己「累積的實力」,這些都是薪水的「地基」。
深奧的知識、涉略廣泛的經驗、高度的技術,必須耗費大量的勞力和時間才能累積這些價值。
有了地基,就能簡單地維持高薪;沒有地基,就必須一直跳躍才能碰觸到更高的地方。
例如企業的獨立董事或顧問,就是憑藉著「過去累積的實力」執行工作,這些職位都是「兼職」,不用整天坐在辦公室,只要參加定期會議或偶爾參加活動即可。
但獨立董事或顧問的報酬通常都比新進人員或中堅人員的薪水高,因為這筆錢是支付給「他過去所累積的實力 (地基)」;累積的實力也提升了「勞動力價值」。
「只適用於當下的努力」不如「花費數年但有意義的努力」。
累積勞動力價值,必須花費時間跟紮實的努力,要讓人「高看」自己的勞動力價值,需要長期的學習。
反觀今天的加班費或本月的業績獎金,只要今天或這個月好好努力就可以獲得 → 成果顯而易見,垂手可得。
當我們只追求近利,就會輕視可以累積「勞動力價值」的努力,所以永遠無法建立「地基」。
看不到「成果」的勞動,大家都想避而遠之;例如跟著大師學習,累積經驗,對將來一定大有幫助,但願意屈身學習的人卻少之又少。
別「消費」你的勞動力,而是要「投資」它;今天的工作結束後,如果沒有什麼收穫可以累積,那就是在「消費」勞動力。
不要被眼前的利益迷惑了,追求眼前利益的工作,就是酬勞很高,但「將來什麼也不會留下來」的工作。
如果以前累積的能力,現在卻派不上用場,這樣的「累積」便毫無意義。
不用過去的知識、技術和經驗也能執行的工作,不會被認定為勞動力價值。
工作的執行方式或知識、技術變化迅速的行業,不會肯定你「過去累積的能力」。
我們應該要有意識地選擇能夠累積更多價值的工作。
#就我來看,作者強調的無非兩點:一、多學習進修,累積實力;二、要選可以累積經驗或技術的領域。
#加班、衝業績到底能否累積實力,其實自己心裡最清楚;工作十年的經驗,究竟是一年的經驗重複做十次,還是真正有累積到十年的經驗,這中間的差距很大。
#很多人的心態是,只要多花時間在工作上就是認真的表現,殊不知公司並不是這樣看的;人的職涯天花板往往是自己跟公司間的認知差異所造成的,要先理解公司怎麼看待「勞動力價值」,然後才知道該往哪個方向努力。
2023年8月29日 星期二
『看新聞學財經分析』EPS、ROE、ROA 怎麼看?
2023年8月28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 (二) 公司的盈利從何而來
2023年8月27日 星期日
『人生的損益平衡點』使用價值與價值
2023年8月26日 星期六
是不是該換個運動呢?
2023年8月25日 星期五
逛展與參展的心情差異
2023年8月24日 星期四
『投資中最簡單的事』待產業整合後再出手
從產業配置的角度看,有的產業集中度高,兩三個龍頭企業就佔據了產業中絕大部分的市佔率,研究這樣的產業就像數月亮一樣簡單。
「數月亮」的產業有個不太好聽的名字:寡頭壟斷產業;寡頭壟斷也分兩種,分別是國家給的和市場給的。
國家給的寡頭壟斷 (例如公用事業) 往往伴隨價格管制,長期投資回報一般不會太高。
只有市場競爭、產業洗牌後產生的寡頭壟斷才有「定價權」。
集中度高的產業一般門檻高,參與競爭的企業少,所以競爭有序,坐地收錢,旱澇保收,賺錢不辛苦。
最容易研究的競爭格局就是「一家獨大」,其它競爭對手都不成氣候。
稍差一些的競爭格局是「一超多強」,彼此之間雖然有競爭,但老大的優勢還是很明顯;再次一些的競爭格局則是「兩分天下」和「三足鼎立」。
這邊說的競爭是區域市場的概念,有些產業從全國的範圍看好像市場很分散,但是在某個特定的區域,市場已經形成了寡頭壟斷。
銷售半徑小的產業,例如房地產、啤酒和水泥,容易在某個區域市場寡頭壟斷。
最賺錢的投資機會往往是簡單的,等企業競爭分出高下,在勝負已分的產業中投資產業龍頭,是「勝而後求戰」;在競爭激烈的產業中硬要去猜誰是最後贏家,是「戰而後求勝」。
在作者的投資生涯中,一直信奉四個原則:
1. 便宜是硬道理。
2. 定價權是核心競爭力。
3. 勝而後求戰,不要戰而後求勝。
4. 人棄我取,逆向投資。
產業格局往往決定結局;一些產品差異性不夠大的產業,只有達到一定的集中度才擁有一定的定價權。
2023年8月23日 星期三
『跨能致勝』(下)
2023年8月22日 星期二
『跨能致勝』(上)
2023年8月20日 星期日
『可複製的領導力 2』重點摘要與心得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
-
從以前就常聽人說中盤商、大盤商多好賺,或是說那些包工程的只是轉包出去就可以賺差價;當時我就有了疑問,雖然明白「存在必有其原因」這句話,但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這些中間商可以賺到差價,而且讓供需兩方都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個疑問存在我的心中好長一段時間,自從去年老婆去當一間食品進出口公司的...
-
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感覺有點累,作者的主觀意識很強,一直想要把讀者拉到他的認知中 → 創業家比上班族優秀。 有些偏頗的內容就不說了,先談一下有共鳴的地方:我勉強算是作者口中的創業家家庭 (以前沒有創業家的說法,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開工廠的小老闆,但我爸媽只能算是合夥股東,不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