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30日 星期四

『謝謝你遲到了』反思

我們人類活在線性世界中:距離、時間和速度都是線性的,但今天的科技發展,卻呈現「指數型成長」。

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會體驗到指數型的力量時,是當某個東西突然加速,例如汽車,或是突然緊急煞車減速時。

當這種情況發生,你會有短暫一段時間覺得不安全、相當難受;但事後,你可能會覺得興奮莫名:「哇塞! 在短短五秒內,我從零瞬間加速到時速快一百公里。」

不過,體驗一下子還可以,長期如此可讓人吃不消;但我們已經進入這樣的「狂飆時代」:現在,很多人都覺得自己一直處於不斷加速的狀態中。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特別需要暫停、反思,切勿恐慌與退縮。

若是一部機器,你按下停止按鈕,機器就會停止運轉;但如果是人,你按下停止按鈕,人才會開始思考。

知識唯有經過省思,才能夠發揮真正的益處。

「凡是發自內心的,才能夠打動人心」,若非肺腑之言,如何說到人的心坎裡? 

因為你關心,別人才會在意;你能設身處地,才能引發共鳴。

文章要能夠啟迪人心,才有濟世之功;如果只是論述抽象原則,很容易流於空談。


看完第一個小章節的感想,當探討一個議題時,要從自己的價值觀出發,來詮釋自己的看法,然後才有機會引起他人的共鳴。

如果只是人云亦云,而沒有自己的觀點,那似乎也沒必要花時間去附和。

先面對自己的無知,才有機會更進一步,別認為坦承自己不懂會很難堪,這是幫助自己去廣泛學習的原動力。

2021年9月28日 星期二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生命的改變

作者發現我們大多數人需要痛苦和創傷,或是排拒和失望,來啟動「生命的改變」,但轉換人生需要「勇氣」。

留在你了解的人生裡雖然容易得多,但這個人生可能是條死路。

轉換人生經常意味著從另一根梯子的最低層開始爬起;然而,假如你發現自己本來攀爬的那條梯子靠的牆壁不對,那麼正確的決定很明顯:

你急需儘快找到另一根梯子,越快越好。

作者在父親過世後的那幾年,和各行各業頗有成就的一些人談過話;不少人都有類似的故事,在經歷痛苦或打擊後,他們才被撼動,被震上了另一條人生道路。

對有的人而言是被裁員,當時他們覺得深受打擊,而且可能會覺得遭到侮辱;等到日後回顧,被迫離職的那件事,常會被視為從死巷子脫身的好機緣。

和死亡近距離接觸,不論是自己生死交關的經驗,或是跟作者一樣有親近的人離世,也是常見的轉捩點。

婚姻破裂也是另一種型態的死亡,某位成功的銀行家,在發現妻子有婚外情後離了婚,他說:「婚姻的結束,讓他以新的眼光來看待自己生命的前景,才發現我並不喜歡那樣的未來」,一年後他辭掉工作,全職從事慈善工作。

看完這段的感想是,前幾年的挫折不知道是不是我的好機緣,讓我有機會再重新審視自己想要的到底是甚麼,以及本來的路線是否正確。

同時,作者在父親過世時,觸發自己內心真正想去做的事情,他當時想必也是充滿著不安與期待,人在面對「不確定性」時,當下往往不會太好過,但又會對未來「充滿期待」。

他在回憶時對當時的決定抱持「正面看法」,即使當時這些決定會對財務上帶來一定的困擾。

我也希望當自己老了以後,能對每個階段所做的重要決定,都能說上一句「還好,當時是選擇這樣做」。

2021年9月27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程式交易 [方法、技術與應用] (一) 名詞解釋

系統交易:交易者使用預定的進出場信號做交易

量化交易:如果這套交易系統的信號是可以量化的,雖然有些人認為必須是複雜的量化模型才可以,但作者認為只要是量化模型即可,即便是技術分析的量化模型。

程式交易:將量化交易的信號進一步程式化。

客觀交易:程式交易系統經過回測實證並經過統計方法驗證有效。

程式交易更精準的定義,為投資人透過程式,以歷史資料模擬回測方式,尋找必科學化驗證出優質的交易策略;繼而,以程式建立交易環境,即時而自動執行 (Real-time Trading) 回測時得到的優質策略。

程式交易藉由分析市場歷史資料,建立以不同面向 (技術面、基本面及籌碼面等) 為基礎的「邏輯性交易系統」。

經由資料的回溯測試,由測試績效分析,回饋調整操作策略的組成規則與規則參數,甚至對操作規則參數最佳化後,確定為可執行並達成投資目標 (目標包含獲利、風險、勝率、賺賠比等) 的操作模型,透過市場現況資料的過濾,與即時交易系統的執行,讓模型可以在市場中確實獲利。

程式交易系統 = 回溯測試系統 + 即時自動交易系統

2021年9月26日 星期日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現實需求可能窄化我們的視野

多數人在成長過程中都學到:要聽從見多識廣的長輩;在上位者有權要我們照他們的話做、各式各樣的專業人士知道自己在做甚麼,我們可以信賴他們,讓他們告訴我們該做甚麼、能做甚麼、不能做甚麼。

從作者痛苦的經驗中學到,雖然專家知道的答案可能比較多,但重要的是我們得知道「問他們什麼問題」,這也是作者希望學生能在課程中學到的一課。

多數人在道德上都很懶惰,如果有個人穿著白袍,或是別上看來挺像樣的名牌,告訴我們去做甚麼事,我們就會照著做,不會問太多,因為這樣日子比較容易過。

這個世界或許佩服說真話的人,但沒有幾個人會雇用他。

「現實需求可能窄化我們的視野」,在爭逐的激昂情緒中群體感高漲,置身其中,道德的細微分別有時會被追求成功或勝利的欲望所淹沒。

「走好下一步」的需求,使我們在旅程中不敢向四周張望,因此既看不見路的走向,也看不見自己錯失了甚麼風景。

順流而下很容易,不過可能會把你帶到不想去的地方。

我們應該跟隨市場,還是設法領導市場? 顧客永遠是對的嗎? 還是有別人處於更好的位置,知道什麼才對顧客最好? 我們應該追隨共識,還是應該有信心去做自己認為更好的選擇? 

做決定有時並不容易。

沒有人有權力去挑戰你心中深處的信念和想法。

決定是你自己的,只有你才能衡量違反自己信念的個人成本,和堅守個人真理時很明顯會出現的痛苦,比較何者代價更高。

而維護自己的主張、按照自己的價值和信念去做,需要付出的代價有時候看來不值得。

作者堅信,「商業分析」的技術可以在教室和書本裡學到,管理的藝術和實務卻不能。

管理很大的部分都是從做中得來的常識,每個人都必須各自找出最適合自己的方法。

培養個人所需要的技巧,最好的方式是有導師小心的帶領,加上更常見的,從嘗試與犯錯中學習。反省自己所做的嘗試永遠是有用的方法,特別是自己犯下的錯誤。

讀完以上內容後,感想是「做決定真的很難,承擔做決定的後果與責任更難」;這兩年來,我有一段時間不停的在做決定,但因為心裡有著對「未來的不確定性「與「從眾」的想法,每個決定都慢慢地把我帶到不想去的地方。

雖然最後我還是堅守住個人信念並從中跳脫出來,但有些傷害已經造成,需要後續更長的時間慢慢復原。

但如果問我後不後悔經歷這一段過程,則必須說很慶幸在年輕的時候,能有跟自己對話、下決定並承擔其後果的機會,這個經驗也讓我不再畏懼面對別人的質疑,更能堅持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

2021年9月25日 星期六

『金錢的祕密』重點摘要

偶然看到網路上的一篇文章,出處是一本韓國的書「金錢的秘密」,裡面有些警語是滿值得深思的,因此先做重點摘要,並時時刻刻提醒自己。

「欲速則不達」的道理,凡快速得到的利益,最後都不是利益。

即使後來因這投資賺了錢,但這些錢會再去追求類似的利潤,最後就會消失不見。

雖然有人會說:「如果我能一下子賺到這麼多錢,就會立刻收手,那麼就可以逍遙一輩子啦!」但是一旦賺了那麼多錢,就會到處尋找這樣的投資管道,最後還是會失去全部的財產。

這種意外的幸運,對一個企業家和投資人而言,如同「吸毒」一樣。

注射了這種毒品,絕對不會再對 3%5%的利潤感興趣,只會專注在 10 倍20 倍100 倍的利潤,不斷地去尋找主力股或熱門股。

相信自己的事業會一夕之間翻轉人生,一生都在尋覓投機事業;這種幸運不是幸運,所有能快速達成的事或高利潤的事,都要與它保持距離。

而不投資則是最糟糕的投資,資產要經常保持在投資的狀態。

當然為了投資而待命的資本也算投資,但是沒有任何計畫或毫無欲望的資產會逐漸死亡。

存錢的能力與賺錢的能力是不同的能力,會賺錢並不代表會存錢;因為存錢需要具備「調整資產的平衡」和「管理細微支出」的能力,還需要具備對發票處理、物品管理等瑣碎之事,到稅率、利息、投資、匯率等相關的知識和理解,並且還要看重「財務分離」和「支出管理」。

我們的選擇決定我們的命運,若相信自己只能在別人既定的事情當中選擇,那麼我們只能活在別人制定的人生當中,而不是活在自己的人生裡。

任何類型的行業,若在該行業中排名第一,它就有定價權,這是領導業界之人的特權。

不管是房地產還是股票,我都會尋找第一名;購買房地產時,選擇那城市最昂貴的地區;購買股票時,買該業界排名第一的股票。

總結投資原則與標準如下:

1. 遠離一切快速賺錢的工作。

2. 不在任何危害生命的事業上投資。

3. 不做不投資的事。

4. 用時間來賺錢,用賺得的錢買時間。

5. 不追趕。

6. 在危機中投資,跟隨價值,遠離貪婪。

7. 股票至少持有 5 年,房地產是 10 年。

8. 投資股票若非業界第一名,就是第二名,但要放棄第三名。

2021年9月23日 星期四

久違的 MBA 同學聚會

昨晚應該是疫情爆發後,第一次跟同學聚餐聊天,除了討論讀 MBA 期間所創立的公司去留,以及彼此的近況外,更重要的是詢問同學「學區房」的事情。

因為他已經先行了一大步,女兒今年都上高中了,有一個前輩可以討論,感覺還是很不錯的。

席間,主要詢問他對於當年想盡辦法讓女兒就讀該學區,如今看來的感想為何?

出乎我意料外地,他認為非常有價值,本來我以為他的個性可能會說出「其實也沒甚麼差」之類的話;但完全相反,是用毫不猶豫以及非常確定的口吻說出「慶幸當年有做這個決定」。

更進一步的了解後,才知道「直升名額」這件事,對於減輕小孩升學壓力的幫助有多大,甚至讓小孩在無後顧之憂的情況下,更能充分發揮自己的實力。

在此先恭喜同學的女兒上「北一女中」,雖說後面的路不見得好走,但這步是紮紮實實的踏出去了。

不過,昨天也有感覺到現代父母都對當前的「升學模式」感到苦惱,我這同學當年也是學霸級的人物,卻也對目前大學入學方式頗有微詞,原因可能是「學習歷程」是要從高一開始做起,但父母也毫無頭緒! 

這幾年教育部不斷地修改「選才」的方式,由於遊戲規則一再更改,某種程度上也讓人無所適從,或許這些改變都是好的,但短期內來看都會造成一定程度的混亂。

改變勢必帶來混亂,這本就是不變的真理,而適度的混亂又會帶來新的突破,避免溫水煮青蛙以及坐井觀天的窘境。

大道理人人都會說,實際要執行時,「惰性/慣性」往往伴隨而來,人要克服「惰性/慣性」真的很難!

2021年9月22日 星期三

老年想要有健康的身體,年輕時就要細心呵護

先前陪我父親去醫院門診,詢問電腦斷層的檢查狀況,從之前的腸胃鏡檢查到電腦斷層檢查,都顯示身體並無嚴重的狀況,但老爸的身體還是每天不舒服,不是胃痛就是脹氣,還有就是睡眠極淺。

有診所醫生是說因為有「地中海型貧血」再加上交感神經的問題,所以身體常會有莫名的問題發生。

中醫看了無數個,中藥也有一直在吃,當人年紀大了,就會開始希望自己的身體是無病無痛的過完一生,這樣才是良好的老年生活品質。

今天我爸突然跟我說:「要及早保養自己的身體,不要老了之後跟我一樣,我當年是沒有好的生活條件,不得已之下才會用健康換取財富,到你們這一代別再犧牲健康了,否則就會跟我一樣天天看醫生,身體又痛苦不堪!」 

說實話,我爸才剛滿 70 歲,確實跟我認識的其他長輩比起來,身體差了很多,想當年他可是最勇健的那位,這五年內真的衰老很快,彷彿以前身體所受的明傷暗傷都一次爆發出來。

人在健康的時候,總是覺得可以犧牲身體來換取其它東西,但當真的患病時,又希望用所有的一切換回健康的身體,這看似是一個無解的結。

健康跟時間,都是每個人最珍貴的東西,一去不復返,且行且珍惜吧!

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兩段式的 MBA 學位

比較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不同形式的經理人教育,對照其優缺點,所有國家都遵循自己的教育傳統。

美國在教室中進行,德國延長大學研習的年限,日本是在超大型的企業中進行,而法國是利用本國的專業大學教育。

作者質疑英國為何漠視自己「師徒制」的傳統,跟著美國走? 

因此,他提倡兩段式的 MBA 學位;第一階段是在加入一個組織前,或剛加入時所上的課程;內容涵蓋所謂的企業語言,學習地點是教室。

這相當於醫學博士課程的第一個階段,或是建築師資格訓練的前一部分。

MBA 的第二階段則要和現有工作經驗有關,是在職進修,也將有組織中的導師人物參與。

目前英國大學部不斷孶生的商業課程相當於作者所提及的第一階段,而在職主管的進修課程則對應到第二階段,為結合實務與理論打開了一條路。英國人在慢慢摸索中,走回早期的傳統。

其實我的博士班也是在英國唸的,雖然不是商學院而是工程相關,因此對於英國所謂的傳統師徒制有點感覺,跟我的博士班指導老師的相處模式,則是比較像他是來協助我的夥伴。

不過這麼一想,其實我在台灣碩士班的指導老師也有點「師徒制」的味道,跟其它老師的實驗室權威式管理還是有些差異。

再來仔細回想我的 MBA 課程,某種程度還是屬於作者說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學習企業語言。

台灣的 MBA 教育主要也是跟著美國走,以教室大班授課為主、個案教學與討論為輔,我們這種專班都是在職進修。

這樣的模式是不是符合作者所講的實務與理論的結合,則有待商榷。

說真的,在職專班的 MBA 教育應該很難走「師徒制」,聽說現在有為每位學生配業界導師並推出雙導師模式。

但「師徒制」要花費老師許多時間,非專職的業師能撥空聊聊就不錯了,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背景相當有難度。

不過我唸的管理學院倒是相當推崇本書的作者,尤其是「第二曲線」的觀念一再被提及,不管是招生說明會還是新生訓練都拿出來討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的「師徒制」還是有其值得推崇的地方,只是局限於資源及環境因素,推廣不易罷了。

2021年9月20日 星期一

今日閱讀:大會計師教你從財報數字看懂產業本質 (一) 結構性獲利模式

不同產業的「結構性獲利模式」是不一樣的。

所謂結構性獲利模式是指一個產業或一家公司的商業模式,可以讓其穩定且持續的獲得合理利潤。

亦即一家公司的常態性收入,扣除成本、費用及所得稅後,如果可以持續獲得適當的股東權益報酬率 (ROE),那這個事業就具有結構性獲利模式,可以繼續做下去。

這個獲利模式或許也可以用來評估創業者是否該繼續走下去,還是要及早停損。

事實上創業者最寶貴的是自己的「時間」,但在諸多考量上往往忽略這點,最後才來悔不當初,這些都是可以事先預防的,但主要是創業者本身要克服自己的心魔,不要有賭徒心理,需要更冷靜及客觀的判斷,才能做好自身及公司的「風險管控」。

2021年9月19日 星期日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經驗與知識必須齊步前進

經驗與知識必須齊步並進,不能有落差。

在親身體驗前先有觀念,是把知識存進大腦的倉庫,期待日後可以發揮作用,但根據作者的經驗,庫存的知識腐壞得非常快;通常等你需要時,它已經不存在了。

我們知道,要學會一種語言,得一學到就儘快去用,其他所有的學習也是如此。

作者從美國返回倫敦後,決心要在倫敦幫忙建立一個修正版的美式企管研究所。

作者做了決定,未來他負責的課程一定要把重點放在幫助參與者弄清楚自身過去的經驗,賦予其意義;而且一定要多帶他們離開教室,鼓勵他們「獨立思考」,不要視老師教導的內容為必然。

英國的會計師、律師、醫師與建築師等專業用來培養人才的課程,都將某種形式的「學徒制」混入正式的學習,無一例外。

如此,不但有我認為不可或缺的理論與實際的結合,而且動手實際操作的學徒制模式,也能讓學生一邊學一邊拿薪水,非常實用,將教室和工作場合混合,也是法國專業大學體制的核心。

美國式的 MBA 課程,讓學生通過無數件個案研究,獲得的分析與計量能力,是銀行與顧問業這兩個領域很好的準備訓練。

MBA 字面上是商業行政碩士,商業行政是「企業管理」的老說法,這個 MBA 文憑,作者覺得代表的根本是「商業分析」碩士,碰巧就是企管顧問公司和銀行想要的人才。

而許多公司發現,問題就出在這種學習方式得來的知識,並沒有養成 MBA 畢業生實質的管理能力,公司也不準備付給這些學徒能在銀行和顧問公司賺到的薪資。

其根本原因在於,管理有些層面可以在教室討論,卻無法在教室培養。

管理包括人際關係技巧,像是和人一起工作、說服他人、激發他人興致的能力,還有必要時要會處罰人。

此外,還需要想像力、毅力、勇氣、某種程度的自知之明,以及在生活中具備道德立場。

看完這個章節,我想說的是:「很多時候創業也是在實踐中學習,如果先前有累積一些知識,那麼會少走一些彎路,但不代表可以一切順利。」

2021年9月15日 星期三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工作量過少、責任太輕的壓力

今天的閱讀內容讓我聯想到先前不愉快的經驗;當時因為疫情關係,進入任何場所都要實名制,我們也利用台北通的掃碼功能通行無阻。

回想那天要進入一棟建築內,我卻被警衛攔阻下來,其原因是他認為我老婆的台北通沒有按 +1 變成兩人進入,當時我老婆已經先進去了,沒看到我被攔下來。

就這個事件的敘述來看,應該是要稱讚此名警衛盡忠職守,但事實上他是先對我大吼大叫,一直強調沒按 +1 ,不能走。

當時也不想跟他辯駁,拿出我的手機打算自己掃,這時我老婆發現不對勁又回頭來看,並秀出她的手機說她有刷兩人進場。

我看著那個警衛傻了一下也沒打算道歉,於是就跟他說了一句「下次麻煩請注意一點」。

一般來說我是不會咄咄逼人,但這次確實不開心,在還沒弄清楚狀況時,就被用非常無禮的方式對待,彷彿我是犯罪者一樣,當時非常不解為何會發生這個狀況,現在就理解有可能是該名警衛在發揮「負面的力量」,展示他的「重要性」。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我們經常低估職責過少的問題;它造成的壓力跟職責過重,在大忙人身上引發的壓力一樣嚴重。

大忙人儘管筋疲力竭,事情總是做不完,有時還無力應付,不過至少他們覺得自己有用,被需要。

職責過少的問題,反而使人在心理上更為沮喪,覺得自己沒用、不受重視,工作彷彿是在浪費自己的時間跟生命,只為了薪水不得不戀棧這份工作。

有些有志難伸的員工會被引誘運用「負面的力量」,就連最不重要的職位都具備這個力量。

當客服中心接聽電話的人掛電話、當餐廳侍者不理人、當官員沒理由卻不核準營建申請、當機場地勤人員眼看著人跑過來卻關上登機門,他們很可能都是在發揮「負面的力量」,因為這是他們唯一能展示自己「重要性」的方式。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