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你拿甚麼定義自己』兩段式的 MBA 學位

比較英國、美國、法國、德國和日本不同形式的經理人教育,對照其優缺點,所有國家都遵循自己的教育傳統。

美國在教室中進行,德國延長大學研習的年限,日本是在超大型的企業中進行,而法國是利用本國的專業大學教育。

作者質疑英國為何漠視自己「師徒制」的傳統,跟著美國走? 

因此,他提倡兩段式的 MBA 學位;第一階段是在加入一個組織前,或剛加入時所上的課程;內容涵蓋所謂的企業語言,學習地點是教室。

這相當於醫學博士課程的第一個階段,或是建築師資格訓練的前一部分。

MBA 的第二階段則要和現有工作經驗有關,是在職進修,也將有組織中的導師人物參與。

目前英國大學部不斷孶生的商業課程相當於作者所提及的第一階段,而在職主管的進修課程則對應到第二階段,為結合實務與理論打開了一條路。英國人在慢慢摸索中,走回早期的傳統。

其實我的博士班也是在英國唸的,雖然不是商學院而是工程相關,因此對於英國所謂的傳統師徒制有點感覺,跟我的博士班指導老師的相處模式,則是比較像他是來協助我的夥伴。

不過這麼一想,其實我在台灣碩士班的指導老師也有點「師徒制」的味道,跟其它老師的實驗室權威式管理還是有些差異。

再來仔細回想我的 MBA 課程,某種程度還是屬於作者說的第一階段,也就是學習企業語言。

台灣的 MBA 教育主要也是跟著美國走,以教室大班授課為主、個案教學與討論為輔,我們這種專班都是在職進修。

這樣的模式是不是符合作者所講的實務與理論的結合,則有待商榷。

說真的,在職專班的 MBA 教育應該很難走「師徒制」,聽說現在有為每位學生配業界導師並推出雙導師模式。

但「師徒制」要花費老師許多時間,非專職的業師能撥空聊聊就不錯了,要深入了解學生的背景相當有難度。

不過我唸的管理學院倒是相當推崇本書的作者,尤其是「第二曲線」的觀念一再被提及,不管是招生說明會還是新生訓練都拿出來討論。

從這個角度來看,英國的「師徒制」還是有其值得推崇的地方,只是局限於資源及環境因素,推廣不易罷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