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2日 星期二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些做事的人。

這其實是新創公司最典型的特徵之一,每天都在新的想法、新的改變以及執行確認中度過,有頑強的成長意識,但總是充滿了不確定性。

那今天又搞了什麼新花樣呢? 

聽說是在辦百貨公司的特別活動時,跟日本某品牌的社長有所共鳴,似乎可以有更進一步合作的空間。

這個日本的品牌也是間百年老店,雖然在日本有連鎖經營的經驗,營業額也是數十億日元的規模,但從來沒有跨出日本過,因此他們對於跨國經營也非常陌生。

因此,老婆兼職的這個老闆,就提出了合資公司 (Joint Venture, JV) 的想法,這也有利於對方實現跨國經營與降低經營風險。

目前能想到的分工模式,是由這間日本品牌提供技術和品牌等,老婆公司則負責辦理許可證、建立中央工廠、招募勞動力並負責建置銷售通路等具體事務。

先不說有沒有賺頭,光是這跨國合資經營的經驗值就拉好拉滿了,我跟老婆說:「這事如果能成,絕對要跟著見識一下合資公司從無到有的過程,這些寶貴的經驗,用錢都買不到。」

說到底,老婆兼職的這間公司也是僑日資,母公司也是日本某間老字號的公司,這次其實就是日本公司出海的一次合作,只是一間先來台灣搶灘了,另一間還在海上觀望而已。

台灣有許多跨國合資成功的案例,無一例外,幾乎都是海外巨頭要來本土拓點時,先跟台灣有實力的公司合資。

利用地頭蛇的資源讓跨國企業快速落地,例如 COSTCO 或星巴克等,都是如此。

所以其實合資公司應該是試水溫的好方法,可以大幅地降低跨國經營上的風險,但前提是要碰到對的合作夥伴。

話說回來,我現在主要合作的對象也是僑日資,當年也是日資企業跟台灣人合資開的公司,從這個角度來看,日本企業現今對台灣的商界還是有一定的影響力。

尤其這幾年日本商社瘋狂進駐台灣市場,早期日企投資台灣主要是看上廉價的勞動力與土地資源,但等到台灣經濟起飛後又紛紛撤出台灣。

這波則是零售業與餐飲服務業大舉插旗,這在某種程度上,也代表台灣內需市場的消費力慢慢受到跨國企業的重視了。

聽到這個消息,一則以喜、一則以憂。

喜的是可以見識到創業更多的可能性、憂的是不知道又要花多少時間下去,當下還無法估算這個合資方案的複雜度與困難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旅行中的空檔

從上週三開始,老婆跟我展開了為期一周的花東自由行,既然是在台灣旅行,選擇自駕似乎也是理所當然的事。 雖說出門前,我做了萬全的準備,把想看的書跟工作用的筆電都帶上,但似乎只是帶心安的,直到旅途快結束前,才把筆電拿出來放到桌上使用。 因為今天住的旅館有提供一張桌子,我覺得不把筆電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