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9日 星期四

今早接種 AZ 疫苗

等了好久,終於換我接種疫苗,今早比預計時間更早過去接種站,排到第 5 號,在表定正式開打時間 08:30 前,我就已經打完疫苗在觀察區休息了。

整體來說,經過前幾個月的磨合,整個接種的流程非常流暢,速度非常快,又因為辦在體育館施打,等待的空間大且有空調,非常舒服。

而且,大家也都很守秩序,這倒是讓我比較意外的點,看多了新聞上面混亂的畫面,回到現實生活中又是這麼有秩序,反差挺大的,這應該也是人民素質的一環,軟實力。

有些先打的朋友說副作用 8 ~ 24小時內會很明顯,我應該晚上就會感受到了,希望一切順利。

2021年7月28日 星期三

『不同世代的價值觀衝突』一場莫名其妙的對話

在疫情期間,突如其來一場莫名其妙的對話,讓我感受到不同世代的「價值觀差異」。

長輩當時可能是覺得現在都居家上班,在家晃來晃去好像感覺沒啥事做,竟然跑來跟我說:「某個親戚因為疫情關係不能跑客戶,乾脆抓空檔時間去幫人洗碗,一小時 160 元,每天 4 小時,可以多賺個 640 元,把沒事做的時間填滿。」

當時沒打疫苗哪都不能去已經很痛苦了,竟然有這種詭異的想法;就是因為疫情才被迫待在家,還要為了 160 元去承擔染疫風險,太奇怪了!

重點是,這個想法對未來發展也沒啥太大幫助,如果只是要體驗還能接受,單純為了賺錢則大可不必,應該有更好的方式來提高「單位時間獲利」。

勤奮跟節儉絕對是美德,但想盡辦法把自己的時間填滿,不留給自己思考跟進修的時間與空間,會不會跟先前講的「接水管」故事一樣,最終也只是自己暗自啜泣。

在這個時代,很多時候「選擇比努力更重要」,努力是必備條件,同樣的時間利用,有些人可以一直累積成果,有些人卻只能每天歸零,時間一拉長差異就會顯現出來。

常聽到的「短期獲利、長期累積、延遲享樂」等,要選擇哪個模式都在考驗人性、眼光及格局,總結來說就是「價值觀」的不同所形成的差異。

但願下一代以後別嫌棄我,要能持續提升自己的想法才行。

2021年7月27日 星期二

終於要打 AZ 疫苗了!

昨天除了台灣又拿下女子舉重的金牌及銅牌值得慶祝外,更重要的是終於要輪到我打疫苗了! 

預約這星期五早上去打 AZ,也期望在 10 週後可以順利打到 BNT,這樣就可以在 11 月有心安的感覺,這才是能徹底解放身心的最佳解。

姑且不論是否要打第三劑,但至少完整接種疫苗後,重症不會上身,這樣就安心一大半,然後才有機會慢慢恢復正常生活。

只是這個盼望已經又過一年了,真的沒有想到又一年我們還是在疫情的困擾中度過,這未來肯定會是留在腦中的深刻記憶,因為從爆發到現在已經超過一年半,還是看不到尾聲,會不會明年的這個時候,還是一樣呢?  拜託千萬不要!

疫情期間,足不出戶的好處是支出降低,但網購頻率變高很多,要控制住才能不亂花錢,這點很重要,同時也多了很多時間跟自己對話,希望在恢復正常後,能更珍惜那得來不易的生活方式,至少在 2023 年來臨時,讓我們終結這場無聲的戰役吧!

2021年7月26日 星期一

另類的美股ETF

昨天整理了些美股的資料,又在網路上找了許多前輩分享的文章,本以為自己已經對美股有些了解,但還是只有皮毛罷了。

今天要來分享的是幾個高風險但又吸引人的ETF,那就是以 Covered call 為操作基礎的 ETF,我自己也有做個股的選擇權,但沒有想過它是可以被當成主要操作手法然後變成一檔 ETF,讓人驚訝。 

因此,昨天我也買進一些相關的 ETF,用實際操作來瞭解其中的風險與報酬。

以下就是昨天才了解並買進的標的:

SDIV      [(月配) 超級高股利ETF] 持有全世界股息殖利率最高的100檔股票
QYLD     [(月配) 那斯達克 100 Covered call ETF] 運用選擇權創造收益
RYLD     [(月配) Russell 2000 100 Covered call ETF]
XYLD     [(月配) S&P 500 Covered call ETF]
USOI      [(月配) 原油 Covered call ETF]
SLVO      [(月配) 白銀 Covered call ETF]
GLDI      [(月配) 黃金 Covered call ETF]

其中只有 SDIV 不是 Covered call 為主的ETF,但其他幾檔都是,只是做選擇權的標的不同。

這邊提醒一下,當我買 USOI 的時候,系統還跳出來告知風險很高,並且要我們勾選已知並接受風險後才能購買。

這邊偷渡 SDIV 是想要拿來跟其它幾檔 ETF 比較其效益,爾後如果有其他心得會再分享。

話說回來,默默地美股也買了好多檔股票、基金跟 ETF,再加上選擇權,感覺自己就是在邊學邊操作,還不賴。

2021年7月25日 星期日

天阿! 房地產爆漲........

先感謝煙花颱風沒有登陸台灣,直接原地轉了 90 度真是太威,以這個颱風結實的程度,要是真的登陸應該會很想哭。

因為實價登錄 2.0 今年 7/1 上路,最近有上去瀏覽,再加上 Ptt Mobile01 的討論,從去年開始到現在的房價漲幅也太可怕了,先不談竹北那個變態的瘋漲,光新北市原本蛋白區的地方都紛紛喊漲 10% ~ 20%,疫情一來經濟受創,結果全世界的房地產都在瘋漲。

這個現象只能用各國政府貨幣寬鬆大撒幣來解釋,但也無形中造成通貨膨脹,每個國家都強調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但結果好像卻是相反。

依目前的情勢發展下去,股市跟房地產大漲,就是「資產重分配」的時候,但對於中產階段以下本來就沒有資產在手上的人來說,就是更痛苦的時刻。

畢竟疫情還在內需不振,靠薪水吃飯只祈禱別減班減薪就好,很難再要求加薪 (科技業或出口為主的傳產除外),就算加薪要談到 10% ~ 20% 應該也有難度,但股市跟房地產一漲應該超過這個範圍。

這篇文是有感而發,因為我居住地附近房市也火爆中,不過台北市中心的漲幅倒是有限,估計天花板已經浮現,再漲不易。

相對來說,本來低基期的雙北市蛋白區、桃園、竹北及台中台南,這波補漲的程度已經超過一般人的想像,對首購族跟換房族群來說,壓力也很大,但我相信沒有一直在漲的,各地區遲早都會碰到當地的價格天花板,再看看日本,可以思考一下台灣的房地產神話何時落幕。

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專業經理人在『家族企業』裡該扮演何種角色?

先前「東元電機」父子經營權大戰,更勝八點檔的劇情,雖然說現在紛爭已經慢慢落幕,但這一次的內部爭鬥也讓人反思:「專業經理人在家族企業裡該扮演何種角色?

此時,又看到一篇商周的報導:


前專業經理人說了一段話頗有意思: 「這種集團的家族公司,如果家族裡面的人在,對人員的穩定是有很大幫助的。

如果是專業經理人,我就是要衝績效,什麼手段都會出來,比較不會有長遠理念。」

台灣上市櫃公司中,類似的家族企業太多了,也就是說家族成員為大股東或是直接間接持股超過 51 %。

當這些家族企業的專業經理人其實也不好過,沒績效出來,大股東可以直接把你換掉。

想做中長期目標或規劃,抱歉請不用想太多,短期目標沒達成就走人了,誰還跟你講中長期?

也就是說,台灣多數家族企業請專業經理人來,不是來進行改革的,而是來「衝刺短期目標」,就算達標也可能會被換掉,因為階段性任務結束了。

我自己就曾聽過,請經理人來大刀闊斧進行「組織改革」,這個經理人非常有想法,組織改革也對公司整體有利,但短期來看是犧牲部份大股東的利益,轉而給員工較合理的福利以及向上奮鬥的目標。

也就因為這樣,當組織改造到一個段落,他就下台一鞠躬了! 

就多年後公司經營的狀況來看,當初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可是改革的人也看不到最後的成果。

其實,多數經理人也覺得自己就是個「打工仔」,完成 KPI 拿到自己該得的,以後的事誰知道會怎樣?

這也造就多數家族企業的高階管理層不會想的太遠,因為想太多也沒用。

所以說,想要有所作為,想要規劃中長期目標的經理人,除了要得到大股東的信任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自己加碼」買公司股票,展現與公司共存亡的氣魄,但有多少人能這樣做,應該也是少數。

不過嘛,特例總是有的,我就知道有人是被母公司派去代管上市的子公司,因為想要好好做事,在董事會上面得要有說服力,就自掏腰包,不斷加碼公司股票。

最後,他變成公司第一大自然人股東,這下夠有魄力,也讓人明白他與公司共存亡的「決心」,就放手讓他去做中長期的規劃。

換成是我,還不如把錢拿去投資更有價值的地方,不管是海內外股票、ETF 或是房地產等。

以上是我個人偏見,看到商周的這篇文章突然有所感觸。

2021年7月21日 星期三

從奇亞幣新舊農場轉換的感觸

就是突然有些感觸,這陣子在奇亞幣官方農場協議出來後,舊有的 Plots 必須要重新 Plotting 才能加入官方協議農場,也就是說我本來花兩個多月整地的 Plots 都得重來,當時內心確實很掙扎,因為依附在 HPOOL 還是可以穩定種幣。

雖說不是長久之計,但也不用再重弄一次,而且因為資源有限 (硬碟空間就這麼多),沒有打算再添購新硬碟,所以必須要邊刪邊整地,因為舊有的還可以繼續種幣獲取收益;也就是說每天都要巡一下電腦,這樣的日子要再過 2 個月左右才能全部轉換完成。

一開始當然有點不適應,但現在也慢慢習慣,想要在轉換的過程獲取最大收益,就是要多花點功夫。

而這也讓我聯想到了奇亞幣以外的事,人常要做出抉擇,舊方向是花很多時間累積,當下也還能有所貢獻,但未來前景不樂觀。

新想法或說新方向,還要花現有的資源跟時間去累積,短時間內也無法有具體貢獻,在資源有限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怎麼平衡新舊兩端,逐步轉移置換而不影響整體收益,不管是在個人職涯、事業規劃或是創業公司經營中,都是非常值得思考的問題。

2021年7月20日 星期二

今日閱讀:為何賣掉就漲,買了就跌 (二) 大笨蛋理論

這整本書快速掃過一遍後,我記憶最深刻的就是這個章節,可能是因為名稱太有趣的原因吧! 

大笨蛋理論是「價量關係」中的重要理論,這解釋了短期交易行為將使價格偏離基本面到何種程度。

傳統金融學堅守長期價值投資,但在真實市場中,大多數投資人仍偏愛短期交易。

以下為本書對大笨蛋理論的解釋與摘要:

大笨蛋理論的關鍵在於快速交易,要快速將手中的股票轉讓出去,就有可能從更傻的投資人那裡獲得收益;在真實市場中,人們之所以偏愛短期投資,是因為沒有人願意也沒有人敢做那個傻瓜

每個人都股票價格都有自己的判斷,都可以向下一個人拋出自己的股票。

假定大家對股票的價值有意見分歧,有人悲觀,有人樂觀,但都認可一個觀點:從長期看,這檔股票應該值 200 元;但從短期看,情況就不同了,如果你認為有人會在短期犯傻,也許可以用 300 元的價格賣給他,那你現在就願意用 250 元的價格購買這檔股票。

從理性的角度看,股票的長期均衡價值為 200 元,而你現在卻用 250 元買它,那你真是個傻瓜;但你之所以願意做傻瓜,是因為預測到還有比你更傻的人。

大笨蛋遊戲需要流動性,流動性越強的市場或證券,其價格越可能被高估。

以上的敘述,大概就能了解到為何在講價量關係時,通常都會說先有量才有價,因為「傻瓜」夠多才能把價格往上推升,大家都不想接最後一棒當韭菜被收割,但大多數散戶沒有太多時間與能力判斷資訊來源的真偽,所以說常有聽到被坑殺的事件發生。

這邊要想清楚一點,當股票價格已偏離它的價值時,散戶進場也是想找下一個「傻瓜」接手賺他的錢吧!

前幾天看一個影片,就有講到短期投機其實就是賺別人的錢;而談投資往往都是以「年」為單位,才能參與到產業的發展,包含股利及資本利得等。

所以參與股票投資時,可能還是得先想清楚,自己是想要參與產業發展還是想賺下一個「傻瓜」的錢!  

那航運股跟面板股屬是哪個? 明天再來討論這個問題。

2021年7月19日 星期一

日本動畫神作『進擊的巨人』

『進擊的巨人』的動畫在我去英國留學時非常紅,但當時只看到「王政篇」,也沒去追它後續的漫畫。

今年得知漫畫已經完結,而且動畫有在 Netflix 上映,在排球少年看完後,就是擁抱進擊的巨人。

比較麻煩的是,因為我大概知道部分內容跟人物關係,所以一開始就跳到第五季去看,並且把漫畫的完結篇都追完了,這真是一個不好的習慣。

因此,從上星期開始,邊運動邊看動畫就從第一季開始回味,這時才發現原來多年前看的內容在腦中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通常會留下印象的都是好作品。

昨天終於結束王政篇,故事進展到我從未看過的地方,因此看的更是爽快,「奪回瑪利亞之牆」的作戰,絕對是在沉悶的王政篇後,又一精彩的亮點。

並不是說王政篇不好看,而是比起一開始劇情的快速推進跟精彩的作戰場景,王政篇多了許多人物的心態描述,各種角色的內心掙扎也是讓這部作品與眾不同的地方。

「選擇沒有絕對的對錯」,沒人知道結果是怎樣,精彩的描述本是加害人的「萊納」卻變成精神分裂的受害人,也為下一篇章埋下伏筆。

到底甚麼原因,讓他們違背同袍的情誼也要互相殘殺,甚麼樣的壓力會導致人格分裂,海的另一面究竟是怎麼一回事,都讓人有無限的想像與期待。

這是一部成人的動畫,也是我認為這十幾年來的神作之一,而且動畫的畫面非常精緻,戰鬥場景令人震撼。

這幾年日本的動畫作品也是一直在進步,當畫面細膩度跟電影版動畫差異不大時,就能在觀賞時感覺到非常愉悅。

另外,比較特別的是,雖然是日本動畫,但是人物及建築的呈現都是偏「德國」風格,只有主角是東洋臉孔,這點讓我比較納悶,不知道為何作者這樣安排?

日本動畫已經是日本一個很特別的文化產業,從漫畫到動畫,一直帶來滿滿的驚喜。

2021年7月18日 星期日

『個人發展』的策略與行銷語言

昨天整理自己的記錄文件時,偶然發現先前唸 MBA 時,業師跟我們分享的一段話,他說:「行銷跟策略有本質上的不同」,其重點如下:

行銷:關注發展路徑,精準定位。

策略:關注差異化。

用在個人身上,「行銷自己」就是把自己所具備的能力放在適當的位置上,而如何挖掘自身能力及找到匹配的地方,並順利的引導過去,就是行銷所要做的事情。

也就是說,要行銷自己,首先得先了解自己,這樣才能做到「精準定位」。

而個人的策略呢?

了解自己所具備的條件也是第一步驟,接著分析市場上競爭的條件,並找出如何讓自己擁有「差異化」的地方 (跟多數人不同之處),且這個差異化是市場上所需要的。

這邊難就難在了解自身條件外,還要清楚市場上所需要的能力是哪些,並了解自己能否滿足或是想辦法去滿足。

以上是我自己的理解,其實光了解自己就很困難了,大多數人應該都懵懵懂懂的,就算贏也不知道自己贏在哪裡,輸也輸的莫名其妙。

其實出社會後,已經不是輸贏的概念,而是「適不適合」,待在適合的地方才會有一展長才的機會「行銷語言」;而努力開發市場所需要的差異化能力「策略語言」也是必要的功課。

畢業已經好一陣子了,有些想法是上課時沒想過或是體會不到的,反而是事後回想起來,跟自己的經歷相驗證後,有額外收穫。

或許「教育」就是先埋下一個種子,日後需要灌溉,等待時間讓它慢慢發芽吧!

2021年7月17日 星期六

為何要記錄每日時間安排?

每個人的時間都是無價的,錯過不會重來,先前自己從未清楚了解每日的時間都花在哪裡,日子一天過一天,但好像每天都有事做,卻也沒有好好利用。

因此,我開始花功夫記錄每天的時間安排,來了解自己的時間都花在哪裡,這樣或許才能妥善安排自己的時間吧! 

一天有 24 小時,因為健康的因素,我確定自己每天睡眠時間不能低於 7 小時,介於 7 ~ 8 小時之間,也就是說醒著的時間約 16 小時,之後再來統計及回顧自己是如何運用這些時間的。

這幾年印象中最有效率的時候,就是年中在準備論文寫作與口試,以及年底搬辦公室。

因為有時間限制,可以反推甚麼時候該完成哪些事項,我自己有準備待辦事項的「確認清單」每天核對,在那種情況下,效率是最高的。

人很奇怪,短時間內有期限的工作可以這樣做到,但中長期的目標卻很難堅持,我想主要原因是沒有急迫性及強制力吧! 

中長期的目標,因為時間拉太長了,短期不做其實也看不出差異。

舉例來說,如果說我 10 年後想要出國進修,同時要準備錢跟英文測驗,並且要對自己的工作進行調整,讓工作變成可遠端模式。

這些要準備的事項,很難拆解出今天該做些甚麼才有幫助,也就是說時間越久越難列出待辦事項的「確認清單」。

人是有惰性的,莫名其妙日子就過了,然後再找藉口說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跟資源完成;「成功的人找方法,失敗的人找藉口」,其實我很有感觸,因為自己就常找藉口讓心裡好過一些。

曾聽過「想改變自己,要從日常生活的小事開始做起」,而我想說「想完成中長期目標,先思考現在每天能做些甚麼,可以影響最後成果,然後動手去做」。

自己的人生道路,可以走的慢,偶爾也可能走到岔路去,但最後到達的地方希望都是自己想去的,並用盡全力去完成,不留遺憾。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