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23日 星期五

專業經理人在『家族企業』裡該扮演何種角色?

先前「東元電機」父子經營權大戰,更勝八點檔的劇情,雖然說現在紛爭已經慢慢落幕,但這一次的內部爭鬥也讓人反思:「專業經理人在家族企業裡該扮演何種角色?

此時,又看到一篇商周的報導:


前專業經理人說了一段話頗有意思: 「這種集團的家族公司,如果家族裡面的人在,對人員的穩定是有很大幫助的。

如果是專業經理人,我就是要衝績效,什麼手段都會出來,比較不會有長遠理念。」

台灣上市櫃公司中,類似的家族企業太多了,也就是說家族成員為大股東或是直接間接持股超過 51 %。

當這些家族企業的專業經理人其實也不好過,沒績效出來,大股東可以直接把你換掉。

想做中長期目標或規劃,抱歉請不用想太多,短期目標沒達成就走人了,誰還跟你講中長期?

也就是說,台灣多數家族企業請專業經理人來,不是來進行改革的,而是來「衝刺短期目標」,就算達標也可能會被換掉,因為階段性任務結束了。

我自己就曾聽過,請經理人來大刀闊斧進行「組織改革」,這個經理人非常有想法,組織改革也對公司整體有利,但短期來看是犧牲部份大股東的利益,轉而給員工較合理的福利以及向上奮鬥的目標。

也就因為這樣,當組織改造到一個段落,他就下台一鞠躬了! 

就多年後公司經營的狀況來看,當初的改革方向是正確的,可是改革的人也看不到最後的成果。

其實,多數經理人也覺得自己就是個「打工仔」,完成 KPI 拿到自己該得的,以後的事誰知道會怎樣?

這也造就多數家族企業的高階管理層不會想的太遠,因為想太多也沒用。

所以說,想要有所作為,想要規劃中長期目標的經理人,除了要得到大股東的信任外,還有一個方法就是「自己加碼」買公司股票,展現與公司共存亡的氣魄,但有多少人能這樣做,應該也是少數。

不過嘛,特例總是有的,我就知道有人是被母公司派去代管上市的子公司,因為想要好好做事,在董事會上面得要有說服力,就自掏腰包,不斷加碼公司股票。

最後,他變成公司第一大自然人股東,這下夠有魄力,也讓人明白他與公司共存亡的「決心」,就放手讓他去做中長期的規劃。

換成是我,還不如把錢拿去投資更有價值的地方,不管是海內外股票、ETF 或是房地產等。

以上是我個人偏見,看到商周的這篇文章突然有所感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