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9日 星期六
炎熱的夏天、爆汗的運動
2022年6月6日 星期一
『習慣致富人生實踐版』重點摘要
累積財富困難度第一名:夢想家/創業者途徑
夢想家/創業者的代價:1.工時長; 2. 財務壓力; 3. 高風險。
累積財富困難度第二名:大公司攀爬者途徑
代價:1. 工時長; 2. 專精辦公室政治; 3. 有力的人脈; 4. 風險。
累積財富困難度第三名:頂尖專家途徑
代價:1. 可觀的投資成本; 2. 工時長。
累積財富輕鬆度第一名:儲蓄投資者途徑
四個前提:1. 中產階級收入; 2. 自律心; 3. 持續性; 4. 時間。
如果你在某個階段做出錯誤的財務決定,可能會引發「漣漪效果」,對接下來一個或多個階段造成影響。
現在付出的錢,其實是在支出未來的財富;現在花的每一塊錢,都是在大大縮減你未來的財富。
讓自己身邊圍繞對的人是很重要的,就是那些跟你想法相似的人。
習慣是有傳染力的,會像病毒一樣在你的社交圈蔓延開來;如果你和愛花錢的人混在一起,也會變得愛花錢;如果是和節儉的人往來,就會變得節儉。
如果開始培養一個好習慣,那就跟同樣擁有那個好習慣的人相處。
不良的用錢習慣在小事情上影響不大,但當我們要做出重大財務決定時,像是買房子,這些不良用錢習慣就會造成嚴重影響。
不良的財務習慣會向外擴散,對我們做的其他事都造成影響。
窮習慣之一:「生活方式升級心理,意指提高生活水準好符合增加的收入」;有兩樣東西最能代表提高生活水準的成本,那就是房子與車子。
存錢投資途徑只需遵守兩條規則:1. 把收入的 20% 或更多存起來,用剩下的錢作為生活費; 2. 持續且謹慎地把儲蓄轉為投資。
你每天的習慣,看起來儘管很無聊,卻是導致你成功、失敗或表現中庸的秘密武器;你的行為、所做的決定、情緒反應與想法,都能創造豐盛的人生或匱乏的人生。
慾望支出是一種以妒嫉當做燃料的「窮習慣」。
節儉型消費讓你增加能夠存下來的錢,存的越多,就有越多資金可以投資。
你必須為你理想的未來人生建構藍圖,這就是所謂的「夢想設定」。
透過書寫或口述的形式來定義你的夢想人生:1. 寫給未來的信; 2. 詳列每個夢想; 3. 為每個夢想制定目標; 4. 建立目標習慣。
避免陷入「生活方式升級心理」,勿將你的生活加大升級。
富習慣就是:主動選擇放棄內在的花錢衝動,因而延後滿足感;就能把那筆錢儲蓄起來再轉為投資,好用來維持你未來的生活水準。
結識擁有聰明理財習慣、良好健康習慣、情緒穩定的積極人士。
為你心中最重要的東西儲蓄; 什麼是價值觀? 價值觀就是生命中你覺得最重要的那些事。
對你來說極為重要的事,會演變成你生命中最優先的事,為此你會投注相當可觀的時間或金錢。
了解自己的「價值觀」很重要,因為你的價值觀就是驅動力,它會讓你的夢想、理想生活的願景、熱情及習慣等,化為行動力。
金錢等於自由;財富自由的首要條件是身體健康。
拓展並開創多元的收入來源,能夠幫助你安然度過常見的經濟衰退。
富裕不止在金錢:1. 經濟富裕; 2. 健康富裕; 3. 人際關係富裕; 4. 時間富裕; 5. 智識富裕; 6. 天賦富裕; 7. 平靜心靈的富裕。
成為有錢人並非一次性的事,而是一連串的過程步驟。
「好目標」需要長時間的耕耘,為了在將來獲得更大的利益,這些目標會避免立即滿足感或立即獎賞;「壞目標」所需要的專注力極為短暫,對未來視而不見。
達成目標的好處應該要能「創造長期益處,或者創造持續性的快樂」,像是有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更多的個人成長、財富自由、更健康的身體等。
2022年6月5日 星期日
『人生路引』繁榮的悖論
克里斯汀生把創新分成三種:持續性創新、效率性創新、創造市場的創新。
持續性創新:好比是立頓公司開發了新口味的茶包,向既有消費者招手,這種創新不是為了吸引新的飲茶顧客,它們在性質上是可替代的。
效率性創新:讓公司用更少的資源做更多的事情;譬如診所本來聘請兩位藥師,後來改聘一位藥師以及增購一台包藥機;作者詮釋這種創新不見得對現有的員工有利。
持續性創新和效率性創新都無法促進成熟市場的成長;成長需要來自創造市場的創新。
創造市場的創新:就是創造新市場;新市場服務了無產品可買的顧客,或是基於多種原因而負擔不起或無法取得既有產品的顧客。
「潛在消費者」希望在生活的某方面獲得進展,卻找不到他們負擔得起、可取得的方案。
本書給人最大的啟發就是去思考「零消費者」 的市場何在?
如果所處產業能做的創新,多偏向持續性創新或效率性創新,應該心裡有數,當下可能處於獲利的瓶頸,或甚至要走下坡了。
2022年5月28日 星期六
習慣養成及維持真困難
2022年5月8日 星期日
『一人公司』為自己工作該注意的事
這章寫的很實在,但還是有點樂觀;「為自己工作」聽起來很美好,事實上煩瑣的日常工作很多,又不得不做;從一位專業技能的「受雇者」轉型為「自雇者」,應該會有一段陣痛期。
一人公司的理念是相對保守但可行的方式,但如果要在沒有任何備用金的情況下,就全職進行也很難;想要在全職工作的情況下,當副業先試水溫,就得看你的全職工作型態為何?是否有時間跟精力從事副業?
事實上,我覺得只有知識型的工作者才具備創立「一人公司」的條件。
至於「服務型企業」跟「產品型企業」的內在商業邏輯不太一樣,要怎麼一人分飾兩角,還要在兼顧現金流的情況下慢慢地轉型,這其實是相當大的挑戰。
我自己的創業過程是屬於作者口中傳統的方式,但優勢是因為在學生時期就做準備,一開始就是跟目標客戶一起討論,研發他們所需要的產品,大致上有避免掉因為開發產品純燒錢的那段時期,但後續在經營客戶關係、擴大業務範圍的部份,卻花了很多時間。
要做到公司開門的第一天就開始賺錢,事前就得付出相當多的努力與嘗試,我個人相對沒這麼樂觀,保守估計至少要留有半年到一年的營運費用才行。
作者所描述的「一人公司」創業的方式,我覺得跟我老婆目前在進行的方向比較相似,她也是從兼職開始做,然後慢慢擴大服務客戶的範圍,過程中也是跟客戶建立關係,用自己擅長的技能組合幫忙他人。
但我老婆目前基本上還是靠「專業服務」在賺錢,雖然這個服務中帶有特定產品的運用,但那也是採用別人已經開發好、既有的產品;後續要怎麼把「服務收費」轉變為「產品銷售」,難度很高。
再者,我跟老婆討論過,如果單靠她目前從事的工作內容,是否能在社會上生存?結論是相當困難,甚至在初期的前幾年都只能作為兼職看待而已。
所以如果有心未來要創立「一人公司」,那就要盡早找到自己能為他人提供價值的「技能組合」,然後越早培養客戶關係越好,成功的背後都需要時間來蘊釀。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網路上關於「為自己工作」的每篇文章,似乎都在讚揚擺脫全職工作束縛的好處,但事實上,縱然為自己工作的時間比大多數人都長,作者仍然不認為這對每個人來說都是最好的選擇。
當成為自己老闆時,沒有人力資源部門可以幫你「處理薪水、福利以及培訓計畫」;沒有會計部門幫你「處理應付帳款,或追討應收帳款」;也沒有業務人員與行銷團隊為你「拓展新業務」。
因此,除了你賴以維生的主要技能外,還得做其他所有的工作;有些人可以把這類工作做得很好,但對一些人來說,這可能不是他們想花時間做的事。
作者認識的擁有「一人公司」的人,他們大約花一半或更少的時間在從事他們的「核心技能 (寫作、設計、程式設計等)」;他們把剩餘的時間花在業務上 → 尋找銷售機會、寫他們的書、與客戶溝通、行銷等等。
人們常會愛上「為自己工作的想法」,卻不了解當自己老闆需要做什麼日常工作。
人們都想成為「名詞」,卻不想在「動詞」上面下功夫;想要創辦人或執行長的職位頭銜,卻忘了或忽略了經營自己公司的日常考驗有多嚴峻。
有想法、夢想很好,但如果不採取行動並努力去實現,那麼想法與夢想就是廉價與毫無意義的。
夢想成為企業主與真的成為成功的企業主,兩者的區別在於「每天埋頭苦幹」。
為自己工作需要有相襯的自我價值與目標,作者認為自己在培養客戶關係做得比之前任職的公司好,所以作者的目標並非成為最好的設計師,而是經營一間「以客戶關係為重的公司」。
作者的目標當中所涉及的自我價值,是以「我知道我能做得更好」;如果你不認為有可能做得更好,或者也不在乎是不是能做得更好,那麼做你自己的事情就沒有意義了,既然如此,為別人工作也很好。
世界上有更容易的方式可以賺錢或成名,你為什麼想為自己工作?
當事情變得比你想像更艱難、或需要的時間比你預期更長時,能讓你繼續前進的動力是甚麼? 當你陷入經營公司要面對的日常瑣事時,是什麼讓你的付出有代價呢?
「選擇的自由」,就是推動作者前進的動力。
在開始向任何人銷售東西前,作者會以某種方式幫助他們,先跟他們建立關係;和這些人建立關係,是為了可以繼續跟他們學習。
這些都是互利的關係:他們可以得到作者的幫助,同時作者可以累積知識。
作者沒有冒失的從零開始建立自己的公司,他是用兼職的方式先做測試;作者是以「優先幫助他人為基礎」,之後才是合約合作。
想讓你的企業現在就賺錢,而不是現在先花錢以後也許賺更多錢,最好的辦法就是盡快產生利潤。
你不需要投資者,不需要自己投資,也不需要創投家的投資;所需要的是「以你重要的技能組合,跟願意傾聽的人分享你所知道的東西」。
傳統的創業方式是從獲得投資開始 (從銀行、有錢的親戚、從創投獲得),然後長時間努力創造一個完美的產品;然而這方式必須對市場、產品定位及客戶做出「大量假設」,然後在產品推出之前,必須花很多錢,等待結果的到來。
一人公司採取相反的方法,在沒有任何投資 (除了自己的一點點時間) 的情況下成立你的企業,不必對市場、你的產品或者你的潛在客戶做出很多「假設」。
只要盡量縮小你的「商業構想」並且迅速啟動,就能成立「一人公司」。
快速推出產品讓作者觀察到,哪些內容對實際受眾有用,哪些沒用,然後就可以調整、反覆改良,並且改善;重點是要「根據付費客戶的真實回饋進行調整」。
剛創業時,你能夠減少任何費用,讓自己可以做更少的工作就能盈利嗎? 獲得每個月盈利所需的客戶數的可能性有多少?
如果需要獲得三位客戶似乎可行,五位就會忙得暈頭轉向,那就得「降低總成本」或是「提高行情」。
思考找到一位客戶、跟客戶培養關係、跟客戶合作、然後完成客戶的專案,這個過程需要花多少時間? 對於提供產品的公司來說,也需要思考同樣的問題。
如何運用你的時間? 開發產品的每一天,都是你沒有真正賺錢的每一天,如何讓你產品的初始版本迅速進入市場開始累積收入?
金錢是許多「一人公司」從業餘專案做起的原因:為了支付創辦人的生活費,然後用幾年的時間,慢慢從提供服務完全過渡到提供產品,直到產品賺的錢固定超過提供服務所收的費用。
顧用一位合約制的商業律師,他也了解你所做的業務類型;同時也找到可信賴的會計師,把他當成顧問,如何以合理的方式支付自己薪水與費用;如何以最適合的方式組織你的企業,以支付最少的稅款。
聘請「會計師」作為獨立顧問而非員工。
除了薪水與備用金外,作者認為一人公司應該盡量把存下來的錢,拿去進行「被動式投資」,像是投資指數型基金等。
目標是循序漸進的管理你的錢:
1. 一人公司賺到足夠的利潤,能支付你的生活費。
2. 確保累積足夠的備用金,即使當工作進展緩慢,也能讓你在一人公司全職工作。
3. 有了薪資與備用金,可以再把錢投資到公司或是投資到指數型基金。
「一人公司」的好處是,你可以圍繞著它「建立自己的生活方式」,讓你的利潤與幸福達到最適化;發展持續、健康的月收入,足以支付成本、備用金,以及投資。
2022年5月3日 星期二
『一人公司』關係的隱藏價值
先前看到一些文章在探討社會中「階級固化」的問題,其中有說到「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
看完本章後,才發現在創業上也有同樣的說法,其中:「經濟資本」→「金融資本」、「文化資本」→「人力資本」。
很多概念都是相通的,這邊所強調的「社會資本」,主要還是透過傳遞及交換「價值」而來,而在此之前要先透過「金融資本」及「文化資本」來創造「價值」。
在我的認知裡,想「創造價值」就得談到如何提高受眾的滿意度,也就是要先考慮目標對象的感受,這就需要「同理心」。
一環扣一環,當我們認真思考自己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幫助時,無形中就是在累積自己的「社會資本」,把主角從人換成公司也是同樣的邏輯。
所以把社會資本說成彼此間的「信任程度」也是對的,畢竟「信任」是商業的基礎,沒有信任只會把交易成本墊高,對誰都沒有好處。
仔細思考本章所提到的三個資本,並了解它們的本質,應該就能在工作及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如果你關注的是長期的「客戶關係」與「銷售關係」,就會得到長期的客戶關係與銷售關係。
「一人公司」也需要有三種資本:
1. 金融資本,盡可能以小規模創業,以便快速實現利潤。
2. 人力資本,你或你的團隊為企業帶來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形式是你發展某些事業,並且能自主的經營事業所需的技能,或者是你學習這些技能的意願。
3. 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往往是企業成敗的因素,它關係著市場或受眾如何看待你的產品的價值。
累積社會資本:在你要求受眾購買你賣的東西之前,必須經常在你的社會資本帳戶中存款,並積累你的餘額;盡力多為你的受眾提供協助與創造「價值」,藉此累積社會資本。
核心概念是,你的「社會資本」取決於你能為你的受眾提供什麼,像是「教育」、「信任」、「價值」以及「名聲」。
社會資本是建立在「互利關係」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的商品宣傳;「關係」是建立商業所需的信任基礎。
當你利用你的「專業知識」幫助人時,可以建立起你和受眾之間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能帶來互惠關係;你分享的越多,提供真正的價值與幫助,並與他人建立關係,他們就會越想幫助你。
同理心可以讓關係從「我能賣給你什麼?」變成「我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助你?」,這是累積社會資本的方法:建立長期且互利的關係。
當商業利益消失時,企業會因為不能「抽出時間」而漸漸遠離關係;然而,此時正是讓關係變得更有價值的時候,保持一致性與長久性是關鍵。
『一人公司』推出產品,再循序漸進的反覆改良
2022年5月1日 星期日
『一人公司』教你所知道的每件事
歡慶已收穫 6 XCH
『一人公司』可擴展的系統
『創新的人生』重點摘要及感想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
-
從以前就常聽人說中盤商、大盤商多好賺,或是說那些包工程的只是轉包出去就可以賺差價;當時我就有了疑問,雖然明白「存在必有其原因」這句話,但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這些中間商可以賺到差價,而且讓供需兩方都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個疑問存在我的心中好長一段時間,自從去年老婆去當一間食品進出口公司的...
-
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感覺有點累,作者的主觀意識很強,一直想要把讀者拉到他的認知中 → 創業家比上班族優秀。 有些偏頗的內容就不說了,先談一下有共鳴的地方:我勉強算是作者口中的創業家家庭 (以前沒有創業家的說法,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開工廠的小老闆,但我爸媽只能算是合夥股東,不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