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前看到一些文章在探討社會中「階級固化」的問題,其中有說到「經濟資本」、「文化資本」以及「社會資本」。
看完本章後,才發現在創業上也有同樣的說法,其中:「經濟資本」→「金融資本」、「文化資本」→「人力資本」。
很多概念都是相通的,這邊所強調的「社會資本」,主要還是透過傳遞及交換「價值」而來,而在此之前要先透過「金融資本」及「文化資本」來創造「價值」。
在我的認知裡,想「創造價值」就得談到如何提高受眾的滿意度,也就是要先考慮目標對象的感受,這就需要「同理心」。
一環扣一環,當我們認真思考自己能為別人帶來什麼幫助時,無形中就是在累積自己的「社會資本」,把主角從人換成公司也是同樣的邏輯。
所以把社會資本說成彼此間的「信任程度」也是對的,畢竟「信任」是商業的基礎,沒有信任只會把交易成本墊高,對誰都沒有好處。
仔細思考本章所提到的三個資本,並了解它們的本質,應該就能在工作及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選擇」。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如果你關注的是長期的「客戶關係」與「銷售關係」,就會得到長期的客戶關係與銷售關係。
「一人公司」也需要有三種資本:
1. 金融資本,盡可能以小規模創業,以便快速實現利潤。
2. 人力資本,你或你的團隊為企業帶來的價值,這個價值的形式是你發展某些事業,並且能自主的經營事業所需的技能,或者是你學習這些技能的意願。
3. 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往往是企業成敗的因素,它關係著市場或受眾如何看待你的產品的價值。
累積社會資本:在你要求受眾購買你賣的東西之前,必須經常在你的社會資本帳戶中存款,並積累你的餘額;盡力多為你的受眾提供協助與創造「價值」,藉此累積社會資本。
核心概念是,你的社會資本取決於你能為你的受眾提供什麼,像是「教育」、「信任」、「價值」以及「名聲」。
社會資本是建立在「互利關係」的基礎上,而不是單方面的商品宣傳;「關係」是建立商業所需的信任基礎。
當你利用你的「專業知識」幫助人時,可以建立起你和受眾之間的「社會資本」。
社會資本之所以有效,是因為它能帶來互惠關係;你分享的越多,提供真正的價值與幫助,並與他人建立關係,他們就會越想幫助你。
同理心可以讓關係從「我能賣給你什麼?」變成「我該如何做才能真正幫助你?」,這是累積社會資本的方法:建立長期且互利的關係。
當商業利益消失時,企業會因為不能「抽出時間」而漸漸遠離關係;然而,此時正是讓關係變得更有價值的時候,保持一致性與長久性是關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