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超額儲蓄的定義為何?跟我們的生活有何相關呢?

今年反覆地聽到「超額儲蓄」這個詞,我在先前的文章「超額儲蓄率飆高,台灣錢真的又淹腳目了嗎?」中也曾經探討過,但現在回頭看總覺得在某些細節的表示上不夠清晰,因此想更進一步討論一下。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超額儲蓄」的基本定義:

超額儲蓄 = 國民儲蓄 − 國內投資

國民儲蓄 → 包含家庭、企業、政府的儲蓄,通常是國內生產總值 (GDP) 扣除消費和政府支出後的剩餘。

國內投資 → 主要指固定資本形成 (如廠房、機械設備、基礎建設等) 和存貨投資。

「超額儲蓄」反映了國內經濟中未被國內投資吸收的資金,而這些資金也可能流入海外市場。

超額儲蓄也會間接體現國民對海外的投資,但二者之間存在幾個重要差異:直接計算 vs. 間接反映。

超額儲蓄是一個宏觀經濟變數,並不直接統計國民實際投資海外的金額;實際的海外投資需要通過金融帳來具體追蹤,例如對外直接投資 (FDI) 或證券投資。


而台灣長期賺取外匯、形成經常帳順差,也間接顯示台灣國民可能有大量超額儲蓄,這些儲蓄的一部分用於以下用途:

1. 累積外匯存底;台灣央行透過購買外匯平抑匯率,間接增加對海外資產的持有。

2. 海外投資;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如半導體產業在美國設廠),或個人投資海外基金和股票。

3. 外國債券購買;政府或金融機構購買外國公債或其他固定收益資產。


今年常在皓哥的直播中聽到他講「超額儲蓄」,並且在節目中跟我們這些聽眾說可以把它簡化成出口減掉進口 (經常帳順差) 所賺到的外匯,但實際上「超額儲蓄」跟「經常帳順差」還是有所差異。

經常帳順差代表出口 (商品與服務) 超過進口,再加上淨初次收入 (如利息、股息等) 與二次收入 (如外國援助或匯款) 後的餘額:

經常帳 = 出口 − 進口 + 初次收入淨額 + 二次收入淨額

若經常帳為順差,表示一國淨出口多於淨進口,並且可能賺取額外的海外收入。


而超額儲蓄跟經常帳間的關係則為:

超額儲蓄 = 國民儲蓄 − 國內投資 = 經常帳餘額

當國民儲蓄大於國內投資時,多餘的儲蓄將通過經常帳順差表現出來,例如出口賺取的外匯存入銀行或轉化為外國資產。


所以「超額儲蓄」並不完全等同於進口減出口的差額 (即貿易帳餘額),其主要原因是經常帳不僅包含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貿易 (貿易帳),還包含:

1. 初次收入淨額:如外國投資的利息、股息收入;

2. 二次收入淨額:如國外匯款、援助金等。


因此,進出口差額只是經常帳的一部分,超額儲蓄的範圍比進出口差額更廣。

經常帳反映國民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平衡,而進出口差額只反映商品與服務的外部貿易,無法直接涵蓋儲蓄或投資的概念。

如果我們硬要把超額儲蓄用來解決經常帳順差也行,畢竟台灣經常帳順差的主要來源就是「貿易順差」,但也得益於海外投資的利息與股息收入 (初次收入項目)。

所以超額儲蓄可以視為經常帳順差,但不完全等同於進口減出口的差額 (即貿易帳)。

進口減出口的差額只是經常帳的部分構成,還需考慮初次收入與二次收入的影響,才能準確理解經常帳順差。


講了這麼多,才稍微搞清楚皓哥在直播中所講的一句話,但事實上「超額儲蓄」中的國內投資,我查了好多資料才釐清它的定義。

我沒弄清楚的點在於如果公司或個人把儲蓄拿去買股票或房地產,那算國內投資嗎?

就國內投資的定義來看,它是指向國內實體經濟的資本投入,如廠房、設備、基礎設施建設等。

因此,當我們購買股票時,資金如果不是直接用於企業的生產性投資或設備擴建,而是通過股市在投資者之間進行轉移,這種就不是國內投資。

只有在企業發行新股或透過其他方式直接籌集的資本,是用來進行資本支出 (例如新建廠房、設備等) 時,才會被計算為「國內投資」。

換句話說,股票市場的投資更多的是資本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的流轉,而不是資金直接進入實體經濟進行投資。

除非企業利用這些資金進行生產性投資,否則購買國內公司股票不會直接影響國內投資的統計。

當然,如果是去投資海外股票或債券,這些資金會被記錄在金融帳中,反映國內儲蓄用於國外投資,就會間接體現為「超額儲蓄」的一部分。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當儲蓄未被用於國內的實體投資 (即購買設備、基礎設施等),但仍保留在國內或流出海外時,就會形成「超額儲蓄」。


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提過,東亞國家的儲蓄率都很高,台灣尤其明顯,而在「超額儲蓄」的表現,台灣更是一枝獨秀。

原先我也對這結果感到很納悶,因為台灣人愛存錢、但更愛投資阿,怎麼會讓超額儲蓄率飆高呢? 這是代表國內投資的不足耶!

理解國內投資的定義後,才明白只要是非生產性的投資,不管是國內股票或房地產,都會屬於超額儲蓄的範疇,就更別提國外的股票或債券了。


那麼台灣的超額儲蓄率遠高於其他鄰近的東亞國家,我只能有以下的幾點判斷:

1. 市場機制無法有效地引導資本到具有生產性投資的地方,只是在不同投資者間流轉,最多只能算是資產重新分配而已。

2. 數據統計上的差異,中日韓在國內投資定義與統計數據的依循上是否與台灣一致? 

同樣是投資國內股票,但如果是現金增資或是上市公發募資,只要是有資本支出的情況發生,都算是有生產性的「國內投資」,那麼在統計數據時是否會產生誤差,這需要進一步釐清。

3. 台灣企業太會賺錢、但在資本支出的部份略嫌保守;台灣家庭太會存錢、但對於高風險的創新投資或基礎建設投資持保留態度。


上述的第三點其實不太能算企業或家庭的鍋,謹慎保守並非壞事,但在投資管道上,確實不知道如果想要投資政府的公共建設要怎麼做? 

跟美國可以把所有建設跟服務都證券化或債券化不同,台灣的地方建設或國家重大建設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財政支出,就算我們想投資也沒有門路阿!

像是台灣的社宅建設不足,政府的財政或管理不足以承擔這個重任,但既然有租金收益,為何不透過證券的方式跟群眾募資,用包裝成 REITs 的方式在交易所掛牌,這樣不就解決資金的問題,又能促進國內投資嗎?

美國有許多的公共建設股票或市政債券可以投資,這都是讓資金有去處,促進國內投資的方式,但我不理解政府在這部份為何一直不鬆綁。

這導致有一大批投資人因為想要有穩定的報酬,就把錢拿去投資國外,這點也很可惜,台灣人自己的錢不是花在建設台灣、而是跑去建設美國了。

雖然我努力去了解超額儲蓄、經常帳、金融帳以及貿易帳之間的關係,但說真的還是搞不清楚經常帳順差跟超額儲蓄間的關係。

跑去問 ChatGPT,它回答我:「要從總體經濟學中的國際收支恆等式來解釋。經常帳餘額主要反映一個國家對外部世界的資金流動狀況,而超額儲蓄則是國內儲蓄相對於投資的差額。」

如果要從「國際收支恆等式」來解釋,這部份我還沒弄懂,估計要用另一篇文章來解釋了,這中間的觀念轉換真不簡單,一時間有點轉不過來。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永別了,陪伴我二十年的「高手」!

千萬不要被標題所誤導,「高手」其實是一台三陽的摩托車,它當初發表時就叫這個名字,現在想想還滿符合它的表現,真的是超級高手。



剛才看著它上回收車的時候,心中有點不捨,但也很清楚是時候該告別了,與其讓它繼續待在那邊風吹、日曬、雨淋,而沒有辦法發揮該有的效用,倒不如就讓它去該去的地方吧!

這台車從大學開始陪伴著我,算起來已經超過二十年,但由於我在這期間出國好幾年,事實上也不算有滿二十年。

直到今年我才下定決心要報廢它,其原因是居住地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讓我騎機車的機會越來越少。

疫情後,我除了回舊家附近打球會騎機車外,就只剩買早餐時可能會騎車,其他的外出基本上都是以開車為主。

我本來還不確定生活中是否真的不需要機車的存在,因此又觀察了一年,但今年真的一次都沒騎過機車,生活上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甚至潛意識裡根本就不再考慮騎機車,這才下定決心報廢它。

剛回國時,由於還不太會開車,其實我還滿常騎著機車跑來跑去的,直到結婚後開車的需求大增,再加上常要開車去拜訪客戶,讓我越來越習慣開車出門,從此就把機車打入冷宮。

擺在以前,很難想像我是一個出門就開車的人,畢竟也騎車騎了十幾年,環境真的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因為舊家那邊很難停車,騎機車才是出行最方便的模式。

自從換來新的居住地點,當停車不再是問題時,開車就跟騎車一樣自然與方便。

人只要享受過舒適的模式後,就很難回去原本克難的方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阿!

當然,鐵包人還是比人包鐵安全,安全絕對是一個可以掛在嘴邊的理由,但如果我還是住在舊家,當開車如此的麻煩時,環境抗性就會讓我不容易養成這個習慣,估計現在應該還是一半時間是在騎車吧!

所以說,環境會養成一個人的習慣,這事一點都不假,連我騎車這麼多年的習慣都能改變了,還有什麼事是不能變的。

從這個小地方就可以歸納出一個觀點:一個人的好壞習慣,除了自身的「人格特質」外,大多是「外在環境」所影響,「原子習慣」一書說要從建立環境下手來養成好習慣,這是對的方向。

話題有點扯遠了,繼續來緬懷這台機車,它其實大修過了幾次,包括我大一時的那場車禍,中間又縮缸一次還兩次,反正就是修了又修,不斷續命。

在回國這十年間,電池起碼又換了三次,我媽一直問我是不是該換台新的了,舊的一修再修其實不划算。

倒不是說我念舊所以不換新的,而是如上所述,我的出行習慣已經改變,機車的需求其實不高,買台新車其實不划算,到今天也證實了這個決定是對的。

我對這台「高手」的印象其實非常深刻,當年因為上大學時要買這台車,跟我爸大吵了一架,最後還是我媽支持我買車的;其實那時不是因為自己想要而買機車,是真的需要,無奈溝通無效。

所以這台機車可以說是抗爭後才得到的,並非說買就買。

它同時也是我年少輕狂時的回憶、載著我上山下海,不誇張的說,如果它有生命的話,都可以說是生命中的夥伴了。

直至我出國前,還是常騎著車在雙北市到處亂鑽,當時真不覺得開車有什麼好的,騎車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騎車的速度也越來越慢,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小,再加上學會開車後,原本騎車覺得很遠的地方,開車上高速或快速道路一下就到,這才讓我轉換看法,不是開車不好、而是我不會開。

自從我習慣開車後,原本狹小的活動範圍,突然變得很大,整個北台灣似乎都可以去,這無形中也讓我覺得更自由了。

也是因為這個經驗,讓我不再抗拒改變,說不定學會後更好,原本覺得不好或不需要是因為自己不會或不熟悉,秉持著這個信念,就會想要多嘗試新鮮的事物。

凡事都有第一次,有了開始才有後續熟悉的可能性,也才能真正評估是否適合自己。

這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不熟悉而逃避嘗試,請多給自己一點機會。

咦,我是要藉由報廢機車這個事件緬懷過去,怎麼講著講著又在說教了。

先少講大道理,總之我今天送走了陪伴二十幾年的夥伴,這是一個階段結束的訊號,或許也是我開始人生新階段的象徵吧!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八) 買賣外幣的需求與供給,決定匯率高低

我剛開始做這個章節的摘要時,腦中滿滿的疑惑,就如書中所述以及我在新聞中所聽聞的,台灣近年的貿易都是大量的順差,為國家賺進滿滿的美元,就也就代表美元的「供給」應該大於「需求」。

那為什麼 2024 年的新台幣反而是貶值的呢?

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金融帳 (海外投資或置產) 是淨流出,也就是說雖然經常帳是順差、但金融帳是逆差。

雖然這樣說明,邏輯上是通的,但我依然不覺得這是新台幣貶值的主因;因此,我特別去查了這兩年的經常帳與金融帳的數據如下:

根據中央銀行的資料,2023年台灣的經常帳順差為 1,053.3 億美元,創歷史次高紀錄。

同時,金融帳淨資產增加 849.5 億美元,表示資金淨流出,這意味著台灣在經常帳上有大量順差,但在金融帳上則呈現資金淨流出的情況。

只要懂得加減的人,應該都能看出經常帳的順差還是遠大於金融帳的逆差,這中間相差 200 億美元,但新台幣還是照樣貶值。


我們接著來看 2024 年前三季的數據,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台灣的經常帳順差和金融帳淨資產變動情況如下:

經常帳順差達 798.3 億美元,金融帳淨資產增加 680.0 億美元,顯示資金持續淨流出。

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帳淨資產增加表示資金淨流出,這與經常帳順差的資金流入相對應。

你沒看錯,今年新台幣貶勢如此之大,但事實上經常帳順差還是多金融帳逆差約 100 億美元;這也就是說,單純用書中講的概念已經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新台幣今年會繼續貶值。

如果從最基本的美元供需關係來討論匯率高低,那新台幣的貶值肯定是因為對美元的需求超過供給,才會讓美元對新台幣不斷地升值。

那麼我的疑問就來了,為什麼在統計數據上無法呈現呢? 到底是誰在買美元,然後又在金融帳看不出來?


以下幾個操作,可能會造成新台幣續貶的情況發生:

1. 央行的匯率干預;

台灣央行購買美元穩定匯率可能選擇干預外匯市場,買入美元以穩定匯率或保持出口競爭力。

這種操作會增加市場上新台幣的供給量,減少美元的供給量,從而壓低新台幣匯率。

目的可能是支持出口導向經濟,因為新台幣貶值能讓台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有價格優勢。


2. 市場對未來的預期;

如果市場普遍預期未來新台幣可能進一步貶值,可能引發台灣企業和投資者提前將資金換成美元(例如,進口商囤積美元,或企業為海外投資購匯)。

這種預期會增加美元的需求量,無論實際的供給情況如何,都會壓低新台幣的價值。


3. 金融帳逆差並未完全反映實際資金流出;

台灣可能存在未列入金融帳統計的地下資金流出,或其他非正式的資本外逃行為。

例如,高淨值人士可能透過未公開的通路將資產轉移至海外。


4. 美元的國際角色加強了需求;

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台灣企業或銀行系統可能因全球美元需求增加(例如,國際債務償付、貿易結算或美元計價資產投資),而主動提高美元的持有量,即便經常帳順差帶來大量美元流入,也可能無法滿足此需求。

這種結構性需求對美元的需求量會抑制其貶值空間。


5. 匯率報價機制與套利交易;

投機性資本流動,匯市上的投機者可能利用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套利操作,透過加大市場波動造成新台幣貶值。


雖然經常帳和金融帳的數據反映了經濟體內外的資金流動,但實際匯率變動可能受到未被記錄的交易影響,所以匯率的變動並不能單純以經常帳跟金融帳的狀態來解釋。

其中,我覺得主要的重點在於換匯但未匯出海外的行為,有些資金雖然在本地市場兌換成美元,但並未真正匯出海外,因此不會被記錄在金融帳中。

舉例來說,政府或是企業的美元儲備:央行、進口商或企業可能提前購買美元,作為未來進口結算或國際債務償還的準備,但這些美元實際上仍存留於台灣的銀行系統中。

個人的資產配置:個人可能將新台幣換成美元,存入本地的外幣帳戶,並未形成真正的資本外流。

這些需求雖不記錄在金融帳中,但實際增加了對美元的需求,影響匯率。

這兩年在正常的狀況下,新台幣應該是會持續升值的,但結果卻是貶值接近 10 %,要說真的是台灣的家庭、公司或銀行換了大量的美元放在台灣本地沒匯到海外,這也很奇怪。

因此,最直覺的反應是央行的干預,所以我去查了從 2023 年初到 2024 11 月所新增的外匯存底,果不其然真的多了 261.2 億美元。

我們先前有調查 2023 年到 2024 年第三季的經常帳與金融帳數據,其差距大約是 300 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這部份大多是被央行給買走了,用以維持匯率的穩定。

但這邊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央行要釋出更多的新台幣才能購買這些美元,也就是說這兩年間就有 6,000 億左右的新台幣供給到市場上,這難道不是通膨的主因之一嗎?

我有點不懂,為什麼央行不維持匯率或是讓新台幣按市場機制升值就好? 

但它們最後的行為卻是增加更多的新台幣供給。

當央行向市場釋出大量新台幣時,雖然會增加市場的流動性,進而影響通貨膨脹或利率。

為了抵消這種影響,央行可能需要採取「沖銷操作」(如發行央行存單)來回收多餘的新台幣。

這種一邊增發新台幣調節匯率,然後一邊又進行沖銷操作來回收新台幣,不覺得很奇怪嗎? 

討論到這邊我腦中的疑問又更多了。


以下簡單做個整理回應我自己的疑問 (為什麼要一邊增發新台幣調節匯率,一邊又發央行存單來回收新台幣? 難道不能按照市場的供需來決定匯率嗎?):

1. 匯率干預的必要性;

匯率波動會直接影響出口商和進口商的成本與收益。

若匯率完全交由市場供需決定,在資本大量流入或流出時,匯率可能出現劇烈波動,對經濟造成衝擊。

舉例來說:(1) 新台幣過度升值會削弱出口競爭力,影響台灣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模式;(2) 新台幣過度貶值會推升進口成本,引發通貨膨脹壓力。


2. 避免過度的貨幣供應增加;

當央行干預外匯市場時,購買外匯(例如美元)需要釋出新台幣,這會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量。

若市場上新台幣供應過多,可能導致:(1) 通貨膨脹 → 市場上的資金過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可能會上漲;(2) 利率下降 → 資金充裕可能使短期利率下降,進而影響投資行為和資產價格。


3. 發行央行存單回收流動性;

為了平衡市場上的新台幣供應量,避免貨幣政策目標(如通膨、利率)受到影響,央行會發行「央行存單」或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吸收多餘的流動性。

這是一種「沖銷操作」(Sterilized Intervention),目的是讓央行既能干預匯率,又不改變貨幣政策方向。


以上的操作也反應了央行的兩難與權衡:如果完全不干預匯率,可能導致經濟不穩定,特別是對於依賴出口的國家;但如果干預匯率過多,可能會影響市場效率,且增加貨幣政策的執行難度。

透過一邊調節匯率、一邊管理市場流動性,央行試圖在「維持經濟穩定」與「促進市場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

雖然理論上讓匯率完全交由市場決定可以提升效率,但實際操作中,各國央行都會以經濟穩定為目標,採取適度干預的方式來平衡各方利益。

台灣央行的策略是「避免匯率波動」對出口和物價的負面影響,同時確保貨幣供應與政策目標一致。

雖然央行對匯率的干預與操作有其原因,但我還是很好奇它這樣做,到底是不是現在房價及物價高漲的主因之一,這部份有機會下次再來探討一下。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日常生活中,匯率是讓我們相當有感的數據;大家經常聽到貨幣升值或貶值,為什麼新台幣有升、有貶?

談升貶問題之前,照例先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來看,究竟是哪些人需要買賣外幣。

以美元為例,美元在台灣不是通用貨幣,沒有人會沒事隨身帶著美元,必須賣給銀行換成台幣才能使用,也就是「換匯」。

做出口生意的廠商,因為出口商品銷售所得都收美元,但付給員工的薪水、國內上游廠商的貨款,要用台幣支付,所以他們得賣出美元,也就是美元的供應者。

從外國來台的觀光客,或是來台投資的外國企業,也需要將美元兌換成台幣,才能在台灣消費或是買廠房、設備和雇用員工,所以同樣是美元的供應來源。

當台灣人要向國外買商品時,因為國際通用的貨幣是美元,這時候就需要從銀行兌換美元來支付給賣家。

到國外讀書或是旅遊,也會對美元有需求。

有人拿台幣換美元、又有些人把美元賣給銀行,銀行則從中賺一點差價,這是銀行外匯部份賴以為生的收入,而「匯率」就在供給與需求的互動中產生動態變化。

以台灣而言,由於每年貿易順差約有 200 多億美元,表面上看似美元供給量應該比需求量大,所以新台幣對美元應該要升值才對 (美元對新台幣貶值)。

但事實上,台灣一般民眾、甚至包括央行在內,因為國內的投資管道沒這麼多,所有通常會拿美元投資國外股票、基金及債券,變成對外的投資,因此真正留在台灣的美元並沒有這麼多。

光是用貿易順差金額多寡來認定新台幣應該升值,並不完全合理,還要看金融帳的狀況而定。

央行的主張就是台灣的「經常帳」是順差,但「金融帳」卻是逆差;經常帳指的是做生意賺到的錢 (出口減進口),而金融帳則是指對外投資。

台灣人喜愛海外投資,包含央行本身都有很多美國公債,因此新台幣的匯率保持相對穩定。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四) 破窗效應:乾淨整齊是有商業價值的?

這章節最吸引我的是以下兩句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作者是用工廠的生產管理情境來說明這兩句話的重要性,但我想要分享同樣的觀念如何應用在個人身上。

當我們努力想解決一個困難問題的時候,總是想盡辦法把問題分解成一個又一個看似容易的階段性目標,然後再逐一擊破。

當目標的設定看起來沒這麼難,才會比較有動力去解決,反複做幾次之後,就會越來越熟練,然後逐步提高達成「階段性目標」的效率,累積這些成果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複雜的事情了。

這其中的困難點,在於如何將複雜的事情拆解成 → 基於自身能力在時間內能完成的「階段性目標」,以及如何確保自己的「執行力」,不會因為重複做而打折。

這幾年不管是在工作上或是教學上,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看似遙不可及或是困難無比的目標,拆解成每週必須完成的事項,並設計一套反饋的機制來確保執行成效。

隨著時間的累積,回頭看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完成當初覺得非常困難或複雜的事。

當我自己反覆用同一套模式來應對不同的難題時,就會逐漸形成一套做事的流程或者是說邏輯,具體的實行方式每個人應該都不太一樣。

但我想核心觀念不外乎就是一開頭的那兩句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以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所謂「破窗效應」,就是假設有一間空屋都沒有人住,如果其中一扇窗戶不小心被打破了,那麼接下來就會發現這間房子的其他窗戶也會陸續開始破敗,甚至會有人闖入,讓一些脫序作為或是犯罪情事在裡面發生。

這個理論主要想要表達或者引申意義是,如果放任一些不良的情況或者是不好的行為而不去改正糾錯的話,那麼可能到最後會演變成難以想像的災難,或者沒有辦法收拾的後果。

生產效率和產出要大幅提升,要讓所有的流程和所有的動線都完全符合兩個重要的法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三個關鍵提升,能讓公司獲利:

1. 品質提升;

人類是「習慣性」的動物,單純有序的環境不僅比較容易養成習慣,也不容易出錯。

相反地,雜亂無章的環境,每一次的動作幾乎都是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學習,這樣一來不僅沒有辦法透過持續不斷的練習養成習慣、強化熟悉度,也很容易造成操作上的失誤,進而影響產品的良率和品質。

生產管理特別強調「標準化的流程」,也就是所謂的 SOP (Standard of Procedure),因為標準化的嚴格執行才可以帶來產品或服務品質的保證。

雖然標準化看起來只是要求所有流程一致性,但在整個工作環境上的「整理整頓」才是保持這個一致性不可或缺的管理內涵。


2. 效能提升;

整齊、有秩序,讓一切事情都能一目了然並且標準化,當然也就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井然有序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讓所有事情看起來變「簡單」,一旦所有的事情變得比較簡單,那麼「熟練度」的提升也就會更加的快速。

從一個新手變成熟手的時間就會縮短,團隊的效能也就會快速的成長。


3. 安全提升;

讓員工保持清潔,讓工作環境整齊有序,並不僅僅是為了品質和效能,其中很重要的目的也是要保護員工。

站在公司的立場來說,任何工安事件的發生,不僅會造成生產上的損失,更有可能會危及品牌形象,並進一步大幅減使公司的獲利能力,這個影響可能是非常重大的。

乾淨,是可以賣錢的。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終於熬到了學期結束!

今晚將結束本學期最後一次碩專班的授課,剛上傳完期末專案的題目及上課講義後,整個人瞬間鬆了一口氣。

這學期其實授課內容比前幾年都少,一方面我在調整自己授課的方式以及節奏,一邊觀察同學們吸收的程度與反應、一邊調整進度。

另一方面也因為引進了 ChatGPT 來協助教學,這部份我還沒有嘗試過,需要步步為營。

接近期末時,又因為發現了 MCU 最新架構的潛力,瘋狂地收集相關資料,努力地思考未來有可能發展的方向,雖然這符合我的本意,但也覺得有點累。

在授課的同時,適逢公司的新產品落地應用,衍生出不少產品開發上的技術修改,再加上一些突發的狀況以及本來就預定好的行程,讓我整個下半年都是在跟時間賽跑。

感覺一個行程結束就馬上來下一個,甚至是上一個還沒結束、下一個就來報到了。

當我已經處於看似有序、但實則混亂的生活中,我老婆則是迎來了大亂鬥,她的時間比我更滿,甚至已經到了隨時都有不同公司的人在找她的情況發生。

悠閒的步調似乎正在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我們自己都很清楚這並非我們設定的「長期目標」。

沒有時間、沒有健康,再有錢也沒用。

要怎麼在自我成長與學習、工作、健康以及生活中取得一個平衡點,這也是我們未來幾年值得思考的課題。

這一年即將邁入尾聲,照慣例我也會再寫一篇文章來回顧整年度的發展狀況。

慶幸的是今年過得很精彩,沒有白活,這是值得給自己掌聲的。

希望來年還能有類似的感受,每年都有新鮮事,別讓自己覺得白走這一遭。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現在的 MCU 也太強了吧!

今天花了半天的時間在整理 MCU (微控制器) 的資料,嚴格來說應該是連帶影像感測器模組的資料都一起帶上了,因為我的目的是要用 MCU 來做機器視覺的相關應用,當然要連怎麼用它來取像都要弄清楚阿!

話說,我對於 MCU 其實不算陌生,從 8 位元的 8051 開始、到 16 位元的 PIC,再從組合語言寫到 C 語言。

但那都是在學生時代修課時的專題才應用到的,自從我專注在「機器視覺」這個領域後,就幾乎沒碰過 MCU 了。

在我的印象中,MCU 就是可以用來做控制、透過 GPIO 或是相關介面來跟感測器溝通的主要裝置。

但因為數位影像的運算量太大,再加上資料傳輸的頻寬也是個問題,所以基本上都不會考慮用 MCU 來做機器視覺相關的事情。

況且,在我當學生的年代,TI DSP 才是嵌入式視覺系統的主流,壓根就不會想到 MCU 那邊去。 

事過境遷,沒想到半導體的發展不僅迎來 AI 的時代,也間接讓當年不起眼的小弟浮上檯面。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再加上半導體持續往新世代製程推進,當年效能遠不如 x86 體系的 ARM 架構也出頭天了。

現在 Cortex-A 系列的效能已經非吳下阿蒙,這幾年我們也嘗試著把原本在 x86 執行的框架轉移到 ARM 上面去。

即便如此,但我一直沒有關注 ARM Cortex-M 系列,簡單分一下,代號 A 是應用處理器、而代號 M 開頭的則是微控制器,也就是 MCU

過去這麼多年後,抬頭一看才發現,怎麼現在 32 位元的 MCU 全都變成 ARM 的架構阿,真是大變天。

最讓我驚訝的是,Renesas 竟然在第一時間就推出 ARM 最新架構 Cortex-M85MCU,而且它們又在這個 MCU 上新增了一個 Capture Engine Unit (CEU) 以及 LCD 控制器,這也太強悍了吧!

怎麼會把一個 MCU 設計的跟視覺專用控制器一樣,再加上 Renesas 一直跟 Microsoft 有合作,官方版本就直接支援 Azure RTOS (ThreadX) 即時作業系統跟 GUIX 的設計介面,這根本是把桌面應用程式開發的那一套搬到「嵌入式系統」來嘛!

了解到現在 MCU 的進展,其實我內心是很高興的,從以前就覺得一些簡單的機器視覺應用為什麼要用 Windows Linux 這種複雜的作業系統。

它們的即時性不高、又害怕會有系統不穩定的情況發生,但礙於沒有適合的硬體,所以也只能沿用 PC-based 的模式做。

接下來的一年,我應該會一頭栽進去這個領域,把這個架構給摸熟來,再藉此思考我們的新產品設計。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福崗、熊本自駕五日遊 (五) 賦歸

因為又住到 APA Hotel 來,我們就跟第一天一樣,跑到旁邊的超市去買隔天的早餐。

這旅館除了房間小了點外,住起來的感覺很不錯,再加上自助登記與退房,以及所在地點的方便性,對我們這種自由行的旅客來說非常方便。

原本我們擔心一早還車後的時間會來不及,本來想直接叫計程車的,後來因為提前還車的關係,反倒是可以晃晃悠悠地拖著行李去搭地鐵,然後再轉搭接駁車。

因為我們搭車的時間接近上班時間,原本害怕車箱內會很擁擠,想不到往機場方向的人不多,這也是住在這個位置的好處之一。

才搭一站就到了國內機場站,接駁車也馬上就來了,雖然不像之前去沖繩那種像飛國內線的感覺,但確實也是非常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老婆在事前先查了福崗機場的貴賓室,本來的很陽春;但在某人的 Facebook 中有分享到新的貴賓室近期剛開幕,我們的運氣不錯正好碰上了。

進去貴賓室後才發現,別人都是以較好艙等的機票所附贈的貴賓室服務進來的,但我們是搭廉航用信用卡附贈的 PP 卡進來的,櫃檯大姐處理起來有點手忙腳亂,不像先前從香港搭機時那邊的櫃檯人員熟練。

新的福崗機場貴賓室真的值得一去,一改先前陽春的作風,這次是有感升級,對我來說應該算是機場貴賓室中排名前幾的存在。

回程我們飛了比較久,整整花了三個半小時才返回桃園機場,幸好出關跟機場接送一切順利,中午的高速公路也沒什麼車,很快就回到家了。

繼上次沖繩之旅後,我們又再次實現了早上在日本、下午就在台北的一天。

其實這種小旅行還不算錯、也不會太累,再加上旅程中間有兩天是假日,實際上也不會擔誤到工作或是其他的行程。

還是要感謝老天保佑,我們這次的旅程可以順利進行、不被中斷也是不容易,因為剛好在出發前幾天我爸才急診出院,而前一週我老婆的外公也被發病危通知。

要是一個不好發生在我們旅行期間,那肯定就得提前中斷返國了,只能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福崗、熊本自駕五日遊 (四) 秋月城與太宰府

早晨在溫泉旅館中醒來,幸好室內的空調夠力,不然真的會冷死。

+早餐是傳統的日式早餐,這跟昨晚的晚餐不同,大多數都是我能吃的,看著又是很豐盛的定食,這是種不同於台式早餐的體驗。

整理好行李後,我們退房並取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秋月城」,據老婆說這邊也是賞楓的好去處,而且是在我們回福崗的路程上。

由於這邊山路的景色很漂亮,再加上天氣很棒,我們決定把導航設定為不上收費路段,直接一路開山路過去,真正地體驗日本自駕之美。

結果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日本非國道的道路一樣好開,再加上沿線的美景,真的讓心情非常愉悅。

不過在抵達秋月城前,第一次在日本碰到塞車的狀況,因為路很小條、車又太多,再加上路邊的遊客也很多,害我有點心驚膽跳。

跟著前行的車左右亂轉,幸好讓我們碰到了還有空位的私人停車場,但是位置很小有夠難停,我必須要從入口處就開始倒車進去,聽著工作人員的指揮,但他在講什麼我完全聽不懂,又一次雞同鴨講,幸好最後還是把車給停進去了。

在進到秋月城前,沿途的民居景色就非常漂亮,再加上天氣的加成效果,心情又更好了!









但可惜的是,老婆想要看到楓葉整片紅的景象還是落空,雖然這區已經有滿多棵都全部轉紅,但還是沒辦法連成一整片,我們還是來得太早了點。

進到了秋月城的遺址後,我內心有點小失望,就這樣? 

這個景點似乎有點名不符實阿,如果沒有楓葉可看,其實屬於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又會塞車。







雖然不太符合我心中的預期,但坦白說參觀日本的景點有個好處,那就是會覺得內心很平靜,走在路上都會有種怡然自得的感覺。

我不確定老婆是怎麼想的,雖然在這還是沒有達到賞楓的目的,但我其實還滿開心的。

老婆跟我在台灣旅遊時,常說我太挑剔,但坦白說我不是故意的,只是看到亂七八糟的景觀再加上四處人聲鼎沸時,就覺得心裡很阿雜,很難高興的起來。

而這兩天在九州的旅程,卻讓我感覺心裡很平靜,只要一靜下來就覺得很舒適。

這幾年我也覺得自己變化越來越大,記得年輕時我很喜歡熱鬧,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就偏向簡單與安靜的生活模式。

離開秋月城後,我們繼續開往太宰府,這感覺就是個熱門景點,而且離秋月城不遠。

抵達時,又是大塞車,路邊同樣是不斷湧現的人潮跟車潮。

我們當機立斷,找了間還有空位的停車場就先停,剛下車就覺得天氣變得更冷了,跟剛才在秋月城那種暖和的感覺不太一樣。

來太宰府參觀的人真的太多了,這不是我喜歡的模式,快速地走過人多的地方,後來我們跑到隔壁比較安靜的庭院參觀,自得其樂。



         










遊完太宰府,我也覺得有點累了,再加上天色漸暗又越來越冷,我們就準備開車離開,回到住第一晚的福崗 APA Hotel

誰知道這時被老婆在太宰府的商店街中看到 Miffy 的專賣店,這下完蛋了,她一進去就邁不開步,害我在外面冷得要死,又一陣好等。

由於考量到隔天早上 Times 租車比較晚開門,我們又是早上的飛機,如果明早才還車時間上可能會很趕,因此決定在它們今天下班前就去還車。

本來以為從太宰府回到 APA Hotel 距離不遠,誰知道還是要先開上一段高速公路才行,而且下交流道時,因為已經碰到下班時間,車流量還是偏大。

我們趕緊先到加油站把油加滿後,再到旅館 Check-In 把行李卸下,然後直奔租車地點還車。

這趟旅程的租還車都很順利,但當我們想說趁這個機會去體驗一下福崗的屋台文化時,卻吃了個鱉。 

走了一整天,肚子已經很餓,想說選個近一點的天神屋台嘗鮮,卻怎麼也找不到正確的位置。

等我們總算找到屋台時,又碰到客滿,再加上天氣其實滿冷的,要在半露天的環境下用餐,我也是有所疑慮。

其實屋台就是台灣的路邊攤,要說特別嘛,對日本人來說或許很特別,但對我這個台灣人來說早就見怪不怪,因此說有特別高的興趣也還好。

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吃商場內的豬排定食以及超級好吃的鯛魚燒,這趟來日本都還沒有機會吃到豬排定食,讓我有點想念它。

講到「鯛魚燒」,我特別想拿出來講一下,因為我們在熊本的商店街也有吃到,有地瓜跟紅豆兩種口味,我覺得超級好吃的,皮烤得很脆,再搭配上厚實的內餡,吃起來超級滿足。

因此,當我在福崗又看到同一家連鎖店時,馬上又買來吃。

另外,日本的連鎖定食店真的沒話說,便宜又好吃,重點是服務真的很到位。

雖說最近幾年很多人都說日本的服務水準已經不如以往,但我們這次來九州旅行,真心覺得服務水準還是超級高的,不管是商家或是攤販都是年輕人在外場負責,依舊讓人感覺是有溫度的服務品質。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在台灣的日式連鎖店,會感覺到員工只是在喊口號、但心裡並不是很認同。

但我在日本碰到的幾位店員,真覺得他們是很用心地在服務,也很以自己的工作為榮。

不太理解這中間的差異在哪裡,只能說單論服務業的水準,台灣還落後給日本不少,這不單純是指工作的薪資或是具體工作流程,而是一種服務文化上的差異,也可以說是「軟實力」的差別。

有時候就是一種感覺而已,就算語言不通,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服務我們的是有溫度的人類,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五) 被上市公司投資前,要注意哪些事項?

前幾天,以前一起進修 MBA 的同學打電話給我,想請教被上市櫃投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以及整個投資的流程是怎麼一回事。

這瞬間又把我拉回多年前的記憶中,只不過在對話中,我發覺同學想得並不是被投資後公司會怎麼發展,而是更著重在他自己能否先拿回部份投資,優先獲利。

每個人開始創業的想法都不一樣,但在出場的選擇上不外乎就那幾種,因此創業前就應該思考一下自己可能的出場模式。

聽著同學說他們想開價多少,然後如果對方不接受就不要往下談了,我聽著就覺得有趣,怎麼跟我當年一樣的天真與樂觀阿!

我不斷跟他強調,在公司委託第三方進行「盡職調查 (Due-Diligence, DD)」 前,跟對方談價格都是沒有意義的行為。

在「盡職調查」前,雙方的碰面與討論比較像是在確認彼此適合的程度,真有合意才會進行下一步驟。

盡職調查的目的在於確認你們公司是否值得被投資、是否有潛藏的風險,因此上市櫃公司一定得做,這個程序是躲不掉的,因為投資方也必須要對它們的股東負責。

當然,我必須說一句實話,通常盡職調查出來後的數據都不會太漂亮,在台灣的新創公司要拿到高估值的難度不小,但可以在後續的談判中以盡職調查後的資料為基礎,想辦法用對自己有利的說法跟投資方談。

最後的成交金額,其實就是看對方多想買、看你多想賣,然後在這個過程中談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而已。

只不過我同學的傾向性有點明顯,他在這間新創公司其實不算大股東,雖然實際的經營是他在負責,但無奈股份就是比較少,所以一直想著在這個階段就能部份出場,提早收回一些投資。

如果是由他負責談判,所談下來的條件可能會對他自己有利、但不見得對公司有利,這中間其實就是所謂的「代理問題」。

投資方可能因為他想要提早出場的條件,進而壓低公司的估值,或是說在談判的過程中影響到投資方的信心,讓整個投資案崩盤。

要知道投資早期新創就是投人,如果連主要負責經營的人都想提前落袋為安,換成是你是投資人會安心嗎? 這點有待商榷。

想要先把眼前的利益拿下來,這點無可厚非,畢竟下海努力掙扎了這麼多年,看到有上岸的機會當然要好好抓住。

但會不會因此影響到原本股東間的關係,以及公司長期發展的目標呢?

我也勸他,在這個階段就出場,其實能獲得的利益也很有限,倒不如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說不定更有機會翻身。

或許,在被投資前最該注意的事情,是好好地跟自己對話、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接著再理性分析自己所具備的條件是否滿足。

別只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值得,但卻忽略了現實的種種限制。

福崗、熊本自駕五日遊 (三) 菊池溪谷與黑川溫泉

我們這次的行程有點趕,幸好熊本的市區並不大,昨天也逛完幾個想去的景點,剩下的地方就等以後有機會再來吧!

受惠於自駕的關係,我們今天將前往沒開車不易抵達的景點,那就是「菊池溪谷」和「黑川溫泉」。

也如老婆所願,晚上就住宿在黑川溫泉當地的溫泉旅館。

其實我對於溫泉旅館的印象很一般,因為在台灣住過的溫泉旅館都沒什麼記憶點,但老婆一直跟我說日本的溫泉旅館非常有特色,一定要體驗一下。

但我還沒體驗到它的特色之前,倒是對它的價格很有印象。

有別於前一天的早餐是吃超市食物,雖然說也非常好吃,但總想體驗一下日本當地旅館的早餐,台灣旅館早餐最有名的就是晶華體系的飯店。

我們在熊本住的旅館也不差,是三井旗下的品牌,不過價格卻相對平易近人。

我們訂的房間有附早餐,不用出門覓食,直接在旅館的餐廳用餐即可。

雖然這間三井的早餐多樣性不如台灣的捷絲旅或晶英酒店,但也格外有日本特色,每道菜都非常精致,而且它們都會分成一小碟,讓我可以品嘗不同種類的菜餚,又不會吃太飽。

吃飽後,收拾完行李就退房上路了,這邊有個小插曲,因為這間旅館的停車場是機械式的,我剛開始停進來的時候跟負責的老伯伯雞同鴨講、比手畫腳了半天,後來才知道他要我幹嘛,這也是一種另類的體驗。

從熊本市區開車前往菊池溪谷的路程約一小時,其實不算太遠,而且我發現進入山區後的路段風景很漂亮,越開就覺得心情越好。

由於「菊池溪谷」是在山上,海拔高度比較高,老婆很期待能在這邊看到轉紅的楓葉。

但老實說,我心裡完全不抱任何希望,因為平地都完全沒見紅了,不大可能爬個山就全紅,山不夠高、溫差也沒這麼大。

在菊池溪谷的停車場下車時,只覺得冷空氣往臉上灌,真的好冷阿! 

不過搭配著周遭的山景,又覺得這個氣溫是合理的。



雖然老婆嘴巴很失望的說,還是沒看到全紅的楓葉,但我覺得眼前的景色已經很美了,遊走在這片山林間真的很舒服,日本人長壽的祕密是不是因為他們到處都有這些美景阿!







雖然沒看到楓葉還是有點小失望,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於後續行程「黑川溫泉」的期待。

也感謝老婆的路線規劃,菊池溪谷到黑川溫泉算是順向的,不需要先下山後再繞路過去,只要再開一小時的車程就到了。

在開上山頂要跨過一座山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跟陽明山很像的風景,老婆馬上叫我找地方停車,她想要好好的觀賞一下這片美景。






這邊的風真的超級大的,漂亮歸漂亮,也待不了太久,我整個人都快被凍成冰棒了,不過這也算體現了自駕的好處,想走就走、想停就停,跟當地人享有一樣觀景的樂趣。

經過了彎彎繞繞的山路,我們終於抵達了黑川溫泉。

說真的,在這邊開車的駕駛體驗真是太棒了,我雖然開的有點累,但能邊開車邊欣賞沿途的美景,我覺得真是大賺,況且這台車車況很好,開起來超級順。

嚴格來說,黑川溫泉在台灣應該不算知名的溫泉聚落,但我想應該也會有很棒的體驗。

一開到點,只覺得路好小條,簡直是在考驗我的駕駛技術嘛!






老婆這次訂的溫泉旅館,從外觀到內部都很有日本傳統風格,這應該也是我第一次入住這種帶有日本特色的溫泉旅館喔!





趁著天色還沒暗,我們先到溫泉街上晃一晃,其實旅客也不少,但大多數應該都是韓國人,這邊倒是沒聽到太多的台灣口音,不像在熊本市區這麼多台灣人。








隨手一拍都很美,其實我邊走邊在思考,為什麼日本的溫泉街這麼漂亮,雖然不是很有名氣的溫泉也可以規劃成這樣,台灣那幾個知名的溫泉街就搞的亂七八糟呢?

拋開比較性的想法,跟日本比這個實在是自討苦吃,這表示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不是壞事。

很快就到了晚餐時間,我們竟然是在房間裡用膳、專人送餐與服務,這點倒是很特別。



這個擺盤的水準很高,有點懷石料理的感覺,但說真的我最近不太能吃海鮮,然後又不敢吃馬肉,所以這豐盛的菜餚只能給老婆享用了。

晚餐後,我們到旅館附設的溫泉泡湯,這邊不是「公共浴池」,而是採用「私人湯屋」的方式。

我本來以為是台灣那種小間的湯屋,一進去才知道是好大一間的私人湯屋,這跟公共池比較小的池子都差不多大了,一人享用也太爽了吧!

不過嘛! 黑川溫泉畢竟是在山區,入夜後真的快冷死,因此我們泡完溫泉後也就早早入睡,期待明天的行程。

第一次去現場聽演唱會

上週末,終於如願以償地去到小巨蛋聽「張學友  60+ 巡迴演唱會」,這是老婆跟我期待以久的活動,也是我們人生第一次參加演唱會。 說來有趣,舞台劇、音樂會以及一些藝術表演,我們反倒不陌生,唯獨演唱會沒去過,之前了不起就參加簽唱會或 Live House 的小型演出。 不是我們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