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30日 星期一

超額儲蓄的定義為何?跟我們的生活有何相關呢?

今年反覆地聽到「超額儲蓄」這個詞,我在先前的文章「超額儲蓄率飆高,台灣錢真的又淹腳目了嗎?」中也曾經探討過,但現在回頭看總覺得在某些細節的表示上不夠清晰,因此想更進一步討論一下。

首先我們先來回顧一下「超額儲蓄」的基本定義:

超額儲蓄 = 國民儲蓄 − 國內投資

國民儲蓄 → 包含家庭、企業、政府的儲蓄,通常是國內生產總值 (GDP) 扣除消費和政府支出後的剩餘。

國內投資 → 主要指固定資本形成 (如廠房、機械設備、基礎建設等) 和存貨投資。

「超額儲蓄」反映了國內經濟中未被國內投資吸收的資金,而這些資金也可能流入海外市場。

超額儲蓄也會間接體現國民對海外的投資,但二者之間存在幾個重要差異:直接計算 vs. 間接反映。

超額儲蓄是一個宏觀經濟變數,並不直接統計國民實際投資海外的金額;實際的海外投資需要通過金融帳來具體追蹤,例如對外直接投資 (FDI) 或證券投資。

而台灣長期賺取外匯、形成經常帳順差,也間接顯示台灣國民可能有大量超額儲蓄,這些儲蓄的一部分用於以下用途:

1. 累積外匯存底;台灣央行透過購買外匯平抑匯率,間接增加對海外資產的持有。

2. 海外投資;企業進行海外直接投資(如半導體產業在美國設廠),或個人投資海外基金和股票。

3. 外國債券購買;政府或金融機構購買外國公債或其他固定收益資產。


今年常在皓哥的直播中聽到他講「超額儲蓄」,並且在節目中跟我們這些聽眾說可以把它簡化成出口減掉進口 (經常帳順差) 所賺到的外匯,但實際上「超額儲蓄」跟「經常帳順差」還是有所差異。

經常帳順差代表出口 (商品與服務) 超過進口,再加上淨初次收入 (如利息、股息等) 與二次收入 (如外國援助或匯款) 後的餘額:

經常帳 = 出口 − 進口 + 初次收入淨額 + 二次收入淨額

若經常帳為順差,表示一國淨出口多於淨進口,並且可能賺取額外的海外收入。

而超額儲蓄跟經常帳間的關係則為:

超額儲蓄 = 國民儲蓄 − 國內投資 = 經常帳餘額

當國民儲蓄大於國內投資時,多餘的儲蓄將通過經常帳順差表現出來,例如出口賺取的外匯存入銀行或轉化為外國資產。

所以「超額儲蓄」並不完全等同於進口減出口的差額 (即貿易帳餘額),其主要原因是經常帳不僅包含商品和服務的進出口貿易 (貿易帳),還包含:

1. 初次收入淨額:如外國投資的利息、股息收入;

2. 二次收入淨額:如國外匯款、援助金等。

因此,進出口差額只是經常帳的一部分,超額儲蓄的範圍比進出口差額更廣;經常帳反映國民儲蓄與投資之間的平衡,而進出口差額只反映商品與服務的外部貿易,無法直接涵蓋儲蓄或投資的概念。

如果我們硬要把超額儲蓄用來解決經常帳順差也行,畢竟台灣經常帳順差的主要來源就是「貿易順差」,但也得益於海外投資的利息與股息收入 (初次收入項目)。

所以超額儲蓄可以視為經常帳順差,但不完全等同於進口減出口的差額 (即貿易帳)。進口減出口的差額只是經常帳的部分構成,還需考慮初次收入與二次收入的影響,才能準確理解經常帳順差。


講了這麼多,才稍微搞清楚皓哥在直播中所講的一句話,但事實上「超額儲蓄」中的國內投資,我查了好多資料才釐清它的定義。

我沒弄清楚的點在於如果公司或個人把儲蓄拿去買股票或房地產,那算國內投資嗎?

就國內投資的定義來看,它是指向國內實體經濟的資本投入,如廠房、設備、基礎設施建設等。

因此,當我們購買股票時,資金如果不是直接用於企業的生產性投資或設備擴建,而是通過股市在投資者之間進行轉移,這種就不是國內投資。

只有在企業發行新股或透過其他方式直接籌集的資本,是用來進行資本支出 (例如新建廠房、設備等) 時,才會被計算為「國內投資」。

換句話說,股票市場的投資更多的是資本在不同投資者之間的流轉,而不是資金直接進入實體經濟進行投資;除非企業利用這些資金進行生產性投資,否則購買國內公司股票不會直接影響國內投資的統計。

當然,如果是去投資海外股票或債券,這些資金會被記錄在金融帳中,反映國內儲蓄用於國外投資,就會間接體現為「超額儲蓄」的一部分。

最直接的理解就是,當儲蓄未被用於國內的實體投資 (即購買設備、基礎設施等),但仍保留在國內或流出海外時,就會形成「超額儲蓄」。

在上一篇文章中有提過,東亞國家的儲蓄率都很高,台灣尤其明顯,而在超額儲蓄的表現,台灣更是一枝獨秀;原先我也對這結果感到很納悶,因為台灣人愛存錢、但更愛投資阿,怎麼會讓超額儲蓄率飆高呢? 這是代表國內投資的不足耶!

理解國內投資的定義後,才明白只要是非生產性的投資,不管是國內股票或房地產,都會屬於超額儲蓄的範疇,就更別提國外的股票或債券了。

那麼台灣的超額儲蓄率遠高於其他鄰近的東亞國家,我只能有以下的幾點判斷:

1. 市場機制無法有效地引導資本到具有生產性投資的地方,只是在不同投資者間流轉,最多只能算是資產重新分配而已。

2. 數據統計上的差異,中日韓在國內投資定義與統計數據的依循上是否與台灣一致? 同樣是投資國內股票,但如果是現金增資或是上市公發募資,只要是有資本支出的情況發生,都算是有生產性的「國內投資」,那麼在統計數據時是否會產生誤差,這需要進一步釐清。

3. 台灣企業太會賺錢、但在資本支出的部份略嫌保守;台灣家庭太會存錢、但對於高風險的創新投資或基礎建設投資持保留態度。

上述的第三點其實不太能算企業或家庭的鍋,謹慎保守並非壞事,但在投資管道上,確實不知道如果想要投資政府的公共建設要怎麼做? 

跟美國可以把所有建設跟服務都證券化或債券化不同,台灣的地方建設或國家重大建設基本上都是由政府財政支出,就算我們想投資也沒有門路阿!

像是台灣的社宅建設不足,政府的財政或管理不足以承擔這個重任,但既然有租金收益,為何不透過證券的方式跟群眾募資,用包裝成 REITs 的方式在交易所掛牌,這樣不就解決資金的問題,又能促進國內投資嗎?

美國有許多的公共建設股票或市政債券可以投資,這都是讓資金有去處,促進國內投資的方式,但我不理解政府在這部份為何一直不鬆綁,這導致有一大批投資人因為想要有穩定的報酬,就把錢拿去投資國外,這點也很可惜,台灣人自己的錢不是花在建設台灣、而是跑去建設美國了。

雖然我努力去了解超額儲蓄、經常帳、金融帳以及貿易帳之間的關係,但說真的還是搞不清楚經常帳順差跟超額儲蓄間的關係。

跑去問 ChatGPT,它回答我:「要從總體經濟學中的國際收支恆等式來解釋。經常帳餘額主要反映一個國家對外部世界的資金流動狀況,而超額儲蓄則是國內儲蓄相對於投資的差額。」

如果要從「國際收支恆等式」來解釋,這部份我還沒弄懂,估計要用另一篇文章來解釋了,這中間的觀念轉換真不簡單,一時間有點轉不過來。

2024年12月29日 星期日

永別了,陪伴我二十年的「高手」!

千萬不要被標題所誤導,「高手」其實是一台三陽的摩托車,它當初發表時就叫這個名字,現在想想還滿符合它的表現的,真的是超級高手。



剛才看著它上回收車的時候,心中有點不捨,但也很清楚是時候告別了,與其讓它繼續待在那邊風吹、日曬、雨淋,而沒有辦法發揮該有的效用,倒不如就讓它去該去的地方吧!

這台車從大學開始陪伴著我,算起來已經超過二十年,但由於我在這期間出國好幾年,事實上也不算有滿二十年。

直到今年我才下定決心要報廢它,其原因是居住地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讓我騎機車的機會越來越少;疫情後,我除了回舊家附近打球會騎機車外,就只剩買早餐時可能會騎車,其他的外出基本上都是以開車為主。

我本來還不確定生活中是否真的不需要機車的存在,因此又觀察了一年,但今年真的一次都沒騎過機車,生活上還是沒有太大問題,甚至潛意識裡根本就不再考慮騎機車,這才下定決心報廢它。

剛回國時,由於還不太會開車,其實我還滿常騎著機車跑來跑去的,直到結婚後開車的需求大增,再加上常要開車去拜訪客戶,讓我越來越習慣開車出門,從此就把機車打入冷宮。

擺在以前,很難想像我是一個出門就開車的人,畢竟也騎車騎了十幾年,環境真的會大大影響一個人的生活習慣,因為舊家那邊很難停車,騎機車才是出行最方便的模式;自從換來新的居住地點,當停車不再是問題時,開車就跟騎車一樣自然與方便。

人只要享受過舒適的模式後,就很難回去原本克難的方式;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阿!

當然,鐵包人還是比人包鐵安全,安全絕對是一個可以掛在嘴邊的理由,但如果我還是住在舊家,當開車如此的麻煩時,環境抗性就會讓我不容易養成這個習慣,估計現在應該還是一半時間是在騎車吧!

所以說,環境會養成一個人的習慣,這事一點都不假,連我騎車這麼多年的習慣都能改變了,還有什麼事是不能變的。

從這個小地方就可以歸納出一個觀點:一個人的好壞習慣,除了自身的人格特質外,大多是由外在環境所影響,「原子習慣」一書說要從建立環境下手來養成好習慣,這是對的方向。

話題有點扯遠了,繼續來緬懷這台機車,它其實大修過了幾次,包括我大一時的那場車禍,中間又縮缸一次還兩次,反正就是修了又修,不斷續命。

在回國這十年間,電池起碼又換了三次,我媽一直問我是不是該換台新的了,舊的一修再修其實不划算;倒不是說我念舊所以不換新的,而是如上所述,我的出行習慣已經改變,機車的需求其實不高,買台新車其實不划算,到今天也證實了這個決定是對的。

我對這台「高手」的印象其實非常深刻,當年因為上大學時要買這台車,跟我爸大吵了一架,最後還是我媽支持我買車的;其實那時不是因為自己想要而買機車,是真的需要,無奈溝通無效。

所以這台機車可以說是抗爭後才得到的,並非說買就買;它同時也是我年少輕狂時的回憶、載著我上山下海,不誇張的說,如果它有生命的話,都可以說是生命中的夥伴了。

直至我出國前,還是常騎著車在雙北市到處亂鑽,當時真不覺得開車有什麼好的,騎車才是真正的自由自在。

隨著年紀越來越大,我騎車的速度也越來越慢,活動的範圍也越來越小,再加上學會開車後,原本騎車覺得很遠的地方,開車上高速或快速道路一下就到,這才讓我轉換看法,不是開車不好、而是我不會開。

自從我習慣開車後,原本狹小的活動範圍,突然變得很大,整個北台灣似乎都可以去,這無形中也讓我覺得更自由了。

也是因為這個經驗,讓我不再抗拒改變,說不定學會後更好,原本覺得不好或不需要是因為自己不會或不熟悉,秉持著這個信念,就會想要多嘗試新鮮的事物。

凡事都有第一次,有了開始才有後續熟悉的可能性,也才能真正評估是否適合自己;這告訴我們,千萬不要因為不熟悉而逃避嘗試,請多給自己一點機會。

咦,我是要藉由報廢機車這個事件緬懷過去,怎麼講著講著又在說教了;先少講大道理,總之我今天送走了陪伴二十幾年的夥伴,這是一個階段結束的訊號,或許也是我開始人生新階段的象徵吧!

今日閱讀: 孫主任的經濟筆記(八) 買賣外幣的需求與供給,決定匯率高低

我剛開始做這個章節的摘要時,腦中滿滿的疑惑,就如書中所述以及我在新聞中所聽聞的,台灣近年的貿易都是大量的順差,為國家賺進滿滿的美元,就也就代表美元的供給應該大於需求,那為什麼 2024 年的新台幣反而是貶值的呢?

其主要原因就在於金融帳 (海外投資或置產) 是淨流出,也就是說雖然經常帳是順差、但金融帳是逆差。

雖然這樣說明,邏輯上是通的,但我依然不覺得這是新台幣貶值的主因;因此,我特別去查了這兩年的經常帳與金融帳的數據如下:

根據中央銀行的資料,2023年台灣的經常帳順差為 1,053.3 億美元,創歷史次高紀錄;同時,金融帳淨資產增加 849.5 億美元,表示資金淨流出,這意味著台灣在經常帳上有大量順差,但在金融帳上則呈現資金淨流出的情況。

只要懂得加減的人,應該都能看出經常帳的順差還是遠大於金融帳的逆差,這中間相差 200 億美元,但新台幣還是照樣貶值。


我們接著來看 2024 年前三季的數據,截至 2024 年第三季,台灣的經常帳順差和金融帳淨資產變動情況如下:

經常帳順差達 798.3 億美元,金融帳淨資產增加 680.0 億美元,顯示資金持續淨流出;需要注意的是,金融帳淨資產增加表示資金淨流出,這與經常帳順差的資金流入相對應。

你沒看錯,今年新台幣貶勢如此之大,但事實上經常帳順差還是多金融帳逆差約 100 億美元;這也就是說,單純用書中講的概念已經不足以說明為什麼新台幣今年會繼續貶值。

如果從最基本的美元供需關係來討論匯率高低,那新台幣的貶值肯定是因為對美元的需求超過供給,才會讓美元對新台幣不斷地升值;那麼我的疑問就來了,為什麼在統計數據上無法呈現呢? 到底是誰在買美元,然後又在金融帳看不出來?

以下幾個操作,可能會造成新台幣續貶的情況發生:

1. 央行的匯率干預;

台灣央行購買美元穩定匯率可能選擇干預外匯市場,買入美元以穩定匯率或保持出口競爭力;這種操作會增加市場上新台幣的供給量,減少美元的供給量,從而壓低新台幣匯率。

目的可能是支持出口導向經濟,因為新台幣貶值能讓台灣商品在國際市場上更有價格優勢。

2. 市場對未來的預期;

如果市場普遍預期未來新台幣可能進一步貶值,可能引發台灣企業和投資者提前將資金換成美元(例如,進口商囤積美元,或企業為海外投資購匯);這種預期會增加美元的需求量,無論實際的供給情況如何,都會壓低新台幣的價值。

3. 金融帳逆差並未完全反映實際資金流出;

台灣可能存在未列入金融帳統計的地下資金流出,或其他非正式的資本外逃行為;例如,高淨值人士可能透過未公開的通路將資產轉移至海外。

4. 美元的國際角色加強了需求;

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台灣企業或銀行系統可能因全球美元需求增加(例如,國際債務償付、貿易結算或美元計價資產投資),而主動提高美元的持有量,即便經常帳順差帶來大量美元流入,也可能無法滿足此需求。

這種結構性需求對美元的需求量會抑制其貶值空間。

5. 匯率報價機制與套利交易;

投機性資本流動,匯市上的投機者可能利用期貨、選擇權等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套利操作,透過加大市場波動造成新台幣貶值。


雖然經常帳和金融帳的數據反映了經濟體內外的資金流動,但實際匯率變動可能受到未被記錄的交易影響,所以匯率的變動並不能單純以經常帳跟金融帳的狀態來解釋。

其中,我覺得主要的重點在於換匯但未匯出海外的行為,有些資金雖然在本地市場兌換成美元,但並未真正匯出海外,因此不會被記錄在金融帳中。

舉例來說,政府或是企業的美元儲備:央行、進口商或企業可能提前購買美元,作為未來進口結算或國際債務償還的準備,但這些美元實際上仍存留於台灣的銀行系統中;個人的資產配置:個人可能將新台幣換成美元,存入本地的外幣帳戶,並未形成真正的資本外流。

這些需求雖不記錄在金融帳中,但實際增加了對美元的需求,影響匯率。

這兩年在正常的狀況下,新台幣應該是會持續升值的,但結果卻是貶值接近 10 %,要說真的是台灣的家庭、公司或銀行換了大量的美元放在台灣本地沒匯到海外,這也很奇怪。

因此,最直覺的反應是央行的干預,所以我去查了從 2023 年初到 2024 11 月所新增的外匯存底,果不其然真的多了 261.2 億美元。

我們先前有調查 2023 年到 2024 年第三季的經常帳與金融帳數據,其差距大約是 300 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這部份大多是被央行給買走了,用以維持匯率的穩定。

但這邊會衍生出另一個問題,央行要釋出更多的新台幣才能購買這些美元,也就是說這兩年間就有 6,000 億左右的新台幣供給到市場上,這難道不是通膨的主因之一嗎?

我有點不懂,為什麼央行不維持匯率或是讓新台幣按市場機制升值就好? 但它們最後的行為卻是增加更多的新台幣供給。

當央行向市場釋出大量新台幣時,雖然會增加市場的流動性,進而影響通貨膨脹或利率;為了抵消這種影響,央行可能需要採取「沖銷操作」(如發行央行存單)來回收多餘的新台幣。

這種一邊增發新台幣調節匯率,然後一邊又進行沖銷操作來回收新台幣,不覺得很奇怪嗎? 討論到這邊我腦中的疑問又更多了。

以下簡單做個整理回應我自己的疑問 (為什麼要一邊增發新台幣調節匯率,一邊又發央行存單來回收新台幣? 難道不能按照市場的供需來決定匯率嗎?):

1. 匯率干預的必要性;

匯率波動會直接影響出口商和進口商的成本與收益;若匯率完全交由市場供需決定,在資本大量流入或流出時,匯率可能出現劇烈波動,對經濟造成衝擊。

舉例來說:(1) 新台幣過度升值會削弱出口競爭力,影響台灣以出口為主的經濟模式;(2) 新台幣過度貶值會推升進口成本,引發通貨膨脹壓力。

2. 避免過度的貨幣供應增加;

當央行干預外匯市場時,購買外匯(例如美元)需要釋出新台幣,這會增加市場的貨幣供應量。

若市場上新台幣供應過多,可能導致:(1) 通貨膨脹 → 市場上的資金過多,商品和服務的價格可能會上漲;(2) 利率下降 → 資金充裕可能使短期利率下降,進而影響投資行為和資產價格。

3. 發行央行存單回收流動性;

為了平衡市場上的新台幣供應量,避免貨幣政策目標(如通膨、利率)受到影響,央行會發行「央行存單」或進行公開市場操作,吸收多餘的流動性;這是一種「沖銷操作」(Sterilized Intervention),目的是讓央行既能干預匯率,又不改變貨幣政策方向。


以上的操作也反應了央行的兩難與權衡:如果完全不干預匯率,可能導致經濟不穩定,特別是對於依賴出口的國家;但如果干預匯率過多,可能會影響市場效率,且增加貨幣政策的執行難度。

透過一邊調節匯率、一邊管理市場流動性,央行試圖在「維持經濟穩定」與「促進市場效率」之間找到平衡點。

雖然理論上讓匯率完全交由市場決定可以提升效率,但實際操作中,各國央行都會以經濟穩定為目標,採取適度干預的方式來平衡各方利益。台灣央行的策略是「避免匯率波動」對出口和物價的負面影響,同時確保貨幣供應與政策目標一致。

雖然央行對匯率的干預與操作有其原因,但我還是很好奇它這樣做,到底是不是現在房價及物價高漲的主因之一,這部份有機會下次再來探討一下。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在日常生活中,匯率是讓我們相當有感的數據;大家經常聽到貨幣升值或貶值,為什麼新台幣有升、有貶?

談升貶問題之前,照例先從「需求」和「供給」的角度來看,究竟是哪些人需要買賣外幣。

以美元為例,美元在台灣不是通用貨幣,沒有人會沒事隨身帶著美元,必須賣給銀行換成台幣才能使用,也就是「換匯」;做出口生意的廠商,因為出口商品銷售所得都收美元,但付給員工的薪水、國內上游廠商的貨款,要用台幣支付,所以他們得賣出美元,也就是美元的供應者。

從外國來台的觀光客,或是來台投資的外國企業,也需要將美元兌換成台幣,才能在台灣消費或是買廠房、設備和雇用員工,所以同樣是美元的供應來源。

當台灣人要向國外買商品時,因為國際通用的貨幣是美元,這時候就需要從銀行兌換美元來支付給賣家;到國外讀書或是旅遊,也會對美元有需求。

有人拿台幣換美元、又有些人把美元賣給銀行,銀行則從中賺一點差價,這是銀行外匯部份賴以為生的收入,而「匯率」就在供給與需求的互動中產生動態變化。

以台灣而言,由於每年貿易順差約有 200 多億美元,表面上看似美元供給量應該比需求量大,所以新台幣對美元應該要升值才對 (美元對新台幣貶值)。

但事實上,台灣一般民眾、甚至包括央行在內,因為國內的投資管道沒這麼多,所有通常會拿美元投資國外股票、基金及債券,變成對外的投資,因此真正留在台灣的美元並沒有這麼多。

光是用貿易順差金額多寡來認定新台幣應該升值,並不完全合理,還要看金融帳的狀況而定。

央行的主張就是台灣的「經常帳」是順差,但「金融帳」卻是逆差;經常帳指的是做生意賺到的錢 (出口減進口),而金融帳則是指對外投資。

台灣人喜愛海外投資,包含央行本身都有很多美國公債,因此新台幣的匯率保持相對穩定。

2024年12月27日 星期五

今日閱讀: 好懂秒懂的商業獲利思維課 (四) 破窗效應:乾淨整齊是有商業價值的?

這章節最吸引我的是以下兩句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化、簡單的事情重複做;作者是用工廠的生產管理情境來說明這兩句話的重要性,但我想要分享同樣的觀念如何應用在個人身上。

當我們努力想解決一個困難問題的時候,總是想盡辦法把問題分解成一個又一個看似容易的階段性目標,然後再逐一擊破。

當目標的設定看起來沒這麼難,才會比較有動力去解決,反複做幾次之後,就會越來越熟練,然後逐步提高達成階段性目標的效率,累積這些成果後,就自然而然地解決複雜的事情了。

這其中的困難點,在於如何將複雜的事情拆解成→基於自身能力在時間內能完成的階段性目標,以及如何確保自己的執行力,不會因為重複做而打折。

這幾年不管是在工作上或是教學上,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看似遙不可及或是困難無比的目標,拆解成每週必須完成的事項,並設計一套反饋的機制來確保執行成效;隨著時間的累積,回頭看就會發現自己已經完成當初覺得非常困難或複雜的事。

當我自己反覆用同一套模式來應對不同的難題時,就會逐漸形成一套做事的流程或者是說邏輯,具體的實行方式每個人應該都不太一樣,但我想核心觀念不外乎就是一開頭的那兩句話「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以及「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本章節重點摘要如下:

所謂「破窗效應」,就是假設有一間空屋都沒有人住,如果其中一扇窗戶不小心被打破了,那麼接下來就會發現這間房子的其他窗戶也會陸續開始破敗,甚至會有人闖入,讓一些脫序作為或是犯罪情事在裡面發生。

這個理論主要想要表達或者引申意義是,如果放任一些不良的情況或者是不好的行為而不去改正糾錯的話,那麼可能到最後會演變成難以想像的災難,或者沒有辦法收拾的後果。

生產效率和產出要大幅提升,要讓所有的流程和所有的動線都完全符合兩個重要的法則:「複雜的事情簡單化」與「簡單的事情重複做」。


三個關鍵提升,能讓公司獲利:

1. 品質提升;

人類是「習慣性」的動物,單純有序的環境不僅比較容易養成習慣,也不容易出錯;相反地,雜亂無章的環境,每一次的動作幾乎都是需要重新思考、重新學習,這樣一來不僅沒有辦法透過持續不斷的練習養成習慣、強化熟悉度,也很容易造成操作上的失誤,進而影響產品的良率和品質。

生產管理特別強調「標準化的流程」,也就是所謂的 SOP (Standard of Procedure),因為標準化的嚴格執行才可以帶來產品或服務品質的保證。

雖然標準化看起來只是要求所有流程一致性,但在整個工作環境上的「整理整頓」才是保持這個一致性不可或缺的管理內涵。


2. 效能提升;

整齊、有秩序,讓一切事情都能一目了然並且標準化,當然也就可以提升工作的效率和效能。

井然有序最重要的精神,就是讓所有事情看起來變「簡單」,一旦所有的事情變得比較簡單,那麼「熟練度」的提升也就會更加的快速。

從一個新手變成熟手的時間就會縮短,團隊的效能也就會快速的成長。


3. 安全提升;

讓員工保持清潔,讓工作環境整齊有序,並不僅僅是為了品質和效能,其中很重要的目的也是要保護員工。

站在公司的立場來說,任何工安事件的發生,不僅會造成生產上的損失,更有可能會危及品牌形象,並進一步大幅減使公司的獲利能力,這個影響可能是非常重大的。

乾淨,是可以賣錢的。

2024年12月25日 星期三

終於熬到了學期結束!

今晚將結束本學期最後一次碩專班的授課,剛上傳完期末專案的題目及上課講義後,整個人瞬間鬆了一口氣。

這學期其實授課內容比前幾年都少,一方面我在調整自己授課的方式以及節奏,一邊觀察同學們吸收的程度與反應、一邊調整進度;另一方面也因為引進了 ChatGPT 來協助教學,這部份我還沒有嘗試過,需要步步為營。

接近期末時,又因為發現了 MCU 最新架構的潛力,瘋狂地收集相關資料,努力地思考未來有可能發展的方向,雖然這符合我的本意,但也覺得有點累。

在授課的同時,適逢公司的新產品落地應用,衍生出不少產品開發上的技術修改,再加上一些突發的狀況以及本來就預定好的行程,讓我整個下半年都是在跟時間賽跑,感覺一個行程結束就馬上來下一個,甚至是上一個還沒結束、下一個就來報到了。

當我已經處於看似有序、但實則混亂的生活中,我老婆則是迎來了大亂鬥,她的時間比我更滿,甚至已經到了隨時都有不同公司的人在找她的情況發生。

悠閒的步調似乎正在遠離我們的日常生活,但我們自己都很清楚這並非我們設定的長期目標;沒有時間、沒有健康,再有錢也沒用。

要怎麼在自我成長與學習、工作、健康以及生活中取得一個平衡點,這也是我們未來幾年值得思考的課題。

這一年即將邁入尾聲,照慣例我也會再寫一篇文章來回顧整年度的發展狀況;慶幸的是今年過得很精彩,沒有白活,這是值得給自己一個掌聲的。

希望來年還能有類似的感受,每年都有新鮮事,別讓自己覺得白走這一遭。

2024年12月23日 星期一

現在的 MCU 也太強了吧!

今天花了半天的時間在整理 MCU (微控制器) 的資料,嚴格來說應該是連帶影像感測器模組的資料都一起帶上了,因為我的目的是要用 MCU 來做機器視覺的相關應用,當然要連怎麼用它來取像都要弄清楚阿!

話說,我對於 MCU 其實不算陌生,從 8 位元的 8051 開始、到 16 位元的 PIC,再從組合語言寫到 C 語言;但那都是在學生時代修課時的專題才應用到的,自從我專注在機器視覺這個領域後,就幾乎沒碰過 MCU 了。

在我的印象中,MCU 就是可以用來做控制、透過 GPIO 或是相關介面來跟感測器溝通的主要裝置,但因為數位影像的運算量太大,再加上資料傳輸的頻寬也是個問題,所以基本上都不會考慮用 MCU 來做機器視覺相關的事情。

況且,在我當學生的年代,TI DSP 才是嵌入式視覺系統的主流,壓根就不會想到 MCU 那邊去。 

事過境遷,沒想到半導體的發展不僅迎來 AI 的時代,也間接讓當年不起眼的小弟浮上檯面。

由於智慧型手機的普及,再加上半導體持續往新世代製程推進,當年效能遠不如 x86 體系的 ARM 架構也出頭天了, 現在 Cortex-A 系列的效能已經非吳下阿蒙,這幾年我們也嘗試著把原本在 x86 執行的框架轉移到 ARM 上面去。

即便如此,但我一直沒有關注 ARM Cortex-M 系列,簡單分一下,代號 A 是應用處理器、而代號 M 開頭的則是微控制器,也就是 MCU;過去這麼多年後,抬頭一看才發現,怎麼現在 32 位元的 MCU 全都變成 ARM 的架構阿,真是大變天。

最讓我驚訝的是,Renesas 竟然在第一時間就推出 ARM 最新架構 Cortex-M85MCU,而且它們又在這個 MCU 上新增了一個 Capture Engine Unit (CEU) 以及 LCD 控制器,這也太強悍了吧!

怎麼會把一個 MCU 設計的跟視覺專用控制器一樣,再加上 Renesas 一直跟 Microsoft 有合作,官方版本就直接支援 Azure RTOS (ThreadX) 即時作業系統跟 GUIX 的設計介面,這根本是把桌面應用程式開發的那一套搬到嵌入式系統來嘛!

了解到現在 MCU 的進展,其實我內心是很高興的,從以前就覺得一些簡單的視覺應用為什麼要用 Windows Linux 這種複雜的作業系統,即時性不高、又害怕會有系統不穩定的情況發生,但礙於沒有適合的硬體,所以也只能沿用 PC-based 的模式做。

接下來的一年,我應該會一頭栽進去這個領域,把這個架構給摸熟來,再藉此思考我們的新產品設計。

2024年12月22日 星期日

福崗、熊本自駕五日遊 (五) 賦歸

因為又住到 APA Hotel 來,我們就跟第一天一樣,跑到旁邊的超市去買隔天的早餐;這旅館除了房間小了點外,住起來的感覺很不錯,再加上自助登記與退房,以及所在地點的方便性,對我們這種自由行的旅客來說非常方便。

原本我們擔心一早還車後的時間會來不及,本來想直接叫計程車的,後來因為提前還車的關係,反倒是可以晃晃悠悠地拖著行李去搭地鐵,然後再轉搭接駁車。

因為我們搭車的時間接近上班時間,原本害怕車箱內會很擁擠,想不到往機場方向的人不多,這也是住在這個位置的好處之一。

才搭一站就到了國內機場站,接駁車也馬上就來了,雖然不像之前去沖繩那種像飛國內線的感覺,但確實也是非常方便。

值得一提的是,老婆在事前先查了福崗機場的貴賓室,本來的很陽春,但在某人的 Facebook 中有分享到新的貴賓室近期剛開幕,我們的運氣不錯正好碰上了。

進去貴賓室後才發現,別人都是以較好艙等的機票所附贈的貴賓室服務進來的,但我們是搭廉航用信用卡附贈的 PP 卡進來的,櫃檯大姐處理起來有點手忙腳亂,不像先前從香港搭機時那邊的櫃檯人員熟練。

新的福崗機場貴賓室真的值得一去,一改先前陽春的作風,這次是有感升級,對我來說應該算是機場貴賓室中排名前幾的存在。

回程我們飛了比較久,整整花了三個半小時才返回桃園機場,幸好出關跟機場接送一切順利,中午的高速公路也沒什麼車,很快就回到家了。

繼上次沖繩之旅後,我們又再次實現了早上在日本、下午就在台北的一天;其實這種小旅行還不算錯、也不會太累,再加上旅程中間有兩天是假日,實際上也不會擔誤到工作或是其他的行程。

還是要感謝老天保佑,我們這次的旅程可以順利進行、不被中斷也是不容易,因為剛好在出發前幾天我爸才急診出院,而前一週我老婆的外公也被發病危通知。

要是一個不好發生在我們旅行期間,那肯定就得提前中斷返國了,只能說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福崗、熊本自駕五日遊 (四) 秋月城與太宰府

早晨在溫泉旅館中醒來,幸好室內的空調夠力,不然真的會冷死;早餐是傳統的日式早餐,這跟昨晚的晚餐不同,大多數都是我能吃的,看著又是很豐盛的定食,這是種不同於台式早餐的體驗。

整理好行李後,我們退房並取車,前往下一個目的地「秋月城」,據老婆說這邊也是賞楓的好去處,而且是在我們回福崗的路程上。

由於這邊山路的景色很漂亮,再加上天氣很棒,我們決定把導航設定為不上收費路段,直接一路開山路過去,真正地體驗日本自駕之美。

結果證明這個決定是對的,日本非國道的道路一樣好開,再加上沿線的美景,真的讓心情非常愉悅。

不過在抵達秋月城前,第一次在日本碰到塞車的狀況,因為路很小條、車又太多,再加上路邊的遊客也很多,害我有點心驚膽跳。

跟著前行的車左右亂轉,幸好讓我們碰到了還有空位的私人停車場,但是位置很小有夠難停,我必須要從入口處就開始倒車進去,聽著工作人員的指揮,但他在講什麼我完全聽不懂,又一次雞同鴨講,幸好最後還是把車給停進去了。

在進到秋月城前,沿途的民居景色就非常漂亮,再加上天氣的加成效果,心情又更好了!









但可惜的是,老婆想要看到楓葉整片紅的景象還是落空,雖然這區已經有滿多棵都全部轉紅,但還是沒辦法連成一整片,我們還是來得太早了點。

進到了秋月城的遺址後,我內心有點小失望,就這樣? 這個景點似乎有點名不符實阿,如果沒有楓葉可看,其實屬於可來可不來的地方,而且又會塞車。







雖然不太符合我心中的預期,但坦白說參觀日本的景點有個好處,那就是會覺得內心很平靜,走在路上都會有種怡然自得的感覺;我不確定老婆是怎麼想的,雖然在這還是沒有達到賞楓的目的,但我其實還滿開心的。

老婆跟我在台灣旅遊時,常說我太挑剔,但坦白說我不是故意的,只是看到亂七八糟的景觀再加上四處人聲鼎沸時,就覺得心裡很阿雜,很難高興的起來。

而這兩天在九州的旅程,卻讓我感覺心裡很平靜,只要一靜下來就覺得很舒適;這幾年我也覺得自己變化越來越大,記得年輕時我很喜歡熱鬧,但隨著年紀越來越大,就偏向簡單與安靜的生活模式。

離開秋月城後,我們繼續開往太宰府,這感覺就是個熱門景點,而且離秋月城不遠;抵達時,又是大塞車,路邊同樣是不斷湧現的人潮跟車潮。

我們當機立斷,找了間還有空位的停車場就先停,剛下車就覺得天氣變得更冷了,跟剛才在秋月城那種暖和的感覺不太一樣。

來太宰府參觀的人真的太多了,這不是我喜歡的模式,快速地走過人多的地方,後來我們跑到隔壁比較安靜的庭院參觀,自得其樂。



         










遊完太宰府,我也覺得有點累了,再加上天色漸暗又越來越冷,我們就準備開車離開,回到住第一晚的福崗 APA Hotel

誰知道這時被老婆在太宰府的商店街中看到 Miffy 的專賣店,這下完蛋了,她一進去就邁不開步,害我在外面冷得要死,又一陣好等。

由於考量到隔天早上 Times 租車比較晚開門,我們又是早上的飛機,如果明早才還車時間上可能會很趕,因此決定在它們今天下班前就去還車。

本來以為從太宰府回到 APA Hotel 距離不遠,誰知道還是要先開上一段高速公路才行,而且下交流道時,因為已經碰到下班時間,車流量還是偏大,我們趕緊先到加油站把油加滿後,再到旅館 Check-In 把行李卸下,然後直奔租車地點還車。

這趟旅程的租還車都很順利,但當我們想說趁這個機會去體驗一下福崗的屋台文化時,卻吃了個鱉。 

走了一整天,肚子已經很餓,想說選個近一點的天神屋台嘗鮮,卻怎麼也找不到正確的位置,等我們總算找到屋台時,又碰到客滿,再加上天氣其實滿冷的,要在半露天的環境下用餐,我也是有所疑慮。

其實屋台就是台灣的路邊攤,要說特別嘛,對日本人來說或許很特別,但對我這個台灣人來說早就見怪不怪,因此說有特別高的興趣也還好。

最後,我們還是選擇了吃商場內的豬排定食以及超級好吃的鯛魚燒,這趟來日本都還沒有機會吃到豬排定食,讓我有點想念它。

講到鯛魚燒,我特別想拿出來講一下,因為我們在熊本的商店街也有吃到,有地瓜跟紅豆兩種口味,我覺得超級好吃的,皮烤得很脆,再搭配上厚實的內餡,吃起來超級滿足;因此,當我在福崗又看到同一家連鎖店時,馬上又買來吃。

另外,日本的連鎖定食店真的沒話說,便宜又好吃,重點是服務真的很到位;雖說最近幾年很多人都說日本的服務水準已經不如以往,但我們這次來九州旅行,真心覺得服務水準還是超級高的,不管是商家或是攤販都是年輕人在外場負責,依舊讓人感覺是有溫度的服務品質。

不知道是不是我太敏感,在台灣的日式連鎖店,會感覺到員工只是在喊口號、但心裡並不是很認同;但我在日本碰到的幾位店員,真覺得他們是很用心地在服務,也很以自己的工作為榮。

不太理解這中間的差異在哪裡,只能說單論服務業的水準,台灣還落後給日本不少,這不單純是指工作的薪資或是具體工作流程,而是一種服務文化上的差異,也可以說是軟實力的差別。

有時候就是一種感覺而已,就算語言不通,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實實在在地體會到服務我們的是有溫度的人類,而不是冷冰冰的機器。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五) 被上市公司投資前,要注意哪些事項?

前幾天,以前一起進修 MBA 的同學打電話給我,想請教被上市櫃投資需要注意哪些事項,以及整個投資的流程是怎麼一回事。

這瞬間又把我拉回多年前的記憶中,只不過在對話中,我發覺同學想得並不是被投資後公司會怎麼發展,而是更著重在他自己能否先拿回部份投資,優先獲利。

每個人開始創業的想法都不一樣,但在出場的選擇上不外乎就那幾種,因此創業前就應該思考一下自己可能的出場模式。

聽著同學說他們想開價多少,然後如果對方不接受就不要往下談了,我聽著就覺得有趣,怎麼跟我當年一樣的天真與樂觀阿!

我不斷跟他強調,在公司委託第三方進行「盡職調查 (Due-Diligence, DD)」 前,跟對方談價格都是沒有意義的行為;在盡職調查前,雙方的碰面與討論比較像是在確認彼此適合的程度,真有合意才會進行下一步驟。

盡職調查的目的在於確認你們公司是否值得被投資、是否有潛藏的風險,因此上市櫃公司一定得做,這個程序是躲不掉的,因為投資方也必須要對它們的股東負責。

當然,我必須說一句實話,通常盡職調查出來後的數據都不會太漂亮,在台灣的新創公司要拿到高估值的難度不小,但可以在後續的談判中以盡職調查後的資料為基礎,想辦法用對自己有利的說法跟投資方談。

最後的成交金額,其實就是看對方多想買、看你多想賣,然後在這個過程中談出一個雙方都能接受的價格而已。

只不過我同學的傾向性有點明顯,他在這間新創公司其實不算大股東,雖然實際的經營是他在負責,但無奈股份就是比較少,所以一直想著在這個階段就能部份出場,提早收回一些投資。

如果是由他負責談判,所談下來的條件可能會對他自己有利、但不見得對公司有利,這中間其實就是所謂的「代理問題」。

投資方可能因為他想要提早出場的條件,進而壓低公司的估值,或是說在談判的過程中影響到投資方的信心,讓整個投資案崩盤。

要知道投資早期新創就是投人,如果連主要負責經營的人都想提前落袋為安,換成是你是投資人會安心嗎? 這點有待商榷。

想要先把眼前的利益拿下來,這點無可厚非,畢竟下海努力掙扎了這麼多年,看到有上岸的機會當然要好好抓住;但會不會因此影響到原本股東間的關係,以及公司長期發展的目標呢?

我也勸他,在這個階段就出場,其實能獲得的利益也很有限,倒不如把眼光放長遠一些,說不定更有機會翻身。

或許,在被投資前最該注意的事情,是好好地跟自己對話、了解自己到底想要什麼,接著再理性分析自己所具備的條件是否滿足;別只是一廂情願地認為自己值得,但卻忽略了現實的種種限制。

福崗、熊本自駕五日遊 (三) 菊池溪谷與黑川溫泉

我們這次的行程有點趕,幸好熊本的市區並不大,昨天也逛完幾個想去的景點,剩下的地方就等以後有機會再來吧!

受惠於自駕的關係,我們今天將前往沒開車不易抵達的景點,那就是「菊池溪谷」和「黑川溫泉」;也如老婆所願,晚上就住宿在黑川溫泉當地的溫泉旅館。

其實我對於溫泉旅館的印象很一般,因為在台灣住過的溫泉旅館都沒什麼記憶點,但老婆一直跟我說日本的溫泉旅館非常有特色,一定要體驗一下;但我還沒體驗到它的特色之前,倒是對它的價格很有印象。

有別於前一天的早餐是吃超市食物,雖然說也非常好吃,但總想體驗一下日本當地旅館的早餐,台灣旅館早餐最有名的就是晶華體系的飯店;我們在熊本住的旅館也不差,是三井旗下的品牌,不過價格卻相對平易近人。

我們訂的房間有附早餐,不用出門覓食,直接在旅館的餐廳用餐即可;雖然這間三井的早餐多樣性不如台灣的捷絲旅或晶英酒店,但也格外有日本特色,每道菜都非常精致,而且它們都會分成一小碟,讓我可以品嘗不同種類的菜餚,又不會吃太飽。

吃飽後,收拾完行李就退房上路了,這邊有個小插曲,因為這間旅館的停車場是機械式的,我剛開始停進來的時候跟負責的老伯伯雞同鴨講、比手畫腳了半天,後來才知道他要我幹嘛,這也是一種另類的體驗。

從熊本市區開車前往菊池溪谷的路程約一小時,其實不算太遠,而且我發現進入山區後的路段風景很漂亮,越開就覺得心情越好。

由於菊池溪谷是在山上,海拔高度比較高,老婆很期待能在這邊看到轉紅的楓葉;但老實說,我心裡完全不抱任何希望,因為平地都完全沒見紅了,不大可能爬個山就全紅,山不夠高、溫差也沒這麼大。

在菊池溪谷的停車場下車時,只覺得冷空氣往臉上灌,真的好冷阿! 不過搭配著周遭的山景,又覺得這個氣溫是合理的。



雖然老婆嘴巴很失望的說,還是沒看到全紅的楓葉,但我覺得眼前的景色已經很美了,遊走在這片山林間真的很舒服,日本人長壽的祕密是不是因為他們到處都有這些美景阿!







雖然沒看到楓葉還是有點小失望,但這絲毫不影響我們對於後續行程「黑川溫泉」的期待;也感謝老婆的路線規劃,菊池溪谷到黑川溫泉算是順向的,不需要先下山後再繞路過去,只要再開一小時的車程就到了。

在開上山頂要跨過一座山的時候,我們看到了跟陽明山很像的風景,老婆馬上叫我找地方停車,她想要好好的觀賞一下這片美景。






這邊的風真的超級大的,漂亮歸漂亮,也待不了太久,我整個人都快被凍成冰棒了,不過這也算體現了自駕的好處,想走就走、想停就停,跟當地人享有一樣觀景的樂趣。

經過了彎彎繞繞的山路,我們終於抵達了黑川溫泉;說真的,在這邊開車的駕駛體驗真是太棒了,我雖然開的有點累,但能邊開車邊欣賞沿途的美景,我覺得真是大賺,況且這台車車況很好,開起來超級順。

嚴格來說,黑川溫泉在台灣應該不算知名的溫泉聚落,但我想應該也會有很棒的體驗;一開到點,只覺得路好小條,簡直是在考驗我的駕駛技術嘛!






老婆這次訂的溫泉旅館,從外觀到內部都很有日本傳統風格,這應該也是我第一次入住這種帶有日本特色的溫泉旅館喔!





趁著天色還沒暗,我們先到溫泉街上晃一晃,其實旅客也不少,但大多數應該都是韓國人,這邊倒是沒聽到太多的台灣口音,不像在熊本市區這麼多台灣人。








隨手一拍都很美,其實我邊走邊在思考,為什麼日本的溫泉街這麼漂亮,雖然不是很有名氣的溫泉也可以規劃成這樣,台灣那幾個知名的溫泉街就搞的亂七八糟呢?

拋開比較性的想法,跟日本比這個實在是自討苦吃,這表示台灣還有很大的進步空間,也不是壞事;很快就到了晚餐時間,我們竟然是在房間裡用膳、專人送餐與服務,這點倒是很特別。



這個擺盤的水準很高,有點懷石料理的感覺,但說真的我最近不太能吃海鮮,然後又不敢吃馬肉,所以這豐盛的菜餚只能給老婆享用了。

晚餐後,我們到旅館附設的溫泉泡湯,這邊不是公共浴池,而是採用私人湯屋的方式;我本來以為是台灣那種小間的湯屋,一進去才知道是好大一間的私人湯屋,這跟公共池比較小的池子都差不多大了,一人享用也太爽了吧!

不過嘛! 黑川溫泉畢竟是在山區,入夜後真的快冷死,因此我們泡完溫泉後也就早早入睡,期待明天的行程。

今日閱讀: 慣習 Habitus (二) 知識資本

「知識資本」在我們受教育的過程中,有意、無意間都會有所感知,但其背後的道理不會像作者敘述的這麼透徹;看完這個章節後,也算是回答了我在升學過程中的許多疑惑。 至於學位頭銜到底重不重要,我覺得這要看自身所處的環境重不重視,就如作者所說:「在中小企業中,通常也較為看重一個人的才能勝過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