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25日 星期二

『知識複利』知識寫作的分類

「知識型寫作」除了分享知識的教學文外,也可以從深度跟廣度兩者延伸出不同的切入點,這邊可以粗略分為五種方向:

1. 脈絡型,分析事情的脈絡與歷史緣由,從時間軸面談論事務。

2. 分析型,就事情各方的意見分析與評論,綜合多方意見。

3. 翻案型,提出與既有理解不同的新想法與論證方式。

4. 經驗型,根據自身經驗分享事情的看法,聚焦主觀體驗。

5. 熱點型,對現在當紅的事務進行討論,蹭熱點溫度。

「脈絡型」是我自己很喜歡的一種寫作方式,它就是談一個現象或事物的「為什麼」,這個現象可能大家都知道,卻沒有人去細細思考它的來龍去脈。

例如我在寫「越過中度所得陷阱的台灣經濟」閱讀心得時,腦中浮現的是新聞播報「台灣錢淹腳目」這句話。

台灣早期的中小企業非常活躍,經濟成長人人皆有感,但到如今我們生活中聽到的全都是台積電以及聯發科這種大公司賺大錢,多數人的薪資卻停滯不前,究竟為何演變成如今這樣?

用時間軸的深度去思考議題,然後再加上當時事件的一些印象,加以分析「為什麼台灣經濟,會變成今天的模樣?」,這背後的故事就能帶出更深刻的記憶點;這樣的寫作模式也可以套到不同的專業上,例如現今人工智慧 AI 的技術,是怎麼一步步發展成今日的模樣的。


「分析型」的文章,相對於脈絡型簡單一些,拆解特定議題或論點,並說明其它人的見解,最後再帶到自己的經驗與看法。

我也滿常寫這種類型的文章,但出發點應該都是看到某篇文章或是某支影片的內容,引起我的共鳴,然後才進一步去收集相關資料,了解別人對這個議題或論點的看法。

舉例來說,「四十歲後的健康儲備計畫」與「為什麼偷懶的人比較開心?」就是屬於分析型的文章;我擅長的寫作類型應該是介於經驗型與分析型之間。

這種寫作方式讓我們用不同的思考面向去探討一個議題或論點,增加思維廣度。


「翻案型」文章主要以「破除日常生活既有的框架跟迷思」為切入點,顛覆大家的認知,但考據上必須更加嚴謹,我比較少寫這種類型的文章,寫過比較接近的應該是質疑既有文章主題的方式,例如我在「貧困會阻礙大腦發育?」所講到的有關聯而非因果關係。

未來如果有準備可以多挑戰翻案型的寫作方式,訓練自己的「批判性思維」,這才是科學進步的原動力。


「經驗型」的寫作方式主要以分享自己的經驗為主,大多數人在談職場或生涯規劃的時候都是採用這種方式。

當然,我也不例外,在「創業之路」或是「在職進修」相關的系列文中,就是用經驗型的寫作方式,我的做法是盡量還原事實發生的經過,避免嫁接跟誇大,過度的修飾會讓故事內容偏離事實。

但為了保護自己跟其它人,往往會把人事物的識別予以模糊化,盡量避免造成別人與自己的困擾。

寫經驗型的文章時,要盡量萃取「不因時間而改變」的普世通則,並注意時代的落差,才會比較有參考價值,不然只會淪為自嗨的爽文。


至於「熱點型」文章我比較少寫,我並沒有使用 FB IG 等社群平台,也很少在自己的部落格針對時事撰寫文章,更多的寫作主題還是基於自己生活周遭所見所聞的事件為主。

我寫過的熱點型文章,應該只有股票投資跟加密貨幣等投資理財相關心得,主要是我自己操作上的心得文,因為有時效性,這種文章通常都是船過水無痕。


上述的五種類型是可以混在一起寫的,可以從熱點切入,用分析的方式解釋,最後提供翻案的思維;我比較擅長的反而是分析型 + 經驗型的寫作方式,類似「從五十歲生日提離職,重當學生考上律師思考中年轉職」就是我最舒服的寫作模式。

從某個事件或論點切入,先做簡單的內容分析後,再加入自己經驗的關聯性,最後給出總結或是反問,這似乎默默地成為我寫作上的一種習慣。

在思考創作主題時,也可以把想寫的議題套入上述五種分類,讓我們的寫作方向多一些可能性。

最後,不管是什麼「寫作主題」或是「寫作類型」,不要為了只是想產出文章而寫,而是要自己真的覺得有趣,寫作的題目也有機會幫助他人或是傳遞知識的價值

寫作的習慣養成就跟運動一樣,不追求一時的爆發,而是要穩定的輸出;對我來說「續航力」比「爆發力」更重要,如果你不知道該如何養成習慣,可以參考「原子習慣」一書。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十二) 合資公司是不是試水溫的好方法?

今天這篇又要聊到我老婆的工作內容了,她今年有關創業方面的內容特別多,所以一再被提及,但就她自己的說法,她並不想創業、她比較想躺平耍廢。 自從健身工作室的經營上軌道後,老婆就沒花費太多額外的精神,反倒是那間進出口公司的老闆非常活躍,衝勁跟野心十足,每天似乎都有新的想法,也搞死她們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