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2月31日 星期五
2021再見,迎接2022!
2021年12月28日 星期二
『匱乏經濟學』匱乏的思維模式
2021年12月21日 星期二
『富國的糖衣』重點摘要 (上)
2021年12月16日 星期四
『我只是好好生活,工作竟然變順了』重點摘要
2021年12月11日 星期六
硬要跑起來,還是跑的動
2021年12月8日 星期三
貨櫃三雄及面板雙喵回神了!
2021年12月6日 星期一
九局下半落後,能否逆轉勝?
2021年12月1日 星期三
『雪球-巴菲特傳』 重點摘錄
不管做甚麼事都講求「安全邊際」,投資當然也不例外。
投資就是「延後消費」,先拿出錢以便日後回收。
投資只需要問兩件事,一是可以回收多少,二是何時可以回收。
利率 (借貸的成本) 就是「何時」的代價。
「利率」對金融的作用相當於重力對物體的作用。
當利率變動時,房屋、股票、債券等所有金融資產的價值隨之變動。
影響人們行事的一大因素,在於他們拿的是一張「內在成績單」還是「外在成績單」;能安於內在成績單,對你有好處。
子女年幼時,父母看重什麼他們就學到什麼;如果父母看重的是外界對你的看法,而不是你的行為,你會追求一張外在成績單。
錢可以讓我獨立,然後我就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而我最想做的事就是自己當老闆,我不要別人指使我做事。
不要老是想著買入時的股價,不要不經思索就急著賺小錢。
除非很有把握,否則不要為別人的錢負責。
員工可以分享他們付出勞力所創造的利潤,但他們必須對雇主負責,而且當「企業價值」提升時,只有雇主能從中獲利。
當然,假如員工購買公司股票,他們就成為公司股東,和其他出資者成為合夥人,但不論持有多少股票,只要他們仍是公司員工,就必須為自己的工作成果向雇主負責。
當你和比你優秀的人在一起,你就會向上成長一些;反之,如果你和比你差的人在一起,很快就會往下掉。
登山後,豁然開朗!
登山後,又好一陣子沒發文了,邊看邊想下一步該怎麼走,直到昨天大概已經有了初步的想法。
其實自己的行為比內心更早反映出來真實想法,人有時不該欺騙自己,斷捨離很難,但虛度光陰更是對自己的不負責任。
先前念書時常會把「沉沒成本」掛在嘴邊,但事實上當自己面對抉擇時又容易想不清看不明,這也是我個性上的一大弱點,優柔寡斷。
最近反省過往行為,就是太愛說「順其自然」,明知道不合理或不可為的事,卻因為害怕麻煩而無法提出反對意見,這樣的模式很容易讓事情一步步走向最糟糕的發展。
偏偏自己又無法斷捨離,只能透過時間來淡化許多事情,再回頭來處理,現在想想真的很沒有效率,但這就是我。
在這段時間,除了調整身體的健康狀況外,不斷的校正方向以及問自己到底想要甚麼,發現我還是難以忘懷那「從無到有」的感覺,不論是產品開發還是創業,持續做有價值的事應該是我一生的職志,而非只是沉沒成本或賺錢的考量而已。
這邊一想通,其實很多事的安排就很清楚,這才發現先前其實都已經做了安排,行為真的能反映出真實想法,而我已經在路上。
拼續航力 → 從短跑衝刺變成馬拉松訓練
最近幾週我過上了極其規律的工作型態,因為在有時間壓力的情況下,有幾個新的產品功能待開發;但我又不想把自己的時間全壓上去,因此就每天專注工作三至四小時,確保當天都有達成設定的目標,也不特別著急著一次做完。 回頭一看,其實默默地都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目標,似乎也沒有因為每天只專注開發三、...
-
從以前就常聽人說中盤商、大盤商多好賺,或是說那些包工程的只是轉包出去就可以賺差價;當時我就有了疑問,雖然明白「存在必有其原因」這句話,但還是不了解為什麼這些中間商可以賺到差價,而且讓供需兩方都接受它們的存在。 這個疑問存在我的心中好長一段時間,自從去年老婆去當一間食品進出口公司的...
-
這本書讓我讀起來感覺有點累,作者的主觀意識很強,一直想要把讀者拉到他的認知中 → 創業家比上班族優秀。 有些偏頗的內容就不說了,先談一下有共鳴的地方:我勉強算是作者口中的創業家家庭 (以前沒有創業家的說法,不是做生意的、就是開工廠的小老闆,但我爸媽只能算是合夥股東,不是拿主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