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3日 星期四

出乎意料之外的新產品進展

一個星期前我寫下「新產品的契機」來記錄內心對於新產品的期待與不安,但沒料到的是在短短一週內,竟然接連傳來好消息,這該歸功於我們的合作夥伴,他們的推廣能力超出我的預期。

下週又有兩個潛力十足的新產品應用要出機,今天被告知其中一個可能有非常可觀的數量。

對我來說,沒看到真的訂單,通常都先當客戶在畫大餅,但我確實被這個虛幻的大餅給餵飽了,最起碼也填補了滿滿的情緒價值。

這幾天滿檔的工作行程,除了本來就排定的電影時間外,幾乎就撲在工作上面了,這導致我對於其他事物的感知鈍化,這是很明顯的「隧道效應」。

越是這個時候,越是該好好檢視自己的工作內容,要追求「高效能」、而非「高效率」,我得先弄清楚什麼是最重要的事,然後再去把那件事給做好。

按照今年初的規劃,本來我有兩件很重要的事、排在暑假期間要啟動,但由於新產品的進展比想像中更快,瞬間讓我陷入兩難,是該按照原先規劃的步調進行,還是先以新產品的推廣優先?

或許我該找一天好好思考一下,而不是像現在一樣,從客戶公司回來後都筋疲力盡了,但在吃完飯、洗完澡後還得繼續工作,這就會被困在隧道內無法動彈,對我自己來說是短多長空。

維持自己的生活步調是件很重要的事、卻也是件很困難的事,當眼前出現機會時,我們通常都會盡最大的努力去提高成功率,但無形中也會排擠做其他事的時間。

我確實該好好想想了!

2025年6月30日 星期一

北海道自駕八日遊 (一) 札幌的夜晚

這次的旅行我們採取怎麼舒服怎麼來的模式,飛機中午才飛、回程也是晚上起飛,一切都以能夠睡飽再出門為宗旨。

由於預約了機場接送再加上環宇商務中心的尊榮通關,我們早上就晃晃悠悠地直到九點才把行李準備好,然後等車來接。

幸好天氣不錯,不然拖著大包小包也挺麻煩的,唯一錯估的是我們時間還是訂太早了,星期天的早上完全都不塞車,結果四十分鐘就到環宇的門口,這表示我們得在這邊待上兩個小時阿!

尊榮通關的服務不管用了幾次都讓人感到舒爽,通關就是這麼的簡單,不到五分鐘我們已經坐在用餐區準備點餐了。



環宇的餐點水準無可挑剔,隨便點都好吃,老婆點了個西式的早午餐拼盤,我則是點了個剝皮辣椒水餃外加猴頭菇麵線,試試看不同的口味。



吃飽後,休息了一下,等服務人員過來通知我們可以登機了,就搭著高爾夫球車前往閘門,準備起飛啦!

起飛前都是愉快的記憶,但在飛機上真的有夠無聊,因為我們搭廉航,所以沒有任何的娛樂設施,我拿了一本書上去看,結果飛不到一半的時間就看完了,真是悲劇。

由於我們是直飛札幌的新千歲機場,飛行時間約四小時,剩下的兩個多小時想睡也睡不著,幸好老婆提醒我可以把以前下載的小說用離線的方式看,這一看就看到忘我了,絲毫感覺不到時間的流逝。

難怪很多人一上飛機就開始拿手機打電動,只要有事做,四小時的時間也不算太長。

抵達新千歲機場後,下飛機時覺得有點冷,有點不妙、天氣怎麼比預期的還差,我只有帶一件長袖的衣服阿!


出機場時人不多,通關算滿快的,我還以為北海道最大的機場應該很繁忙的,看來也算是我的刻板印象。

因為這次又是自駕遊,當然得先租車阿,我們又選了最熟悉的 Times,每次來日本租車都選它,租著租著也習慣了。

這次比較特別的是,它們在新千歲機場只有一個電話櫃檯,打電話後才會派車來接,就因為這樣我們又等了十幾分鐘。


租車地點是在荒郊野外,難怪派車來接都要這麼久,不過嘛有順利拿到車就好,這次租的車是 HONDA FIT,又是一次不同車款的體驗。


因為又是從左駕換到右駕,我總是要花點時間適應,但這次留給我的時間並不多,因為開沒多遠就得上 IC 高速公路,又是夜間行車,還是得小心一點。

幸好以前的身體記憶還在,開著開著也慢慢熟悉右駕,再加上車也不算太多,我們就順利抵達今晚的住宿地點 → APA Hotel 附近的 Times 停車場。

這次的感受就是,日本的通行費跟停車費好貴阿,租車不貴,但其它都不便宜,這也是自駕該考慮的成本之一。

因為時間也很晚了,我們就在飯店附近隨便找了間拉麵店,卻出乎意料外地好吃,這能算運氣好嘛?


雖然時間已晚,但札幌的街頭依舊燈紅酒綠,這邊店的營業時間都比晚的,我實在無法理解為什麼拉麵店要開到凌晨一點、甜點店要開到凌晨三點。


話說回來,也是因為它們營業時間晚,我們才有拉麵可以吃、才有甜點能享用,底下這杯聖代竟然比拉麵貴上一倍,真是令人驚訝。


好吃歸好吃,但我還是覺得這個地方有點奇妙,越晚人越多、彷彿就像是個不夜城,想不到在日本北境竟然是這樣的生活方式。

奔波了一整天,說不累是騙人的,吃完聖代後,老婆跟我就趕緊回到飯店休息了;APA 的房間一如既往的小 (貪小便宜嘛,一晚才新台幣兩千多),但地點位於市中心不說、這次一樓更是有間便利商店,真是太幸福了。

聽說明天還有祭典可以看,雖然我們沒有特別安排,但還是碰上了,這真是個不錯的巧合阿!

2025年6月28日 星期六

新的閱讀方式

已經有好一陣子沒寫閱讀心得或感想了,這倒不是因為沒時間看書,相反地這期間還看了不少本書,但遲遲沒像以前那樣寫感想,是因為發現了一個新的閱讀方式 → ChatGPT 討論模式。

以往寫感想時,都會先做這本書的摘要,然後再看有哪些部份跟自己的人生經驗有所共鳴;這樣做的好處是印象會比較深刻,而壞處就是會侷限在自己有限的經驗範圍內。

如果看到兩本類似主題、但論述不同的書時,往往又很難釐清其背後的假設與邏輯是什麼,反倒讓自己更疑惑了。

在這種情況下,很難找到人可以討論,因為前提條件是得同樣看過這兩本書、然後又深入理解它們之間的差異。

所以我們以前常聽到組建讀書會,就是為了填補讀了書、但卻沒人可以討論的窘態 → 往往連自己讀完後,都不見得能完整理解作者想表達的意思。

但是當 ChatGPT 橫空出世後,這一切就改觀了,它絕對是自學的好工具,特別是當我讀的並非剛出版的書籍、而是比較精典的著作時,ChatGPT 給出的觀點就相對比較值得信賴。

舉例來說,我最近反覆地閱讀及比較「極簡創業家」與「跨越鴻溝」這兩本書的觀點與論述,如果擺在以前,我肯定會感到非常困惑,因單看其中一本都很有道理,但放在一起讀就覺得有矛盾及衝突的地方。

於是我就邊讀邊把實務上的經驗與疑問,一股腦地瘋狂詢問 ChatGPT,一方面透過問答之間來確認自己是不是真的理解書中的內容,另外一方面也釐清它們書中所講的那套邏輯是在什麼應用情境下才適合。

像我在「極簡創業家」中讀到:「社群先於流程,流程先於產品,銷售先於行銷,行銷先於成長」;但在「跨越鴻溝」中又是以產品為優先,再思考進入市場的策略。

如果把我自身在供應鏈 B2B 創業的情境帶入,就可以直接跟 ChatGPT 討論該如何運用這兩本書的觀點在我自己身上 →「創業策略比較分析」。

以往常聽到「學了就要用」這句話,但這是建立在有人引導的情況下才比較有機會達成,否則就算看了很多書,也不知道該怎麼把書中的內容應用在自己的生活或工作上。

但現在真的可以透過 AI 來輔助學習的過程,在問答之間,慢慢地釐清楚該怎麼應用書中的內容在自己身上;而當自己能靈活運用這些內容於不同情境時,也代表已經吃透作者寫書時背後的假設與邏輯了。

ChatGPT 就給我一個很好的建議,修正極簡創業家的「社群 → 流程 → 產品」邏輯為以下這個版本,更適用在供應鏈創業:能力 → 連結 → 信任 → 規模化流程 → 長期合作。

「極簡創業家」的核心原則與精神能轉譯應用在 B2B 創業中,尤其是早期階段、資源有限、需要快速驗證的情境;透過跟 ChatGPT 的問答後,它進一步提出應用在 B2B 的「極簡創業家」觀點。

最後,結合我實務上的疑問以及「極簡創業家」與「跨越鴻溝」這兩本書,一個 B2B 的創業心法就此誕生 → 從信任到主流。

在這個閱讀與問答的過程中,我一方面理解書中講的內容,一方面也內化到自己的知識體系中。

這種閱讀的體驗是我以前無法想像的,彷彿是一個大師級的人物在指點我,並且很有耐心地在回答我的疑問、導引我去到想去的地方。

隨著 AI 慢慢地普及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我覺得未來不管是工作型態、生活方式以及學習的方式,都將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善用的人絕對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效率提升感。

2025年6月26日 星期四

新產品的契機

結束北海道之旅後,這週滿檔的行程,讓我昨晚直接斷電,從客戶那邊回家後就睡死,直到接近半夜才醒來。

我也分不清楚到底是旅行中所累積的疲倦感、還是因為突然轉換成高強度工作的不適應感,總之真的感覺好累,一到晚上就覺得能量已經所剩無幾。

慶幸的是,辛苦的背後是有所收穫的,上週剛出機的新產品,原本讓我的心中充滿著不安,但隨著客戶順利安裝並接入它們的系統,讓這份不安也轉變成期待,希望能夠成為量產的案子,也為後續的突破拉開序幕。

說也奇怪,去年的這個時候我還在擔心新產品擱淺、煩惱技術卡關,到了今年就好像慢慢步入正軌,隨著一個又一個的新案子到來,讓我在忙碌中也看到了新的希望。

一個新案子就代表多一次的量產機會,如果能在今年多導入幾個新案子,就等於幫公司多求得幾次擲骰子的機會,總是會中一次的吧!

單用嘴巴講的商業模式都很美好、但真正執行起來時,就是無比地枯燥與乏味,可是也唯有經歷過這段難熬的時間,才能真正地創造新的價值。

即使我在過程中一直想要退卻,但最後還是咬牙硬撐了下來,這都不知道該說是堅持還是固執了。

「打死不退」並不總是一個正面的詞彙,這也有可能是不懂得停損、浪費時間的行為;但我就是想親眼看看自己所選擇的路,到底是條死路、還是連接著康莊大道。

2025年6月24日 星期二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一) 合資公司籌備時會遇到哪些困難?

繼上次寫完「為何要成立控股公司?」後又過了快一個月,這期間跟合資公司有關的事並不多,卻很關鍵。

首先是投資方跟被投資方的會談,打從一開始就卡在股權的比例上,兩方都希望擁有控股權,這其實是最難處理的事。

在談判的過程中,其實就是在挖掘雙方最在意的點是什麼,從中尋求一個兩邊都能接受的協議;也就是說,當兩邊最在意的點是同一件事的時候,就很難打破這個僵局。

想不到在我自己被投資多年以後,還有機會再次窺見一次投資上的你來我往,雖然所涉及的投資金額不大,但過程中所展現出的理性分析與判斷、談判技巧以及最為重要的「人性」,還是一次不錯的實務案例。

我一直覺得創業投資就是在投「人」,人對了、事情就成功了一半。

但在談判過程中最難搞的也是人,就算事前理性地去分析投資與被投資的優缺點,但在最終決策的時候,往往還是會被「感性」的那一面影響,簡而言之就是「感覺」對不對。

這說起來滿玄的,但人與人之間就是會有一種莫名其妙的感覺,哪些人可以走到一起、哪些人不行;心中浮現這個人不行的預警,但又說不出個所以然來,只能當成是自己的經驗所得。

所以這次在籌備的過程中,搞定人的問題,大概也就成功一半了。

值得慶幸地是,投資方並沒有這麼「硬」,在關鍵的條件上有所退讓,這才讓合資這件事有可能發生。

雖然我從旁觀察,投資方已經展現十足的誠意,但被投資方似乎還是想盡可能地降低自己的風險,卻忘了要換位思考一下。

當我們在捍衛自己的權益並降低自身的風險時,也應該思考一下對方能得到些什麼,什麼樣的方式是可以讓雙方往同一個目標前進,而不是只保障一方、卻犧牲掉另一邊的權益。

這件事說來簡單,但做起來很難,但我自己是被投資方時,其實也只想著怎麼做對自己比較有利,沒花太多心力去思考怎麼設計才會讓兩邊的力氣往一處使。

旁觀者清,當我不再是局中人時,反而更能去觀察投資人與被投資人的心態,以及談判過程中所有「利害關係人」的訴求。

中間傳話的人往往會有代理人的問題,甚至會反過來影響決策者的想法,這點也是未來要注意的地方。

總而言之,很高興最後大家終於達成協議,後續可以繼續透過老婆的視角,來追蹤這間合資公司的發展,也期望公司的營運能夠順利地步上正軌。

2025年6月22日 星期日

寫在北海道旅行之後

一轉眼就結束八天的旅行了,昨晚接近凌晨才到家,經過一整天的奔波整個人疲倦到一個極點,腦袋停止思考,單純依著本能做事,盡可能地把行李歸位後,洗洗就睡了。

每次旅行的最後一天都特別累,也不知道是因為累積多天的疲勞一次爆發,還是因為當天舟車勞頓的關係,總之就是累到一個連話都不想說的程度。

偏偏這週的行程都已經安排好了,似乎也沒有喘息的空間,就只能趕緊轉換心情,把一些工作上的記憶重新找回來。

事實上這趟我是有帶著電腦出門的,但旅程中總是懶得拿出來,更別提用它來工作或寫旅行記錄,總之就是直接擺爛不做事了。

幸好在多次旅遊後,我已經找到適合自己的模式,那就是先用照片記錄當下去了哪裡、做了什麼事,事後再看照片說故事,重新回憶一遍這趟旅行的點點滴滴。

好處是在旅程中比較輕鬆,不用花時間用文字記錄;但壞處就是事後才回想,記憶模糊就算了,還得花更多時間才能拼湊出當天做了哪些事。

有一失必有一得,失去的是我回想旅程的時間、得到的是更深刻的記憶,這可以讓我在多年後瀏覽旅行記錄時,更快地想起旅行中發生的點點滴滴。

這趟旅行印象最深刻的是,北海道跟我自己想像中的完全不一樣;受到日劇的影響,講到北海道就想到滑雪,因此我完全無法想像夏天的北海道該是什麼樣貌,刻板印象就是一個沒有下雪就沒趣味的地方。

這趟旅行就是用來更新我自己腦中有限的記憶體,透過自己的雙腳與雙眼,親自體驗一下這個地區的實際樣貌,相比在影音媒體或書本中所描述的,這個方式更直觀一些。

札幌的夜生活讓人驚訝,他們的時間觀念超乎想像,當一個國家國土面積太大時,南北的生活習慣差異真的很明顯,這也是我該學習與理解的部份。

至於對日本的刻板印象,在這次北海道完全被打破,尤其是交通秩序上面;由於我是租車自駕,對於道路狀況、交通號誌以及行車的駕駛習慣等特別有感。

先前在九州自駕時,以為那就是代表全日本的交通狀態,沖繩因為地處偏遠,所以稍微野蠻生長一些也是合理的。

但這次在北海道開車的感想就是,其實也跟台灣差不到哪去,它們只是車沒那麼多,再加上沒有摩托車,所以看起來好像還可以;單純以遵守交通秩序這點來說,台北應該是領先北海道...的吧! (我老婆強烈反對這個觀點,她認為再怎麼樣日本駕駛都是會禮讓行人的,但台灣駕駛不會。)

這趟旅行待了三個地方,然後也沒有一直強迫自己趕行程,整體來說還不賴,算是一次很棒的旅遊體驗;再加上北海道真的比較適合自己開車,有些地方不開車很難搭車前往,給我的感覺跟先前九州與沖繩一樣。

這也驗證先前的想法,日本除了幾個大城市外,可能都需要自行開車才能真正體驗到旅遊樂趣,但這也可能是因為我自己開上癮了,總覺得自駕才有移動上的自由吧!

2025年6月14日 星期六

寫在北海道旅行之前

今天就要出發至北海道了,展開為期八天之旅,這應該是我第一次出國旅遊這麼久,當然啦,不能算留學時期的旅行。

像這種一次玩八天,人又在國外,不免會擔心東、擔心西,雖說自己已經在出國前把能事先處理好的事情都搞定了,但也無法預測是否有突發狀況。

更糟糕的是,回國後得馬上投入相對高強度的工作,這也是玩這麼久的代價之一,出國前後的任務時間都被壓縮。

話說回來,如果連這麼短暫的八天都無法抽身出來,那也是滿悲哀的,這就代表自己也被無形的枷鎖給綁住,也不算件好事。

適時的抽離現狀,或許更能讓自己在旅途中反思這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反正都在國外了,發生什麼狀況都鞭長莫及。

只不過我還是把電腦帶上,真要發生什麼突發狀況,至少還能遠端處理能處理的部份,這就是自營的壞處,公司的事沒辦法說放下就放下,要能的話,我也想出國就完全不管工作上的事,但我知道那是不可能的。

如果這次八天的旅遊都沒發生什麼狀況,或許之後就可以安排去更遠的地方,別一直待在亞洲地區,但這也很考驗我對飛行的耐受程度,飛太遠我就受不了,也不能搭廉航,如此一來費用就壓不下來。

很多時候想率性而為,但要考慮的事情還是滿多的,似乎也無法真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得事先都安排妥當才安心。

這不知道是不是成年人同時面臨的問題,想做一件事,因為會改變現狀,所以瞻前顧後遲遲不敢踏出第一步,就連這種較長時間的旅遊都顧慮重重。

其實我對於有些人可以一出差就是幾個月起跳也感到佩服,這必須跟現有的生活切割,隨時準備好離開很長一段時間,就跟我出國唸書時的狀況一樣,回台灣時才是旅遊。

唯一差別是,唸書時就自己一個人,家裡爸媽都還在工作,反正也沒什麼牽掛,說走就走也是可以很灑脫的;但現在自己也有家庭、又有工作,真的要長天期離開時就得考慮很多事情。

所以我從以前就很佩服那些長期出差的人,不知道他們是怎麼兼顧工作跟家庭的,這比加班還慘,因為人是直接不在、連看都看不到。

咦,我怎麼從旅遊講到這邊來? 單純是有感而發,四十歲的男人只剩一張嘴,年紀越大越覺得時間的稀缺性,真心覺得要善用這個有限的資源,別浪費掉了!

2025年6月12日 星期四

怎麼一轉眼又要去旅遊了?

自從去年在日本九州自駕玩的很開心後,我就跟老婆說,未來只要去日本非都會區的地方,能夠自己開車就盡量以自駕為主。

從沖繩到九州兩次自駕的經驗,都大大提升我在日本旅遊的體驗,這也讓我思考其根本的原因,到底是因為開車比較自由,還是為了可以少走路而感到雀躍呢?

想了想,或許是因為我在台灣已經習慣開車到處跑了,突然要我改變交通方式,會有點不適應,再加上因為是去旅遊,多少都會有點時間上的壓力,種種原因都會降低我在旅遊時的熱情。

自從能開車後,就覺得自由的感覺又回來了,想去哪就去哪,不需要屈就交通工具的班表,一切按照我們自己的規劃,這種隨心所欲的感覺才是最舒服的。

讓我想到有一個名詞叫「自由意志」,這才是身為「人」的感覺、而不是奴隸,只能聽從別人的規定行事。

扯遠了,後天就要出發的北海道自駕遊,是我們去年就說要去的,也在今年年初時就訂好機票跟住宿,甚至連租車的費用都付掉了 (雖然說以現在的匯率來看有點蠢),但我沒想到這麼快就要出發了。

今年上半年幾乎每個月都有一個以上的目標任務,跟玩遊戲一樣,當我專心在解掉每個任務的時候,時間也默默地流逝過去,才會讓我有種錯覺 → 怎麼又要出門了!

記得我才剛從花東玩回來沒多久,忙完這一陣子後,又要出發了,這中間的記憶就跟斷層似地,彷彿從未發生過任何事一樣。

想到七月底又要再去大阪一趟,說不定到時又會有同樣的感受,畢竟這兩次中間相隔的時間更短、更緊湊。

每次旅遊之間都夾雜著不少待辦事項要處理,一直都覺得自己在跟時間賽跑,在不知不覺中做事的優先順序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變。

這也讓人反思,如果不把工作擺在第一優先、而是讓工作去配合自己想要的模式,這絕對會為生活方式帶來極大的改變。

對我來說,這就是個逐漸適應的過程,雖然我沒辦法接受快速改變,但可以慢慢地去嘗試跟原先不同的生活節奏。

2025年6月9日 星期一

出國旅行前的工作永遠都是滿檔的

本來還沈浸在上週末去礁溪度假的愉悅心情中,誰知道瞬間就風雲變色,迎來出國前最忙碌的一週。

去北海道的行程很早就排好了,所以絕對不是我們故意挑最忙的時間出遊,但一切就是這麼的湊巧。

這週因為有新產品出貨,再加上一些舊產品的訂單,就快讓我忙不過來了;當然啦,說忙也沒真的有多忙,就只是沒先前那麼悠閒罷了。

說也奇怪,每當我要出國旅遊時,事情都會自動找上門來,早不找、晚不找,偏偏在我最沒空理的時候來找。

這也造成我出國前的壓力極大,總想著要在出國前把所有事情都解決掉;真沒辦法提前解決的,就拖到回國後再處理。

只不過這次真的太誇張了,這個假期卡到手頭的所有事情,為什麼大家都要擠在六月底的時候出機呢? 這根本就在搞我嘛!

抱怨歸抱怨,該做的事還是得做好,像今天就連跑兩家客戶,晚上開車回到台北吃晚餐時,我覺得自己都還在恍神中,這絕對是忙暈的。

在體驗旅行的快樂前,得先品嘗一下工作的辛苦,只有現在更苦,後面旅行時才會覺得更爽;這是從一個極端往另一個極端走,只是我選擇「先苦後樂」而已。

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 為何要成立控股公司?

幾個月前,我曾寫過一篇「又來一間新公司,這是什麼狀況?」,其重點是老婆又要參與一間實體店面的籌備。

當時原先是說要開一間甜點店,打算引進日本廠商的技術,我本以為是類似代理餐飲品牌之類的,但講到最後又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有提到,並不是特別看好甜點店的經營,這是因為身邊有認識的人正在經營類似的店面,經過這幾年的人力、原物料價格上漲,實體店面要生存下來非常地不容易。

幸好,經過反覆的討論後,老婆的老闆終於打消了這個念頭,但她還是想要投資新的事業。

最近又聽到老婆準備籌備一間投資公司,一樣是日本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準備用來轉投資其他的台灣公司,成為實質意義上的「控股公司」。

為此我還特地查了一下「控股公司」跟「創業投資公司」兩者的差別,主要差異就是在控股公司是自有資金、而創投則是要跟別人募集資金。

因為要跟別人進行募資,所以法規上的限制也比較多,特別是創投公司的資本額要在一億以上,這讓我有點訝異。

以前上創業課程時,常聽到創投或私募的說法,所以我本來就很好奇創投 (VC) 跟私募股權投資 (PE) 是在賺什麼錢;查了一下才明白它們的主要收入是 2% 的委託管理費,以及 20% 的資本利得分潤。

也就是說,不管是 VC 還是 PE,其日常營運的費用也是靠募資規模的多寡而定,但真的要賺大錢還是得靠投資對的公司,讓好公司帶著投資人起飛。

至於控股公司就很單純了,不對外募資、完全靠自有資金,雖然不能揩別人的油,但更可以專注在尋找及投資在適合的公司上面,並做好投後的管理。

對於控股公司跟其轉投資或合資公司的實際運作模式,特別是引進海外資金,以及這中間該怎麼進行操作、是否會遭遇到困難,這些都是我想要近距離觀察的。

因為老婆擔任財務顧問的關係,目前看來應該會由她來處理相關事項,這是個難得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從中借鑒相關的投資或合資公司經驗。

這倒不是說我也想成立控股公司,純粹是有備無患,誰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就派上用場,凡事皆有可能。

2025年6月1日 星期日

突然驚覺今年已經過了快一半!

今天是月初,照例我在做每月更新的資料,整理到一半時才突然發覺怎麼轉眼就六月了,這不就代表今年只剩下一半的時間了嗎?

我趕緊回頭看先前寫下來的年度規劃「蛇年要全力衝刺」,先檢視自己在計劃後的四個月內是否有順利完成任務,以及有哪些地方是不足的,得在所剩無幾的時間內上緊發條、趕緊衝刺了!

目前我已經把以下的任務完成,等於是上半年跟學校有關的事務已經告一段落:

- 理工科系碩專班的演講。

- 理工科系碩士班的業界課程。

- 商管科系大學部的業師。


想了一下,這幾個月內,我花最多時間的應該是「新產品的量產」,甚至都覺得自己花在工作上的時間太多了點,應該調整一下節奏。

因為每天的時間是有限的,我在工作上花費超過預期的時間,就表示有其他的事情被忽略掉了。

雖說如此,但老婆跟我有把握時間,趁著天氣還沒變熱時,來了一趟花東自駕遊,這個時間安排的不錯,剛好也避開活動最多的時候。

接下來的重頭戲是國外旅遊,因為老婆說先不要去關島,所以我們就剩下北海道跟大阪的行程,先登場的是兩週後的北海道自駕遊。

其實,以工作來說,六月是非常忙碌的,有幾項新產品都是這個月要出貨;但就整年度的規劃來看,我還是覺得旅遊比較重要一些,在這個時間點不去,以後就不知道何時才有機會。

這是視角的問題,當下可能會覺得眼前的任務最要緊、其它的事情可以排開,但要知道緊急的事也未必是最重要的事情;當我們往後退一步,以「年」為時間尺度來看,合理地分配時間到不同任務上才是對的。

接著,每天閱讀跟運動,這我倒是做的還不錯,當養成習慣後,不做這些事反而覺得很奇怪,渾身不對勁。

講到投資,這也是貫徹在我每天的日常生活中,按照目前的節奏來說,是我覺得可以掌握的狀態。

現在完成度最糟的,依舊是那些不緊急、短期內也不太重要的幾個任務 → 新課程的設計、線上教學教材以及專書的大綱與內容。

之所以會說不重要,不是它們真的不重要,而是因為沒有一個確切的期限存在,也沒人逼我做,假如自己不要求自己,其實也沒人會真的在乎有沒有這個任務存在。

只有等我真正開始做了,這些任務的重要性才會開始慢慢展現出來;舉例來說,當我確定開新課程了,時間的壓力就會讓我很有感,這就是逼出來的動力。

同樣道理,線上的教學教材我也正在籌備中,這個連假花了滿多時間思考這方面的事,我應該會人為地製造一個期限,讓自己遵守設定的遊戲規則,然後才會有持續產出的動力。

到目前為止,我至少都還有思考過該如何進行「新課程的設計」跟「線上教材的規劃」,但關於專書的事就連想都沒想過了。

對有些人來說,出書跟喝水一樣簡單,但對我來講就是個很高的門檻,不去做是永遠都做不到的。

寫到這邊,對於暑假的規劃就越來越清晰了,除了國外旅遊跟工作上既定的行程外,我必須投入到還沒有實際進度的那幾項任務上,這樣才能在有限的時間內,達成自己年初設定的目標。

這也是提醒自己,當專注力都聚焦在某件事上面時,別忘記適時地抽離那個場景,跳出來看一看自己還有哪些「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沒被考慮到,別等到最後才發覺自己已經沒有足夠時間去做自認為更重要的事。

出乎意料之外的新產品進展

一個星期前我寫下「 新產品的契機 」來記錄內心對於新產品的期待與不安,但沒料到的是在短短一週內,竟然接連傳來好消息,這該歸功於我們的合作夥伴,他們的推廣能力超出我的預期。 下週又有兩個潛力十足的新產品應用要出機,今天被告知其中一個可能有非常可觀的數量。 對我來說,沒看到真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