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3日 星期二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 為何要成立控股公司?

幾個月前,我曾寫過一篇「又來一間新公司,這是什麼狀況?」,其重點是老婆又要參與一間實體店面的籌備。

當時原先是說要開一間甜點店,打算引進日本廠商的技術,我本以為是類似代理餐飲品牌之類的,但講到最後又好像不是這麼一回事。

我在上一篇文章中也有提到,並不是特別看好甜點店的經營,這是因為身邊有認識的人正在經營類似的店面,經過這幾年的人力、原物料價格上漲,實體店面要生存下來非常地不容易。

幸好,經過反覆的討論後,老婆的老闆終於打消了這個念頭,但她還是想要投資新的事業。

最近又聽到老婆準備籌備一間投資公司,一樣是日本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準備用來轉投資其他的台灣公司,成為實質意義上的「控股公司」。

為此我還特地查了一下「控股公司」跟「創業投資公司」兩者的差別,主要差異就是在控股公司是自有資金、而創投則是要跟別人募集資金。

因為要跟別人進行募資,所以法規上的限制也比較多,特別是創投公司的資本額要在一億以上,這讓我有點訝異。

以前上創業課程時,常聽到創投或私募的說法,所以我本來就很好奇創投 (VC) 跟私募股權投資 (PE) 是在賺什麼錢;查了一下才明白它們的主要收入是 2% 的委託管理費,以及 20% 的資本利得分潤。

也就是說,不管是 VC 還是 PE,其日常營運的費用也是靠募資規模的多寡而定,但真的要賺大錢還是得靠投資對的公司,讓好公司帶著投資人起飛。

至於控股公司就很單純了,不對外募資、完全靠自有資金,雖然不能揩別人的油,但更可以專注在尋找及投資在適合的公司上面,並做好投後的管理。

對於控股公司跟其轉投資或合資公司的實際運作模式,特別是引進海外資金,以及這中間該怎麼進行操作、是否會遭遇到困難,這些都是我想要近距離觀察的。

因為老婆擔任財務顧問的關係,目前看來應該會由她來處理相關事項,這是個難得的經驗,我們也可以從中借鑒相關的投資或合資公司經驗。

這倒不是說我也想成立控股公司,純粹是有備無患,誰知道會不會有一天就派上用場,凡事皆有可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出乎意料之外的新產品進展

一個星期前我寫下「 新產品的契機 」來記錄內心對於新產品的期待與不安,但沒料到的是在短短一週內,竟然接連傳來好消息,這該歸功於我們的合作夥伴,他們的推廣能力超出我的預期。 下週又有兩個潛力十足的新產品應用要出機,今天被告知其中一個可能有非常可觀的數量。 對我來說,沒看到真的訂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