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16日 星期四

〈創業心理三部曲〉寫作架構與脈絡

寫作規劃

昨天寫完〈寫作的思路與安排〉後,我開始在思考整個系列文章的主軸與架構,細節可以慢慢雕琢,但方向若一開始沒想清楚,後面再怎麼改都像在補牆縫。

這跟我以前寫碩博士論文的方式還滿像的,通常我都是會把論文主題、大綱以及架構都確定好後,再慢慢地把各個章節填寫完成。

採用這種做法的好處是,比較不容易卡關,可以掌握寫作的進度,當某個章節暫時沒有靈感或是資料不完整時,可以先跳到其它能發揮的地方去,最後再來調整就好。

理工科的論文更是有可能寫一寫就發現某個實驗還沒做完,轉頭就去補實驗,或是補完實驗後才發現演算法的比較在文獻回顧時沒提到,再回頭去查文獻補寫等。

上面的敘述雖然是我個人的經驗所得,但也可以說明先確認好寫作的主題、大綱及架構是很重要的,至於寫作的脈絡則是自己要先整理過一遍,類似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


主題說明

回到我想要寫的系列文,從「安全感 → 韌性 → 反脆弱」這條主軸來看,是一條創業者心理成長曲線的路徑:

安全感讓人能穩住步伐,韌性讓人能走得遠,而反脆弱,則讓人在顛簸中變得更強。。


第一階段:安全感(基礎層)

上述文章的重點在於闡述「心態穩定」跟「決策品質」間的關係:
  • 為什麼安全感對創業者這麼重要?

  • 建立安全感的方法:資源餘裕、心理安全感。

  • 安全感的副作用:過度安全可能壓抑創新。


第二階段:韌性(適應層)

寫作重點是創業者該如何面對不確定性與挫折,可從「安全感的穩定」過渡到「韌性的動態」,討論創業者如何在失敗與壓力下維持方向。
  • 韌性與安全感的關係:是延伸、還是對立?

  • 韌性的來源:信念、習慣、資源分配。

  • 內外部因素對韌性的影響(個人 vs 環境)。

  • 黃仁勳觀點:「期望太高的人,往往復原力很低」的心理邏輯。


第三階段:反脆弱(成長層)

寫作重點是如何進一步從壓力中獲益,這個部分應該很難寫,我自身的經驗恐怕難有說服力,但「反脆弱」跟創業又有很大的關係,於是就先規劃進來。
  • 反脆弱 ≠ 韌性:前者在壓力下成長,後者只是抵抗。

  • 反脆弱系統的特質:小失敗、分散風險、持續調整。

  • 創業者如何設計出具反脆弱特質的事業架構。

  • 個人層面的反脆弱(學習力與行動迭代)。


上述的主軸架構算是內功,要怎麼拿來應用可能才是多數人感興趣的,所以我也會同步撰寫幾篇實用類的文章,這應該算是外功吧。其中包含:

1. 四十歲後的創業選擇 → 讓我們意識到安全感的重要性(年齡、資源、風險承受力)。

2. 資源消耗模式與逐步擴張 → 從實務層面說明「安全感如何被運用」,並引出「人力資本」的必要性。

3. 人力資本的延伸討論 → 分析為何人力資本是支撐「安全感」、「韌性」與「反脆弱」的關鍵資產。


以前我常看到或聽到的「人力資本」內容,大多偏向價值面的敘述,在創業中則可以進一步跟其他特性連結,例如:

1. 人力資本與資源消耗模式的連動;
  • 高人力資本的人,資源轉換效率高、恢復速度快。

  • 低人力資本者需要更強的安全感作為緩衝。

2. 人力資本如何影響創業者的韌性;
  • 技能組合越多元,遇挫折後越容易轉向。

  • 專業不可替代性越高,心理壓力越低。

3. 人力資本與逐步擴張策略;
  • 先用現有資本試水溫 → 再逐步擴張 → 避免一次性風險暴露。

4. 人力資本與反脆弱;
  • 高人力資本者具備跨領域遷移力,能在產業震盪中快速重新定位。

  • 把不確定性,轉化成學習與槓桿的機會。

  • 高人力資本者懂得讓自己的能力組合「分散」,如技術 × 溝通 × 策略。

把寫作主軸跟架構確認下來後,我才發現這個任務有點艱難阿! 我本來只是想打醬油,怎麼會被硬架上去當大廚了呢?

原本在「人力資本」這環節只想蜻蜓點水,結果越研究越覺得,它其實是所有議題的中樞神經。

但不管怎麼說,我應該會一步一步地慢慢完成這個寫作規劃,拉長時間來看,這也不是完全做不到的事,加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我的創業筆記 (二十七) 當你的能力離開公司:組織依附型 vs 市場可遷移型

前幾天看到〈 沒公司光環後慘敗! 〉這篇文章後,腦中突然有好多想法浮現,今天終於找到機會整理出來,也順便確認一下自己的思考邏輯是否合理。 文中的「佐藤誠」先生原本在大公司中擔任企劃部長,在公司內部被高度認可,是位有能力的主管,提前辦理優退後,靠著專業能力開設一間經營顧問公司,卻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