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看到〈沒公司光環後慘敗!〉這篇文章後,腦中突然有好多想法浮現,今天終於找到機會整理出來,也順便確認一下自己的思考邏輯是否合理。
文中的「佐藤誠」先生原本在大公司中擔任企劃部長,在公司內部被高度認可,是位有能力的主管,提前辦理優退後,靠著專業能力開設一間經營顧問公司,卻慘遭滑鐵盧。
為什麼企業內部的專業經驗沒辦法直接轉為個人創業中的業績呢? 這篇文章主要就想探討這個疑問。
不管是日本或台灣,我們常聽到中高齡的主管退休或優退後,有資金與經驗想創業。但他們常常忽略一件事 → 就算曾在公司呼風喚雨,但「個人能力」卻無法完全轉化為「市場信任」。
這是很多中高齡創業者容易誤判的一個關鍵點。
我們可以透過以下幾點來分析:
1. 企業內部專業經驗的特性;
仰賴公司資源:在公司裡,提案或工作往往有公司品牌、財務、行政、人脈等資源作支撐。
角色分工明確:你可能只負責企劃、技術或管理,其他銷售、行銷、客戶關係等由公司或團隊支援。
客戶信任的是「公司」:客戶選擇你的提案,往往是因為公司品牌和整個團隊的信譽,而不只是你的「個人能力」。
2. 個人創業所需的「業務/銷售能力」;
直接面對客戶:你必須自己去推銷、說服、建立信任。
資源整理能力:除了專業能力,還要懂得財務、行銷、品牌建立、供應鏈管理等,才能讓產品或服務被買單。
心理抗壓能力:被拒絕、客戶質疑都是常態,必須能承受心理挫折。
3. 為什麼轉化成「市場信任」有難度?
3. 為什麼轉化成「市場信任」有難度?
品牌消失:沒有公司背書,客戶對你個人的信任程度遠低於對公司的信任。
市場認知差異:專業能力好不代表市場需求大,這能力可能適合內部流程,但未必符合外部客戶的痛點。
人脈不完全延伸:公司內的合作人脈未必能直接帶來外部客戶。
企業內部的專業能力與經驗可視為創業的 「基礎能力」,但它本身無法直接轉化成業務/銷售能力。
討論到這邊時,我腦中突然跳出一個疑問,會不會因為主角的專業能力是「企劃」,所以才會高度仰賴組織的資源,如果他本身就是產品開發的工程師呢? 狀況會不會更好一些?
換句話說,工作性質與外部市場的可轉化性,會影響「個人品牌」在創業時的信任度。
因此,我們可以更進一步分析:
1. 企劃工作 vs 自行開業;
客戶看到的只有「個人」,沒有公司名號背書 → 客戶不敢冒險把案子交給個人事務所。
企劃能力高度依賴公司資源與品牌信任,單打獨鬥難以直接轉化。
2. 如果是工程師(產品開發)呢?
技術能力通常是「可量化、可交付、可展示成果」的,例如寫程式、設計機械、做原型。客戶或合作夥伴能直接看到產品或樣品的價值,而不必完全依賴「公司背書」。
技術能力比較容易形成「個人品牌」,甚至可以自由接案或成立技術顧問公司。
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專業能力的依附性」,高度依附組織的專業能力通常依靠公司資源才能發揮,例如:企劃/策略、行政/內部管理 → 其成效通常反映在公司整體運作,而不是個人可直接交付的成果。
這就代表,當公司的背書消失,這類人專業能力的外部認可度大幅下降,客戶不容易直接買單。
低依附組織的專業能力則正好相反,例如:技術或工程技能、專業顧問能力(能直接交付成果、量化、展示)→ 能夠獨立提供產品或服務,客戶可以看到實際價值,就不用完全依賴原公司的品牌。
離職創業後,個人能力可以直接轉化為市場價值,相對容易建立信任和接案。
看到這邊,是不是有哪裡覺得怪怪的? 怎麼說起來,低依附、高交付的專業能力,都是屬於執行面的「硬技能」,反而是內部晉升所需的「軟技能」竟然無法輕易被市場認同。
*依附性:你的能力是否需要公司資源與品牌才能運作;可交付性:你的成果是否能被客戶直接感知與購買。
這個觀點確實很有趣,在公司內部爬得越高、職位越偏向「管理、協調、依賴公司資源」的角色,對公司的依附度就越高。
例如:
- 高階管理職(經理、部長、總監)→ 成果多為團隊協作結果,依賴公司資源和品牌背書。
- 企劃/策略 → 提案成功靠公司品牌與客戶信任,個人品牌難以獨立支撐。
- 專案管理/專案經理 → 控制專案進度和資源,但成果是團隊交付,不是個人可直接複製的產品。
- 業務 → 在公司內可能靠產品線、公司品牌和既有客戶維持業績,個人跳出去沒有產品或公司背書。
而在前線執行的基層員工,反倒是屬於「低依附度職位」,例如:
- 工程師 / 程式開發 → 能直接交付產品或功能,可外包或接案。
- 設計師 / UI/UX / 工業設計 → 作品可展示,客戶可直接評價。
- 專業顧問(稅務、法律、財務)→ 專業知識可直接提供服務,成果量化、可收費。
- 自由撰稿 / 內容創作者 → 作品可獨立呈現,與公司依附性低。
- 技術研發 → 可開發產品、專利或工具,個人能力可直接產生市場價值。
這其中的差別,就在於「可交付成果的能力」:越能直接「交到客戶手上」的專業能力,依附度越低,市場轉化性就越高。
管理/協調類的職位主要依靠「公司資源、團隊、人脈、品牌」,跳出去後要補足這些缺口才有機會成功。
管理/協調類的職位主要依靠「公司資源、團隊、人脈、品牌」,跳出去後要補足這些缺口才有機會成功。
創業能否成功,不在於你過去多有能力,而在於你的能力能不能脫離組織依附,直接被市場驗證。
順著上述的邏輯思考,越想就會越矛盾,多數人拼了命競爭,努力地在公司內部尋求向上晉升的機會,可是越往上升對公司的依附度卻越高。
這看似不合理的背後,其實有脈絡可循:
1. 升遷與依附度的關係;
越往上爬 → 管理責任越大;經理、部長、總監不只是做專業工作,更需要協調資源、帶領團隊、做決策,其成果就越依賴公司資源。
你做得再好,結果往往是「團隊 + 公司」的功勞,而不是純粹個人能力;客戶信任的是公司的品牌和整個團隊,而不是你個人。
所以,你在公司內升得越高、薪水越高、影響力越大,反而意味著你的專業能力就越依附於組織,想自己出來單打獨鬥的創業門檻就越高。
2. 對比基層/專業型角色;
工程師、設計師、專業顧問等,雖然在公司內位階不高,但他們的成果可以直接展示或交付給客戶。
客戶可以直接評價「你的能力」,而不必完全依賴「公司品牌」。因此,這些職位跳出去創業,轉化個人能力為市場價值相對容易。
簡單來說,在公司內升得越高,短期內收入與地位越好,但長期來看,如果想自己創業,可能面臨「高機會成本、高風險、高難度」的局面。
簡單來說,在公司內升得越高,短期內收入與地位越好,但長期來看,如果想自己創業,可能面臨「高機會成本、高風險、高難度」的局面。
升遷的本質,是組織對你「整合他人」的獎勵;創業的本質,卻是市場對你「直接創造價值」的考驗。
在組織內:協調資源 → 成就團隊;在市場上:創造價值 → 獲得信任。
從某個角度來看,在「專業經理人」的路上跑得越快,離「創業」的那條路也就越遠了。
按照上面的討論,那基層員工應該都比中高階主管更具有創業的潛力才對,那為什麼現實並非如此呢?
當我們討論出來的結果、跟現實狀況有所落差時,要嘛是前提假設有誤、或是有什麼變數沒考慮清楚,這時就要回到最初的問題去思考反面的情況 → 基層員工相對於中高層主管的劣勢是什麼?
當我們討論出來的結果、跟現實狀況有所落差時,要嘛是前提假設有誤、或是有什麼變數沒考慮清楚,這時就要回到最初的問題去思考反面的情況 → 基層員工相對於中高層主管的劣勢是什麼?
- 缺乏商業思維:可能對公司的商業模式、客戶開發、行銷策略、價格策略等一無所知。
- 缺乏客戶資源:沒有長期與客戶接觸的經驗,甚至不知道目標客戶在哪裡。
- 銷售與市場開發的能力不足:技術能力強,但不會「推銷自己」,無法把產品或服務變現。
說穿了,中高階管理者有商業思維,但單打獨鬥能力不足;基層技術者具備可交付成果的能力,但不會變現、缺乏客戶基礎。
基層技術者擁有「技術資本」,但缺乏「社會資本」與「市場通道」;反觀中高階主管擁有「社會資本」與「商業視角」,但失去「技術可交付性」。
創業成功往往需要「兩者兼具」:既有可交付能力,又懂商業運作,並掌握客戶資源。
舉兩個真實的案例,這兩位前大學教授都擁有「可交付的專業能力」,但離開組織後,也是經過了一段掙扎後,才找到能將專業能力轉化成市場價值的模式。
1. 〈從知識的巨塔出走,大學教授轉型知名 Podcast 主持人〉
2. 〈前台大教授自學術象牙塔出走進入真實世界〉、〈中年轉職,是一趟重新發現自我的旅程〉、〈台大教授也有生涯迷惘?如何用自我決定理論克服中年危機〉
2. 〈前台大教授自學術象牙塔出走進入真實世界〉、〈中年轉職,是一趟重新發現自我的旅程〉、〈台大教授也有生涯迷惘?如何用自我決定理論克服中年危機〉
連學有專精、頗具人脈的大學教授,離開組織後,都會遭遇到這些市場上的挑戰,就更別提一般的專業人士了。
如果管理能力好、但無可交付成果,客戶只看到你是「前 xx 公司的主管」,不會買單你的個人能力。
但可交付能力高、卻不懂商業運作,雖然產品或服務好,但不知道如何找客戶、定價、行銷、談判,創業容易失敗。
管理能力重點在於帶團隊、協調資源、制定策略、了解商業運作,這是我們在公司升遷的關鍵能力,但這通常高度依附於公司品牌與團隊成果。
而可交付成果的能力,則是我們能直接產出讓客戶可以感知的成果,這是跳出去創業時的「護身符」,讓你即使沒有公司背書,也能讓客戶看到你的價值。
因此,這也提醒我們,在公司爬上管理職,不要只是學會管理與策略,更要保持自己能直接「交付價值」的能力,這樣將來想自己創業,才不會因為失去公司背書而陷入困境。
因此,這也提醒我們,在公司爬上管理職,不要只是學會管理與策略,更要保持自己能直接「交付價值」的能力,這樣將來想自己創業,才不會因為失去公司背書而陷入困境。
只不過,從現實的創業案例來看,「業務」出身的老闆似乎比較容易成功,但我們前面不是說「業務」角色也是高依度依附公司的嗎?
讓我們進一步用前面討論的「可交付能力」vs「商業運作能力」來解釋:
業務出身的人既有依附公司的一面,也有可直接轉化的能力。在公司內做業務時,銷售業績往往依賴:
- 公司品牌:客戶更相信公司的產品或服務,而不是你個人。
- 產品本身:你銷售的是公司產品,個人無法獨立創造。
業務績效在公司內是最「可量化、可個人化」的成果,因此比其他高依附職位更容易轉化為個人品牌。
如果跳出去創業,沒有「公司品牌」和「成熟產品」,就要想辦法透過你的業務能力,找到可銷售的服務或產品。
一旦碰到好的產品或服務,業務出身的核心能力就是「找客戶、說服客戶、談判成交」,可以直接套用到產品或服務上,不必完全依賴原有公司的品牌。
業務與客戶關係長久、口碑好,跳出去時這些人脈或許會變成第一批客戶。不管產品是自己的還是外包的,業務懂得如何讓交易成立、產生現金流,擁有快速變現能力,這是市場中最直接可驗證的能力。
所以業務算是一個「介於高依附與可交付之間」的角色,他們在公司裡依附產品和品牌,但核心的市場開發能力是個人可轉化的。
換句話說:依附度高不等於無法創業,可交付能力低也不一定失敗。重點是「哪些能力能被直接轉化成市場價值」。
讓我們進一步用前面討論的「可交付能力」vs「商業運作能力」來解釋:
1. 業務出身老闆的優勢 →
- 直接接觸客戶、了解需求;業務長期與客戶打交道,知道客戶真正的痛點與需求。這種「市場直覺」是創業最核心的能力之一。
- 熟悉銷售與商業流程;會談判、簽約、開發新客戶、維護關係。這些能力就是創業的「變現能力」,可以把產品或服務真正轉化成收入。
- 人脈資源豐富;長期累積的客戶、人脈、合作夥伴,創業初期可以快速轉化成第一批客戶。
- 抗壓力與心理準備;業務經常面對拒絕和壓力,習慣「被拒、再爬起來」的節奏,心理素質比單純技術型人才更適合創業。
2. 創業成功的關鍵並非單純專業能力,而是 「市場變現能力 + 客戶信任」→
- 業務出身的人最直接掌握誰是客戶、怎麼找客戶、知道如何把產品或服務賣出去。
- 技術或管理人才雖然專業能力強,但如果沒有同等的市場與銷售能力,初期創業很容易失敗。
- 業務出身的老闆,能把「產品/服務 + 自己核心能力」快速轉化成收入,這就是他們創業存活率相對較高的原因之一。
講了這麼多,終於要來到結論,在組織內的理想的創業歷練模型如下所示:
1. 打好技術/專業基礎 → 建立可交付能力。
2. 累積業務經驗 → 學會市場開發與變現。
3. 保留技術能力 → 在創業時能直接提供價值,不依賴公司品牌。
4. 管理經驗 → 增強團隊管理與策略規劃能力。
用更白話的方式來說,技術能力是「核心產出能力」,業務能力是「變現能力」,管理能力是「放大影響力的能力」。
能力類型 |
對應價值 |
創業角色 |
---|---|---|
技術能力 |
可交付成果 |
產品/服務的核心 |
業務能力 |
變現與市場開發 |
銷售與獲客 |
管理能力 |
放大與持續運作 |
組織與策略 |
技術 + 業務 + 管理能力的組合,是中高齡創業最穩健的「三角力量」,其中「技術 + 業務能力」更是重中之中,創業能不能存活就看它們了。
最後,讓我們用「逐步累積人力資本」的概念,來規劃一位職場新鮮人的理想能力培養順序:
*人力資本 = 個人所擁有的技能、知識、經驗、網絡、聲譽等,能夠為自己或組織創造經濟價值的能力。
第一步:建立專業技能(技能型人力資本)
目標:讓自己能「直接創造可交付價值」。
內容:技術/程式開發、設計、數據分析、工程研發等專業能力。理論與實務結合,能完成實際作品或專案。
原因:年輕人其他資本有限,必須先有能被市場認可的專業能力。
第二步:累積實戰經驗與客戶接觸(社會型人力資本)
目標:學會市場感知與基本變現能力。
內容:嘗試接觸業務、專案協作或實習,了解客戶需求。學會簡單的談判、溝通、報告呈現。建立第一批人脈網絡(同事、供應商、合作方、客戶)。
原因:技能本身有價值,但不懂客戶與市場,就無法變現。
第三步:管理與協作能力(組織型人力資本)
目標:學會規劃、帶團隊、放大影響力。
內容:小型專案管理 → 專案負責人 → 團隊協作經驗。學習資源整合、時間管理、風險控制。
原因:創業或升遷時,管理能力可以讓你把個人能力放大成團隊成果。
第四步:品牌與人脈(社會資本)
目標:建立市場認可的個人品牌與信任網絡。
內容:主動參加業界活動、寫作、作品展示。與客戶、同業建立長期合作關係。
原因:跳出去創業或尋找機會時,人脈和客戶信任會比單純技術能力更能快速打開市場。
第五步:心理素質(心理資本)
目標:面對壓力、失敗與挑戰保持穩定心態。
內容:學會挫折管理、持續學習、適應環境變化。
原因:創業或職涯不確定性高,心理素質是長期成功的重要保障。
核心思維:想創業得先具備「人力資本」,掌握「可交付能力」 → 再學會「如何變現」 → 然後放大與拓展 → 最後保持心理韌性。
無論你現在身在組織哪個位置,都應該同時經營三種資本:
資本類型 |
代表能力 |
累積方式 |
創業後的價值 |
技術資本 |
可交付能力 |
做出能被看見的成果 |
直接產生收入 |
商業資本 |
銷售與市場運作能力 |
接觸客戶、理解需求 |
找到現金流 |
社會資本 |
人脈與客戶信任關係 |
長期互動與聲譽累積 |
擴大影響力 |
在公司裡我們被訓練成「整合者」,在市場上卻必須重新學會成為「創造者」;在組織中學會往上晉升,是職場的成功、能在市場中重新被信任,才是創業的成功。
離開公司後,你能留下的,不是職銜,而是能在市場上被信任的能力。
真正的「職涯續航力」,是讓你的專業在離開公司後,也依然能被市場買單。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